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第21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授学时:2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新标第一网(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文主旨。(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2)、背诵文。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五、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创设情境。“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二、仔细观察。、明确字词。缥碧(pi)急湍(tun)轩邈(xuni)泠泠(lng)戾天(l)鸢飞(un)经纶(ln)横柯()2、作者介绍。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2)写了什么?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明确:1)吴均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三、探究问题(一)、一读文:读准字音和句读、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3、朗读:学生齐读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二)二读文:正确释词并译句、学生自读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口头翻译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2、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独绝:独一无二。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堂讨论解决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译文。(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四、总结归纳。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五、拓展迁移。用200字左右的话描写一处山水。六、作业布置。、熟读文。2、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第二时一、学生齐读文,理清文结构和主旨)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2)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二、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三、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四、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2师生共同品味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五、堂练习。、这篇的语言好在,例如“”2、这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以“”句最传神。3、这篇的结构妙在,使。4、这篇的主题高在,从“”可以看出来。明确:)这篇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2)这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3)这篇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4)这篇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六、总结归纳。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七、作业布置。、背诵文,准备默写2、参考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板书设计:21与朱元思书一段: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二段:分说-写水之异三段:分说-写山之奇第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授学时:2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熟读、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Xb1新标第一网(2)、指导学生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4、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文。(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五、教学过程:第一时一文导入、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并提问: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位上的同学笔记。4、导入五柳先生传明确:1、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二、播放文录音、听读文要求:1)认准字音。2)并在本上注下这些生字。明确:1)生字:嗜辄吝褐箪汲俦黔觞欤2)多音字:传好2、合读文要求:1)读出节奏。2)边读边在文上标划节奏。明确:1)三字短句:如好读书晏如也2)四字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复杂长句: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3、跟读文要求:1)模拟人物心态。2)读出语气、语调。明确: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4、默读文,要求:1)领会文意。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3)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明确:1)第一段: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详:详细地知道。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的精神实质。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性:人的本性。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置酒:准备酒。招之:邀请他。造:到去。辄:每每,总是。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芦。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自娱:使自己欢娱。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2)第二段:赞;史传结尾的评语。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极:推究。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俦:类。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三、堂练习。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成就巨大,现某市文联拟请他担任文联主席一职,请你根据学到的文学常识和对文的理解帮他填好履历表。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姓名:性别:字:号:出生年月:籍贯:国别:职业:人生格言:特长展示:工作经历:兴趣爱好:自述性格:明确: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姓名:陶渊明性别:男字:元亮号:靖节先生出生年月:36年籍贯:江西九江国别:中国职业:自由诗人人生格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特长展示:擅长写诗工作经历:1、江州祭酒。2、镇军将军刘裕参军3、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4、彭泽令。兴趣爱好:1、好读书2、性嗜酒3、常著以自娱自述性格: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安贫乐道,不图享受3、真挚坦诚,喜爱自然四、作业布置。、熟读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第二时一、复习引入,朗读文、说说两个段落有什么不同?2、找到总领全文,体现五柳先生风格的句子。明确:)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点出“不慕荣利”,第2段主要是赞语。呼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二、思考讨论、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要点提示: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三、朗读质疑自由朗读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A、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B、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要写文纪传?明确: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B、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四、堂练习:读归去来兮,写写人生感悟(200字)五、总结归纳。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六、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并把文译成现代汉语。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板书设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适意五性嗜酒陶情不坚柳传环堵萧然乐道随守先常著文娱乐流节生俗操传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第23马说(韩愈)一、授学时:2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4)、背诵并默写这篇。2、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4、教学重点(1)、朗读文,背诵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表达的情感。(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五、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四、通读文,整体感知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五、再读文,深入探究学习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概括本段内容。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文第二自然段。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概括本段内容。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六、堂练习。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内容不限。七、作业布置。、熟读文。2、将文翻译成现代文。第二时一、复习引入齐声朗读文。二、学习文第三自然段。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概括本段内容。“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食”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这里“鸣”是鸣,而不是鸣。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三、归纳文。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四、堂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五、总结归纳。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六、布置作业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文。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第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一、授学时:2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2、能力目标(1)、复述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努力学习,早日成才。4、教学重点(1)、翻译文,背诵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延伸拓展法四、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五、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介绍作者和作品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怠叩问绮秀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内容五、学习文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六、堂练习。)“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七、小结第一段,作者先从自己说起,也就是现身说法,历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种种艰难情况,说明尽管客观条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八、作业、熟读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第二时一、复习引入齐声朗读文。二、思考探究。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目的是什么?根据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要点提示: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三、领会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四、朗读文,质疑问难自由朗读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五、堂练习。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六、归纳总结。尽管客观条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六、布置作业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文。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且中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若乐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第2诗词曲首一、授学时:2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4、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鉴赏法四、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五、教学安排:第一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4齐读这首诗。赤壁。指名朗读赤壁。2思考探究: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过零丁洋。指名朗读过零丁洋。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大事?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