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颂教学案课题黄河颂序号授课时间年 月 日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策略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板书设计序曲黄河伟大坚强黄河颂 主体望-颂 中华魂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教后反思一、导入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五、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七、再诵课文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八、拓展延伸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课 题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板书设计(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心理)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教后反思导 学 案 过 程 设 计一、自学探究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读,了解故事。3、你能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二、自学汇报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掌握的课文中的生字词。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chng f( )( ) 钥匙( )( ) 磨损( ) qdo ( )( )2小组读课文,要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三、问题研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品味赏析初步分析课文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三)拓展延伸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四、达标测试本文的作者是_国作家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注音:哽住()皱边()惩罚()祈祷()踱步()郝叟()3、第一部分,从到。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和弗郎士的,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五、反馈总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六、布置作业1、 预习性作业:课下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附答案:达标测试一、法都德普法战争gngzhuchngqdusuc二、第一部分“那天早晨上学”“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背景身份、性格个性化备课课 题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板书设计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教后反思导 学 案 过 程 设 计一、问题研讨: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2、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二、拓展延伸:1、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2、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三、达标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o su) 诧异(ch) 哽住(gng)B祈祷(q) 懊悔(o) 挟(ji)C惩罚(chng) 板凳(dng) 捂(w)D紫藤(tng) 钥匙(yo sh) 赚(zh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4、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描写的对象是_。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表现了_。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描写的对象是_。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表现了_。三、反馈总结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四、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个性化备课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序号授课时间2009年 月 日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策略七年级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不是个普通名词,能认识到祖国对个人的重要。教师应适当引导,以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多采用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板书设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雄健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教后反思一、精心导入 1、播放国歌的音乐。 2、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3、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板书课题与作者。 5、分析课题的朗读方法。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二、简介作者与历史背景。 1、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李大钊,那么有谁知道关于李大钊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就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2、简介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图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三、自学探究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以 2、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给下列字词注音。 逼狭 崎岖 阻抑 (2)出示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3、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4、“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自学回报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对课文问题的探究。2、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待问3、小组展示并研讨。五、探究研读1、理解“雄健的精神”。 (1)师: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刚才有同学说出了这篇课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那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分析。 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2)师: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那谁来说说这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呢?(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豪情壮志) 2、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D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3、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带着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1)师: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难道像李大钊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下现,我们一起朗读一则名言。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2)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 。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六、拓展探究。 1、师: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让我们记住李大钊的一句名言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八、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逼狭( ) 崎岖( )( ) 阻抑( ) 险(jn)_ 丛山(di)_岭 浊流( )2指出下面文句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1)长江大河比喻_ (2)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_3成语接龙。 回环曲折_4选词填空。 奇趣横生 崎岖险路 坦荡平原 冒险的美趣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_,有时是_。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_,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_。参考答案:1略2(1)民族生命的进程。 (2)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3折戟长沙沙里淘金金戈铁马马到成功功亏一篑4坦荡平原 崎岖险路 奇趣横生 冒险的美趣课题土地的誓言序号授课时间2009年 月 日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重点: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情的语言理清思路。教学策略本文写在9、18十周年之际,抗日战争又进入到了最艰苦阶段,作者包含激情,以满腔热血写下了这篇文章,来呼唤中国的解放,东北解放。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体味作者的情感因素。本文拟人句排比句用的教多,在学习时应作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回忆东北大地: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倾诉: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春的清秀:秋的喜悦:誓言:教后反思一、整体感悟与体验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2、教师简介作者,检查预习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要求:A、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问题一: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个性化备课三、欣赏发挥 拓展延伸1、欣赏体味:再次朗读排比、比喻修辞(“当我躺在土地上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运用朗读的技巧传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师述:我们已经看到东北黑土地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领略丰收的喜悦心情。请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当年我们这片故土的美景,再想象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恶劣行径,我们仿佛看到家乡的乡亲们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我们就会深刻的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学生自由发言体会。2、 发挥联想:教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美丽的故乡被日本侵略军无情的践踏,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号:我们要回故乡,保卫故乡,在这里我们向土地发出誓言:“为了她,我宁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引导学生合唱松花江上,将自己搜集的歌词、诗歌、散文,有感情的朗诵出来,烘托气氛。四、反思 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五、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个性化备课课题木兰诗序号授课时间2009年 月 日主备人韩文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难点)教学策略七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南北朝民歌比较好奇,教师应适当引导,以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多采用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板书设计详1、停机叹息2、代父从军征途跋涉3、出征准备5、辞官还乡6、合家欢聚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略4、十年征战教后反思导 学 案 过 程 设 计个性化备课一、 课前检测:(对上节课的检测,放给学生自己独立做为好)1、 正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 燕山( ) 胡骑( ) 戎机( )朔气( ) 金柝( ) 红妆( ) 著我旧时裳( ) 傍地走( ) 阿姊(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戎机( ) 朔( ) 策勋( )强( ) 欲( ) 用( ) 愿( )注音答案 : zh k hn jin pi yn j rng shu tuZhung zhu bang z二、自学探究:1、 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再自学五分钟。2、 并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合作探究。三、自学汇报: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对课文问题的探究。2、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待问3、小组展示并研讨。四、问题研讨:【一】、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机智、谨慎。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二】品读探究:(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明确:并不繁琐。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三】、详略分析:(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独立思考,畅谈个人观点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五、集体反思,互动质疑,归纳主题1、探讨后明确(要求学生七嘴八舌):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0471:2025 EN Glass-reinforced thermosetting plastics (GRP) pipes - Determination of the long-term ultimate bending strain and the long-term ultimate relative ring defle
- 葫芦岛市连山区选调教师考试真题2024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试题与参考答案
- 中小学歌曲弹唱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危药品管理试题(附答案)
- 茶艺师资格证考试茶艺师培训题库(附答案)
- 2025版瓷砖进出口贸易与物流配送合同
- 2025年版事业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聘用合同服务条款
- 2025房地产价值评估与资产定价全面协议
- 2025年度时尚饰品新品试用及销售合同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安全主题教育
- 汽车美容承包合同(标准版)
- 管道设计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新交际英语(2024)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内蒙古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兵团基层两委正职定向考录公务员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铍铜棒线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物业公共维修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