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 请 书推荐单位: 湖北省教育厅 学校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 中心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网址: 中心联系电话: / 中心通讯地址:命科学技术学院 申报日期: 2006-08-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填写说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 “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实验教学中心名称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学科名称生物学隶属部门管理部门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时间2001-07中心建设发展历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于2001年7月,直属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该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重点学科,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中心成立之前,实验课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由各教研室管理,教学实验室面积仅800平方米,固定资产344台件,227.2万元,年教学工作量为2.8万人学时。2001年7月,以新落成的国家生物学理科实验教学大楼投入使用为契机,成立由学院直接领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2002年,以组织实施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创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为标志,中心正式开始了全面创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历程。中心建设的思路与目标是:围绕高素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分层次建设若干功能实验室;整体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素质水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装备研究与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度。经过3-5年建设,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多次直接得到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施蕴渝院士、王喜忠教授、周海梦教授、乔守怡教授、许崇任教授等专家的关心与指导。现建成基础生物学、细胞与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技术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植物形态与解剖、植物显微技术、创新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覆盖生物学个体(群体)、细胞、分子3个层次。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51台件,资产总值847.7万元。中心现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9人,教授16人,从事实验教学平均在15年以上。2005年,中心面向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农学、林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等校内外15个专业学生开设实验项目196个,完成教学工作量近23万人学时数。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5门、湖北省精品课程7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应邀在全国生物学理科基地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学术研讨会等作大会发言。与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和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承担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75人/年)和面向武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办的生物技术双学位班(30人/年)的实验教学任务。2002年以来,先后有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100余高校同行到该中心进行指导、考察与交流。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实验中心主任姓 名柳 俊性别女出生年月1958-05-16民族汉专业技术职 务教授、博导学位博士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通讯地址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邮 编430070电子邮箱联系电话主要职责1主持制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与年度发展计划,组织落实并检查实施情况。协助分管院领导做好学院实验教学建设和发展规划。2制订并组织落实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科学研究进展,研究并组织实施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4根据学年和学期实验教学任务,负责安排落实好各实验人员的任务,科学、合理制订学年及学期的实验物资购置计划和经费预算表。5. 负责实验中心日常运行管理,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学习交流,及时研讨、交流、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问题。6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实验技术的引入和集成。7规范实验教学中心内部管理,做好实验耗材和药品的数字化管理。按“先计划再采购专人验收、入库登记、领取,分散使用保管每学期结束后,清核库存情况”的流程进行管理,做到帐、卡、物齐全,避免造成积压浪费。8做好实验室的开放与接待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做到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同时做好实验中心的对外服务和接待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示范辐射作用。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教学主要经历1986年-1996年期间,作为系主任主持建设了湖北民族学院园艺系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并具体负责“遗传实验室”、“植物组织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同时,负责该校大生物学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先后主讲了“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组织培养”、“生物统计学”等课程。1997年以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主持建设了“细胞工程实验室”,并参与了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现主持有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国家实验中心主任教学科研主要经历生物学理科基地生物类课程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先后承担“细胞工程”课程的主讲和实验教学工作。2006年被聘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科研主要经历主持建设了“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并负责该中心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协助主持了教育部“园艺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负责园艺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国家“六五”开始的马铃薯育种攻关。先后主持完成了了国家教委重大项目“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开发”的子专题“库区立体农业经济开发”;恩施自治州“八五”重大项目“珍稀濒危植物组培繁殖技术研究”。参与主持了“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研究”、“马铃薯抗青枯病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等省、部级重大课题。199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Wye学院从事植物细胞工程领域的合作研究。1997年2月调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马铃薯抗青枯病基因重组的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获得了可供利用的青枯病新资源。协作主持的 “九五” 农业部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项目“马铃薯试管薯产业化技术研究”2000年1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开始进行产业化开发。主持完成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马铃薯抗青枯病分子标记筛选与利用”,获得了2个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目前已用于青枯病抗性材料筛选。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攻关计划项目共4项,参加“863”项目和西部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等4项,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主讲的“细胞工程”课程2002年获华中农业大学校级优质课程,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2004年度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主编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细胞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获国家专利1项。克隆并注册基因9个;鉴定科研成果2项。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 数449047511741.5占总人数比例23.5%23.5%53.0%23.5%41.2%29.4%5.9%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2419615300022.7万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30001351847.799%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4180近 五 年经费投入数 额来 源主要投向近5年,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共获经费总投入836万元,其中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基金350万元,学校拨款486万元,经费主要投向为:实验仪器设备购置费:575万元实验室改造与建设费:36万元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费:8万元实验教师培训研讨费:8.5万元实验教学运行费:167万元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费:18万元学生科技训练费:7.5万元学生校外实习费:16万元近 五 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教学成果:1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6项。其中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细胞工程、生态学等5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操作原理等5门课程获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微生物生物学、植物学等7门课程获湖北省精品课。3.正式主编出版4种实验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4.我校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连续2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连续2次年检结果为优秀。科研成果:2001-200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973”、“948”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30余项,年均到帐科研经费2700余万元,副教授以上人员年均科研经费达36万元。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 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 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柳 俊女58-05博士主任教 授细胞生物学5主任/课程负责人是2郑用琏男46-08博士教 授分子生物学5首席教授否生物技术系3赵 斌男52-01学士教 授微生物学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科学系4王石平女55-02博士教 授分子生物学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技术系5孙 明男66-09博士教 授分子生物学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技术系6陈雯莉女69-02博士教 授微生物学5主讲教师否生物科学系7周竹青男65-03博士教 授细胞生物学3课程负责人是8何予卿男64-03博士教 授遗传学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科学系9林拥军男63-09博士教 授基因工程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科学系10熊立仲男71-07博士教 授生物化学4课程负责人否生物技术系11何正国男69-11博士教 授微生物学2主讲教师否生物科学系12王革娇女62-12博士教 授微生物学2主讲教师否生物科学系13周志翔男63-05博士教 授生态学5课程负责人否园艺林学学院14刘子铎男54-12博士教 授生物化学5课程负责人否生物技术系15姚家玲女63-10博士教 授植物学5课程负责人是16王学奎男65-03博士副教授植物生理学5主讲教师否植物科技学院17赵 毓女74-02硕士讲 师植物学5主讲教师是18伍晓雄男62-06硕士副教授动物生理学5课程负责人否动物科技学院19陈春丽女75-03博士副教授植物学3主讲教师是20吴昌银男72-10博士副教授分子生物学3主讲教师否生物技术系21夏 涛男64-01硕士副教授生物化学5主讲教师否生物技术系22李维琳女63-07硕士副教授生物化学5主讲教师是23高友军男68-07硕士讲 师遗传学5主讲教师是24王 莉女77-05博士副教授微生物学2主讲教师否生物科学系25李运广男74-02博士副教授细胞生物学2主讲教师否生物科学系26谢福莉女71-07硕士讲师微生物学5主讲教师是27王 绩男60-01学士副主任高级工程师5实验教学/管理是28袁继红女67-01硕士实验师5实验管理是29朱 意女65-07学士实验师5实验管理是30刘 燕女68-12学士工程师5实验管理是31邹玉兰女63-05学士实验师5实验管理是32付家忠男64-06大专工程师5实验管理是33冯燕妮女62-10硕士实验师5实验管理是34李香花女67-11硕士研究员分子生物学5主讲教师是35胡福荣女46-08学士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微生物学5主讲教师/管理是2实验教学2-1 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议题,突出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并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年终分配、教学质量奖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从2003年起单列正高指标用于实验辅助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已有2人评为正高职称。努力营造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近几年来,学校将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改革作为示范点,指导全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结合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服务实验教学为功能定位,确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围绕高素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分层次建设若干功能实验分室;整体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素质水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装备研究与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度。经过3-5年建设,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围绕上述目标,中心实施“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三步走”建设规划。通过正确处理实验教学地位与定位、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与局部优化、实验室结构与功能、实验教学管理理念与职责、实验环境的学术性与安全性、实验资源的开源与开放等关系,对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改革,对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和建设。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2 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实验中心每年承担校内外理科、农科和工科等生物类或涉生物类专业15个,承担近3000人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2005年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达22.7万人学时。具体面向专业和学生人数如下:1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学生:180人/年2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学生:270人/年3生物工程专业学生:360人/年4生物学类硕士研究生:300-360人/年5生物技术二学位班学生:30人/年6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动物科学等农科专业学生:800-900人/年7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专业学生:540-600人/年8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75人/年2-3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根据生物学基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认识、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教学体系。新的实验体系体现四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即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二是系统性原则,即将实验课单列,系统整合,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配套;三是层次性原则,即将实验课分为按基础类、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模拟科研三类设置,课程内容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设计。注意整个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及其在知识构建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解决各门实验课程的人为割裂和实验内容的重复,防止重要内容的缺漏,注意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60%),注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40%),鼓励自选性实验,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一批实验课程设置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效果好。如遗传学实验课程引进当前遗传学研究新技术,将分子标记用于经典的遗传定律验证实验中。利用本院已有的科研材料和根据实验教学需要筛选的分子标记,开出了利用RFLP分子标记验证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和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图的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遗传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实验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实验课程设计出以鸡蛋清和猪胰脏为原料的生物大分子制备技术综合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制备流程,掌握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沉淀法、光学分析法、电泳分析法等原理和方法;了解酶原的激活、酶、底物、抑制剂三者的相互关系,及酶促动力学等方面知识,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克隆技术实验课程是结合新发展起来的克隆技术和教师科研,较早为基地本科生开设的技能性强的综合性实验,为他们顺利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工作打下基础。细胞工程实验课则整体设计成模拟研究式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实验阶段训练各种实验操作技术,通过连续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据统计,在2005年实验教学中心开出的24门实验课程中,每门课程均开设有覆盖若干知识点、知识单元或运用先修课程知识来分析或解决问题的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为学生开出的196个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实验项目113个,占58,重在基本技能训练和经典范例;综合性、应用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83个,占42,重在基本技能的综合、扩展与运用。中心开设实验课程及项目名称见附录1。从2001年开始,中心还面向三年级学生,利用暑假开设2周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或遗传学综合实验、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或微生物技术综合训练等,同学们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经过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总结报告,最后进行成绩评定,每年参加学生在70人以上。中心注重学生科研训练,从第6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确定选题后,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课题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其中国家863、973等国家级科研课题超过50%,来自教师横向课题、解决生产实际的选题约40%,其他课题约10%。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既担任教师科研排雷的“工兵”,又强化学生“研究式”学习习惯及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提高能力,培养作风,陶冶精神,达到教学科研互促共进。2-4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中心实验课主讲教师均承担有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年人均到帐科研经费36万元,主讲教师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及时运用于实验教学,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教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如结合新发展起来的克隆技术和教师科研,开设分子克隆技术实验课程,实验材料和内容来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的科研课题。遗传学实验课程则引进当前遗传学研究新技术,将分子标记用于经典的遗传定律验证实验中,利用学校已有的科研材料和根据实验教学需要筛选的分子标记,开出了利用RFLP分子标记验证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和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图的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遗传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实验技术。2.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和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如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不规定具体内容的合作开放性实验改革。学生自己选题或选老师给的参考题,组成小组,经过查阅文献、充分讨论,拟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列出实验目的(或实验结果预测)、内容、方法、材料、药品试剂、所用设备等,教师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3.合理运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积极推动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多媒体投影12套,拥有数码冷CCD 3套,建立了实验中心网站,有关实验教学资源和管理规章制度全部上网。4积极开展“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自己设计、自行实验、自我总结”的探索性实验活动,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在从2001年开始面向三年级学生,利用暑假开设2周生物化学综合实验、遗传学综合实验、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或生物技术综合训练等;同学们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经过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总结报告,最后进行成绩评定。5构建新的多元学生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设计能力并重的全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观念技能的提高。实验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操作技能和笔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成绩包括出勤、实验态度、预习报告、实验方案设计、课堂提问回答、操作是否规范等;实验操作技能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及质量,及设置综合性实验内容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等进行考核;笔试成绩主要是对实验理论、方法原理及运用等进行闭卷考试。如博士生导师王石平教授主讲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课程生物信息学实行活学活考,2006年5月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5 实验教材(出版实验教材名称、生物信息学主讲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中心重视实验课程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正式主编出版4种:1微生物学实验(赵斌、何绍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2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3动物生理学实验(杨秀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4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学校自编自印实验讲义8种:1. 普通生物化学实验2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3生物化学技术实验指导4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5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书6微生物生理实验7分子克隆技术实验操作手册8细胞工程学实验3实验队伍3-1 队伍建设(学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在制订学校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时,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与理论课教师一视同仁,并在教学学时数分配、学历补偿教育、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年终分配、教学质量奖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从2003年起单列正高指标用于实验辅助教学人员职称评定,已有2人评为正高职称。3-2 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状况(队伍组成模式,培养培训优化情况等)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由专职、兼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人员组成。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6人,均为教学、科研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中具有博士学位19人,教授16人,从事实验教学平均在15年以上。1首席教授: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担任,负责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统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咨询指导。2中心主任和常务副主任:主任由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的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建设规划、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整体设计、改革与协调。常务副主任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担任,协助主任具体负责实验教学中心日常运行管理。3课程负责人:由相应理论课、科研一线的教授承担。负责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统筹相应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更新,积极接受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等。4主讲教师:主要由教授、副教授组成,负责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的落实,执行各实验课的各个教学环节。5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共9位,其中1位正高职称、2位副高职称、6位中级职称。负责实验课程的准备与安排、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资产管理和主讲部分实验教学课等。实验技术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在相对规定的基础上打通使用,实行1人多岗和1岗多人。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纳入学院统一的培养与培训计划。2002年以来,先后派出2名实验课主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研修,选派16名主讲教师参加国内骨干教师培训,选派36人次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有关学习培训,资助4名实验技术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3-3 实验教学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教风,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等)1教学研究与改革:2001年以来承担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1项:(1)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高等农林本科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04-10)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1专题子专题-83 普通微生物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2专题子专题-41 农林类微生物学试题库主编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3种:基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学(2)主持湖北省项目7项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生物类课程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植物生物学实验体系及实验内容改革()分子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植物学课程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研究()建设生物学理科基地,促进农业院校学科全面发展()植物生产类微生物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研究()(3)主持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建设5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学、基因操作原理、细胞工程学。(4)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的制定。2教学研究成果(1)2001年以来,先后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我校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连续2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连续2次年检结果为优秀。(3)建成国家精品课程5门(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细胞工程、生态学)(4)建成湖北省精品课程7门(微生物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细胞工程学、基因操作原理、植物学、生态学)。3科研及成果2001-200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973”、“948”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30余项,年均到位总经费2700余万元,副教授以上人员年均科研经费达36万元。先后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6,授权发明专利8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4对外交流中心建设一直得到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与支持,施蕴渝院士、王喜忠教授、周海梦教授、乔守怡教授、许崇任教授等教指委主任多次莅临指导。中心主管负责人先后应邀在全国生物学基地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上介绍中心改革与建设经验。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和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承担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75人/年)和面向武汉地区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办的生物技术双学位班(30人/年)的实验教学任务。2002年以来,先后有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100余高校同行到该中心进行指导、考察与交流。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4体制与管理4-1 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建制、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实验教学中心实行直属学院领导、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实验中心下设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信息实验室、综合技术实验室、植物形态与解剖实验室、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实验中心以服务实验教学为宗旨,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按实验分室设岗,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1人多岗和1岗多人。数字管理,建立实验教学资源调配新机制。按“统一管理、调配、预算管理、物流管理”的原则,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做到所有实验物品和耗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共享,逐步完善实验物品、耗材采购、入库、登记、使用流向、库存清理等管理使用制度。4-2 信息平台(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及应用等)1中心建有独立网络教室,每个实验室均有网络端口。为中心网站的建设与开发网络课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2建立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施了实验室信息网络化。3实现数字管理。按“统一管理、调配、预算管理、物流管理”的原则,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做到所有实验物品和耗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共享,实行实验物品、耗材采购、入库、登记、使用流向、库存清理等管理使用制度。4微生物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基因操作原理等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生物信息学直接利用网络实行全程网上教学。5充分利用相关网站教学资源。如:4-3运行机制(开放运行情况,管理制度,考评办法,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经费保障等)第一,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为切入点,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全面开放的机制。同时,制订面向院内外师生开放办法,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品牌示范作用和影响。对承担的开放实验任务,视作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计入各实验员年终考核。与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和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承担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75人/年)和面向武汉地区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办的生物技术双学位班(30人/年)的实验教学任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中心对任课教师实行课程责任制管理,考核标准以教学效果为准。对专职人员一是实行考勤制,因公事不在岗位、私事请假和调休时应向中心主任事先说明,记录在册。有实验课时,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超过学校规定的请假时间应酌情扣除工作量,对全勤的同志要给于适当的奖励,年终奖金与工作量挂钩。二是实行例会制度,通过学习、认识高校的本质与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实验教学辅助人员认识到高校工作只有岗位不同而无贵贱之分。三是科学设岗,制订岗位职责,并从服务态度、实验技能、设备使用维护、安全卫生、资产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岗位职责。四是实行竞聘上岗,倡导一专多能,并实行轮岗。第三,实行新的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体系。建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的实验中心服务对象评价为主的实验人员业绩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实验中心管理,突出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实验中心的功能性和开放性。第四,七大举措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一是组织保障。实验中心直属学院领导,实行主管院长领导下的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了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中心主任由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历的教授担任。二是人员保障。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由专职、兼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人员组成。现有实验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6人,均为教学、科研一线的骨干教师。9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全部竞聘上岗。三是内容保障。整合优化实验内容和体系。实验中心首席教授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担任,负责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统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咨询指导。课程负责人由相应理论课、科研一线的教授承担。负责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统筹相应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更新,积极接受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等。主讲教师主要由教授、副教授组成,负责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的落实。四是加强监控。坚持领导听课制,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每周巡视各实验室;聘请离退休、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担任巡视员,跟班听课,指导年青教师;学院每学期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听取学生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技术保障。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参加新开实验课、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收集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资料,熟悉本实验室配备的一般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并熟练地操作以及一般性能故障诊断及维护。负责实验课程的准备与安排。选派36人次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有关学习培训,支持4名实验技术人员攻读学位。六是政策激励。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与理论课教师一视同仁,并在教学学时数分配、学历补偿教育、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年终分配、教学质量奖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从2003年起单列正高指标用于实验教学系列人员职称评定。同时将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岗位津贴挂钩,实行优质优酬,重要教学岗位聘任和晋升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七是经费保障。增加投入,确保实验教学建设与运行经费足额及时到位。近5年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共获经费总投入836万元,其中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基金350万元,学校拨款486万元,经费主要投向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与建设、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验教师培训、实验教学运行、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5.设备与环境5-1 仪器设备配置情况(购置经费保障情况,更新情况,利用率,自制仪器设备情况等,列表说明主要仪器设备类型、名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学校每年下拨10万元常规设备费外,并以项目的形式每年投入80-150万元,用于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及实验室建设。2001年以来共投入约65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设备的购置、更新和实验室建设,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固定设备总价值达到847.7万元。除大型万元以上的设备外,一般仪器按每人一套的标准配备。所有实验室均安装了空调,可同时容纳2个班64人实验。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设备完好率、利用率99。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购置时间价值 (元)单位名称1高效液相色谱仪PROSTAR 2101200408172905.00综合技术实验室2凝胶图像分析管理系统GS-99G220000714606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3薄层色谱仪635119811144755.66综合技术实验室4PCR仪PESSONAL/GCLER119990439500.0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5PCR仪T1-96120011245050.0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6杂交箱OVA119990430305.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7二氧化碳培养箱301T119990437000.00综合技术实验室8二氧化碳培养箱170S220050684400.00 综合技术实验室9光照培养箱LRH-250G219980719589.00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室10恒温摇床THZ-C22001091616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1生化培养箱HBG-2802200405140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2生化培养箱LRH-250A219990412276.00生基础物学实验室13生化培养箱250B22001111224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14恒温培养箱DHP-06022003044140.00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室15制冰机SLM-F1231199904253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6反渗透纯水装置FST-005Y120050356000.00 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17部分收集器BSZ-1606199804156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8部分收集器BS-160A6200109177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记录仪XWT-S102001092458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计算机兼容机76200109378920.00生物信息学实验室21生物显微镜XS-2013619970379992.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22生物显微镜YS23620001123040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23生物显微镜YS23220010916960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24生物显微镜BA2007020040928175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25倒置显微镜1820Z10198507116838.00综合技术实验室26荧光显微镜BHF TYPE319850734360.00综合技术实验室27欧林巴斯系统显微镜BH-211985079254.06综合技术实验室28显微数码摄像系统150CL12002014680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29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XTB-1341998096455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30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SZ66319990941700.00基础生物学实验室31体视显微镜XTS-2065200302143000.00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室.续: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购置时间价值 (元)单位名称32体视显微镜莱卡200M-2000520030415500.00植物形态解剖与分类实验室33体视显微镜SMZ-101519840778865.05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室34TV生物显微镜尼康YS100320030224100.00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室35显微荧光成像系统PIXERA150CL120050464600.00 综合技术实验室36数码摄影生物显微镜尼康YS100120030218300.00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室37电转化仪165-21001200410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酿啤酒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中国蟾马正痛酊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syb创业项目计划书范文花店
- 共享充电桩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滑轨门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可行性预测报告
- 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BMF)项目投资计划书
- xx投资公司年产xx环保焊锡丝项目立项报告
-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监理评估报告
- 主题餐厅实施计划书
- 珠宝项目商业计划书(可编辑)
- 电子商务教师资格证教学理念试题及答案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 《医院手术室净化施工方案》培训
- 【正版授权】 ISO/IEC 19790:2025 EN Information security,cyber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 Security requirements for cryptographic modules
- 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课件高教2024年8月版课件-第七章坚持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 整套课件-证券投资学(第二版)赵锡军
- 2025年《教师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培训心得(3篇)
- 2025年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植物的逆境生理-课件
- TSG 07-2019电梯安装修理维护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制度文件表单一整套
- 高等院校国际交流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