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7.doc_第1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7.doc_第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7.doc_第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7.doc_第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乘法口诀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会用旧的算法去探索新知识的策略。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除法算式的商。教学难点: 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啊?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乒乓球比赛现场看一看。(出示例图)你知道打乒乓球通常是几个人一起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突出:2人。师:你们真了不起,知道的真多!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教学例题(1)看例图列算式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2)想办法求商。提问:这道除法算式的商是多少呢?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商?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预设的算法有如下四种:方法1:10个圆片,2个一组,分成5组。方法2:从10里连续减去2。方法3:想几个2是10。方法4:用乘法口诀求商。、引导:每2人一组,有几个2人就有_,10人里面有_个2人,就有_。提问:你怎么知道10里面有5个2的?(因为2和5相乘得10)讲述:2和几相乘得10,102就得几。2和几相乘得10用的是哪句口诀?所以,我们在计算102这道题时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 )一十,板书:二( )一十因为二(五)一十,(在括号内补充板书五)所以商是5。(3)全班交流 (4)优化算法。组织学生将刚才的几种算法进行比较,讨论哪种算法更好,好在哪里,加深学生对口诀求商方法的理解。(5)在算式上填得数,口答题目的问题。2.尝试练习。(教科书中的“试一试”)(1)出示84、123(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说说根据除法算式找乘法口诀的好办法。(4)学生们填写课本。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三反馈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提问:每组题中填写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口诀有什么关系?在做42?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开火车比赛。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2)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3)出示右边一副图。(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4)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自己看题,分析题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图中花朵上的数是叶片上两个数的乘积)四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谁能围绕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用2-6的任意一句口诀求商,知道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用乘法求商的规律知识。3、充分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2-6的任意一句口诀求商。并用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想想做做”第6题的情境放大图。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玩动物王国的知识宫,好吗?和小兔一起摆小棒。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3)说说用了那一句乘法口诀。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1)学生列式解答。(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二基本练习。跟小猴比比谁算得快,说得好想想 说说204=5 因为四五二十,所以204=5124=3 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4=3164=4 因为四四十六,所以164=4小结: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2)学生列式。(板书:205)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2、教学右边一题。(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板书:204=5)(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三综合练习。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2、“小猪吹泡泡”游戏,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3、“想想做做”第9题。比比谁算得快又准。四反思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二第17题。思考与调整: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集体背口诀2、开火车将口诀填写完整。前后同学可以抢答,抢到者可以奖励。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一题。 (1)老师出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请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同桌练习,先左边的学生想好口诀,并出口诀给右边的学生,让右边的学生说出两道除法算式。然后交换角色进行练习。2、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三六十八思考:用哪几句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一一得一 二二得四 三三得九 四四十六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3、完成练习五第二题。(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4、完成练习五第三题。 思考与调整: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1)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突出解题时需要看清运算符号)(2)计算后,说说每组题目分别要想哪些口诀,突出计算乘法、除法式题时思考方法上的差异。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商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学生练习。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五第7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通过练习各种类型的计算题掌握了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做题时还应注意什么呢?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思考与调整: 第4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4647页练习五第8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3、揭示课题: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思考与调整: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四、全课总结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的多边形中的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白纸(用来画线段和折线段),每个学生一根毛线(长度任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谈话: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森林爷爷让小兔和小熊去找一根长长的绳子,小熊和小兔出发了,很快它们就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两根绳子,瞧,(出示图),设疑:到底那根长些呢?你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初步体会由曲变直的过程。(可以把两根绳子拉直了比一比。)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根毛线,现在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拉紧)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这根毛线拉紧前后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课件出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揭示课题:(板书:线段)2.读这句话,它的意思你能理解吗?a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这条毛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拉直时)所以直是线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直思考与调整:b“两手之间的一段”指的是哪一段?指名指一指。同桌之间再互相指一指。哪一段是线段?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师:这又是线段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因为这两点决定了线段的长短。你看老师的两手拉在这儿,线段是这么长的,拉在这儿,线段是这么短的。(教师用手拉毛线演示两个端点决定线段的长短。)(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线段是 直的 ,有 两个端点 。)这是线段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缺一不可。(6)比较发现师:刚才,老师是把这条线段横着摆的,你还能摆成其他的形状吗?试试看!学生试着将线段竖着摆、斜着摆,引导学生思考:当线段竖着摆、斜着摆时,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两手松开,让毛线变成V形。现在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在毛线上捏出短一点的线段,在短一点的线段。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线段可以横着摆、竖着摆、斜着摆;有长也有短。但是无论怎样摆,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7)教师小结: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所以它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 |”请大家仔细看,知道图上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 (8)练习 : 想想做做第题 你们都认识线段了吗?你能一下子把它认出来吗?下面我们来一组判断题。(逐条出示:有端点、没端点的、只有1个端点的、弯的、直的等等) 反问: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做完这题,你明白了线段具有什么特征?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1)找线段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这个新朋友,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的线段,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a. 拿起你们的直尺,找一找线段在哪里?用手指一指端点在哪里?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线段?共能找到几条?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边看作是一条线段。b.拿起你们的数学书,找一找线段在哪里,端点在哪里?用手指一指。c.在我们的教室里和生活中还有没有线段?端点在哪里?思考与调整:(学生自己摸一摸)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3折线段(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折痕就是一条线段)(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短的线段,长的线段。在你的这张纸上,你能折出最长的一条线段来吗?这条最长的线段在哪里?(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纸,我们又发现了原来线段有 长 有 短 。 4.画线段师:小朋友已经会找线段、折线段,小朋友还想不想画线段?提问:(1)你们画的线段怎样呀?(生:直直的,有两个端点)(2)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直尺、笔)(3)那如果没带直尺,怎么办呢?(也可沿着书、文具盒、铅笔的边画)。(4)但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规范,画出的线段也最漂亮(生:尺)。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尺子来画线段。老师要求大家画一条竖着摆放的线段,再画一条斜着摆放的线段。(5)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还有不同的画法吗?小结线段的画法有三种:a.先画两点,再用直尺连接两点;b.先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点上端点;c.先点上一点,再由这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点上另一点。这三种画法都可以,你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你画出来的线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那就是线段了。三、反馈完善 1、P49第2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正方形每条边的两端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公共点。师:尽管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的端点不能明显地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2、P49第3题(1)出现两个点,师:请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3、P49第4题思考与调整: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4P49第5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3) 如果连接5个点、6个点呢?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投影、挂图、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个农夫,想做一件新衣服。店里的老师傅伸出手掌,对着农夫的旧衣服便开始量长度,让他的徒弟记录下来,身长3柞。农夫走后,师傅让徒弟学着做衣服。衣服做好后,农夫试穿了一下,发现太小了,只有两柞长。徒弟觉得很奇怪,心里想我是做了3柞长的呀。(说完后让学生交流原因)引入:古时候,我们人类都和故事中的裁缝一样,是以人体的手、掌、手臂、脚步等作为标准来确定长度的。后来人们开始感受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因此人们交流时就很不方便,直到近代,全世界才使用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种长度单位厘米,它是用来量较短的物体的。在哪儿见过厘米?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认识厘米1观察尺(1)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思考与调整: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0刻度,它就象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CM-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厘米)(师板书:cm)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2感知1厘米(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2)请小朋友用右手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师:请大家把右手放下, 师:再请每位小朋友拿出左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并用直尺去验证一下,看看你比划得怎么样。(3)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观察并比划图钉的长、食指的宽,小手指的一节,田字格的一条边。火柴盒的厚度,胶带宽,橡皮厚,夹子,手机的厚度等。你们可真厉害!3.感知几厘米(1)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师比划),2厘米长吗?(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思考与调整:4、用厘米量(1)刚才我们已经比划了几厘米的长度,它们长吗?所以如果用厘米量物体长度的话,一般都是量比较短的物体。(2)指导量的方法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量的方法。演示同时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如果对着8呢?(3)生操作看清楚了吗?请小朋友按照这种方法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纸的短边。判断:老师发现小朋友出现了不同的方法。出示4种不同的量法,生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放斜了。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左边一端对着2刻度线。(4).大约几厘米你还想用厘米量桌上的什么东西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去量一量。(生操作。)5、想想做做3(出示两条接近8厘米的线段。)这条线段的长正好是8厘米吗?而是怎么样?和8厘米非常得(接近),和8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说?(出示另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呢?你会说吗?小结:这两条线段都和8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8厘米。至于比8厘米长多少、短多少,我们以后再学习。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1说说下面哪一种量法对。说说几种错的原因。2. 想想做做2你怎样测量知道那条线段长多少?(出示)我们再来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分别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的相差部分。3. 想想做做4。测量手掌的宽和食指的长。伸出你的手,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大约多宽,食指有多长,再验证。指导方法:量手掌宽时,先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再量出结果。量食指长时,先把食指伸直,把零刻度线对准食指根部的那条线,再看结果。(大约几厘米)4.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5题。)思考与调整: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5.想想做做第6题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什么东西量,以什么做单位?课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学校里、家里面你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喜欢的东西,用尺去量一量他们的长度,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好吗? 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想邀请大家去他家玩,不过得先回答他提出的通关问题才能进入呢!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思考与调整: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第4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各种各样有趣的尺。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二)、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思考与调整: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三、反馈完善1.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2.我们的身高比1( )多一些。 3.自己1拃的长度大约是( )。 4.比1米短1厘米的线段长( )。 5.1米比10厘米( )。 6. 1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6米=( )厘米 ( )米=700厘米 在里填上“”、“”或“=” 1米99厘米 10厘米10米 16米160厘米 ( )米=700厘米 98厘米1米 99米1厘米 159厘米2米 172厘米1米72厘米 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1.黑板长大约3( )。 2.教室门宽大约1( )。 3.小红身高124( )。 4.旗杆高大约15( )。 5.文具盒长20( )。 6.茶杯大约高18( )。 7.教学楼高约20( )。 8.自己一拃大约长17( )。小明一庹大约长140( )。 连一连。 一棵大树高 20厘米 一块橡皮长 10米 一本数学书长 10厘米 粉笔盒高 5厘米 四、全课总结第七单元 确定位置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目标:1.能在情景中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来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尊重他人的意识。教学重点:能根据现实情境中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根据现实情境中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课前小游戏:(口令操)全体立正,向前看,向后看,向左看,向右看,向上看,向下看一、情景导入师提问:要上课了,每个小朋友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位置,那我们就先来确定一下自己的位置吧。(出示课题:确定位置)怎么确定呢?每个小朋友课前都拿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就有你的位置,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自己的位置是什么?(分别指名几位小朋友照着小纸条读一读。)师提问:那么,第1组第1个是谁?请举手!谁知道他应该坐在哪儿?还有可能坐在哪儿?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可能坐在左边第1个,有可能坐在右边第1个。因为有可能是从左往右数起的,也有可能是从右往左数起的。师小结: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个规定。现在,我们就规定从左往右数起,这是第1组,这是第2组第几个我们是从前往后数,这是第1组第1个,这是第1组第2个这是第2组第1个现在,你会找自己的位置了吗?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活动一:小动物找位置师:小朋友,你们每天都要做早操吧,在动物学校里,小动物们也要做早操,看!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做早操呢!(出示电脑课件图1)我们来找找小动物的位置都排在哪儿?小猴排在第几排第思考与调整:几个?(课件闪烁小猴)小熊又是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呢?(课件闪烁小熊)仔细想想,这里的“第几排”是从哪儿数起的?“第几个”又是从哪儿数起的?那么,谁来说说,你觉得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小动物做操最认真呢?先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同桌小朋友,一人指出是第几排第几个,另一人说出是哪只小动物?互相听听说的是否正确,是否完整?2、活动二:小动物找家(1)师:放学后,小动物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看!(出示电脑课件图2)小动物们的家是几层楼?每层有几间?小猴家住在哪儿?(电脑出示:第2层第3号)你是怎么知道的?“第几层”是从哪儿数起的?“第几号”又是从哪儿数起的?(2)小结:“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起的,“第几号”又是从左往右数起的。(3)师: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房呀?谁来说给大家听?(4)师:说“第几层第几号”挺麻烦的,你能给小猴家编个门牌号码吗?(请4人上来板演,203、23、302、303)(5)师:你们觉得哪个表示得最清楚?为什么?(因为楼房层次有不同,所以楼层我们一般是从下往上数的,因此门牌号也应该是从下往上编的。)师:老师说一个门牌号码,你能马上说出是哪只小动物的家吗?(301、402、203、102、401)师:猜猜,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住在“几0几”的哪只小动物?(403的小白兔。)3、活动三:书橱里找书(1)师:猜对了,老师最喜欢这只小白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小白兔最喜欢读书了,它还请我们去参观它的小书房呢!看!(出示电脑课件图3)书橱里装了满满一橱的书,我们来找找新华词典在哪儿呀?怎么表达呢? (可以说是“第几层第几本”) (板书“第几层第几本”)(2)(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提问“第几层”是从哪儿数起的?“第几本”又是从哪儿数起的?(3)师:再找找你自己最喜欢的书是第几层第几本什么书呢?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对方说的对不对?(4)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5)小结:寻找书在书橱里的位置,我们就用“第几层第几本”来表示。三、反馈完善1、电影院里找座位思考与调整:(1)学生独立找(2)师小结:电影院里座位是从中间开始向两边排的,一边全是单号,一边全是双号。在电影院里找座位,先要看是第几排第几座(板书:第几排第几座),还要分是单号还是双号,单号一般要从单号门进入,双号一般要从双号门进入。2、完成57页第3题、第4题 四、全课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是什么?(确定位置),我们知道了确定小朋友的座位可以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确定房间的位置可以用“第几层第几号” 来表示。谁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我们平时什么时候也要用到这个本领?(看电影、坐火车、坐汽车、开家长会)为了能让大家很快地找到位置,人们还经常给位置编号码。你见过哪些地方给位置编号码的?(电影院、体育馆、汽车、火车等等)第七单元 确定位置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思考与调整: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熟悉“东、南、西、北”的基本含义。能确认这四个方向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2、能根据“东、南、西、北”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表述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能与同学友好合作。教学重点:能辨别“东、南、西、北”的方向,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教学难点:能辨别“东、南、西、北”的方向,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室外观察:太阳在哪儿?哪边是东?校门在哪边?一、情景导入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原始森林去探险,好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原始森林里)在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让人分不清方向,非常容易迷路,怎么办?对,带个指南针。所以,出发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操场上的位置(1)、师:好多小朋友早就认识方向了,你知道有哪些方向吗?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你知道哪两个方向是相反的一对?(出示书上情境图)(2)、师:站在操场上,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的呢?(3)、集中汇报。我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方向的。我是根据指南针来确定方向的。我是根据房子的方向来确定方向的。(4)、先独立思考自己填在书上,再小组讨论:早上,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小明的前面是东,小明的后面是( ),思考与调整:小明的右面是( ),小明的左面是( )。2、野外的方位(想想做做第1题)(1)师:假如你在野外迷路时,除了可以看太阳认方向,另外还有很多辨认方向的方法呢。(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诗歌中告诉我们哪些判断方向的方法?A:白天可以看太阳认方向,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落下。B:晚上可以看北极星,它高挂在北方。C:要是碰上阴雨天,可以看大树的树叶,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D:还有沟渠里的积雪也会指方向。(3)师小结:因此,我们在野外也有很多辨认方向的办法。老师这儿还有一段树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树桩上的树纹有疏有密,树纹密的是指北方,因为北面阳光照得少,树生长得慢。因此,如果在森林里看见留在泥土里的大树桩,我们也可以确认方向。3、教室里的方位(书上试一试)(1)分小组进行实践及讨论:面向东站立,右手侧平举,说说右面的方向是什么;再分别面向南、西站立,分别说说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再面向北时,你的背后是什么方向?左面和右面呢?(2)观察教室的四周,在东边、南边、西边、北边你都看到了什么?4、房间里的方位 (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小华住的房间图,全班交流小华房间的方位图。(2)小组交流:你家的阳台在哪一面?你自己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5、操场实践先分小组进行实际观察,再回教室进行全班交流:看看我们的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会了根据太阳辨别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