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经纬网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经纬网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经纬网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经纬网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经纬网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 经纬网 地球 含经纬网 基础知识 描述地球形状 大小常用数据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根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北极点 南极点 赤道 一 描述地球形状 大小常用数据 极半径 赤道半径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6357千米 6371千米 6378千米 4万千米 1 地球形状 地球并非正圆球 而是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造成 2 地球大小常用数据 经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 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又称子午线 经线特点 1 是半圆2 长度相等3 指示南北方向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1 经线和经度 东经 西经 经度 本地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两面角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1 经线和经度 60 东 西经各180度 经线的应用 划分东西半球 20 w 160 e 160 e 20 w和160 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 西半球 原因 西半球 东半球 经线的应用 划分东西半球 1 经线和经度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3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 都自成圆圈 纬线圈 2 赤道最长 往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 两极为点 4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纬线特点 2 纬线和纬度 纬度 实质 本地点到球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线面角 2 纬线和纬度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40 思考 某地北极星的仰角 h 与当地的地理纬度 存在什么关系 北半球 某地的地理纬度 当地观测北极星的仰角 h 0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北温带 北寒带 纬线的应用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划分南 北半球 五带 中低纬度 关于下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的纬度是20 经度是15 b a点的纬度是20 n 经度是15 ec 根据东 西半球的划分 a点位于东半球d 根据南 北半球的划分 a点位于南半球 c 如何确定对趾点 以地心为对称点的两个地点 的地理坐标 赤道对称点 地轴对称点 如a点 120 e 40 n 的 d 60 w 40 s 赤道对称点 地轴对称点 c 60 w 40 n 对趾点 b 120 e 40 s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1 与120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 600eb 600wc 1200wd 00 d b 2 地球上的某点 其南侧是中纬度 北侧是低纬度 西侧为东半球 东侧为西半球 该点是 a 30 n 160 eb 30 n 20 wc 30 s 20 wd 30 s 160 e 160 e 东半球 西半球 0o 10o 10o 20o 20o 30o 30o 180o 180o 西经 东经 越往东度数越大 越往东度数越小 180o 170o 170o 160o 160o 150o 150o 0o 0o 东经 西经 以东为西经 以西为东经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3 经纬度的变化特点 90 105 120 145 160 180 160 145 120 105 90 西经 东经 120 0 30 45 60 75 90 105 135 150 165 180 165 150 135 120 105 90 75 60 45 30 15 15 西经 东经 北极 0 15 30 45 60 75 15 30 45 60 75 90 90 向北增大为北纬 向南增大为南纬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4 常见经纬网图 经纬度的变化特点 向东增加的为东经 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向北增加的为北纬 向南增加的为南纬 判断a b c的地理坐标 方格状经纬网图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a b 200 500 1200 1100 4 常见经纬网图 经纬度的变化特点 向东增加的为东经 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向北增加的为北纬 向南增加的为南纬 侧视图中 以一般上为北极 下为南极 地球逆时针自转 左西右东 侧视经纬网图 n s 900 1500 e e 在俯视图中 北逆南顺判定北极和南极 顺自转方向箭头指东 二 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俯视经纬网图 极地 n 4 常见经纬网图 读下图 回答1 2题 1 图中 点的坐标既位于南半球 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a b c d 2 图中四点坐标位置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b b d 读出a点 c点的经纬度 判断c在a什么方向 a15 s 15 w c60 s 170 e 1 方向的规定 地球上的方向通常上指地平面上的方向 指向北极向北 指向南极向南 与自转方向相同向东 相反向西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2 方向的判断 1 确定中心地点 2 以中心地点为中心标注东西南北 3 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一般情况下可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法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东 北 a c h g f e 经纬网图中方向的确定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b 2 方向的判断 d 南 南 南 南 a b c d 沿经线 指向北极向北 指向南极向南 沿纬线 与自转方向相同向东 相反向西 俯视经纬网图中方向的确定 b点在a点什么方向 b在c点什么方向 a b c 俯视经纬网图中方向的确定 判读南 北极点俯视图地理坐标 方向 看极点处的字或字母 看箭头所示的地球自转方向 看极点及其附近的海陆分布 南极地区是南极洲大陆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 看图中标注的经度度数 2 方向的判断 s e e 判读南 北极点俯视图地理坐标 方向 看极点处的字或字母 看箭头所示的地球自转方向 看极点及其附近的海陆分布 南极地区是南极洲大陆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 看图中标注的经度度数 2 方向的判断 e e n 甲地在乙地什么方向 丙地在丁地的什么方向 北 西 南 东 判读南 北极点俯视图地理坐标 方向 a a b 东西方向的判断 劣弧原则 判定东西方向 首先要选择劣弧段 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 的弧段 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判断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1 两点同是东经 则经度大的在东 小的西 2 两点同是西经 则经度大的在西 小的东 3 两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经度和小于180 东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大于180 西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等于180 不分东西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东西方向的判断 判断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a20 n 15 w b24 s 108 e 东南 1 两点同是东经 则经度大的在东 小的西 2 两点同是西经 则经度大的在西 小的东 3 两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经度和小于180 东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大于180 西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等于180 不分东西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东西方向的判断 a15 s 15 w c60 s 170 e 判断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西南 1 两点同是东经 则经度大的在东 小的西 2 两点同是西经 则经度大的在西 小的东 3 两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经度和小于180 东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大于180 西经度的在东 经度和等于180 不分东西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东西方向的判断 1 甲地位于98 e 31 n 乙地位于88 w 28 s 甲地在乙地的 a 西北方向b 东北方向c 东南方向d 西南方向 a a b c d s 三 据经纬度及经纬网判断方向 e f g i h 四 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1 经纬线长度特点 纬线赤道最长 往两极纬线圈越来越短 经线长度都相等 d b a c ac bd ab cd 小于 等于 跨经 纬 度相同的地图 纬度越高 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2 比较 范围 大小 e f abcdbdef 小于 读下面经纬网图 完成6 7题 6 关于图中甲 乙两区域的面积比较正确的是 a s甲 s乙b s甲 s乙c s甲 s乙d 2s甲 s乙 7 关于甲 乙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a 甲 乙均位于南半球b 甲 乙均位于西半球c 甲位于南半球 乙位于北半球d 甲位于东半球 乙位于西半球 b b 2 比较 范围 大小 e180 w 同一经线上 跨纬度1 的弧长约是 赤道上 跨经度1 的弧长约是 任一纬线上 跨经度1 的弧长约是 3 距离计算方法 111km cos 该地纬度 111km 111km 60 n 40 n a n b 60 n上 跨经度1 的弧长约是 55 5km anb弧长为 111km 80 四 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40 60 1 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 600千米b 900千米c 1200千米d 1500千米 2 右图中ab弧长为 111km 60 6660km 60 2004年7月28日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 78 55 n 11 56 e 建成 据此回答 c 如下图所示为以 38 n 0 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 陆半球 另一半球为 水半球 读图 回答4 5题 4 水半球 的极点位于 a 38 n 160 e b 38 s 0 c 38 n 20 w d 38 s 180 5 一架飞机以1110km h的速度从陆半球的极点向正北飞往北极点 大约用 a 10小时b 9小时c 6小时d 5小时 d d 一架飞机从甲地 40 n 116 e 出发 以1110千米 小时的速度向北方向绕经线圈飞行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8小时后到达乙地 则乙地为 a 40 n 64 wb 60 n 64 wc 40 n 64 ed 60 n 116 e b 60 n 40 n 甲 乙 40 80 60 4 两地间最短距离与航线的方向 四 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 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 两地在同一经线圈上 则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 其最短航程过极点 如图中bnp bnq 2 同一纬线上的两点 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mpk而不是mqk 40 n 60 n a b 先向 再向走 东北 东南 60 e 120 e 90 e 下图中a点到b点最短航线的方向是 4 两地间最短距离与航线的方向 先向东北 再向东 最后向东南走 6 从甲地 80 n 80 e 到乙地 80 n 150 e 若不考虑地形因素 最近的走法是 a 一直朝正东方向走b 先向东北 再向东 最后向东南走c 先向东南 再向东北走d 先向东南 再向东 最后向东北走 b 1 飞机从 处沿图中箭头路线飞往 的航向是 a 从东南向西北b 从南向北c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d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 四 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4 两地间最短距离与航线的方向 1 一架飞机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60 w 35 s 起飞 沿最短航线飞行至中国秦皇岛 120 e 40 n 问飞机的航行方向 先向北 过北极点后再向南 1 读下图 若一架飞机由图中a地飞往b地 其飞行方向是 a 一直向正南方向b 一直向东南方向c 先向东南 再向西南d 先向西南 再向东南 c 2 关于下图中箭头表示的运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 自西向东b 先东北 再东南c 先东南 再东北d 先西南 再西北 c c c 下图中ac ad的路线方向分别是 先向东南 再向西南 先向西南 再向西北 图中甲城市为201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读图完成 1 3 题 1 与图中丙城市关于地心对称的点是 a 51 n 0 b 51 n 180 c 51 s 0 d 51 s 180 2 图中甲 乙两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a 400千米b 480千米c 580千米d 660千米 d b 图中甲城市为201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读图完成 1 3 题 3 一架飞机从丁城市出发 飞往 80 n 174 e 点进行科学考察 若沿最短距离飞行 其航线的方向是 a 先向东北 再向东南b 一直向东北c 一直向西北d 先向正北 再向正南 d 5 回到原点 某人在a点向东 向南 向西 向北各走1613km 他能否回到原点 a 四 利用经纬网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5 回到原点 某人在a点向南 向东 向北 向西各走500km 他能否回到了原点 a a 甲乙 1 某人在右下图中从丁出发向北 再向西 转向南 又转向东各走了1100km 最后 a 回到原地b 到达原地的西面c 到达原地的东面d 到达原地的东南面 甲 乙 丙 丁 10o 10o 0o 0o b 2 某人从赤道以北50公里处出发 依次向正西 正南 正东 正北各走100公里 最后他位于 a 出发点b 出发点以西c 出发点以北d 出发点以东 a 1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 完成 1 5 题 1 图中m点在o点的 方向 n点在o点的 方向 2 若某人从m点出发 依次向正东 正南 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 则其最终位置 a 回到m点b 在m点的正东方c 在m点的正西方d 在m点东南方 正北 东北 b 3 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a 4440千米b 3320千米c 2220千米d 1820千米 4 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 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 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b 先东北再东南c 一直向西d 先东南再东北 5 图中甲 乙 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 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 b 丙 乙 甲 1 如图 甲在乙的 方向 2 比较甲 乙面积的大小是甲 乙 东南 3 某人在40 n依次向正东 正北 正西 正南各走100公里 最后他位于出发点 a 出发点b 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