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doc_第1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doc_第2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doc_第3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doc_第4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合同编号:2009CI100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评价表姓 名: 陈 学 宽 学科专业: 甘蔗遗传育种 培养方式: 业务培训 所在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依托企业: 云南英茂糖业有限公司 起止年限: 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 填报时间: 2014年8月28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制填 表 要 求 和 说 明 1. 填表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2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项、专利,承担的课题,培养人才等, 由入选时开始至填表时为止;3. 培养方式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合同所确定的培养方式填写;4. “培养项目完成情况”, 已完成项目验收和鉴定的需提供验收和鉴定意见的复印件;5.组织、主持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应邀在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的需提供相应证明;6.经费落实、使用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审定盖章;7.发表的论文、论著限填公开发表有统一刊(书)号的期刊、著作;8.基本情况简表中专利、获奖等如有多项,在排名中分别以阿拉伯数字填写,并用“、”分隔;获得专利情况指已受理和已授权的专利。 9. 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指在研、已验收、已报奖等;10. “历年年度考核结果”指省科技厅组织的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年度考核结果;11.技术成果推广方式分为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推广应用、技术改造、其它;12.本表要求用A4纸打印,可从云南科技信息网下载(HTTP:/WWW.YNST.NET.CN)。基本情况简表姓 名陈 学 宽性别男民族汉族党派无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籍贯云南省曲靖 市(县)行政职务主任专 业甘蔗遗传育种入选时职称 研究员现职称研究员入选时学位硕士现学位硕士单位地址云南省开远市灵泉东路363号 省甘科所邮 政编 码661699联系电子信箱Chxk_专利授权情况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项外观设计 项排 名2、2、3、2排 名排 名承担科研项目情 况国家级科研项目 项完成情况本人排名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完成验收1项,在研4项本人排名1、1、1、1、4其它项目项本人排名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项本人排名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项本人排名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本人排名6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项本人排名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1 项本人排名1其它科技奖励技术成果推广情况 2 项从事技术服务、技术改造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万元专利、成果转化推广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19.8亿元主持开发的新产品、新药、新品种等名称育成甘蔗新品种云蔗99-91、云蔗02-2332,云蔗03-258、云蔗03-194、云蔗05-51、云蔗06-407、云蔗01-1413、云蔗04-621等发表论文、论著情况发表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其中通讯作者6篇出版著作部其中第一作者 部EI收录 篇SCI收录1篇SCI统计引用 篇其中他人引用 篇人才培养情况学历提高4人指导硕士研究生1人已毕业1 人职称晋升5人指导博士研究生 人已毕业 人学术团体兼职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云南省甘蔗学会会员组织参加学术交流、培训考察情况组织学术会议 2 次级别国际(参与组织GMS-甘蔗组工作)参加学术交流10 次天数90国外培训考察4次天数95(其中,培训缅甸科技70天)国内培训考察15次天数80项目培养验收情况证书编号验收结果历年年度考核情况2010年度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 年度合格合格合格合格获得各种荣誉称号云南省“十一五”科技计划先进个人(云南省人社厅、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3连续4年考核优秀(云南省农业厅)。中国糖料审稿专家、中国农科院硕士生导师。一、主要简历(自大学起)和主要学术技术经历(含出国培训)起 止 年 月毕业院校、专业或工作单位学位、职称或职务1983.09-1987.07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87.07-1993.0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93.08-1999.0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主任1997.07-1998.03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冲绳国际中心研修助理研究员/副主任1999.08-2006.0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研究员/主任2003.05-2005.05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副研究员/主任2006.08-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硕士/主任二、主要学术技术创新点(限300字)(主要学术技术创新点及在本行业或本技术领域所处的学术技术地位)1、通过扩大杂交组合数量和实生苗规模(杂交组合由过去的50个左右逐步提高到900个左右),提高了优良品种/品系入选数量。 2、首创全膜覆盖技术,提高杂交实生苗的成活率。3、国内率先采用实生苗早期截顶技术,筛选强宿根甘蔗品种,采用实生苗早期胁迫技术,筛选抗病性品种。提高了育种效率。4、提出生态育种概念。在甘蔗选育早期阶段提供材料到全省主产蔗区进行生态筛选,提高了品种选育效率,筛选蔗区适于甘蔗品种。5、加强国际合作,探索甘蔗抗旱育种技术。与澳大利亚合作,率先开启生理生化与甘蔗抗旱育种技术研究。三、培养合同中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培养合同考核指标完成的考核指标1、 通过科技合作、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本岗位的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创新技术水平。2、 完成一轮(2年新植1年宿根)全省(5-8个点)甘蔗新品种区域化试验,为甘蔗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3、育成高产高糖抗旱甘蔗新品种2个(通过国家或省审定)、育成优良中间材料10个。4、在依托企业区域中心试验示范推广甘蔗良种1万亩。平均产量比对照提高10,糖分提高0.3个百分点。带动全省蔗区甘蔗新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应用。5、开展相关技术培训6期次。6、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2名,获硕士研究生学位,使其具备组织和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7、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并获资助、获国家专利1-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5篇。8、对周边国家(缅甸)开展调研和技术培训3个月。1、通过参与组织国际会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国外培训考察、国内培训考察等加强了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岗位专家带领团队于2010年入选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2、主持完成了云南省第十一轮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2010-2012年。14个品种、6个试点)。完成了云南省第十二轮甘蔗品种试验(2012-2014年。10个品种、6个试点)。优选了10个参试材料进行田间鉴评和品种审定。3、育成通过国家品种鉴定甘蔗新品种4个(2011年:云蔗99-91。2010年:云蔗03-194。2013年:云蔗05-51、云蔗06-407)。育成通过省审定的甘蔗新品种4个(2012年:云蔗02-2332、云蔗03-258。2014年:云蔗01-1413、云蔗04-621)。4、每年提供蔗区1000余吨甘蔗新品种在蔗区推广应用。带动累计推广应用245万亩。实现甘蔗增产176.8万吨。蔗农增收7.4亿元,企业增效12.4亿元。合计实现经济效益19.8亿元。与此同时,在全省蔗区开展了技术培训10期次,培训相关人员1000余人。5、作为导师,培养1名团队成员(刘家勇)获硕士学位(该成员2011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项。2014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成为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促成了3名团队人员赴国外研修。6、一是2010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高糖高产糖料和高原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的选育”(2010BB011)1项。资助经费140万元。该项目于2012年通过专家验收。二是2012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高产高糖强宿根甘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云南省重点科技项目-2012BB014。资助经费190万元)。7、作为第1完成人,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规范”(DB53/T3262010)。作为第1完成人,2010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3等奖1项、作为第6完成人,2013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1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于2011-201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笔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1篇。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研究论文6篇。8、于2009年11月5日-2010年1月17日赴缅甸开展技术培训70余天。四、申请专利及授权情况序号名 称类 型授 权专利号专 利受理号授予国家或地区排名1甘蔗细胞悬浮液制备方法发明ZL 2008 1 0233740.4中国22一种甘蔗健康种苗高效繁育方法发明ZL 2008 1 0058992.8中国23一种快速评价甘蔗亲本宿根性遗传效应的方法发明ZL 2011 1 0232818.2中国34甘蔗组培苗的移栽方法发明ZL.2011.10374557.8中国2五、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主持开发的新产品名称新产品登记号或批准号云蔗99-91国品鉴甘蔗2010008云蔗03-194国品鉴甘蔗2011004云蔗02-2332滇审甘蔗 2012002云蔗03-258滇审甘蔗 2012001云蔗05-51国品鉴甘蔗2013005云蔗06-407国品鉴甘蔗2013006云蔗04621滇审甘蔗 2014001云蔗01-1413滇审甘蔗 2014003从事技术服务、技术改造项目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推广的技术成果名称推广方式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甘蔗抗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应用19.8亿元六、承担项目或课题序号项目或课题名称本人排名起止时间(三项)经费(万元)项目来源1高糖高产糖料和高原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的选育(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12010.01-2012.12140省科技厅2高产高糖强宿根甘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12012.06-2015.12190省科技厅3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2010.1-2014.1275省农业厅4甘蔗抗旱育种技术研究与种质改良(科技创新人才计划)42012.12-2016.12250省科技厅5“引智”及“引智示范”12009-201430国家、省外专局七、获奖情况序号奖项名称类 别等 级获奖时间排名1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云南94-375的选育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2010年12甘蔗抗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2013年6八、组织或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情况序号学术会议名称(全称)时间地点会议级别 1、国际性2、全国性3、省部级参会情况 1、组织会议2、主持会议3、特邀报告4、大会发言5、书面交流1GMS国家科技合作战略发展研讨会2010.03.25-26昆明34、52甘蔗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及研讨会2010.10.16-19广西北海253西南现代甘蔗科技培训会2011.07.31-08.03开远234云南甘蔗品种鉴评会议2011.11.23开远34、55The 3rd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 & Workshop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nsortiu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MS2011.09.04-09昆明11及2(参与组织并主持甘蔗组会议)、4、56云南省甘蔗产业体系总结暨全省糖料甘蔗高产创建工作会议2011.12.20-23云南元江34、57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总结会议2012.03.31-04.02昆明34、58云南省“引智”项目工作会议2012.05.18-19昆明359科技计划项目评估会议2012.07.16-17开远33、4、510The 4rd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 & Workshop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nsortiu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MS2012.10.14-18泰国清迈11及2(参与组织并主持甘蔗组会议)、4、511云南甘蔗品种鉴评会议2013.10.23昆明开远34、512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总结会议2013.03.10-12昆明14、513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nsortiu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South Asia2014.08.11-22昆明12(主持甘蔗组会议)、4、5九、发表论文、著作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目录序号论文:全部作者(按原排序),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期 编号,第 页第 页著作:全部作者(按原排序),书名,出版社,出版地,出版年份,共 页12345678910陈学宽 刘家勇 范源洪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甘蔗品种的区试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09年第22卷第5期(Vol.22 No5)。编号:1001-4829(2009)05-1292-05,第1292页-第1296页。陈学宽 缅甸甘蔗糖业。中国糖料,2010年第4期。编号:1007-2624(2010)04-0080-03,第80页-第82页。 昝逢刚 赵培方 杨昆 刘家勇 赵俊 夏红明 吴才文 陈学宽* 云南省第十套甘蔗区试开远点DTOPSIS法综合评价。中国糖料,2011年第1期。编号:1007-2624(2011)01-0008-03,第8页-第10页。(*为通讯作者,下同)。赵培方 刘家勇 赵俊 候朝祥 崔杰 吴才文 陈学宽* 云蔗04系列新品系综合评价。中国糖料,2011年第2期。编号:1007-2624(2011)02-0007-03,第7页-9页。陈学宽 昝逢刚 刘家勇 赵俊 赵培方 吴才文 云南省第十轮甘蔗品种区试结果评价。中国糖料,2012年第1期,。编号:1007-2624(2012)01-0010-03,第10页-12页。陈学宽 刘家勇 杨洪昌 赵俊 赵培方 甘蔗新品种云蔗99-91的选育。种子,2012年第31卷第2期(Vol.31 No2)。编号:1001-4705(2012)02-0111-03,第111页-第113页。刘家勇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夏红明 杨昆 祁云端 陈学宽* 特早熟特高糖优良甘蔗新品系云蔗02-588。种子,2012年第30卷第12期(Vol.30 No12)。编号:1001-4705(2011)12-0103-03,第103页-第105页.Xuekuan Chen Phillip Jackson Shen Wankuan Haihua Deng Yuanhong Fan Qiwei Li Fengdu Hu Xianming Wei Jiayong Liu Genotype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sugarcane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Crop &Pasture Science2012, 63, 459-466.陈学宽 刘家勇 赵俊 赵培方 昝逢刚 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中国糖料,2013年第3期,编号:1007-2624(2013)03-0001-03,第1页-第3页。陈学宽 昝逢刚 刘家勇 赵俊 赵培方 云南省第十一轮甘蔗品种区试结果评价。中国糖料,2014年第3期,编号:1007-2624(2014)03-0001-04,第1页-第4页。十、培养项目完成情况和培养经费使用情况(附验收证书)培养项目完成情况培养方式为业务培训,无配套培养项目。(附相应培训机构证书或学位证书)出国培训学位教育完成情况 无(单位财务审核盖章)培养经费落实、使用情况培养期间,省拨人才培养费3.00万,单位配套拔款6.00万,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1、省拨人才培养费3.00万,主要开支:(1)论文版面费 0.5万元;(2)试验外协费 0.3万元;(3)资料、印刷费 0.2万元;(4)学术交流费 0.5万元;(5)差旅费0.8万元;(6)培训费0.2万元;(7)其他费0.5万元。 2、单位配套拔款6.00万,主要开支:(1)实验材料费1.5万元;(2)差旅费1.0万元;(3)成果鉴定费2.0万元;(4)专利申请、论文出版费1.5万元。 2014年8月28日十一、培养工作总结本人自2009年进入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来,严格按照培养合同要求,遵守承诺,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和社会经济效益,圆满地完成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任务,为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养工作评价通过4年的培养,在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甘蔗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及开发、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重大项目申报与实践、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专利申报、对外培训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合同任务指标。1、通过参与组织国际会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国外培训考察、国内培训考察等加强了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岗位专家带领团队于2010年入选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2、强化甘蔗亲本研究和育种新技术研究,提高了甘蔗新品种育种效率。通过加强杂交亲本研究,扩大杂交组合数量和实生苗种植规模、实生苗家系筛选结合单株筛选、实生苗全膜覆盖、抗旱抗病早期筛选、甘蔗早期多点生态筛选等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甘蔗了育种效率。培养期间,每年配制优良杂交组合500余个进行“五圃制”甘蔗新品种田间试验筛选。利用光周期诱导技术诱导优良野生血缘亲本开花进行杂交利用。利用实生苗截顶技术,探索了甘蔗强宿根性早期筛选技术。初步研究了甘蔗内源激素与甘蔗分蘖(宿根性)的调控机理。3、主持完成了云南省第十一轮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2010-2012年。14个品种、6个试点)。主持完成了云南省第十二轮甘蔗品种试验(2012-2014年。10品种、6个试点)。优选了10个品种材料拟进行田间鉴评和品种审定。4、作为育种单位,每年提供蔗区1000余吨甘蔗新品种在蔗区推广应用。近年累计带动推广应用245万亩。实现甘蔗增产176.8万吨。蔗农增收7.4亿元,企业增效12.4亿元。合计实现经济效益19.8亿元(数据来源:“甘蔗抗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鉴定)。与此同时,在全省蔗区开展了技术培训10期次,培训相关人员1000余人。5、加强团队建设。作为导师,培养1名团队成员获硕士学位(该成员2011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项。2014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成为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促成了3名团队成员赴国外研修(分别赴法国、泰国、澳大利亚各3个月)。4年来,团队4名成员获硕士学位。5人获职称晋升(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6、重大项目申报获得资助。(1)2010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高糖高产糖料和高原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的选育”(2010BB011)1项。资助经费140万元。该项目于2012年通过专家验收。(2)2012年申请并获资助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高产高糖强宿根甘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云南省重点科技项目-2012BB014。资助经费190万元)。5年来,连年申请国家外专局和云南省外专局“引智”及“引智示范”项目并获资助。每年邀请国外甘蔗科技发达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到云南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省甘蔗科技水平。7、培养期间,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1)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育成通过国家品种鉴定甘蔗新品种4个(2011:年云蔗99-91。2010年:云蔗03-194。2013年:云蔗05-51、云蔗06-407)。育成通过省审定的甘蔗新品种4个(2012年:云蔗02-2332、云蔗03-258。2014年:云蔗01-1413、云蔗04-621)。(2)作为第1完成人,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规范”(DB53/T3262010)。(3)作为第1完成人,2010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6完成人,2013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4)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5)主笔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1篇。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研究论文6篇。8、为国家“桥头堡”战略贡献了力量。自2008年,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平台下,每年组织甘蔗工作组科技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应缅甸农业部的邀请,本人于2009年11月5日-2010年1月17日赴缅甸开展技术培训70余天。为缅甸甘蔗育种技术的提升,蔗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二)存在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作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几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培养计划实施中,也有不足之处,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由于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承担研究课题多,未能系统的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国外先进的科技把握不及时、不系统。虽有国外短期访问,对国外先进技术尚需消化、吸收和创新利用的过程。今后要加强到国外先进国家进行学习与交流,更好地把握世界蔗糖科技,更好地为云南蔗糖产业经济服务。二是工作中注重解决当前甘蔗生产实际问题,而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考虑不多,开展研究较少,今后要加强对学科前沿跟踪,及时了解和把握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动态,拓展研发思路,超前布局,统筹兼顾,切实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工作研究。三是甘蔗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尚不能完全满足蔗农和蔗糖企业的需求。今后要加强对蔗区的调研,加强与蔗糖企业的沟通与交流,选育推广适宜蔗区需求的甘蔗新品种。本人对上述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签名: 2014年8月28日所在单位评价意见:(单位公示情况,对技术创新人才的素质品德、学术作风、业务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