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说文解字诂林: 丁福保所编,是一部古文字学大型资料性辞书。全书正编采集有关著作182种,汇为1036卷,总字数达一千几百万字,装订成12函66册。书成之后,作者又仰取俯拾,编成说文解字诂林补遗。说文解字诂林包罗宏富,博大渊深,集万卷于一体,是历代对说文解字注释的总汇。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经籍纂诂:清代阮元编,成书于庆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目排列法,以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出版于1711年。共收字四百七十多个。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丰富。但“助字”的分类标准不一,内部体例也欠严密。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古代辞书。它主要用元明时代流传的韵府群玉、五车韵瑞等书为底本加以修订增补而成。先列单字,略加注音释义,然后列举两字词语、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注明出处,用双行小字列在各条词语之下。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汉语大词典:大型多卷本汉语语词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12卷,共收单字2.27万,复词37.5万,约5000万字,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四体二用: 其观点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是用字法。词的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词的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传: 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注: 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笺: 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疏: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集解: 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五音:是指将中国古代汉语里的三十六字母按照不同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故称“五音”。七音:是指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构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类声母,故称“七音”。全清: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不送气的声母,如“帮、端、精、见、照”等声母。次清: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送气声母,如“滂、透、清、溪、澈”等声母。全浊:是指汉语音韵学里带音的,但都是塞音、塞擦音、擦音,如“并、定、澄”等声母。次浊: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的,都是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泥、娘”等声母。阴声韵:是指汉语音韵学里无韵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包括之部、幽部、宵部、侯部、鱼部、支部、脂部、微部、歌部。阳声韵: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以鼻辅音m,n,n g等收尾的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入声韵: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如:“屋、北、物、比、恰”等字。破读:古汉语中把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一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古汉语中把这种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二、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十,指,步,鼎,鱼,帛,羊,至,戍,燕,本,锦,手,秉,甘,领,问,即,鸟,通,见,悲,水,舟,效,讴,集,末,象,颖,江,下,耳,悲,陟,旌,户,旦,牟,视,鬲,采,徒,禾,寸,祭,月,亦,盆,上,腾,闻,明,涉,疆,瓜,旗,刀,刃,捧,舂,看答:(1)“鱼,羊,手,燕,鸟,水,舟,象,耳,户,口,鬲,禾,月,刀,瓜,鼎”等字为象形字;(2)“一,十,本,甘,牟,寸,亦,上,刃,末”等字为指事字;(3)“步,至,戍,见,采,祭,明,看.秉,涉”等字为会意字;(4)“帛,锦,旌,视.徒,盆.腾,闻,疆,旗,捧.舂”等字为形声字。三、回答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类型。答: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今:丝绸;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今:应当。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今天主要是指“敌人”。2、什么是词的本义?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哪些?答: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词义的引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这一途径中,有以下几种引申方式:(1)相类引申。(2)包容引申。(3)正反引申。(4)连带引申;二是由于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在这以途径中,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1)比喻引申。(2)借代引申。(3)象征引申。3、什么是“六书”?除六书外,关于汉字结构还有哪些理论?答: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除六书外, 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还有:詹鄞鑫,新六书说“象形、指示、象事、 会意、形声和变体”;苏培成,他的新六书说是: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和合体记号字;此外,还有王宁先生将汉字的构形模式分为十一种:全功能零合成字、标形合成字、标义合成字、会形合成字、 形义合成字、会义合成字、无音综合合成字、标音合成字、形音合成字、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合合成字。4、简述许慎的生平及说文解字一书的内容。答: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5、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答: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6、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答: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例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项伯杀人,臣活之。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父利其然也。(伤仲永)。7、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举例分析二者的区别。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区别: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8、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类型。答:(1)语气词“惟(维)”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见于西周金文,在尚书、诗经中用得很多,以后逐渐消失。例如:“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2)语气词“也”的确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A“,也”式。例如:“制,岩邑也。”B“者,也”式。例如:“南冥者,天池也。”C“者,”式。例如:“陈轸者,游说之士。”D“,”式。例如:“刘备,天下枭雄。”(3)动词“为”的判断句。先秦“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为”的意义很多,有的可以译作“作为”,“算作”,句子有判断意味。例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少数的句子里,表示判断。例如:“余为伯鯈(tiao 第二声),余而祖也。”(4)副词“乃”“即”等的确定语气形成的判断句。例如:“吾乃梁人。”(5)判断动词“是”形成的判断句。例如:“此必是豫让也。”9、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的几种类型。答:第一,有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第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产生于西周金文。】例如:“郤(xi 第四声)克伤于矢,流血及履。”(2)“为”字句。【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不引进施事者,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动的“为”是助动词。】例如:“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3)“见”字句。【用助词“见”,表示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不能引进施事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为所”式。【“于”字句和“为”字句都可以引进行为的施事者,但是表达被动的意味不明显。“见”字句不能引进施事者。这三种句式在被动表达法上都有不足。因此发展出“为所”式和“见于”式。】例如:“楚逐削弱,为秦所轻。”(5)“见于”式。【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战国后开始多起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句。【这类被动句出现在战国后期,汉代用得多一些。】例如:“臣被尚书召问。”10、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答:第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1.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2.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那个在介词前面。】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正常语序应该是“敢愿谁”;“敢问何谓也?”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敢问谓何”。第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例如:“吾爱之,不吾叛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领国未吾亲也。”就是“未亲吾”。第三,宾语用代词复指。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例如:“将虢(guo 第二声)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就是“将灭虢”。还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就是“求敌”。此外,还有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例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第四,介词宾语前置。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11、三十六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分为哪些类?答: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这以后,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和正齿。这样,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就分出了十类。12、背诵三十六字母。答:三十六字母:帮 滂 并 明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精 清 从 心 邪 照 穿 床 审 禅 见 溪 群 疑 影 喻 晓 匣 来 日13、背诵并默写上古三十韵部和三十一声母。答:(1)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2)上古三十一声母:唇 音:帮 p 滂 p 并 b 明 m 舌头音:端 t 透 t 定 d 泥 n 来 l舌上音:章 昌 船 书 禅 日 齿头音:精 ts 清 ts 从 dz 心 s 邪 z正齿音:庄 tS 初 tS 崇 dZ 生 S 牙 音:见 k 溪 k 群 g 疑 N喉 音:影 o 晓 x 匣 14、举例说明上古音声母研究的五个结论。答:一、古无轻唇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二、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四、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五、照二归精说。这是近代学者黄侃先生提出来的观点。所谓照二(庄组)归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即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黄侃对这一观点未著专文论证,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声母为十九纽,将中古的庄组分别与精组归为同纽,视精组为古本声,视庄组为变声。15、简述中古音到现代北京音的重要变化。答:(1)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变化的结果跟现代北京话基本一致,如浊塞音和塞擦音的清化以“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为特点,浊擦音一律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2)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部分)、禅(部分)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照母(zh)和穿母(ch)。 (3)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有变成f。 (4)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16、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有哪些?答:所谓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指唐代以来的一种对诗歌进行平仄、对仗和黏对等做出要求的一种诗体。 (1)格律诗讲究平仄,每句诗,都要平仄相间,比如“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句有时入韵有时不入韵。格律诗一般有一下要求: (2)格律诗要求每联(双句)必须押韵,而且我们所说的格律诗必须押平声韵。 (3)格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其中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4)格律诗要求每联之间平仄相对。在相同位置上,上联是仄声字的,下联要用平声的字,上联用平声的,下联要用仄声的。 (5)格律诗要求两联相邻的句子相黏。相黏与相对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通俗地说,所为相黏就是两联相邻的句子开始字的平仄一致,但全句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要考虑到押韵的问题,也不可能一样。 相对是同一联内两句之间的关系,相黏是相邻的两联之间的关系。 (6)律诗还有对仗的要求,除了首联和尾联之外,全部要求对仗。当然,格律诗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比如不能犯孤平(在有韵脚的句里,除韵脚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等等。 17、举例说明古书注解的常见术语。答:(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 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2、之犹言。 “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三)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注明音读的,一般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 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18、十三经注疏包含哪些汉魏人的注?哪些唐宋人的疏?答:汉魏、唐时“十三经”的说法还未成型,至宋列孟子于经部方有“十三经”之名目。南宋时有了经文注疏的合刊本,目前通行的本子是阮元重刻的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四、标出下面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加“”者为入声字)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自”为拗字,“班”为救字)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故”为拗字,“乡”为救字)孤桐 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陵霄不屈几,得地本虚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诗无拗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为拗字,“歧”为救字)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不”为拗字,“吹”为救字)重游何氏庄五首(之二) 杜甫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犬迎曾宿客,雅擭落巢儿。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向来幽兴极,步履过东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翠”为拗字,“皇”为救字)宴胡侍御书堂 杜甫江湖春欲暮,墙宇日犹微。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暗暗书籍满,轻轻花絮飞。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籍”为拗字,“花”为救字)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为拗字,“帆”为救字)山居即事 戴叔伦岩云掩竹扉,去鸟带余晖。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掩”为拗字,“竹”为救字)曲江 李商隐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地”为拗字,“心”为救字)五翻译下列古文:包牺氏之王天下译文:上古伏羲氏的统治天下,他抬头就观察天象,俯身就观察地形,观察飞禽走兽的纹理,与地上的植物,近的取自身体,远的取自各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进行交易,使各得所需,然后退去。这象),来会通神妙明显的(天地万物的)的德性,(用八卦来)分类区别天地万物之情状。他发明了编结绳子的方法而织成罗网,用网来打猎捕鱼,大概是取自离卦。伏羲氏去世之后,神农氏继之而兴。他砍削树木制成锄,揉弯木干制成犁,这种耕耘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教导天下百姓耕作生产。这大概是取自益卦。他又在日中建立集市,招引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大概是取自噬咳卦。神农氏去世之后,黄帝、尧、舜又先后继之而兴起。他们通晓事物和前人创造的器物、制度,使百姓不懈努力,加上神妙的改作,使百姓方便有用。易道行不通时就变,变了就会行得通,行得通就能够长久。所以从天帮助它,吉而无不利。黄帝、尧、舜作衣裳下垂而天下治,大概是取自干卦坤卦。他们挖空树木制成舟船,削尖木材制成桨楫,舟船桨楫的好处,是可以渡过江河,直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利,大概是取自涣卦。他们用牛马驾车,拖运重物,直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益,大概是取自随卦。他们设置双重门户,夜间敲梆警戒,以防备暴徒强盗,大概是取自豫卦。他们截断木材做成杵,挖开地面做成臼,杵臼的好处,是可以让万民得益。这大概是取自小过卦。他们加弦于弯木制成弓,削尖木材做成箭,弓箭的好处,是可以用威力来慑服天下。这大概是取自睽卦。上古的人居住在洞穴和野外,后世圣人改用房屋,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上有屋梁,下有墙壁,用来躺避风雨,大概是取自大壮卦。上古人的丧葬,只用柴草厚厚地包裹遗体,掩埋在荒郊野地里,不堆土做坟,也不种树,服丧的期限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椁,改变了人们的丧葬习俗,大概是取自大过卦。上古的人用绳结来记数处理事务,后世圣人用文字来代替它,刻在竹简之上,改变了人们的记事方法,百官用它来处理政务,万民用它来明察事理。这大概是取自夬卦。齐桓公伐楚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子产论尹何为邑译文:子皮想派尹何管理家邑。子产说:“年纪太轻,不知道行不行。”子皮说:“人老实,我喜爱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去学习,他也就更加知道治理了。”子产说:“不行。别人喜爱一个人,是谋求对他有利。现在您喜爱一个人,却将政事交给他,就象不会拿刀而让他去宰割,身上的伤一定很多。您喜爱人,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向您寻求爱护?您对于郑国,是国家的栋梁。栋梁折断,屋椽倒塌,侨也将压在下面,敢不把话说完?您有美丽的锦缎,就不让人用来学习裁制。大官,大的家邑,是自己赖以护身的,却让一个初学者去治理,它们比起美丽的锦缎来不是大大超过了吗?侨听说学好了然后参与政事,没有听说以政事进行学习的。假如果然实行了这个办法,一定有危害。譬如打猎,射箭驾车习惯了,才能猎获禽兽。如果从来未曾登车射过箭,驾过车,就唯恐翻车被压,哪有工夫考虑猎获?”子皮说:“说得好!虎太迟钝了。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大的、长远的事情,小人致力于了解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一个小人。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重视它;大官、大的家邑是用来护身的,我却疏远并且轻视它。如果没有您的这番话,我是不懂得的。过去我说过,你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家邑,以此来庇护我自己,大概就可以了。从今以后知道这还不够。从现在起我请求您,即使我的家邑,也听从您的话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好象他们的面貌,我岂敢说您的面貌象我的面貌呢?不过自己心里认为危险的事,就将它告诉您罢了。”子皮认为他忠诚,所以将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能够治理郑国。勾践灭吴译文: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越王来讨伐,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勾践回答说:“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说: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视频行为预测-洞察及研究
- 金融风险压力测试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洞察及研究
- 领导力与绩效-洞察及研究
- 细胞自噬氧化还原平衡-洞察及研究
- 传染病数字防控平台-洞察及研究
- 粪便微生物生态-洞察及研究
- 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第2篇-洞察及研究
- 卡非佐米联合米托坦对肾上腺皮质癌的体外作用机制探究
- 卡介苗干预哮喘儿童树突状细胞的机制与疗效探究
- 2025赤峰市林西县事业单位“绿色通道”引进11名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河南02YG301 钢筋混凝土过梁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监理公司常用工具仪器技术手册
- 小学数学1-6年级公式大全(打印版)
- 华中科技大学青年长江学者答辩模板
- 手术室抢救药品应用
-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课件
- 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薪酬考核体系及职业经理人机制、改革纲要汇报
- 幼儿园拍照培训
- 2023年各地中考语文卷名著《昆虫记》阅读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消防设备销售员入职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