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第七稿.doc_第1页
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第七稿.doc_第2页
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第七稿.doc_第3页
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第七稿.doc_第4页
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第七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论文题目: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 论地域文化对刘文西绘画的影响专 业:美术学研 究 生:曹波指导老师:刘丹摘 要写生是画家搜集创作素材、寻找艺术创作灵感不可或缺的手段,刘文西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从坚持不懈的写生入手的,仅所画陕北的速写稿就多达2万余幅。他通过对自己所收集到的写生素材进行提炼、萃取,反复多次的推敲,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记录并塑造、表现出黄土高原上的群体人格形象,通过大量的写生来体悟黄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最终将这种体悟转化为创作,这条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之路使其绘画具有了鲜明特征并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的艺术地位。他的绘画构图布局严谨、有头有尾,不散乱局促,有如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并且构图有建筑一般的稳定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诗情。其造型艺术规律和笔墨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汲取了西方绘画特点,注重研究透视、解剖、色彩,力求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焦、枯的墨色形成断点式的刘氏笔墨特点,用笔时断时续,每一笔看似不连贯,但每一笔都是一气呵成,内在气脉贯通始终,对人物形态的塑造融入欧洲绘画的光影技巧,强调人体解剖和人体的内在结构,人物的面部、手部全用干笔擦出明暗和结构来,分出亮部、暗部、高光,用色表现肌肤,同样强调明暗关系,成功融入素描的表现手法,造型精准且形神兼备,自成一格,这是传统人物画家不具备的能力。刘文西绘画中的色彩大量的借鉴了陕北民间艺术以及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和明清人物画中的用色特点,同时将印象派的用色特点以水墨的表现手法在宣纸上皴擦点染出来。刘文西绘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与黄土画派的各位画家是分不开的,在他周围还有一批才华相近的人与他携手前行,因其艺术追求和绘画理念、绘画风格相近,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黄土画派”。 对刘文西绘画中的黄土文化、黄土精神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其精神内涵的学习,而不是一种表象的、模式化、概念化的学习,将黄土文化、黄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创作出更多艺术性与思想性、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作品。关键词:刘文西 写生 地域文化 构图 笔墨 色彩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Subject: Exhibiting the Glamor of Northern Shaanxi with the Blessing of Loess PlateauHow regional culture influence on LiuWenXis paintingSpecialty: Name:Instructor:ABSTRACTThe sketch from nature is one significant method for realist painter to collect creation material and search artistic sensibility. The achievements obtained by Liu Wenxi on painting, came from persistence of the sketch, which has more than 20,000 drafts related to Northern of Shaan Xi Province. LiuWenXi has collected material for refining the sketches, extraction, repeated deliberation so as to use into final creation. Moreover, he has unique sense of visual to capture and record, to model and show the group personal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personality, in the end, he converted the special awareness into creation. Liu Wenxis painting with a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personal art style, has lots of efforts on the road from sketch to creation, thereby established his artistic status. His painting composition of layout is complete, not messy or cramped. It is like a good article, pay attention to starting, continuing, shifting and ending. The composition not only has sense of stability on building, but a positive revolutionary spirit with a very positive revolutionary realism color and romantic poetry as well. The modeling art rules and Chinese calligraphy in carry the traditional also derive the European painting characteristic, focus on research perspective, anatomy, color, and strive to expres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figures, shape a characters of flesh-blood. Caramel ink color with breakpoint form Lius painting style, the line is on and off, looks like no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every line is made smooth. Besides, the shadow of European painting skills merged into his drawing to emphasize the human anatomy and human inner structure. The character of the face, hands full with dry pen and structure to rub the light and shade, cent gives light department, the darker, highlights and also stress on the skin color performance light and shade relations, success into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the sketch. The precise modeling,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developed his own way, which is the ability lack from traditional figure. LiuWenXis painting contains a lot of color in the lessons from Northern of Shaanxi folk art, Dunhuang frescoes, Yongle palace frescoes, as well as the paint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dditionally, coloring features from impressionist has been shown on rice paper by means of ink and wash.In LiuWenXi around still a group of similar talent with him go hand in hand, they draw togeth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life of people worked hard and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Because of its artistic pursuit and painting idea, painting style close, naturally formed a loess school. Learning from LiuWenXi painting is the spirit connotation on Loess Plateau cultural, not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patterned. You will create more artistic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work with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t and life when integrate the sprit and culture into the own painting. Keywords:LiuWenXi sketch Regional culture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 ink colorThesis: Theory research目 录1绪论 11.1课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研究的定位和价值 2 1.4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2 写生在刘文西绘画中的价值及其绘画理念32.1刘文西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写生3 2.2刘文西的绘画理念4 3刘文西绘画的构图、笔墨及色彩研究53.1刘文西绘画的构图特点53.2刘文西绘画的笔墨特点73.3刘文西绘画的色彩特点104黄土地地域文化对刘文西绘画的影响11 4.1黄土地的地域文化特征11 4.2地域文化对刘文西绘画的影响124.3刘文西与黄土画派14 5个人作品受刘文西绘画影响的具体表现及案例分析15结论 17参考文献 18191绪论在当代画坛里以黄土地为绘画艺术题材并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首屈一指当属刘文西先生了。从他第一次来到黄土高原,就此深深的爱上了这块土地,并以此地的人和物为其绘画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1957年至今,所画该题材的速写就有二万多幅,通过画这些写生,他和黄土地及他的儿女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陕北农村,但经过其提炼、创造,所展示的又是超越某个个体农民的大农民精神,通过陕北农民承载中国这个农业国家的农民最一般、最普遍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他以一种质朴、崇敬甚至仰视的目光来描绘陕北农民,陕北的山山水水以及风土人情。刘文西的绘画艺术创作灵感源泉源于生活,是黄土地滋养了他并使其茁壮成长,最终开出了一朵艺术奇葩。黄土地的生命、灵魂与本土化精神内涵在他的笔下得以重铸和再造,从而使得黄土文化得以不朽、灿烂耀眼。自刘文西之后,不断的涌现出更多的艺术家将自己的目光投入到黄土大地,新作迭出,使这方水土被艺术地呈现。这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延河的水哺育我成长的后辈绘画学习者而言,他的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激励着我,在我研究生毕业创作中我选择了以陕北为表现题材,毕业论文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刘文西先生的绘画及黄土画派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中来,我希望能够从他的绘画中汲取营养,让我这个黄土地的女儿能够从精神上得以滋长。这是植根于民间、民族、民生的艺术创作,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实践活动。1.1课题的提出 图1-1子孙四代上世纪60年代初刘文西创作的祖孙四代(如图1-1)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迄今已达50余年。今天虽然涌现出了不少艺术理论家对刘文西先生的绘画及黄土画派的研究,但对他的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对他的绘画本体(绘画中的笔墨、色彩、构图等)研究偏少,而对于他的绘画客体(绘画题材、绘画所体现的人文社会背景)介绍的相对较多,多是从绘画题材以及人物精神来展开的,而从绘画的形式语言、笔墨、色彩,黄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从而形成其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方法入手研究的文章还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着重从黄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他画面中蕴含的笔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影响入手进行研究,以此为起点进行展开论述。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地域文化对刘文西绘画的影响,是希望通过分析他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绘画的构图、笔墨、色彩以及其折射出来的文化、社会现象,从中寻找其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总结他的绘画理念、表现方式,以此来指导我的艺术创作,并为其他艺术工作者提供学习方法以及认识艺术的不同视角。1.3研究的定位和价值对刘文西绘画风格形成的要素必然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之所以本文将研究定位于地域文化方面,一者是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十分突出,二是他在中国绘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成为中国艺术界泰斗式的、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因为他的诸多不朽佳作描绘的正是这片土地的人和物,他不是一个单纯玩弄技巧,而是虔诚的、不辞辛劳的耕耘在黄土地、赞美黄土地,又将其创作奉献给人民的一位十分纯粹的“人民艺术家”。最后一点是因为本人出身于陕北,对黄土地文化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内在情感的影响,每当我看到、读到刘文西绘画中描绘的这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我的情感与画面流露出的情感是那么的契合,对其进行研究就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1.4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通过分析刘文西写生、创作的基本情况,找出其艺术生命中发展的基本规律,黄土文化对他的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及现实意义。2、对刘文西写生、创作的笔墨、色彩、构图特点及创作题材进行全方位的剖析研究。3、从现实案例分析为出发点,阐释刘文西在黄土画派中的地位及影响。研究方法:1、以刘文西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为研究基础,横向比对黄土画派其他艺术家的创作及本人自己的实践创作为参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2、与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该院主要成员交流探讨,并将其研究经验纳入到自己的实践创作中去。3、大量分析比对其它绘画流派的艺术创作,得出刘文西绘画的社会地位。4、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专业期刊杂志、互连网。2 写生在刘文西绘画中的价值及其绘画理念2.1刘文西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写生 写生是艺术家搜集创作素材不可或缺的手段。刘文西通过大量的写生,记录了黄土高原这个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和艰辛的男女老幼以及这里的沟沟壑壑,而这一切又都成为了他笔下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和载体。石涛曾说“收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也曾说:“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也。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画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 黄宾虹画语.王伯敏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 第一版.p6-7只有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写生,观察、品味、研究黄土地的人与物,从原始材料-写生稿中提炼、抽取创作素材,然后绘制草稿,经过反复多次草图的推敲,确定正稿的构图,进入创作阶段。这条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之路奠定了他的艺术地位、风格特征。画速写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或技法训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写生可以感受生活最为真实与感人的方方面面,它还是画家酝酿创作的生命源泉,这与现代许多“艺术家”宅在画室里,拿着照片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被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感动,从而才有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否则只能是木木的拿着照片画没有生命活力的作品,何谈艺术的神韵,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作品,更加不可能成为感动别人的佳作。画家必须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锤炼、提取生活的点滴,尽管这个过程极其的艰辛,需要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充满磨砺,绝非一蹴而就的事,但通过辛苦的艺术劳动,通过艺术家独特的笔墨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必然是最为生动和感人的,而不是空洞、枯燥的,读之如同嚼蜡。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加工后的文艺比自然形态上的文艺更有组织性、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研究. 刘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 第一版.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抽取,从而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它不是对生活简单的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刘文西的创作在注重写生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将黄土地的人与物不以照相写生般简单、机械的拷贝到纸上来,而是善于把“师法自然”巧妙的转化到创作当中,在写生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结合起来,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创作是将写生进行艺术升华的过程。刘文西如若没有经过长期潜心对黄土地的观察、体悟,他便不可能对其有如此之深的感情与创作冲动。黄土文化有如魔力般的召唤着他。正是在这种独有的文化魅力的召唤下,现已80余岁高龄的他仍每年带领“黄土画派”的成员深入陕北写生,反复描绘陕北,一画再画、一写再写,可谓不厌其烦的面对这块使他始终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写生使他时时刻刻存有对生活、对现实、对生命、对黄土文化的一种最为生动的感受,他不吃摄影家的“剩菜、剩饭”,而始终保持着尝试、体悟黄土文化第一手资料的动力,这使他的内心情愫不断的激荡与喷发,每次写生都带给他一种新的对艺术的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几乎完全意想不到的感受。刘文西深沉的爱着陕北,对黄土地的人与物有着一份炙热的情愫,黄土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刘文西精神与灵魂的故乡,直指他内心最深处。通过写生深入挖掘黄土地人与物的内在美,使他对黄土地的文化有着更加切身而直接的感受与体验,刘文西将其艺术触角与感觉系统紧密相连,并将其艺术理念与情感通过对陕北的描绘呈现出来,从而奠定了他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道路。在这样的艺术理念指导下,他创作出如祖孙四代、黄土地的主人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典型黄土地的人与物。2.2刘文西的绘画理念刘文西的绘画风格特点当属大气恢宏、朴实深厚的阳刚壮丽之美,他的绘画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炉,达到了形象美、形式美和笔墨美兼容。刘文西的绘画以人物画为主,他主张“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以笔强其骨、以墨丰其肉,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艺术理念,把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独具刘文西特色的陕北人物画风格样式。最终目的是探索并原创出不重复古人、洋人、前人和自己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卓有新意的国画,跟上时代,跟上人民而发展,这才是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先进文化。” 黄土画派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 第一版. P137在刘文西的人物画中,通过人物不同的形态表情来传递黄土人内心丰富的世界。所以采用西方绘画中明暗法则,将人物塑造的形态准确,每个人物都是有不同的表情,或深思不语,或喜悦,或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在举手投足之间满含无限之神韵,黄土人不同的姿态表情显露无遗。在他笔下的所有人物之中,尤以焦黑老人及陕北小姑娘的姿态神韵更为传神,揉进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老者神态安详,每一根线条都有如在黄土人久经风霜的耕耘过一般,在线与线之间充满了时间流逝过的痕迹,如白云苍狗在每个人的脸上鬼斧神工的雕凿过一般。而少女红润的脸颊,即刻着一抹高原红,但她们都个人都温婉淳朴中洋溢都无限青春的活力,感人的青春散溢整幅画面。沟里人(如图2-1)是一幅经典之作,是艰苦生存环境下,人对自然的抗争。画面构图饱满,满得甚至对读者有着一种压迫感,人物构图不受自然真实的束缚,沉甸甸的红高粱压弯了饱经风霜的老人和中年汉子腰,画面只留下极少的空白,使这种生活的压迫感越加强烈,通过凝炼厚实笔墨、点线的晕染和烘托,述说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自信的青年人挺直着腰板,目光自信的注视前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图2-1沟里人 概括而言,通过刘文西的人物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继承发扬传统的造型艺术规律和笔墨表现力的同时汲取了欧洲绘画造型语言,注重研究透视、解剖、色彩,力求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其画面人物形象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些陕北农民以其淳朴的形象深深的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当然,刘文西对自我的发现和坚持,并非是必然的,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不断写生到创作,从“搜寻奇峰打草稿”到黄土地的人与物了然于胸;一个从自我模糊,到自我肯定进而高扬自我这样一个步步提高的的艰苦过程,如果他只是被动地受制于黄土地的人与物也会使他失去自我,迷失于黄土之中,而只能当黄土地人与物的摹仿者和应声者。黄土地的人与物是表达刘文西内心的语言,也是展示画家真实生命的媒介,在黄土地中发现自我,从而成为黄土地的代言人,而非黄土地的“影子”和“照相机”。因此说画家只有懂得发现和保持自我,才是绘画和生活的正确之道。3 刘文西绘画的构图、笔墨及色彩研究3.1刘文西绘画的构图特点构图,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即将自然和现实世界的无限、立体空间,放置在一个有限、二维空间,创作绘画就如同用笔墨布阵,要求把各个自然形象联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它不能破坏对象的完整性,画面是有限的,它只截取了自然或现实世界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因而它是局部;但作为艺术品,画面自身应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而统一的小世界。图3-1黄土地的主人-安塞腰鼓(局部)刘文西绘画构图布局严谨、有头有尾,不散乱局促,有如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以他2006年的创作黄土地的主人-安塞腰鼓为例。(如图3-1)画面从左边两对舞动的青年男女开始,展开整幅画,其中一人背对画面,两人正对画面,着粉红上衣头戴花髻的女青年以半侧面出现在画面当中,其中三人撑着的“花伞”朝上,另一“花伞”横向朝外,指向观众。以此四个丰富多彩,形态、表情、性别各异的青年人展开画面,画面“起”的就出奇制胜。“乘”则一笔带过,虽然简练,但出现了画面中唯一的老者,古人云“家有一老,如得一宝”,老者在画面当中,朝气蓬勃,带动了整幅画的气氛。“转”则是整幅画的高潮部分,七个青年男子以圆形构图出现在画面的中心部位,将整幅画的气氛推向高潮,让人有一种如临安塞现场,黄土扑面而来,场景恢宏、气氛热烈。“合”则以题款、钤印及两两一组的青年男子为结尾,人数上与画面的“起”相呼应,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此作在“起承转合”上很是用心,也是成功之佳构。刘文西力图在有限的画面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如此构图,又可将黄土人生机勃勃的内在的生命张力包裹在画面中,加强对作品的感染力。这幅黄土地的主人-安塞腰鼓内在结构严谨,令人觉得一点一画都难以移易。从黄土地的主人-安塞腰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气脉运行的路线。从绘画的疏密布局来看,画面左边“起”的“较密”,“承” 为“最疏”,向右推进到画面中心焦点所在的腰鼓主场景为“最密”的“转”部分,此处是画面最吸引之处,人数最多,着墨也是最多的,成为全画的“主”位。最後以“较疏”的结尾部分为“合”,完成“起承转合”的构图过程。图3-2黄土情 刘文西擅长画大画,一幅巨作,百十号人浑然一气,场景宏大,没有丝毫凌乱,缺乏主体的现象,众多的人物与恢弘的场景浑然一气,有交响乐一般的量感。在他的画面中还十分重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阴阳开合、动静结合、缓急相参、主客顾盼、远近呼应等传统构图处理方式。如黄土情(如图3-2),三个仰卧朝天吹奏长喇叭的陕北汉子与长喇叭以一种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形式置于画面前景,三只长喇叭十分显眼,形成主体部分,人物形态以大块浓墨铺成出来,主体形态突出;而背景则以圆形为构图形式,表现动态的欢舞沸腾的秧歌队伍、红绸飘舞、舞姿飞扬,舞者情绪激昂,个人的生命力在此得到最大化张扬,场面雄浑壮观。前景人物形体较大,而远景人物较小,墨色也较淡,画面前后纵深感强,使得画面场景显得宏大、开阔,笔墨恣肆流畅,情感浓郁奔放。动态中追求旋律感,静态形体则使画面结构得以稳定,画面动静结合,前后画面浑然一体。 整体而言,刘文西的绘画构图有建筑一般的稳定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诗情(仰天朝上的三支长喇叭就是这种精神的物化形象代表),尤其是巨幅绘画,画面构图场景宏大,画面起伏跌宕,强劲有力而颇具结构美,具有使人灵魂收到震慑的力量。运笔雄健老辣,在布局上打破陈规、画面结构严谨,疏密、虚实和聚散得体。这样的构图形式与黄土地辽阔、粗犷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一致的。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征自然而然显性或隐性的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呈现出来,无需赘言,这正是黄土文化的血液流淌在他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的具体体现。3.2刘文西绘画的笔墨特点刘文西绘画中的笔墨以其融贯中西、墨色沉滞、老辣、拙朴苍劲,融于形质之中,泼墨挥洒之处,尽带陕北黄土的淳朴,这与他醇厚执著的个性、以“深入生活”求创新的观念、对黄土地、黄土人长期的写生经验,以及他对西方绘画和陕北民间艺术的广泛汲取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图3-3黄土地的主人-红火大年(局部)陕北气候干燥,雨水较少、冬季寒冷、水田流失严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地理面貌,犹如冲刷一般,筋骨裸露其表,千沟万壑,因而适合多用干笔表现。焦、枯的墨色形成断点式的刘氏笔墨特点,用笔时断时续,每一笔看似不连贯,有如黄土地的沟沟坎坎,但每一笔都是一气呵成,内在气脉贯通始终,线条长而整,将传统山水画中皴、擦、点、染之法灵活应用到自己的人物绘画当中,自成一格。黄土地的苍凉、辽阔与刘文西的焦、枯笔墨形式在精神内涵是无比契合的,在刘文西的笔下,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没有淋淋漓漓的水、气交融的笔墨形式,断点式的焦、枯笔墨正是沟沟坎坎的高度精神凝练的绘画表达形式。由于他能熟练地运用笔法、墨法和章法的技巧,能根据陕北人特有的神貌作不同的处理,从而表现出不同人与物的美感。他近年的作品,基于对黄土地、黄土人的深刻认识,更达到神妙的化境。以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中的安塞腰鼓为例,他将盛大节日中欢快的人群与黄土地巧妙地编织在一个画面中,以舞动飞扬的尘土及黄土地的曲线把人群串联起来、再配以疏疏密密的红腰带、红色的腰鼓,错落有致的贯穿于整体,可谓匠心独具。画面上交织着各种上升式的几何关系,给人以巨大的重量感、坚实感,从而形成了绘画中的建筑感和特有的美感。无论是高原秋收图还是红火大年(如图3-3)、安塞腰鼓、绥德的汉,画面上凿石场的青年汉子,扭着秧歌的婆姨,捡拾谷物的村妇,天真憨态的儿童,洋溢着笑脸的少女,围着人撤欢的小狗,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到大师笔下的陕北;这就是我们大伙所喜闻乐见的陕北。黄土地的主人用线更加苍劲老辣,用墨追求枯中见润,用色多用干笔皴擦,以适宜表现陕北人的焦墨枯笔,皴擦见笔,笔笔写出。当然在刘文西的绘画中,他的笔墨面貌又是呈多样性的,焦墨枯笔,在枯涩老辣之中尽显遒劲苍健与质朴无华,妙合自然,以气贯通。在整个绘画过程之中,因为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每个人,他将自己的种种感受和情绪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无比深情,同时他不忘控制气息,控制笔墨。无论是他的人物、风景、山水、花鸟,一波三折的线的运用十分值得关注,其运笔从容疏朗,干湿互用,层层渲染,线是他艺术造型的生命所在。线是一种造型的手段,线还是轮廓形态的主体,以他的人物画来说,对人物形态的塑造没有采用墨色的润染、破墨、积墨等方式表达形态,而是融入欧洲绘画的光影技巧,强调人体解剖和人体的内在结构,面部与手塑造成立体的形态,分出亮部、暗部、高光。人物的面部、手部,全用干笔擦出明暗和结构来,然后用色表现肌肤,着色时根据素描关系用笔,也分出亮部、暗部、高光。成功融入素描的表现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惟妙惟肖。衣褶的表现则采用了传统线描的手法,注重疏密关系变化,线条转侧顿挫、粗细变化,体现了画家浑朴雄厚的书法功力。在传统的人文画中的人物画,很少画裸露太多的部分,其裸露的胳膊和腿,很少藉线条画其解剖关系,而在刘文西的绘画作品中,正可看出西画的功底,对人体解剖、结构娴熟,造型精准且形神兼备,这是传统人物画家不具备的能力。图3-4一束野花 没有快速,急促、流畅的单线,都是采用点成折线,使得画面沉稳浑厚,与传统文人画中急促的用线方式完全不同,这些线条就好比黄土地的轮廓形态,久经风雨,缺少江南的和风细雨,于是充满了沧桑、粗犷的情绪。这种沧桑、粗犷之中又蕴含了无限之大的浑厚气息,于是他的绘画用线逐渐形成了他的独特的风格,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用线特色。当然在他早年的绘画中,这种用线方式还不是特别明显。如他在九十年代之前的代表作:祖孙四代、沟里人、小姑娘、一束野花(如图3-4)的用线方式与传统的用线方式手法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个人特征,但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之开始,这种用线的表达方式逐渐的明确起来,石头娃、黄土情、黄土地的主人、欧洲组画、西藏组画无不是如此,人物画如此、风景亦是如此。风格特征一当形成,便前后统一起来,在黄土画派中,这种风格特征十分浓郁的还有王有政的绘画,从绘画题材到画面的构图、运笔、用色同样具有十分浓郁的黄土气息。刘文西的作品则多以浓重丰满的笔墨,表现出雄厚刚健的崇高境界。他选择了能够代表黄土地的人与物,有着顽强生命力特性的题材进行创作。这与刘文西内在坚韧深沉、锲而不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人格精神是相契合的。刘文西的绘画艺术建立在广阔的社会理想基础上的,看重基层人民群众的整体性生命的张力。这与他一生信奉红色革命精神、遵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精神-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分不开的。刘文西笔墨上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的虔诚的向黄土地、黄土人的学习,即他对天地之大美的体味,以及他对笔墨本身潜心钻研。他出色地把一些从未被人们重视的画材,作为巨幅创作的主题,并使之臻于精熟完美的境地。打通东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画面中具体的实践。他的画法很少有完全同于古人的,至少可以说,他的画时代气息很强,这也暗合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画理精神。3.3刘文西绘画的色彩特点 图3-5大漠人家图3-6日本组画图3-7黄河岸上构成一幅优秀画面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色彩,色彩、形态承载了艺术家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色彩对于形态而言,如伴奏和歌词的关系,形与色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孪生兄弟,形与色构成画面的全部。刘文西绘画中的色彩大量的借鉴了陕北民间艺术以及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和明清人物画中的用色特点,近期的山水画又融合了印象派绘画色彩的特点。如大漠人家(如图3-5)、日本组画(如图3-6)、黄河岸上(如图3-7)、欧洲组画、井岗山、西柏坡组画、青海组画,在色彩处理上别具一格,采用民间艺术家对色彩的表述方式,不做过多的色彩调和,多用原色,少用间色和复色,给人以光和色的刺激,色彩十分夸张,艳丽,甚至给人一种土气之感,看似没有经过学院派的色彩训练,缺少色彩修养,但你若能够深入陕北实地写生、考察并仔细品味黄土文化中色彩的特质正是极富夸张和艳丽的,刘文西的绘画色彩特点是他对陕北文化高度总结的结果,而不是空穴来风。同时,他将印象派的用色方式以水墨形式在宣纸的皴擦点染表现出来,把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对色彩的理解与感悟融汇贯通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在创新上尤以近年来欧洲写生为典型代表,用勾勒之法界定形态,然后填色,体现了谢赫主张的“骨法用笔”,以淡墨打底“随类赋彩”的传统古法。如欧洲组画(如图3-8、3-9、3-10、),色彩的运用使东方笔墨产生神奇,保留自己的用笔特点的同时积极的融入印象派的色彩特点,同时这些色彩又具有浓郁的黄土气息,在表现手法上借鉴印象派色彩表现手法,而色彩搭配关系又是典型的黄土地特色,色彩鲜艳、亮丽、充满了黄土地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个性鲜明、特征明确、不暧昧、不含混。在色彩的应用上,采用强烈的冷暖色对比,以2010年完成的作品横山老腰鼓为典型代表,色彩浓烈、艳丽,及其夸张,暖调子的红色、黄色与冷调子的蓝色都大面积的出现在画面之中,而界定形态的墨线又恰好将冷暖色块分隔开,以调和这种强对比。对比色使画面的气氛变得跳跃,活泼,充满黄土地的乡土气息。图3-8、3-9、3-10欧洲组画4 黄土地地域文化对刘文西绘画的影响4.1黄土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之一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并称为中国境内的四个大型高原。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这块贫瘠的土壤,扮演过诸多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作为一种艺术生态形式,为包括刘文西在内的许多艺术家提供滋润充盈的人文精神营养。蒙上苍之造化、苍天之赋予,这块贫瘠的土壤给居住在这里的人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此地的山川、河流、滋养的子民与其它环境成长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差异,黄土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物轮廓清晰,皮肤粗糙的典型特征,应该看到,事物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差异的,处在贫瘠的黄土高原那样干燥的地方与气候宜人、湿润的江南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为缺少雨水,黄土地上的人们要靠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从而形成了黄土人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与水抗争,其典型行为便是以扭秧歌的形式向管雨的龙神祈雨,这是一种以群体力量向贫瘠的黄土地残酷、悲壮的抗争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精神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展现出黄土人对生命、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又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活在黄土地上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这一地域特征的人群所共有的,而不是个别现象。他们辛勤耕耘劳作,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播种自己的人生希望。历经时间的磨砺,黄土人最终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憨直、朴拙、粗犷、豪迈、善良且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点,这正是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其它地域的不同之处。4.2刘文西绘画受到黄土文化影响的具体体现刘文西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如同这些在黄土地上的人们一样走沟串壑,不知疲倦,大量的写生成为刘文西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仅绘制的速写稿就多达2万余幅。他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记录并塑造、表现出黄土高原上的群体人格形象和这块具有鲜明集体文化人格的土壤,这一切都沉淀在老农皱纹里、凝集在壮汉肌肉中、洋溢在少女的笑容上,这些勤劳、粗犷、憨厚、质朴的人群,与黄土地的内在精神品质是如出一辙的,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在干燥的地区,形态以线条为主,沟壑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出清晰的轮廓,层峦叠嶂,气势非凡,以峻峭挺拔之势直指苍穹,粗犷豪迈,刘文西在写意人物画中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以线为主,随类赋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他以线造型的形式美,是与黄土地的自然形态不谋而合的。并且刘文西的人格品质与黄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如同榫对卯一般的契合的。“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决不会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然会与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与之相互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 敦煌艺术十讲赵声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第1版p6在刘文西的笔下,所有人性都被表现,他对活生生的人身上的主要性格的理解比任何人都要深刻,把生命的荣枯表现得更清楚。年轻英俊的劳动者微笑的面孔;面颊光滑红润如含苞待放、天真恬静的少女,全身的线条极柔和;同样,表现动作和心灵的时候,他对人物的基本特征也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切,换句话说,是对造型艺术所要表现的瞬间的神形变化有着敏锐的察觉。没有其他人能使人物如此传神,举手投足那么有气势,那么有动感,那么奔放。他的人物似乎会说话,不仅是面部,乃至整个姿态都透露出思绪的奔腾、感觉和全部精神,一种劳动者淳朴、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情怀,使我们能够听到人物的心灵之语,而我们会在心里与之应答。人物情感上最精微最飘忽之处,尽在刘文西的掌握之中。这种创作情绪与技巧,使他适于表现陕北人们的热情与愿望。在他周围和自身孕育的力量被他发扬光大了,那是根本的、蓄藏的、澎湃的生命活力的展现。陕北人的自然生活环境其实很清苦,但在刘文西笔下,陕北人民却是以一种革命者快乐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呈现给观众的,从他的画面中找不到苦涩、苍凉、悲壮与压抑的悲观情绪,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一种革命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他最感动、也最希望表现的。他要表达的农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而是革命老区朴实而又坚韧的,有担当的超大灵魂的精神符号。这正是生于斯、长于斯、食于斯、死于斯,而又生生不息,永恒的陕北人民和他们劳作的土地。 图4-1同欢共乐 对于刘文西的绘画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谨记,陕北这块现代革命的发祥地、摇篮,在他的绘画血液中无时不刻的洋溢、流淌着红色革命的激情之血,在他的血脉之中喷射、扩张。刘文西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红色历史题材以丰富陕北的地域文化。如解放区的天、知心话、同欢共乐(如图4-1)等现实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陕北不仅仅只有黄土人和黄土地,还有陕北典型地域文化-红色革命,通过将红色革命领导人形象的朴实化,毛主席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心连心,领导人与普通老百姓没有距离,而刘文西本人通过长期、大量的深入陕北写生,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与红色革命领导人朴实的、平易近人的革命精神也是一致的。无论是他的人物画还是他近期的山水组画,红色革命之情荡漾在他绘画的形与色中。遒劲老辣的线,如刀耕斧劈,又如老农在黄土地上用犁耙犁地一般,线涩而有力,没有江南涓涓流水般柔软与妩媚,有的是一种陕北汉子沉稳、浑厚、刚毅、倔强的精神,这是黄土地的精神,也是刘文西绘画的精神,更是黄土画派绘画的精神宗旨。正所谓“写陕北之神韵,得黄土之蒙养”是也。4.3刘文西与黄土画派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地特有的文化土壤必将培养出赋粗犷、豪迈雄浑、气势宏大之特色的人才,同样,“艺术生态学的观点无可争辩地告诉我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文化土壤,都自然会孕育与之相适应、相和谐的艺术生态形式。因而不同的艺术生态个体、群体和种族形式,都可以在一个艺术生态圈内,与大自然中的其它生命共生共存,共在共荣。” 黄土画派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 第一版. P224刘文西虽然不是陕北人,但出于对陕北地域文化的热诚,对一种崇高革命精神的神往,他的骨子里比陕北人还要陕北人,他在精神属性上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可以说他是拿着画笔的杰出的陕北人,陕北自然而然成为比他故乡更加亲密的土地。他胸怀陕北,陕北的山和水滋养了他,他的绘画及得益于黄土地,他们艺术的血液流淌这黄土地的乳汁。他是陕北这块的艺术园地中生长而成的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他深情的爱着那片土地,而那片土地也同样回报了他。刘文西的绘画理念、思想并不孤独,在他周围还有一批才华相近,绘画理念、主张与他相同的人与他携手前行,他们立足于陕北,深入陕北写生,以陕北为绘画表现题材,与黄土地和黄土人保持亲密关系。如王有政、戴希斌、陈光健、崔振宽、杨晓阳、贺荣敏、郭北平、郭全忠、张立柱、刘永杰、姜怡翔等一大批画家都多次去画黄土地,去画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辛勤劳作的人民以及风土人情,体验黄土地人民的喜怒哀乐,形成了比较相近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同一树根生出这许多枝蔓,能达顶端的毕竟稀少,我们还应该清楚是群众范围的赞美与欣赏助长了这股势头。很显然,艺术并不是偶然生成,而是整体发展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考察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注意到作品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可以完全肯定。” 艺术哲学. 丹纳著. 张伟译.北京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