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切入点教学.doc_第1页
浅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切入点教学.doc_第2页
浅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切入点教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切入点教学张鑫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样定位语文课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文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这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如何利用短暂的课堂40分钟,使学生在教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深深地被吸引,就成了高效课堂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是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 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选择导读课文的最佳切入口,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从题目切入,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从人物切入,可以简洁精练地处理好一篇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如若能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往往更能引导学生进入高效课堂。下面就以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简要谈谈切入教学。一、释题和核心场面双切入法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在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可从“眼泪”和“水”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一滴眼泪是谁流的?使学生明确了文章核心场面是文末的“喂水”这一场面描写,作者的意图也完全体现在这里。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伽西莫多怎么会流下生平第一滴泪?爱斯梅拉达喂水这一举动有什么意义?接下去顺理成章讨论围观群众在六个场面中反映和表现的变化的合理性,解决围观群众(即“看客” )这一群体形象分析这一重点。最后回归对“眼泪”和“水”的内涵挖掘,学生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重要人物分析切入法有些作者在安排文章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文章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场面描写,其中包含六个小场面。而围观群众(即“看客”)的诸多反映和表现贯穿了文本始末。单从作者所费笔墨来看,对围观群众(即“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的刻画,可算是不遗余力。仔细研究课文,围观群众群体形象对于我们分析理解课文很重要,他们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纯洁美好品质的重要铺垫,也是激起伽西莫多那异常强烈的愤怒情绪的始作俑者,他们的缺乏理智差点将伽西莫多逼上了绝路,扼杀了他对世间所有温情的留恋。所以抓住了群众群体形象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分析、体会伽西莫多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中,我把文章切入口设定为“研读围观群众(即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美丽”。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讨论这几个问题:1、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这群“看客”形象?请具体分析(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穿插作者的议论直面评价、以描写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与表现来侧面烘托)其中以语言描写和作者的议论分析为主。语言描写分析紧扣:这群“看客”嘲笑、侮辱甚至诅咒伽西莫多的话具有什么特点?(恶毒甚至荒谬)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平时我们遇到残疾人是否也会作出相同举动?由此归结出这群“看客”形象的特征。作者的议论探究紧扣:作者不惜破坏所有小说都刻意追求的真实性,直接表明自己褒贬的情感取向,目的何在?(这些议论深刻揭露了围观群众的无聊与庸俗)2、探讨: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的异同点指导学生联系相关背景,按照具体国情具体分析的思路探讨。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看客”的表现形式不同,深入探究下,不难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显得沉重,而雨果塑造的西方“看客”形象比较简单,甚至于言语举动都带有一些“黑色幽默”。3、特殊“看客”解读孩子、副主教克洛德、爱斯梅拉达指导分析:孩子代表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而此时孩子处在看客之中,实际上正是群众无知和缺乏应有的善良的意识在他们童真无邪的心灵中种下了丑恶的种子。悲剧又一次不可避免地轮回。关于副主教克洛德的那段细节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他虚伪阴险、狡诈狠毒的丑恶嘴脸,对陷于困境中的伽西莫多冷漠无情,他是人性恶的标本。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喂仇人喝水,让伽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人世的温暖,也唤醒了围观群众沉睡已久的良知。她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4、“看客”的态度到“喂水”场面结束时发生了变化,你认为雨果这样的构思合理吗?(爱斯梅拉达为仇人喂水,围观群众为之欢呼,正是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和向往。) 把围观群众(即“看客” )这一群体形象分析这一重点作为切入口,深入挖掘文本,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潜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上课,尤其是上新授课,如果开始能用准确找到切入口,就能轻松地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兴趣,将他们带入“索趣求知、探异思维”之境地。当然,课堂切入法的设计,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解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而切入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姿多彩。要避免落入俗套,应带给学生足够的新鲜感,力争让学生眼前一亮,使他们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但要切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