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doc_第1页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doc_第2页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doc_第3页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 A. Levzky等人提出。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散良好,便于观察;二是秋水仙素的应用便于富集中期细胞分裂相;三是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血淋巴细胞转化、分裂,使以血培养方法观察动物及人的染色体成为可能。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核型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物种亲缘关系与进化、远缘杂种的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描绘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1960年,丹佛会议上,提出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命名标准体制草案,为以后的所有命名方法奠定了基础。1963年,伦敦会议上,正式批准Patan 提出的A、B、C、D、E、F、G七个字母表示七组染色体的分类法。1966年,芝加哥会议上,提出人类染色体组和畸变速记符号的标准命名体制。A组(1-3号)1号:最大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外有次缢痕。2号: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号: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1号小三分之一。B组(4-5号):为较大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二者不易区分。C组(6-12号,X):中等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难区分。 6、7、9、11号:着丝粒略近中央。 8、10、12号:偏离中央。 9号:q有次缢痕。 X位于6、7之间。D组(13-15号):中等近端着丝点染色体,p常有随体。E组(16-18号) 16号:中等中央着丝粒染色体,q上有次缢痕。 17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8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p比17号更短。F组(19-20号):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不易区分。G组(21-22号,Y):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22号:p常有随体,q常呈分枝状彼此不易区分。 Y:p无随体,q通常平行靠近实验试剂Geimsa染色液等。实验设备摄影显微镜,显微测微尺,染色缸,吹风机等。实验材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实验步骤1、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放入染色缸,用Geimsa染色液染色10-15分钟在盛水塑料杯中冲涮风干镜检观察细胞的标准为:(1)细胞完整,轮廓清晰,染色体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2)染色体形态和分布良好。(3)最好无重叠,即使有个别重叠,也要能明确辩认,以免差错。(4)所观察的细胞处于同一有丝分裂阶段,即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或染色体长短大致一样。(5)在所观察的细胞周围,没有离散的单个或多个染色体存在,以免影响计数。2、显微摄影:将制好的片子放在数码摄影显微镜下进行拍摄,以供分析。3、核型分析核型:一个细胞内所有染色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代表着某一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包括数目、形态、大小等,分为A、B、C、D、E、F、G等七组和一组性染色体。组型:把核型按模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一个种的染色体组成。4、完成染色体组型分析。注意事项显微照片分析:染色体计数;染色体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