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doc_第1页
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doc_第2页
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doc_第3页
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doc_第4页
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美术史研究>:不巧是健而五非C杏圄及蛊瓠百誊灭罗恚吉杏只要叉冒帚外芥兄之有杳j三空姜而截多匪乎天暖椒鳘夫而盈隙市所舅杯西,?月剐幽友算卿君下君鐾磊疑不,虎于嘿称奢悼并木而入I置氧j蓐大君必而匿于幕盛鼓吉定着于天飘有蓑嚣宣束皋侣桐吉富厢勤艺肴冢墨彦陵逭于一盘主幕联赛届嘉鼻,-黎豌左二意一窟七罔谤唐带0衣日信遗:匠卑却一书,取者0,连藏詹尘;謇式茵鸯鲁胩君釜吾刍搿罾吉謦零拳薯誊枣耋琵蠡要妻窑篥筵誊紧毒翥蔷i;霪兰j,a警璺譬C帮而晕客衙握?不足吾舔.日q;警一欠_幢蒜髓弓:垮:骞筏车荡废畚手遁巨J盲屠日弼轩薤辅籍患蕊流玉堂遗音:杏园雅集图卷考析李若晴摘要:明初宫廷文化圈中,书画作品的交流,欣赏,主要是一种政治公关手段,书画在文人士大夫社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统二年(1437),翰林院(玉堂)中的九名阁臣齐聚杏园雅集,并绘制图画以志此事.本文力图将绘画置于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并以作品为线索,勾勒出一幅15世纪上半叶明代宫廷的文化图景.图画与跋文的内容和功能,是本文的首要关注之处.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明初的翰林官员在桑榆之年如何利用绘画艺术来博取身后令名.关键词:翰林官员;宫廷文化圈;杏园;雅集;杨士奇正统二年的暮春三月初一日,阁老杨士奇款步走入杏园,这是另一阁老杨荣地处城东的居所.北京春季的气候就和朝廷的政治气候一样,常常变化莫测,难以捉摸,时而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朝夕设色以娱游人;时而却冻风狂作,飞沙走石,令人窘迫不堪.不过,今天天公作美,春景澄明,惠风和畅,正如杨阁老的心情一样.举目四望,杏园之内早已是时卉竞芳,香气芬茆.,与会诸人觞酌序行,琴咏间作,群情萧散,衍然以乐.满园的春色,似乎正象征着帝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令杨阁老由衷欣慰,他确实有理由为自己的政绩自豪,他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安的1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游览之日为三月一13.袁宏遭集笺校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53页.2同是暮春三月游览高梁桥.袁中道寓居北京求宦之时,就饱受风沙之苦:于是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扰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并为自己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的嗜进无耻而深自后悔.详见袁中道游高梁桥记,珂雪斋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43页.3杨士奇杏园雅集图亭,见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85页.4杨荣:杏园雅集图后亭.文敏集卷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04页.6O美术ARTJOURNAL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虽然正值壮年的宣宗前年突然驾崩,令人始料不及,但稳定的时局并未就此结束,新继位的英宗因为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行使摄政之权,内阁依然受到倚重,朝廷上下继续保持着政治清明的局面.参与盛会的宫廷画师谢环绘制了杏园雅集图以志此事.在画面正中位置,杨士奇端坐卧榻,面容和熙,神态安祥,在他的左侧是杏园的主人杨荣.很显然,画家把他安排在画中的最重要位置,这很符合他的首辅身份.明代永宣年间的宫廷文化活动十分丰富,馆阁之臣将文人雅集的风气带入禁林,描绘台阁雅集的图画由是兴盛一时.传统观念认为,图画与文字一样具有史料价值.这批身处魏阙而且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翰林官员,为了增进个人生前身后之名,往往延请最优秀的画家绘制纪念性作品,正如他们延请最着名的文人撰写碑文,墓志一样.而在众多描绘台阁雅集的图画中,最着名者莫过于杏园雅集图.此事被翰林记作为馆阁雅集的典范记录下来:正统二年三月,馆阁诸人过杨荣所居杏园燕集,赋诗成卷.杨士奇序之,且绘为图,题目:杏林雅集.预者三杨二王,钱习礼,李时勉,周述,陈循与锦衣卫千户谢庭循也.荣复题其后,人藏一本,亦洛社之余韵云.光阴荏苒,九卷杏园雅集图仅得两卷幸运地流传至今,让后人得以一睹明初名公巨卿的风采.其一藏于镇江博物馆(以下简称镇藏本),卷首有篆文杏园雅集四字,图后有杨士奇隶书杏园雅集图序,与杨士奇,杨荣,杨溥,王英,王直,周述,李时勉,钱习礼,陈循的即景诗手迹各一首,杨荣楷书杏园雅集图后序手迹一篇,最后有翁方纲长跋,钤叶名琛印,世袭一等男爵,平安馆,毫州何氏珍藏等鉴藏印记(图1).其二藏美国翁万戈处,图绘内容与镇藏本相似,惟人物动态,补景山水略有不同(图2).镇藏本杨荣的后序中,交待了画中人物的官衔,籍里,姓名:倚石屏坐者三人,其左,少傅庐陵杨公,其右为荣.左之次少詹事泰和王公.傍杏花而坐者三人,其中大宗伯南郡杨公,左少詹事临川王公,右侍读学士文江钱公.徐行后至者四人,前5黄佐:翰林记>卷二十,景印文渊l翻四库全书59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079页.6据翁方纲考证,此图乃谢庭循专为杨荣所绘.详见陆九桌:谢庭循杏园雅集图卷,文物1963年第4期美术ARTJOURNAL61左庶子吉水周公,次侍读学士安成李公,又次侍讲学士泰和陈公,最后至者谢君,其官锦衣卫千户.而十人者皆衣冠伟然,华发交映,又有执事及旁侍童子九人,治饮馔兼从五人.而景物趣韵曲臻于妙.杏园雅集图除了纪念雅事夕h还兼具群体肖像的功能,首辅杨士奇被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次辅杨荣作为杏园主人,坐于杨士奇的西侧,含有宾主分庭抗礼之意,两人构成画面的中心(图3).三辅杨溥被安排在随后的段落,他与左右两侧的官员构成另一个画面中心(图4).除三杨外,其余六人也为仁宣朝重臣,明史各有列传.其中王直,王英,李时勉,周述四人都是永乐二年甲申科的同年,他们都被选庶吉士进学翰林院.这样的位置安排是煞费苦心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讲究排列座次,因其表明他在群体中的地位.通过考察杏林雅集图,可以见出绘者谢环十分谙熟朝廷礼仪,他把九名官员按官阶,举进士年资分成三个层次,最为重要的三杨被放在画面中心位置,其余四名永乐二年的同年进士,又依其官阶放在次重要的位置,官阶较低,年资较浅的钱习礼,陈循二人则被放在最次要的位置.杏园雅集已近三杨政治的尾声,这一年在馆阁的学士七人,杨士奇七十三岁,杨荣六十七岁,杨溥六十六岁,其余也在六十岁以上.阁臣久任被认为是政治清明的一种表征.杏园雅集之后,这些参预机务的老臣又模仿唐,宋洛中诸老举行真率之会.玉堂丛语记:正统五年,杨公士奇求归未遂,与馆阁同志者七人倡真率会,叙略曰:世以文学仕.而得入馆阁者鲜.馆阁而得其僚之德同志合又相与,壮老不相违离,尤鲜也.今学士七人,在馆阁62美术ARTJ0URNAL或二三十年,或四十年,皆历事四朝,德同志合而以自幸,于是皆老矣.正统戊午,士奇年七十有四,建安杨公六十有八,南郡杨公六十有七,文江钱公六十有六.安成李公六十有五,I临川王公六十有三,泰和王公六十.遂仿唐,宋洛中诸老真率之会,约十日一就阁中小集,酒各随量,肴只一二味,蔬品不拘取,为具简而为欢数也.以是岁二月六日肇事序仍以官者,在馆阁不改旧也.顾在坐者,文雅风流,道义相发,如群玉交映,可谓盛矣.而士奇最老,犹厕于列,能无愧乎?因赋近体四韵,且属和章,以备他日馆阁故事云.杨士奇写有馆阁真率会诗:曾闻东洛集耆英,想慕高人物外情.白玉堂中千载会,紫薇垣畔七星明.朝廷有道公多暇,尊俎相娱老益清.衰朽自知难并列,拟循绿野看春耕.具简而欢,不仅是这批老臣们的生活性致所在,也是他们政治性致所在.他们自感生处太平盛世,而他们则是盛世的开创者与守卫者.虽然年近桑榆,渴望淡泊,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政治热情,即使在政务之暇,宴游之日,也始终不曾脱离政治家的本色.杨荣杏园雅集图后序写道:仰惟国家列圣相承,图惟治化,以贻永久,吾辈忝与侍从,涵濡深恩,盖有年矣.今圣天子嗣位,海内宴安,民物康阜,而近职朔望,休沐聿循旧章.我数人者,得遂其所适,是皆皇上之赐,图其事以纪太平之盛,盖亦宜也.昔唐之香山九老,宋之洛社十二耆英,俱以年德高迈致政闲居得优游诗酒之乐,后世图之以为美谈.彼固成于退休之余,此则出于任职之暇,其适同而其,迹殊也,然考其实,爵位履历,非同出一时,联事一司.今予辈年望虽未敢拟昔人,而膺密勿之寄,同官禁署,意气相孚,追视昔人,殆不让矣.后人安知不又有羡于今日者哉!虽然,感上而图报,称因宴乐而戒怠荒,予虽老愿从诸公之后而加勉焉.杨荣的应景诗还写道:吾侪忝在职,岂敢忘赞襄.载歌蟋蟀诗,好乐期无荒.诗中引用诗经?唐风的典故以明心志.蟋蟀是一首岁暮述怀之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士人,他感到光阴易逝,应当及时行乐,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彻底堕落,还想着自己的职责,认为享乐也须适可而止.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作者:其人素本勤俭,强作旷达,而又不敢过放其怀,恐耽逸乐,致荒本业.故方以日月之舍我而逝不复回者为乐不可缓,又更以职业之当修,勿忘其本业者为志不可荒.无已,则必如彼瞿瞿良士,好乐而荒焉可也.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部分士8玉堂丛语>卷七,恬遥,中华书局.1997年,232页.9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10杨荣:文敏集卷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04页11方玉润:诗经原始>.转引自程俊英,蒋见元着: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6年,30夫的典型心理状态.他们虽然时有退隐之念,但却不肯放弃传统士大夫对立德,立功,立言三朽的追求.黾勉王事与江湖之思之间,形成一种有趣的张力,杏园雅集图即因此种张而产生.阁老诗文中,时时回忆起兰亭之会,香山九老会,洛阳耆英会.这都是历史上着名的文人雅集,图画形式展现这些集会,绘画史上不乏例子.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之会,因是晋人风韵的集中体,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典范,不过,兰亭之会本身即是对西晋石崇等人金谷集的模仿.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有人将二会相提并论时,王羲之甚为高兴.晋代世族向有这种比赛派头的习陈循诗中说:视彼山阴游,清谈竟何益,似不屑于与兰亭旧事相比,但从杏园雅集选取三月日来说,他们或许有意模仿兰亭之会.惠风和畅是兰亭序中着名的句子,杨荣的序言一下有意无意就想到了,或许他写作此文时,心中正和古人暗暗进行着对话吧.3杏固雅集图)(局部),镇江博物馆藏.石屏之下.立一床榻.座上二人,红衣:榻侧之椅.清初学者施闰章曾见过杨士奇的肖像:文贞魁磊岳立.观其像丰厚.这一描述与杏园雅集图>的画像甚台.叉如王直.明史记其方面修髯,仪观甚香山九老是阁老诗文中引用更多的典故,唐代自居易等居于洛阳的九位老者,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从白居易九老图诗可知,当时就已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这一题材在南宋画院中非常流行,并被明代宫廷画家所承袭.为畅荣,绿衣官员为杨士奇,少詹事王赢髭须.温然长者,盖貌不尽人.古今大致然杨荣曾见过南京兵性严熏,不苟言笑.也与图中画像相近.一卷,其题香山九老图卷后写道:于此足见唐家承平日久,四方无虞而士大夫得进退以礼,游燕休以毕其余齿,此何其盛哉!洪惟国朝列圣相承熙然垂拱,无为之化矣.而予也,叨蒙厚恩,膺重寄,虽欲乞身以遂其田园之乐,有不可得,则于此图乌能不眷眷致意焉?异时幸获赐归故乡,州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余嘉锡笺疏.上海吉籍出版社,刍居易:九老图诗.自居易集外集卷上.中华书局.1996与同志者追寻此乐,尚未晚也.H谢环也画过香山九老图(图5).此外,杨荣,杨士奇都写有西园雅集图的题跋,杨荣以画中人数与记载不同,而感慨道:嗟夫,绘图之会可以适情于一时,所谓荣华飘风,好音过耳者,其或同或异,何必留意于其间哉.图中人物肖像多作正面取角,且尽可能接近像主,清初学者施闰章曾经见过杨士奇的肖像,他描述说:太史公言留侯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类其行事.文贞魁磊岳立,观其像丰厚,小髭须,温然长者,盖貌不尽人,古今大致然矣.这一描述与杏园雅集图的画像甚合.又如王直,明史记其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也与图中画像相近.李国安认为这种取角形式流行于明代中期,但最早出现的作品则是明英宗像与杏园雅集图.何惠鉴关于中国肖像画发展的论文,认为肖像画并非以再现为目的的图像,而是社会,道德价值赖以存续的工具,或是祖先崇拜的媒介,或是家族的表征,更是传统中国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象征埽.李东阳就说他曾在各人子孙的手中看过三卷杏园雅集图:当时此本盖家有之.予始见于西杨之子太常少卿导,再见于西王之孙顺天训导纶,三见于南杨之孙尚宝卿泰.其规置意象皆出一轨,盖当笑谈偃仰之际,仓卒摹写,宜有得乎笔墨之外,若太常尚宝二公及东杨之孙吏部员外郎旦,东王之孙兵部司务仁,皆予所与识.其鬓发眉宇,固然莫殊也.又说今越六十年而诸家子孙犹能什袭珍视,不失其旧,尤足以见功泽之深,文献之相传未泯者.这批老人对于身后之名极为重视,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条说:杨文贞公传,王抑庵尚书作.公尝三致书商榷书削,再致润笔,且求其亲书,俾子孙宝藏.王忠毅公行状亦公无恙时口授指画为之,假王盐山名.至如其临终,于神道碑,墓铭,书旒,题主之类,某出何人,某出何人,皆公所自定.岂豪杰之士,固亦不忘身后之名欤?然亦可见前辈于死生之际,其不苟如此.而图画正是他们传承家声的重要工具,杨士奇临终遗命长媳(因长子杨稷犯法得死罪),对所藏法书名画关注再三:家中所藏敕书诰命,御笔画及一应书籍,文字,法帖,图画,皆是我平生性命心力所得.家中务要常常爱护.须是汝亲眼同孙子小心勤勤看过,遇梅雨,晴霁则须晒凉,晒凉后还亲自整齐14杨荣:文敏集)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43页.15杨荣:文敏集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44页.l6施闰章:书杨文12贞公自撰墓志铭后.收入太师杨文贞公年谱(清道光间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辑明代名人年谱>,2006年.349页.17李国安:明末肖像画制作的两个社会性特征,艺术学>第6期,1991年,148_187页.I8WaiKamHo.DevelopmentsofChinesePortraitPaintingasSeenfromtheFaceorientationoftheSubjects.in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rtHistoricalStudies,Kyoto,vo1.6,PP.13132.19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七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773页.20<水东日记)卷八,中华书局,1997年,9O页.清人陈田评此事:田谓此西杨恐其有憾(指阻王直入阁事),故于生前预求作佳作,以掩其迹,其谲于取名如此.详见明诗纪事乙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21,页.美术ARTJOURNAL65收拾,亲自锁钥封闭.此是我传家之宝.绝不可借与人看,虽至亲亦不许借之.紧要紧要.更不许信付昱子(士奇长孙).须是新妇一一亲自整理.盖昱子两年来甚懒惰不学,只因前年冬,稷来此,骄纵他坏了,虽极力整救,不起.近年只与奴仆小人相亲,全无心向学.与父性一般.家中凡事不可信付之,不可纵惯,:美国新罕布夏州翁万戈就图中侧身读画者为内阁大学士杨溥持轴者为翰林恃读学士钱学切须关防点检.往年只为新妇不能谏夫,致有今日之祸,若今为母,又不能戒子,将来更有不好.昱在此,与他书读,他就偷书-9人,切须防之.杏园雅集是三杨人生的最后一次总结,而对于明王朝来说,则是一个时代结束前的回光返照.三杨主政的同时,张太后的同乡宦官王振也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抗衡.玉堂丛语:王振谓三杨日:朝廷事赖三先生,然皆高龄倦瘁矣.文贞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文敏日:不然,当荐几个后生报主耳.振喜,令具名,翌日即荐陈循,高谷,苗衷等.文贞让文敏,文敏日:彼厌吾辈矣,一旦内中出片纸以某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己.今数子皆是我辈人,当一心力.文贞叹服.后来的历史证明,三杨挑选的继承人陈循,高谷等人才具平庸,根本无法扑灭越燃越烈的阉焰.三杨所憧憬的正统之治,最终因数年后的土木之变而化为泡影.土变之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明帝国从此由强转衰,而政治环境也日渐恶化,明代人评价本朝士风优劣,也多以正统朝为分水岭:国朝士风之敝,浸淫于正统,而糜溃于成化.当王振势张,太师英国公辈尚膝行白事而不免身膏草野.至宪宗朝,万安居外,万妃居内,士习遂大坏.正因如此,杏园雅集在后人看来,无异于一次回光返照,土木之变后的明帝国,尽管一度出现中兴,但始终无法再创仁宣之治的盛世.后人在追忆杏园雅集时,往往赋予其深远的21杨士奇:示长新妇,东里续集>卷五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384页22玉堂丛语卷五,识鉴.中华书局,1997年,150页.23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士人无赖,541页.66美术ARTJOURNAL政治意味.应杨溥之孙杨泰之请,李东阳书杏园雅集图卷后写道:自洪武开创,永乐之戡定,宣德之休养,以至于正统之时,天下富庶,民安而吏称.庙堂台阁之臣各得其职,乃能从容张驰而不陷于流连怠敖之地,何其盛夫!惟君有以信任乎臣,臣有以忧勤乎君,然后德业成而各享其盛.此固人事之不容不尽者,而要其极有气数存焉.然则斯会也,亦岂非千载一时之际哉.这种君臣相得的状态,确是古今难见.不过也有人对杨士奇等人优游岁月,不思进取提出批评,如崔铣书杨东里东郭倡和图后:当宣德正统之间.其君子有为之时乎?其民朴,其君任人.其奢淫不萌.其赏罚行而不懂呶也.东里公乃日与其僚嬉燕,晋书唐律,是攻是炫.孟子曰:国家闲遐及是时,明其政刑.诸公而知此道,安有己巳之狩,庚午之易储,丁丑之悻功邪.无论是追慕,还是批评,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翰林官员纪念文酒之会的绘画:弘治二年翰林李东阳,吴宽等人的冬日赏菊图(不存)船,弘治十二年吕纪,吕文英绘竹园寿集图(故宫博物院藏),弘治十六年尚书吴宽,李链,张宪同年三友图(不存)船,同年大学士李东阳,尚书闵硅,刘大夏等人的十同年图(故宫博物院藏)羽,同年吴宽,吴洪等苏州籍高官的五同会图(故宫博物院藏).杏园雅集图无疑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正如杏园雅集也是对前人的模仿.前代的理想楷模为后世树立榜样,纪念性绘画歌颂效仿古代楷模的当代人,并以此展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其最终目的,是对身后令名的渴望.这意味着,纪念性绘画以唤起对过去的追忆来褒扬当代人,令其将来也被尊为不朽的典范.附录一,杨士奇杏园雅集序古之君子,其闲居未尝一日而忘天下国家也.矧承禄儋爵以事乎君而有自逸者乎.诗曰夙夜匪24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七十三,(-II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773页.2s崔铣:洹词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95页.26吴宽:冬日赏菊图记,家藏集卷三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324页.27吴宽:竹园寿集,家藏集).卷二十五,竹园寿集序,家藏集卷四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8吴宽:同年三友会诗序,家藏集卷四十四,(-rJ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391页.29李东阳:甲申十同年(图)诗序.怀麓堂集)卷六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54页.30杨丽丽:试析明人五同会图卷,文物)2oo47期,8996页.31吴宽竹园寿集写道:杏园雅集今重见,良史当筵亦写真.倪岳翰林同年会图记记:昔在成化丁酉之岁,傅君日川肇为续会,以叙同年之好.客有出杏园雅集图)于座以观者,众因叹仰三杨二王诸先达之高致邈不可及,而今犹可想见其彷佛,或者以有兹图在也.时予辈同年之士之在翰林者,离合之余,始获萃处京师,而予复将有归省之举,闻滇南高司训雅善绘事.乃于是岁十-,9_-日谨治具予家,折柬以速诸君次第毕至,即席请如故事,命高为诸君写小像为图,各赋诗于其后.(清溪漫稿卷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1册).明中期翰林官员的雅集图创作,其形式与内容也大多零袭杏园雅图的传统,人物,背景安排出现程式化倾向,如人物均着官服,排列有序.背景均为庭园之景.美术ARTJOURNAL67懈.以事一人,古之贤臣所以事其君也.今之居承明延阁者,职在文学论思,然率寅而入,酉而出,恭勤左右,犹恒欲焉.虑豪分之或阙,矧敢自逸者乎,固尽其分之当然也.若劳息张驰之宜,则虽古之人有所不废焉,乃三月之朔当休假.南郡杨公及予八人相与游于建安杨公之杏园,而永嘉谢君庭循来会,园有林木泉石之胜,时卉竞芳,香气芬弗,建安公喜嘉客之集也,凡所以资娱乐者悉具.客亦所然如释羁策,濯清爽而游于物之外者,宾主适清谭不穷,觞豆肆陈,歌咏并作.于是谢君写而为图.嗟夫一日之乐也,情与境会,而于于冠衣之聚,皆羔羊之大夫.备菁莪之仪.治台口之意,又皆不忘乎卫武自警之心,可为庶几古之人者,题曰雅集.不其然哉.故遂序于图之次而诗又次焉.庐陵杨士奇序.二,诸人题诗鞠躬奉臣职,肃肃恒自旦.朝下趋经纬,临夕出东观.厘务日有常,黾勉在文翰.衰龄负宿疴,宁不怀伴奂.兹辰属休沐,联镳越阊嗣.适我同志良,萧爽坐林馆.维时天宇澄.青阳催过半.好鸟鸣交交,芳卉罗绚烂.朱弦一再弹,图帙亦娱玩.中筵错肥甘,觞蜂行无算.偶斯一晌乐,沉郁豁舒散.(按,东里续集卷五十六作:中筵错肥甘,旨酒崇玉瓒.主宾相和敬.济济圭璋粲.清言发至义,连续如珠贯.)雅咏含宫商,高怀薄云汉.合欢情所洽,辅仁道攸赞.各期励乃修,庶用表桢斡.杨士奇.惠风扇和气,万物熙春阳.顾兹红杏园,花开正芬芳.在公稍休暇,况复遇时康.爰与众君子,开筵泛华觞.群情惬清赏,为欢殊未央.缅怀洛中会,九老皆令望.娱意今则同,抚迹非所当.幸逢圣明主,恭己临万方.吾侪忝在职,岂敢忘赞襄.载歌蟋蟀诗,好乐期无荒.建安杨荣.太和畅群芳,斯文属清暇.况复名园中,乐事复幽雅.达观不遐遗,同仁仰神化.愿兹春阳辉.遍照覆盆下.南郡杨溥.胜日游名园,欣时遂休沐.逍遥列冠盖,俯仰窥化育.轻风扇微和,喧鸟出幽谷.林杏花正繁,芳蒲叶初绿.群卉一何妍,纷敷播清馥.举觞瞩丽景,主劝宾屡复.一饮咏蒿莱,再饮歌伐木.为欢情所孚,既醉礼尤肃.惭予属末坐,咳唾乏珠玉.趋陪幸无素,道义永相笃.临川王英.穆穆春阳,杏花既繁:爰与君子,乐此中园.鸣鸟在上,芳草在下:惠风徐来,心焉孔豫.岂无旨酒,亦有嘉肴:载劝载酬,以永今宵.时之和矣,物亦遂只:天子万年,德音不已.右四章章四句.泰和王直.东城地佳丽,独此名园胜.维时春日喧,绕径皆红杏.馆阁属休暇.共喜逢明圣.群公遂过从,济济冠缨盛.觞酌屡献酬,雍容相爱敬.方投颖中辖,且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