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考点1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源于教材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 西学东渐1 开眼看世界 1 背景 前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扩大 2 目的 了解西方 抵御外来侵略 3 代表人物 林则徐 设立译馆 命人译出 各国律例 编译 魏源 编写 海国图志 提出 4 影响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鸦片战争 四洲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2 体用之争 1 时间 19世纪60 90年代 2 表现 洋务派倡行 主张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 自强 求富 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 评价 积极性 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局限性 争论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3 维新思潮 1 背景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经济 阶级基础 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政治基础 19世纪90年代 民族危机加深 2 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 康有为 著有 新学伪经考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托古改制 梁启超 宣传思想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特别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著有 变法通议 民族工业 孔子改制考 民权 谭嗣同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倡导男女平等 著有 严复 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用阐明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编译 天演论 3 论战 派别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 洋务派 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制度 要不要废 八股 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等 影响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仁学 进化论 君主立宪 通史链接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思想 重点识记二 新文化运动1 历史背景 1 经济 一战 期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 政治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袁世凯复辟帝制 3 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袁世凯掀起逆流 2 概况 1 主要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2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胡适 钱玄同 李大钊 鲁迅等 3 运动中心 蔡元培以 为办学宗旨 提倡 学术思想自由 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4 阵营 形成以 杂志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尊孔复古 青年杂志 兼容并包 新青年 3 内容 1 提倡民主 科学 反对专制 迷信 与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 猛烈攻击旧礼教旧道德 树起了 的大旗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 思想体系 的全面清算 3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力倡白话文 开展文学革命 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 4 实质 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民主 科学 打倒孔家店 文化传统 辛亥革命 5 影响 1 积极性 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 平民教育兴起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沉重打击了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成为民主主义的和文化革新运动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了的发生 2 局限性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倾向 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专制主义 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 思维导图新文化运动 小试身手 1 判断 维新派和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是 殊途同归 提示 2 判断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提示 新文化运动只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 思考 如何理解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并未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 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即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考点小结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 英法 日本 美国 西方 苏俄 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要点史料探究研析史料探究重点 要点一 维新思想 史料 梁启超在 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 中指出 今之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 兴民权斯固然矣 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 权者生于智者也 有一分之智 即有一分之权 是故权之与智 相倚者也 昔之欲抑民权 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 今日欲伸民权 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欲兴民权 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 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绅权故当务之急矣 然他日办一切事 舍官莫属也 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问题 依据材料 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解读 结论 1 主张 梁启超主张兴民权 开民智 2 步骤 先是开官智 兴官权 再是开绅智 兴绅权 最后实现开民智 兴民权 深化拓展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 特点 1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 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3 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蕴含了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 妥协性的特点 2 成因 1 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 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2 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 幻想 中西结合 新文化运动 要点二 史料 1912年 佛教中人纷纷组织佛教社团 希冀昌明革新佛教 以统一国民思想 4月11日 中华佛教总会 在上海留云寺召开成立大会 大会颁布章程规定以 统一佛教 阐扬法化 人群道德完全 国民幸福 为宗旨 陈焕章等说 帷立国之本 在乎道德 道德之准 定于宗教 今日国本共和 以民为主 更不容违反民意 而为专制帝王所不敢为 且共和国以道德为精神 而中国之道德源本孔教 尤不容有拔本塞源之事 故中国当奉孔教为国教有必然者 陈独秀主张 人人平等 父子平等 男女平等 以真理言之 孰有统辖之权 孰有服从之义 故一切平等 辛亥革命后国人道德信仰的重建 问题 据材料 概括国人在重建道德信仰方面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并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原因 解读 结论 1 不同主张 佛教 孔教 西方启蒙思想 自由平等学说 2 共同原因 辛亥革命后 中国社会剧变 封建道德体系崩溃 重建道德信仰成为迫切需要 深化拓展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高考源于教材深化教材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 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阶段向西方学习的主角是地主阶级 主要内容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第二阶段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主角是资产阶级 主要内容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 从民初到 五四 时期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主角经历了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果 突破训练 1 2013年重庆文综 7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 如蒙皇上许有可采 请饬重为刊印 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 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 以是学 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天演论 d 资政新篇 解析 b由题意可知该书提出的御敌思想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海国图志 中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并影响到后来的洋务运动 故b项符合题意 2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29 1898年 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遍播谣言 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 b从材料信息看 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 废八股取士之制 的建议 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故选b项 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 废八股取士之制 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a项表述本身错误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 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的信息不符 故c项错误 d项表述过于绝对 不符合史实 故d项错误 命题素材 材料选自岳麓版 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倡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主张 他们认为当时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 千古变局 仅仅依靠 祖宗之法 已难以自立 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 只有 力师西法 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才能 自强 求富 教材拾遗 考情分析 角度一以西方媒体的看法为切入点 考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思想的积极作用 典例 2013年福建文综 18 1900年张之洞 劝学篇 出版英译本 美国媒体称 这标志着 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 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 劝学篇 a 顺应时代潮流b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 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 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 a美国媒体认为 劝学篇 标志着中国人的觉醒 所谓觉醒就是中国人知道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故a项符合题意 评论并未体现出 劝学篇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也未指出中国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故b c两项错误 评论只是说中国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 并没有指明一定要抛弃孔子中国才能觉醒 故d项错误 角度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的局限性 典例 2013年天津文综 5 不识国民之原理 不通世界之大势 不知政治之本原 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 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 d顽固派固守传统 连 泰西皮毛 也不学习 他们更不可能批评洋务派 仅摭拾泰西皮毛 故a b两项错误 摭拾泰西皮毛 批评洋务派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即 不通世界之大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