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 散文两篇教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 散文两篇教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 散文两篇教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 散文两篇教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 散文两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散文两篇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4.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5. 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3. 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了解基本的散文技法。三.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 春是一篇满贮诗情的散文。作者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和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春风抓住北国春天的特征,欲扬先抑,着重描述北国春风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敬意。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作者以四季之中的第一个季节名称为题,题目大而广,没有局限于春天的某一景物或某一特征,而是以春天中所有景物为描写对象。所以,描写春景时,作者由太阳、山、水大处着笔,然后再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春风,是写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有着截然不同的是北国的春天风多、风大,成天地刮,成天的刮土。题目直接抓住了北国春天的特征。(二)内容分析 春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急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基调。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的画面。 最后,画了一幅迎春图。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绚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面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文章结尾,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 这个结尾气氛热烈、境界高远。作者在完美地绘制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了全文。 本文用诗的笔调,表现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鸟儿飞舞歌唱、牧童孩子老老少少抖擞精神做事的各种景象,抒写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组描绘春天绚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赞颂春天无穷生命力的交响曲,给人精神以愉悦和激励。 与春相比,春风则少了几分细腻,多了几分粗犷,少了几分诗情,多了几分哲思。 作者察知北国春风的好处得益于自己的下乡经历。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于是,北国的春风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 作者举出了具体的细节,突现了春风的威力及其美妙的效果。“河冰开裂”、“病枝刮折”、“麦苗返青”、“山桃鼓苞”,这都是春风的功劳。在春风的吹拂下,石头房子“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春天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这使北国的春风显得尤其可爱。 北国的山民是那样地喜欢春风,以至于连带喜欢上了它的“粗暴”。文中的两句反问,将这种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有了这些反问,北国春风的品质就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对比之后,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同春相比,本文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如同北国的春风有别于南国的春风一样,本文语言风格极为粗犷。同样是动词的巧妙运用,同样是短促的句式,本文构成的排比与反问,突出的是北国春风难以遏制的气势,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美,而朱自清的春表现的则是欢快的情调与细腻的感受。 本文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手法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研读与赏析 句段(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品析:此段描绘的是春风图。 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表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接着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泥土香、青草香、花香,极尽情致;继而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鸟儿唱歌,流水应和,牧笛嘹亮,共同演奏着春之交响曲。该段从感觉方面体察,把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句段(2)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品析:此段描述的是春雨图。 先说雨多,“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亲切而有情趣,对春雨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次写雨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一组博喻描绘出春雨的细密和轻盈;由于像“花针”,所以春雨“斜织”;写春雨的亮,春雨似花针细而闪亮,洒在树上,树叶一片一片的,沾了雨水“绿得发亮”;洒在草地上,青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雨水便“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使人感到青草特别青、亮。 句段(3)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品析:此段描写春风的力量,生动展示了冬去春来的情形。 “轰”、“嘎”两个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巨大力量。“河冰开裂”,我们可以感受到春风携带着的一股巨大的暖流。病枝刮折,房子木头架拉响,春风就如一个力大无比的力士,使人们真真切切感觉到它的到来。 句段(4)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品析: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北方春风“粗暴”的必要。 在前面描写了春风的大、猛之后,本段紧接着赞美风“粗暴”的必要:一则是山民的喜好;二则是“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的行程所决定。作者以江南的“柳丝飘拂”、“细雨滋润”作衬托,表明在北国,只有狂猛的春风,才能带来春的气息。此处,用词十分有力,“过”“走”“扑”“踢打”,生动地表达了春风的雄姿和无穷的威力。 1. 春最后三个自然段连用三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这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特有的个性。第一个比喻句,意在描写春天是生命的开始,突出了一个“新”字;第二个比喻句意在描写春天的姿态、外貌,突出一个“美”字;第三个比喻句,意在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突出一个“力”字。 2. 春风一文中为什么反复以江南的春风衬托北国的春风呢?作者对两地春的看法如何呢? 文章反复描写江南的春天的特征,是为了更好体现北国春天到来的特点,一刮风,成天的刮风,以南国的温柔的春衬托北国粗犷的春,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出生在江南,生活在北京,两地的春天都爱。如果说北方的春风有些粗暴让南方人难以接受的话,那么江南的春温柔得让在北方生活惯了的人也受不了。 3. 语言朴实清晰,精确简练,生动形象。 春的语言“清隽简约”、“贮满诗意”。作者在散句中夹以排比、对偶等骈句,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作者还准确地选用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景物的特征,如写小草的颜色,用“嫩嫩”“绿绿”;写小草的生命力用“钻”;写小草的青用“逼”;写热烈的气氛用“闹”;“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是自上而下写春雨线条,是近看、细看;“笼”,一字画出了春雨似薄薄的烟雾笼罩大地的画面,是远看、粗看。(四)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学者、民主战士。解放前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毫不屈服,临终前还谆谆嘱告家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著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专著等27种,200多万字。散文名篇除本文外,还有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林斤澜,现代作家,浙江温州人,八十多岁。1950年,创作出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话剧祖国在召唤。以后,调入北京从事专业戏剧创作,旋即又调北京文联创联部工作,至20世纪60年代,成为专业作家至今。林斤澜是一位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一贯讲究谋篇布局炼字炼句的“怪味”,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五)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六)结构图示 春 春风 (七)段落层次 春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人们期盼着春天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描绘山、水、日、草、花、风、雨、人在春天的特色。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三个比喻、拟人句构成段落排比,赞美春天的新生、美丽与健壮。 春风 第一部分(第14段):对比入题,欲扬先抑,由北国“春脖子短”起笔,贬斥春风之过。 第二部分(第59段):突出北国春风的威力及其美妙的效果,以及北国山民对春风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再次和江南春风作对比,表达对北国春风的敬意。(八)学法指导 1. 本课有两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反复诵读以了解内容,体会其韵味是学习的前提。 2. 理解和体会作者描绘出的“春”与“春风”的精神,是学习的关键环节。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4. 本课可以尝试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求得相同点,认识不同点,从而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九)体验反思 1. 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拟人)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3)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反问、排比、拟人) 2. 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D) A. 春一文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美和热爱。 B. 春风用大量的短句和排比突出了春风的气势。 C. 朱自清描写的春风和林斤澜描写的春风不大相同,一个是温暖柔和的,一个是粗犷豪放的。 D. 林斤澜在春风文中开头说北方“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成天刮土、刮土”说明了他对北方春天的厌恶。 3. 整体感悟题。 (1)读完春一文,你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有何特色? 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开放。 (2)林斤澜的春风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的春风。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北国春风吹尽残冬,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敬意。 4. 拓展延伸。依 持 窗前的柿树早枯了,上面爬满了茑萝,一大丛翠绿的茎叶,千百朵鲜红的小花,还有伸向空中舞动的嫩须,美丽极了! 茑萝这一切的美丽,一个多月来,我都以为全拜枯柿之赐,没有这棵虽无生机却仍旧坚挺的树干,茑萝何昂立天际,茂盛得像一朵花团呢? 我常常默默地感谢柿树,当然,也为纤细柔弱的茑萝庆幸。 但是,枯柿终究是死了。一过了茑萝的花期,它将无所用了。枯萎的茑萝在枯柿干上不过是干枯的蓬草罢了。 我决定把它们除掉,还那方寸之地新的生机。 枯柿干和我的手臂一样粗,我卷起袖子,准备全力摇松根部,整个拔起。我知道,这是笨办法,用铲子挖两下,不就成了吗? 可是,我不要,因为懒得去拿工具,更为了好玩,遂摆出架势,马步一蹲,双臂紧握树干,以期放手一搏。 可是,才使力,便觉落空了,不是没抓到树干,而是在紧邻地面的地方断了。 树其实早断了,而且在断处蚀了一个大洞,成为蚁窝,蚂蚁受到惊吓,到处流窜。 树断了,可是它怎能一直挺立不阿呢? 是错综复杂,如丝如缕的茑萝支撑了它! 当然,没有枯柿树,茑萝也无法攀爬的。 原来,它们一直相互依持着啊! (茑萝,一年生草本植物,缠绕茎,叶子呈丝状,花冠细长,红色或白色。) (1)从文中找出“依持”的同义词:支撑 (2)找出文中与“原来,它们一直相互依持着啊”相照应的句子。 文中的第一句:窗前的柿树早枯了,上面爬满了茑萝,一大丛翠绿的茎叶,千百朵鲜红的小花,还有伸向空中舞动的嫩须,美丽极了! (3)读完本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合作精神都会给双方带来好的收获。为你导航 四季如歌,如歌四季;人生如歌,如歌人生。让我们投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怀抱,去悉心感受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酸在魅力四射的四季中,获得大自然的精神,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情感。 欣赏本单元一篇篇美文,首先要欣赏其优美的语言,沉浸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技法。同时,还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在对比赏析中品味不同的主观感受,领略独特的表达风格,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为你点津 1. 请简析春的结构特点。 文章共10段,大致可分3部分: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赞春(第810段)。 绘春是主体。第2段总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有条不紊对春天代表性景色进行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老老小小的迎春图跃然纸上,把一幅江南水乡生机盎然的春天写得活灵活现。最后,作者用三个排比段和比喻句赞颂春天既是新鲜的,又是充满希望的。 2. 说说朱自清和林斤澜笔下春天的特色。 朱自清笔下描绘的是江南的春天,它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春花争奇斗妍,春风轻拂宜人,春雨滋润万物。林斤澜笔下描绘的是北国的春天,它刚劲有力,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踢开千里冰封,惊醒冬眠生命。【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让你立得稳 1.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山郎润起来了 (2)披着蓑带着笠 (3)一年之季在于春 (4)背戴冰渣的羊粪 2. 请按提示,细细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 (1)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为什么不说阳光变强烈了,变暖和了?)_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钻”两个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_ (3)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花儿毕竟不是眼睛,作者为什么说它们“眨呀眨的”?)_ (4)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揣摩它们的妙处。)_ 3. 将“春来了”这一句扩写成50字左右的描写句。_ 4. 请任选角度,写一段话赏析下面这段文字。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_让你看得透(一)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5. 各用一个词概括朱自清和林斤澜笔下春风的特点。_ 6. 请整理直接描写江南春风和北京春风的语句,并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_ 7. 作者写“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碴”的用意是:_ 8. 选文描写的对象蕴涵着一种精神,请简要说明。_ 9. 品读文中的画线句,体会其语言特点。_(二)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纸。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得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里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天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选自语文报初中版 10. 综观全文,试组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打春”的含义。_ 11. 谈谈本文的构思特点。_ 12. 作者由“打春”联想到“打草稿”和“打鼓”,分别揭示春怎样的特征?_ 13.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抄下来,细加品味。 句子:_ 品味:_让你站得高 14. 春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色?你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_ 15. 请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一幅“春雨上学图”。_【试题答案】 1. (1)“郎”改为“朗” (2)“带”改为“戴” (3)“季”改为“计” (4)“戴”改为“带”,“渣”改为“碴” 2. (1)“红”让人感受到春日融融火一般温暖,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渐暖的过程。 (2)“偷偷”写出春不知不觉悄悄到来的情景,“钻”写出小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