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doc_第1页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doc_第2页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doc_第3页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doc_第4页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69 姓 名 王 桂 林 指导教师 禹 红 梅 答辩时间 2009年 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 年 11月 至 2009 年 5 月浅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学 生:王桂林指导教师:禹红梅摘 要: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央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加恶化的农村政治经济状况的一次激烈的调整方式,乡村关系在税费改革背景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原有税费制度导致了国家对农村的过度提取和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危机,进而使农民与国家的矛盾日益激化。村庄内部干群矛盾令人忧心,农民对村委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日益加深,乡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显示出非良性的特征。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减轻,村庄内部干群关系缓和,人际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乡村关系制度建设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认为,农村税费改革为形成良性的乡村关系提供了可能,深化税费改革不能仅仅将着眼点放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型,促进良好乡村关系的形成。关键词:税费改革 乡村关系 村民自治Analysis the Changes ofRural Relations After the Rural Tax ReformUndergraduate:Wang GuilinSupervisor:Yu HongmeiAbstract:Rural tax reform is a fierce adjustment that the center puts forward for the increasing deteriorat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since 1990s , the rural re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ax reform shows a new look. Existing tax and fee system in rural areas leads to the countryexcessive extracting from the rural and crisis of legitimacy of rural governance, even mak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farmers and the government became more and more fierce , the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 of villager is in name only, and become the spokesman for the power of town. People are worried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villagers and the cadres, the farmers confidence for the village committee,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re becoming wors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r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benign. After the tax reform,the burden of the peasants redu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cadre and mass eased,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lations system did not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This article holds that because of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it will mak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relations between the villages possible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axes and fees will not only focus on the aspect of reducing the burden on peasants, bu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e form of favorable rural relations.Key words: Reform oftaxes and fees Rural relations Self-government of villager目 录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现状.1(三)主要研究思路.1(四)相关概念界定.1一、原有税费制度下的乡村关系及其形成.2(一)原有乡村关系的模式.2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的关系表现.22、村庄内干群关系的表现.23、村庄内人际关系的表现.34、村庄内代际关系的表现.4(二)原有乡村关系的形成原因.4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的关系的形成原因.41、村庄内干群关系的形成原因.42、村庄内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形成原因.5二、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及其原因.5(一)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5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关系的变迁.52、村庄内干群关系的变迁.53、村庄内人际关系的变迁.54、村庄内代际关系的变迁.6(二)乡村关系变迁的原因.6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关系变迁的原因.62、村庄内干群关系变迁的原因.73、村庄内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变迁的原因.7三、现有乡村关系存在的不足和改善建议.7(一)存在的不足. .71、村级政权依然依附于乡镇政权,村民自治角色缺位.72、干群关系不够和谐,干部服务意识不强.7(二)改善乡村关系的的建议. .81、坚持村民自治,提高村庄自立能力.82、发展农村经济. .83、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社区.9结 论.9注 释.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绪论(一)研究背景农村税费改革,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进一步规范农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2006年国家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制度。税费改革是中央对90年代以来愈加恶化的农村政治经济状况的一次激烈的调整方式,在此背景下,乡村关系呈现出新的面貌,原有税费制度下农村表现出来的村乡关系、干群关系、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二)研究现状很多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税费改革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给乡村基层政权带来的转机和新的危机。诚如其论,税费改革后乡村基层政权没有了从农民手里提取资源的压力,也就相应失去了获取大量灰色收入的权利,臃肿的人事结构和腐败的作风使其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已难以维持运作。但税费改革给乡村关系带来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学学者们已有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学教授王立胜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村关系,论及了税费改革后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变迁;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谈到了原有税费制度使县乡村三级政权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而取消农业税瓦解了这个利益共同体,理顺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王锐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关系,以河南省S乡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从中选取计划生育、村委会选举和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三个乡村治理中的常态事件来考察乡村关系,归纳出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干群关系主要描述了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干群关系的进步和依然存在的不足。这些有意义的研究,对我的思考和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三)主要研究思路本文以前辈学者的研究和论述为基础,结合笔者的生活体验,通过对税费改革前后乡村关系的比较,探讨税费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在微观层次上的表现,以及探讨现有乡村关系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四)相关概念界定本文所指的乡村关系,主要包括乡镇基层政权和村级政权的关系,以及村庄内的干群关系、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等。一、原有税费制度下的乡村关系及其形成(一)原有乡村关系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实践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制度,一是以承包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一是以乡政村治为架构的政治制度。乡政村治是指在乡镇一级建立人民政府,以取代解体的人民公社,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选举村委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当在二、三产业提取的税收还不足以维持国家财政的运转时,就必须从广大农村汲取资源用于现代化建设。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求由农民出钱、出物和出工来完成某些现代性的任务,比如修路,修学校,建水库等等;二是国家从农村收取的税费。国家从农民那里汲取资源用于建设各种事业,需要依托县乡村三级组织进行,正是通过县乡村三级组织,国家与承包经营的2亿多户小农打交道:国家从农民手中收取各种用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税费,而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部分公共品供给的好处。 取消农业税前,因为完成税费任务的巨大压力,而使县乡政府及其利益代言人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竭尽所能乃至不择手段地完成税费任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因此,笔者认为,原有税费制度带给农村社会的最大伤害就是使乡村关系日益恶化。1、乡镇政权和村级政权的关系的表现 取消农业税前,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完成自上而下传达而来的税费任务,但县乡干部考虑到收税的成本,又不可能直接从农户那里收取税费,而必须找到一个比农户大的缴纳税费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村委会。县乡干部对村庄的情况不太熟悉,而村委会居于熟人社会之中,村干部住在村庄,与村民之间有着熟悉的关系。因此,县乡向农户收税,根本不可能离开村干部,。 要想将村一级作为纳税单位,就必须调动村干部收取税费的积极性。因为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则不存在严格科层制中的上下级关系,起码在正式的政策和法律文本中乡镇政府不能够直接对村民委员会“发号施令”,因此在实践中乡镇就采用人事控制、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财权控制、奖励和处罚、私人感情投资等各种方法牢牢控制了村委会,有效地使村委会成为其收税的重要工具。村委会的工作重点就是为乡镇政权收取税费,而其本身的职责如村务管理等,则被大大地弱化了。2、村庄内干群关系的表现表现在村庄内的干群关系上,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普遍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些老好人式的村干部,他们收税的办法就是针对一户又一户农户做工作,用特殊主义而非普遍主义的办法来收取税费,对那些硬的钉子户说好话,对那些胆小怕事的农户说狠话,给那些贪小便宜的农户以小小好处,等等。这样自13然就无法做到公平和人人满意,因为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干部在收税时欺软怕硬的软肋很快就暴露在村民面前,使干群关系普遍紧张,向农民收税费的难度一年难上一年,收税成本变得奇高。而更普遍的一种情况则是乡镇政权动用灰色力量,将那些人见人怕的狠人推举上来担任村干部,这些村干部向农民征收税费的办法可以用“不择手段”来形容。于是村干部与农民关系更为恶劣,农户缴纳税费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甚至普遍出现了抵制税费、村民上访等事例;而村干部为了要把税费收上来,不惜与村民翻脸,采取一些诸如牵牛、摄谷子等强制措施。一般来说村民对村干部的态度是又恨又怕,却不敢公然与其作对,一般都选择小心翼翼地讨好。毕竟计划外的摊派是有弹性的,弹性就掌握在村干部的手中。村干部可以向乡镇报告,谁是村中拒绝缴纳税费的钉子户,对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起到杀鸡吓猴的威慑作用;村干部可以有效核定每户应缴税费,农户不能按时缴纳交税费时,往往提出疾病、自然灾害等理由,而村干部有权核查这些理由是否正当真实,并向乡镇报告。与村干部搞好了关系,或多或少地能得到一点好处,至少在自己不能及时交费的时候能享受一定的宽限期而不是被采取强制措施。3、村庄内人际关系的表现在税费制度的影响下,农村的人际关系也表现出独有的特点。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群体中成员间的互动非常频繁。由于利益的对立,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也影响到村民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村干部的亲戚很有可能仗势欺人,村民大都敢怒而不敢言,惟恐得罪了这些人进而得罪了村干部,在税费征收上让自己吃苦头。而对于那些讨好了村干部的村民,就会受到其他村民的嫉恨。总而言之,由于农民负担重缴费难,总会有一些村民难以按时按量缴费,而村干部总会对其中的一部分采取强制措施。村民都不愿意自己是那触霉头的人,于是暗地里都想讨好村干部而都反感别人讨好村干部,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很多原本良性互动的邻里为此反目成仇。此外,也因为税费和各种摊派多,农民的收成应付国家和集体的提取都捉襟见肘,贫穷是普遍的状态。除非一个家庭有来自外出务工的收入,否则生活都难以为继。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穷则鲜礼义,为生活所迫的农民常常做出一些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表现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偷盗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别高。还有占邻居的小便宜更是司空见惯,于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常常能听到邻里之间为了一点芝麻蒜皮的事吵闹不休甚至于斗殴,这些现象看起来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低下,但往深层看,与国家和集体对农村的过度提取不无关系。第二个结果则是农民负担过重,务农的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这也是20世纪80,90年代民工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也对乡村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一些过去缺少互动的农民因为共同外出打工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这些家庭的其他成员因为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经济条件也变得亲密友好起来,而过去建立在纯粹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互动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4、村庄内代际关系的表现表现在代际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由于穷于应付国家和集体的提取,对上尽孝显得有心无力,村庄内的老年人往往得不到子女的尽心赡养;对下的教育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往往目光短浅,忽视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或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加诸于下一代,向子女灌输家长里短的狭隘思想,使子女与其他人的互动深刻地受把自己与其他村民的互动情况的影响。比如,禁止孩子与村干部的孩子或亲戚打架等。原有税费制度也助长了村民的官本位思想。有些父母则因为自己没能当上村干部而寄希望于子女,要求子女以当官为努力的最终目的,以使自己得到心理平衡。还有种情况是父母无力负担税费和各种摊派的压力,又往往生育了一个以上的子女,有的还让子女过早地辍学打工以敷家用,引起家庭内部代际矛盾。总而言之,原有的税费制度对农村资源过度提取,使乡村关系日益恶化,农民对党和政府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信任危机,税费改革势在必行。(二)原有乡村关系的形成原因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关系的形成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乡镇政权对村一级是没有直接的控制的指挥权的,但该法又规定党支部在村庄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1。村党支部有权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于是乡镇为了达到控制村级政权的目的,尽力强化村支部的权威,强调村民委员会相对于村支部的从属地位。而村党支部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乡镇党委的各种指示和安排,因此乡镇也就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指挥村级组织。此外,乡镇对村级收人和村干部经济收人、福利待遇实行全面控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国多数地区推行了乡镇对村级财务“双代管”或“三代管”制度,使乡镇对于村控制能力的明显增强。在财权被乡镇完全掌控的情况下,村干部对乡镇的俯首听命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乡镇政权还为调动村干部的收税积极性采取了很多办法,允许村干部搭车收费,许诺村干部完成税费任务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奖励,默许村干部将村集体的财产化公为私,默许村干部私分自上而下的济贫物款等。乡镇干部还会对村干部进行感情投资,他们之间往往有良好的私交。村民上访告状,乡镇却想方设法保护村干部、包庇村干部,得到灰色好处且受到乡镇包庇的村干部,会竭力完成乡镇下达的税费任务。2、村庄内干群关系的形成原因由于村干部沦为乡镇的收税工具,不但忽视了自身应该做的村务管理,而且为了收税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于是村庄干群之间的矛盾自然激化起来。干群矛盾激化时,村民会抵制税费收缴,乡镇为了完成税费任务就不得不采用更加极端的办法,如办学习班、摄谷子、拆房子等办法来强制收税,强制收税必然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激化干群矛盾,形成恶性循环。虽然政府也提倡贴近农民,为民办好事,逐步改善拉近干群距离。可越改善,关系越远。老百姓最不喜欢的是自己挣的钱叫干部拿走,税费制度成为了横亘在干群之间的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3、村庄内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形成原因物质丰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根本基础。税费改革以前,村庄内邻里关系紧张,婆媳关系紧张,亲戚朋友关系紧张,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经济支出紧张。想和谐,也和不起来。农民穷于应付国家和集体的提取,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果实,绝大部分要上交给国家,自己解决温饱问题都有困难。于是不孝敬老人、婆媳关系不和、孩子不能上学、小偷小摸、邻里之间为仨瓜俩枣争吵不休等现象屡禁不止。树先进典型,树无产阶级世界观,解决农村问题,消化社会矛盾,缓解干群及群邻之间关系,都是不负责任、治标不治本的空话。二、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及其原因(一)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的变迁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的关系变迁税费改革至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不再有操纵村委会的热情,愿意让基层司法独立运作,愿意让村民依法选举村干部了。村民对村干部不满而向上举报,乡镇政府也不再愿意包庇护短;村干部与村民发生矛盾,村干部也不再有希望得到乡镇的强有力支持,在取消农业税之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与此同时,村干部工作的热情也与日俱减,村干部依靠乡镇财政,没有更多的油水可捞,而外出打工反而能得到在村庄中相比可观的收入,因此很多村干部辞职外出务工,过去村干部与乡镇干部的紧密私人关系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这样,因为取消农业税,以前乡镇和村委会的默契迅速瓦解,农村民主或村民自治,就主要成为村庄内部各种力量平衡的结果,而与乡镇的操控关系较小。2、村庄内干群关系的变迁刘岳曾将取消农业税前后的国家与农民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取消农业税前,乡村干部与农民经常地打在一起,正如夫妻经常地吵嘴闹些矛盾;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不再有联系,就好比夫妻之间不再讲话3。夫妻之间不讲话并不是关系更好了,而是关系更加复杂和微妙了。确实,取消农业税后,村民和村干部的互动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税费改革使村庄内部的干群双方从税费征收纠纷中得到解脱,过去村民与村干部紧张的关系明显缓和了,双方不再心照不宣地维护和气或者为税费问题争执不休,而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交往,村干部在村民眼里不再是特殊群体,而和其他的普通村民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实际上是干群之间以前频繁的互动变得非常疏离了,双方都不再主动来往,村干部不再能以收缴税费的权力谋取私利,也就失去了主动的话语权和相应的热情。村民不用再因为缺乏交税能力而对村干部小心讨好或以拒交税费为威胁与村干部谈判,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对村干部示好。加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得不到村干部的服务,村干部的作用在其眼中也就极为淡化了。3、村庄内人际关系的变迁取消农业税后,村庄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村民间的交往更为理性化,很少再看到吵架斗殴、偷鸡摸狗等低劣的事情发生,邻里关系看起来比税费改革前更为和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村庄的凝聚力明显变弱了。村民之间不再有对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同仇敌忾的情绪,同时孤立那些与村干部亲近的村民的情况也不再出现。村民日益倾向于只关心自己家的生产和收入状况,各自为政。特别是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时间增长,一些村民举家外出,之后就很少回村,与邻里间的互动也就越来越少了。此外,税费改革使农村人口的村际流动难度大大降低,村民因种种原因而流向其他村庄的概率加大了。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村民间互动的频率,村庄不再是农民唯一的生活空间,家长里短不再受到集体长时间关注,人们不再把过多的精力的投注在村庄里,村庄的凝聚力大不如前。4、村庄内代际关系的变迁取消农业税后,村庄里的代际关系较过去明显有了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首先表现在村民更愿意孝敬父母,过去那些因赡养责任引起的纷争如婆媳纠纷等很难看到了。其次村民更愿意加大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亲子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此外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村民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父母、子女休闲地相处,陪伴父母安度晚年、陪同孩子健康成长,整个家庭的代际关系较取消农业税前更为和谐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大多倾向于夫妻俩带孩子一起出去,而一些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也能得到村委会更多的关注,总体情况大有好转。(二)乡村关系变迁的原因综上所述,我国的乡村关系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与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那么农村税费改革是如何对乡村关系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这是因为经济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资源的改变极微的情况下,只有制度的革新能快速地改变经济发展状况。取消农业税是根据我国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和农村治理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变革,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历史潮流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虽然披着经济制度变革的外衣,但深处却有着政治制度变革的意味,必然给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关系变迁的原因税费改革使乡镇政府终于从向农民收取税费的巨大压力中解脱出来。没有了经济风险,乡镇自然对各种政治风险更为敏感。取消农业税之前,乡镇期待村干部着眼乡镇收取税费的“大局”,因此倾向于变通村干部选任的相关制度安排,取消农业税之后,这个前提不存在了,乡镇政府也就没有必要顶着违反村委会组织法和反对民主的压力而去操纵村委会选举。由于乡镇不再指望村干部协助收取税费,因此村委会选举成了村庄内部的事情,与乡镇无关,乡镇不再像过去一样关心谁当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干部了。原有税费制度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共同获取了一些灰色利益,让他们成为“一条船上的蚂蚱”。而税费改革使这种联系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他们无法从农民手中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于是也就不会一起站在农民利益的对立面,“官官相卫”的默契消失,就只剩下不稳定的私人关系,乡镇政权和村级政权的紧密关系由此松弛了。2、村庄内干群关系变迁的原因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村干部居于其中,本来并不愿意与村民把关系弄僵,也深知农民上交税费的不易。但迫于乡镇的压力,村干部必须按时按量地完成本村的税费任务,为此村干部只能牺牲与村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本来村干部是应该在村务管理中有所作为的,但原有税费制度却消除了这种可能性。税费改革之后,村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本村的发展,带领农民群众寻求致富之路,农民群众则从税费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干群之间互动增多,互信增强,农民对干部的工作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农民不再疲于应付上缴农业税的压力,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生产,这样一来,乡村的干群关系自然有了很大的改善。3、村庄内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变迁的原因村庄内人际关系、代际关系日益良性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农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4,于是他们自然觉得以前疲于应付各种税费而未能睦邻、未能尽孝,让邻里反目、让父母受苦是不对的行为,取消农业税使村民的经济压力减小,政治环境宽松,于是有了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弥补与邻里、与父母的关系,并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因此,税费改革改善了农村的人际关系、代际关系。三、现有乡村关系存在的不足和改善建议 虽然现有的乡村关系与税费改革关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依然显得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方面。(一)存在的不足1、村级政权依然依附于乡镇政权,村民自治角色缺位总体而言,这几年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的关系加速了从行政支配型向民主合作型的转变。但是至今仍然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村级政权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着乡镇政权。这种情况首先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决定的,官本位思想强调对下级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与之相适应的就是传统的行政命令模式。同样,乡镇政权在很长的时间内,也很难走出“官本位”的怪圈,在处理与村级组织关系时,一些乡镇依然习惯有意无意地忽视指导职能,而只强调管理和控制职能,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实行对村级组织进行控制与干预;此外,乡镇以“属地管理”为由,将乡镇工作进行分解,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方式实现对村级组织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同时,多数乡镇组织还以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为由,实行“村财乡管”,实现对村级经济的管理。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各地实践中的可实际操作性不强,使得村级组织尤其是村委会这个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变得不伦不类,逐步演变为“一级政府”。2、干群关系不够和谐,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前面已经论述到,税费改革后,干群关系不再矛盾重重,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平等互动。但这并不是我们期待的好现象。良性的乡村关系应该包括以下的量化标准:村庄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村民依靠民主决策的原则广泛参与村庄内部事务;村民都有顾全大局,以和为贵,乐意为集体事务效劳的精神;村民都遵守秩序,尊老爱幼,敬长睦邻;村委会成员来自村民的公平选举,村民信任村委会,村委会对村民负责,为村民谋利,办理乡镇政府委任事务和本村内部事务时遵循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原则,干部和村民实现双向互动。而现有的乡村关系的情况,显然距理想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干部对村务管理缺乏热情,引导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对干部依然不太信任,对干部的工作仍存在不理解和不满情绪;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交流不够,共识不多,农民群众对干部的工作进行抵制的事情时有发生,干群关系不够和谐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二)改善乡村关系的建议1、坚持村民自治,提高村庄自立能力要使村级组织不再像过去一样依赖于乡镇,受控于乡镇,必须做到两个方面。首先,国家应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解决乡镇组织和村级组织关系失范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村民自治”的权限和范围,明确乡级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具体内容,使乡村关系的调整和制约有据可依、有法可查。其次要改革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走出“形式”考核和“数字”考核的误区,更加注重群众公认和工作实绩。以绩效考核带动干部作风的改变,从而推动乡村关系的根本改善。村乡关系状态不仅受制于上级乡镇政府的权能和态度,还取决于村自身的自立能力。这种自立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经济上的自立,主要表现为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村级公共权力可以动员和支配的资源状况;其二是行政上的自立,即村公共权力对村社区行政控制的能力;其三是社会上的自立,这主要是村社区社会交往的广度及社会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的自立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村社区公共权力对乡镇政府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进而影响甚至决定各村在乡村互动中的地位和权能。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同时,还需要村级组织的自身努力,提高本村的经济实力、行政能力和社区影响力,使村摆脱乡镇政府的控制而自立。 2、发展农村经济税费改革后,村干部收缴税费的行政性作用不再重要了,其服务性作用就应该被更多地强调。比如说村务管理、保护资源和环境、招商引资、集体经济管理、寻找农民致富项目等责任,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村委会的工作中。这也是新的时代背景对村民自治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此外村级组织还应该致力于转变农民思想意识,抛开以粮为纲的陈旧思想,因地制宜,全面发展。比如引导农民进行经济作物、花果药材的种植,畜禽的规模养殖,旅游业的开发,等等。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鼓励村民办厂,办企业,开公司,正当经商。发展本村的经济,不但可以使村庄自立,脱离乡镇的全面控制,还可以使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来建设家园,使村庄里不再有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有利于改善村民的代际关系;村民们齐心协力,和平共事,也有利于改善村庄内的干群关系和人际关系。过去,群众见了干部,就像老鼠见猫,躲着怕要统筹提留;如今,群众见了干部,已经意识不到这是干部。而在良性的乡村关系中,群众见了干部就应该问:“有没有什么新的好项目?别忘了我们!”3、齐心协力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为进一步改善乡村关系,推进村庄发展,村民自治组织有必要担负起更多的社区责任。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委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联结着国家的需要和农民的需要。村民自治制度带给农民的是民主的权利,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是这样,村委会起到的科学管理、调节斡旋等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功不可没。当然,要建设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仅仅几排整齐美观的房屋是远远不够的。村级组织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纠纷和村民家庭矛盾等,尽到了这些社区责任,才能有效地改善乡村关系。一个村庄想要成为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关系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农村社区,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需要村民和干部的共同建设。国家的农村政策和本地区的村务都应该被公开,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以及村务管理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诸多方面,都应该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禁止一切暗箱操作。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组织时,就应该致力于本区域的发展。依照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6。因此,村民委员会是有话语权的,尤其是在村庄可以掌握一定资源时,比如由国家向每个行政村每年转移定额的用于公共事业的资金,或给予村庄对集体土地的一定支配权,就可能在村庄中,凭借“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原则,强调村民的广泛参与,实现由干部的单向控制向的转变,使村民自治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村民提供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所需公共品。结论总而言之,原有的税费制度,极大地伤害了我国农村的乡村关系。农业税的征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是农民对国家应该做出的贡献。但是农村社会在税费征收与缴纳的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开始阻碍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使乡村关系呈现出令人忧心的面貌。税费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从前上不诚下不信的状态自此彻底改变,农民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意识空前高涨,建设农村,建设国家的热情也被大大激发。经济和政治的变迁,表现在乡村关系上就如前文所述,在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的关系、村庄内干群关系、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对于农村社会来说,乡村治理的方式是关系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以税费改革为契机,推动乡村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原有的税费制度下,村民自治组织一贯被乡镇政权牢牢控制着,这种状态对于乡村治理是弊多利少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5。税费改革后,乡镇不再操纵村民自治,村庄内部力量就可以凭借一些制度安排来实行村民自治,发育村庄内部的力量,建立良性的乡村关系。为了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必须依靠国家的制度建设、村民自治组织的责任心、村民的民主意识共同起作用。国家应该制定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确保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村民委员会应该在法定职权内尽可能多做实事,为本村谋发展,为村民谋福利;村民应该提高对民主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往往倾向在农村事务中不作为。这就需要有村民自治组织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来补救。而当前正在推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可以在那些易于考评的方面,给县乡政府提出一定要求,让县乡政府有一些压力与动力,以良好的动机指导和协助村级组织对村庄内部事务的管理。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乡村关系,从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的行为逻辑。注释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2摘自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三条3转引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J.三农中国,2006,8:12-15页4摘自管子牧民篇 5摘自十七大报告第六章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参考文献 1 吴淼,吴毅.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吴新叶.农村基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