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尾的艺术.doc_第1页
议论文结尾的艺术.doc_第2页
议论文结尾的艺术.doc_第3页
议论文结尾的艺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结尾的艺术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尾写得好坏对突出文章主题,加强艺术感染力关系很大。古人曾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打过两个很别致的比喻:“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撞钟者,余音袅袅,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元代的大文学家乔梦符也有“凤头、猪肚、豹尾”的精彩论述。就是现代的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办法。”结尾对文章的成败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怎么才能给议论文结一个余韵悠长的尾呢? 方法一:瓜熟蒂落,自然结尾我突然明白:原来春天是一个我们可以快乐成长的季节,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美丽的一段时光。哦,妈妈,我找回春天了!可是,你还应该告诉我啊: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选自我找回了春天)这种方法是指文章的结尾随论述的结束而自然形成。水到渠成,不加雕饰,简洁自然。方法二:卒章显志,深化中心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选自你就是一道风景)感谢上帝的声音,虽然有时那声音是那么虚幻,但我却始终相信它的存在因为上帝就是我自己。倾听上帝小草的声音如此细小,可她的生命力却如此伟大。(选自小草的声音)运用这种方法,在文章结尾点明全文的中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上面的三个结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第一个,不仅道出了考生的雄心壮志,而且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第二个,直接点出“上帝就是我自己”,一语点题;第三个,用转折的复句,突出强调小草生命力的伟大,赞美之情溢出,从而点题。方法三:首尾照应,结构完整(首段)我是暗地的孩子,拥有冷漠如兽的神情,眼神游离地走在落叶凋零的秋天,在倾斜的墙角,肆意到孤独的风景;没有一只鸟飞过观望破碎的图画(尾段)我是暗地的孩子,拥有冷漠如兽的神情,似倾斜墙角的一道风景,如果你用心体会,就会读懂他想展示的画面:孤独是快乐,放弃是拥有,而平淡才是幸福(选自暗地的孩子)对开头所写的内容在结尾时再次提及。结尾在开头的基础上,稍微有变化,既和开头呼应,又使结尾不简单重复开头,使得文章结构紧密,浑然一体,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方法四:把揽全局,收束全文“质本洁来还洁去”,七个字写尽了黛玉的一生,她的品韵成全了一个久远的梦,无尽的黛玉情结(选自质本洁来还洁去)包容是一把双刃剑,说得一点也没有错。(选自包容是一把双刃剑)由此看来,长处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当剑的一面利刃对着敌人时,另一面利刃却对着自己啊。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某个长处,就可以拿来到处炫耀了。在使用自己的长处时,大家一定要像用剑一样:学会利用对着敌人的那一面利刃,同时也要小心对着自己的那面利刃啊。(选自长处是把双刃剑)在文章结尾时把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得出结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收束了全文,有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方法五:散文笔法,拓展意境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往往被一些虚掩着的困难所困住,恪守于方寸之地。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只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勇于创新,也许你会发现困难只不过是一扇门,一扇把你困在一个“小”世界,阻碍你闯入“大”世界的门。(选自那扇虚掩的门)结尾运用抒情或议论阐发典型事情的普遍意义,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认识价值或社会价值。此外,结尾的方法还有呼告式、比喻式、哲理式、引用式、双关式等许多方法。在文章结尾上,你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议论文结尾设计七法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议论文的结尾是伸延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必然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可见,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历年高考满分范文,我们不难总结出议论文结尾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 戛然而止式 文章结尾重在自然简洁,议论文主要是对所论之事的剖析和推理,当阐述的事理已经说清,文章就可戛然而止,不另外再写结束的话,意完语完,不结为结,决不拖泥带水,显得干脆利落。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伯乐应是黑脸人就是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 与中国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改革正逐步展开,而政治改革的一个热点是人事改革。中央政府对人才战略也非常重视,但现实不容乐观,改革任重道远。因为伯乐们及其亲友的马尚未售出,或者已售出的尚未退役,甚至刚刚售出尚需扶送它一程。可见,中国人事改革要雷厉风行,迫切需要的是公正无私、为国选贤的黑脸伯乐。黑脸伯乐,人民的期盼,国家的福音,民族的希望。 本文的结尾考生首先点明人事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热点,接着列举现实中种种丑恶现象,从而引出“中国人事改革迫切需要公正无私,为国选贤的黑脸伯乐”这个中心论点,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不再有更多的论述,这样的结尾显得论证严密,水到渠成,不拖泥带水,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2 总结归纳式 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我们可以在论证完中心论点之后,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放在远处品味结尾: 因此,当你正为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绞尽脑汁时,不妨将其放远了品味,这时,你会蓦然发现,距离并不重要,亲疏并非是牵绊,放远了的事物原来也别有一番天地! 本文中考生以理性的笔触,恰当的运用隋文帝和司马光的例子,已经对情感与认知事物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但是为了突出论点,给人留下一个更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文章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紧承前文,收束全文,进一步强调了“放在远处品味”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证力量,也增加了论证结构的完整性。3 余音袅袅式 为了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议论文的结尾我们也可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或托物言志,或含蓄议论,或借助比喻、象征及省略号等方法,使结尾蕴涵丰厚,寓意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无穷回味的境地。如2001年的高考范文一毛钱与诚信的结尾: 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 这个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强化了中心论点,还强调了诚信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才学”、“荣誉”,最根本的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深化了中心,最后又运用了一个省略号,更是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特别“诚信”与“一毛钱”的强烈对比,发人深思,具有强大的论证力量,如撞洪钟,余韵悠长。4 前后照应式 在结尾紧扣文章的题目,形成文题照应,或照应开头,形成首尾照应,这样既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又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具有更强的论证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结尾: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本文的题目是“勿以好恶论断之”,作者在对论点进行充分论证之后,结尾点题,与题目形成文题照应,既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又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点明了论点又紧扣了题目,收束得很有力量。 议论文巧妙使用前后呼应的例子也很多,如2001年高考范文根的开头和结尾: 参天古树缘于遒劲的根,挺拔翠松依赖于不屈的根,那么我们生存的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诚信。 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干什么事,不管你在哪里,守着你的根,守着炎黄子孙的根,守着我们的哪怕是唯一的拥有诚信。 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蒂固,根深叶茂。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将诚信比喻为参天大树那遒劲的根,说理而言情志,真有先声夺人之势。而文章的结尾紧扣这个比喻总收上文,作者在结尾写到不管是什么人,干什么事,我们都要守住我们的根,守住哪怕是我们唯一的拥有诚信,这样就和开头形成了前后照应,统贯圆合,文气通畅,浑然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5 设问共鸣式 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用问句的形式结尾,问句包括疑问句、反问句。前者只问不答,激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后者虽问不答,但答案又蕴涵其中,往往能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也是一张答卷的结尾: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采,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你会如何作答呢? 议论文的结尾可以象豹尾一样有力,也可以象橄榄一样,令人回味,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展开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正是如此,在充分论证之后,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把人生比作一张大考卷,提出了“你会如何作答呢?”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6 引文作结式 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等,可以有力的突出论点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显示出作者的开阔的知识面。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不可靠,不可不靠的结尾: 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滥用和误用。”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结尾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既是对前文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而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结尾写得简洁有力,语重心长,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7号召劝诫式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也可以把写作的意图,对读者的劝诫、要求、希望等,在文章最后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感染,并产生共鸣,起到教育和鼓舞读者的作用。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创新个性的凸现的结尾是: 崇尚创造,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