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情境导入 变 与 杀 的对决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 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 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为什么说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中的 多事 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几个读书人 代表了哪些阶层的利益 他们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为什么他们提出要 变 一个苍老的声音 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 他们为什么对 改 表现出了 犹豫 一个 杀 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对 戊戌变法 的学习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酝酿中的变革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 简述康 梁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 了解 公车上书 一 大势所趋1 世界潮流 变革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1 经济 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开始向 过渡 2 政治 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 19世纪中期开始 英美等国建立文官制度 2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1 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电气时代 马关条约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 原因 以 求富 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兴起 有识之士发出了 实业救国 的呼声 2 表现 19世纪末期得到初步发展 3 影响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资产阶级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自强 二 新思想的演进1 近代开眼看世界 1 人物 魏源 2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3 评价 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 洋务运动的兴起 1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 口号 自强 求富 3 评价 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危机 使中国在 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林则徐 近代化 3 早期的维新思想 1 人物 冯桂芬 王韬 等 2 主张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3 评价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 维新思想的发展 1 原因 19世纪末 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郑观应 民族危机 2 主要代表人物及共同思想 变法通议 进化论 儒家思想 5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 内容 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 制度 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 实质 是一场维新与守旧 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 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 影响 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解放了思想 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君主立宪 三 士人干政1 背景 马关条约 的签订 民族危机加深 2 表现 1 1895年 康有为发起 2 创办学会 报纸 学堂 康有为 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 时务学堂 南学会等纷纷成立 3 1898年 康有为成立 地点 北京 口号 保国 保种 保教 影响 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公车上书 保国会 名师点拨 19世纪末的中国 已经具备了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基础 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要点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1 社会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 划分 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 解决财政危机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 阶级基础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 思想基础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 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 爱国官员的推动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 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 许多有见识 有爱国心的官员 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 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 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要点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目的 成因 评价1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 目的 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 3 成因 1 康有为出身于世代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 康有为游历了香港 上海 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 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3 康有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深厚 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必将造成巨大阻力 4 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4 评价 1 利 把孔子说成是 托古改制 者 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 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2 弊 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 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 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要点三康 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从维新思想内容 阶级属性 实践程度分析联系和区别 1 联系 1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 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即康 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二者都主张变法 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办新式学校 3 二者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 区别 1 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康 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 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2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康 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013 临沂一中月考 与早期维新派相比 康 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 主张实行 君民共主 的政治制度b 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 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 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演进 要求学生对早期维新思想和康 梁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 早期维新派没有将他们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而康 梁维新派领导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维新变法运动 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规律总结 维新思想的演进是近代思想史学习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强调 演进 也就是要求理清维新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并将不同发展阶段的维新思想加以比较 同时要掌握这些思想实践的程度及相关事件 因此 学习思想史要从宏观上把握人物 思想 事件三要素 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思想的发展脉络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是指 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a b c d 解析 选a 进一步 的意思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的含义 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 不能叫 进一步 和 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败于日本 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四月 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 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及辽东 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的消息突然传至 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奋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四月二十二日 康有为 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 上今上皇帝书 十八省举人响应 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五月二日 由康 梁二人带领 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 都察院 门前请代奏 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 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作 公车上书 综合探究 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