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修改稿).doc_第1页
过秦论导学案(修改稿).doc_第2页
过秦论导学案(修改稿).doc_第3页
过秦论导学案(修改稿).doc_第4页
过秦论导学案(修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高一导学案 编制:王欣民 审核:肖伟 使用时间20120713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过 秦 论导 学 案导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正确领悟课文主旨,探究、归纳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传统赋文(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的写作特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仁”的传统文化内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课 前 预 习 案(第一课时)(自学为主,落实各种文言现象,疏通大意)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文学家。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新书等文章脍炙人口。2.【写作背景及导学补充】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俗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 ”,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纵”。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废先王之道”指秦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三、查找工具书和资料,独立完成,交流为辅,完成预习练习,落实文言现象,疏通大意。(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 ”,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 ”,突出,举起) 3.孝公既没(没,通“ ”,死) 4.合从缔交(从,通“ ”,合纵) 5.赢粮而景从(景,通“ ”,影子) 6.百有余年矣(有,通“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7.陈利兵而谁何(何,通“ ”,大声呵斥)8.约从离衡(衡,通“ ”,连横)(二)古今异义1.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 2.山东-古义: ;今义:指山东省3赢-古义: ;今义:胜利或获得4.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 (多指不好的结果)。(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 ;囊,像口袋那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 ;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 ;外,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 ;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 ;枢,当作门轴)履至尊而至六合(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 )会盟而谋弱秦(盟: )(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 )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 )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 )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 )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 约从离衡(离,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 (固,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 )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 ;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 )(四)一词多义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吞二周而亡诸侯(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请将语序还原)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3)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4)省略句 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省主语) 以( )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聚之( )咸阳(省介词) 委命( )下吏(省介词)四. 我的收获及疑问 【自主学习指导】1.作者人生的主要经历和历史背景与其作品的主旨密切相关。2.“知人论世”是理解古文的途径之一。思考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与本文主旨的联系,并思考“仁”的传统文化内涵。3. 对文中涉及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事件的了解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4. 夯实基础,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夯实基础,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5.预习要有所获并提出疑问供大家在课堂上研讨。课 堂 探 究 案(第二、三课时) (探究文本内容,领悟论证方法,体会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拓展延伸)合作交流,探究剖析为主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强大无比,但一场农民起义就打破了开国者传世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检查预习,聚沙成塔】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合从缔交(通) (2)约从离衡(通)(3)倔起阡陌之中(通)(4)赢粮而景从(通) (5)百有余年(通) 2 下列字有一词多义现象,请你补写空白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吞二周而亡诸侯(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3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流的西边;今,一般江河)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山东省)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4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以? (被动句)C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宾语前置句)5. 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文:收集天下的兵器,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三.师生研讨文本,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1)秦之过是什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哪些段落是写秦的进攻,哪些段落是写秦的防守?(3)秦国进攻的时候对手是谁?双方力量如何?结果怎样?(4)秦朝防守的时候对手是谁?力量怎样?斗争结果如何?(5)为论述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式发生变化,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全文论述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艺术特色)四思维拓展延伸。1.分组交流,探讨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唯一原因吗?)(1)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即施行的是暴政,秦始皇也是以暴君形象而闻名于史,请同学们想想,中国历史上有千百个帝王,他们中有谁不残暴呢?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康熙、乾隆(不残暴吗?)(2)按作者的观点,秦朝不施行仁义而亡国,实施仁义就不会灭亡,但施行仁义的六国却灭亡了,而且历史上施行暴政而没有亡国的暴君数不胜数。可见,不施仁义并非秦灭亡的唯一原因。那还有什么重要原因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个疑问作为一个研究小课题,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到周记本上。【史实补充】“废向往之道”指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焚百家之言”,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无数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初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山东豪俊实际是指六国的旧贵族旧官僚。2.联系现实讨论交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百姓民生,你所了解的我国政府实行的“仁政”有哪些具体做法?(“仁”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探究指导1.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是基本要求。通过小检测检查预习落实情况。2. 各种文言现象的落实、掌握,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探究提示指导】1.启发、引导学生领悟领悟论证方法,体会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2. 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巩固帝王自己和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可能妨碍其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残暴不施秦始皇特有的。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课文已有的观点,大胆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4.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课 后 练 习 案【它山之石】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 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点评】李商隐贾生: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中也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毛泽东贾谊: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任何一部(篇)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境遇,述说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解作者之所解,解作者之未解。而贾谊“才调”,我们在过秦论中已有了共同答案。【过关斩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诸侯力政 力政:以武力相攻伐B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元元:百姓C夫兼并者高诈力 高:崇尚D取与守不同术也 术:计算,算术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C是以诸侯力政。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3对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安危之本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不同 D和不同,和相同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B天下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