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江堰 简介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女峰翠月湖 简介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 文物古迹众多 主要有伏龙观 二王庙 安澜索桥 玉垒关 离堆公园 玉垒山公园 玉女峰 灵岩寺 普照寺 翠月湖 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1982年 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 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 根据联合国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 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 布局合理 运行科学 且与环境和谐结合 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 成都市青城山 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伏龙观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离堆北端 创建年代不详 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 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 后人依此立祠祭祀 北宋初改名伏龙观 始以道士掌管香火 在 5 12 大地震中伏龙观受到重创 大地震震波穿越龙门山断裂带 一时间 古老的伏龙观瓦砾飞溅 梁柱移位 身型歪斜 祠祭祀堆上建有伏龙观 殿宇三重 巍峨矗立 顺山势逐级升高 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 高2 9米 重4 5吨 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 距今已1800多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 非常珍贵 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 江水奔腾澎湃 气势磅礴 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 两层八角 凭栏远眺 可见鱼嘴 索桥及岷江激流 西岭雪峰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 李公词 李公庙等 观因 伏龙观因为 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 清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 四川巡抚祟实以为 于虽齐圣 不先父食 况以公之贤 又有功于蜀 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 今乃数典忘祖 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委成绵龙茂道钟竣就 伏龙观 原屺山门基址起建通佑王专词 以二郎配享后殿 与二王庙的二郎在前殿 李冰夫妇居后殿恰恰相反 因此 伏龙观又称老王庙 景点介绍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 三面悬绝 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 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 伏龙观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 建筑布局是 东临江口之关 故灵基立其左 西瞻宝室之穴 故仙亭峙其右 正居太上之殿 中筑朝真之坛 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 清同治间建成李冰殿 共有主殿三重 1959年培修时 将玉皇殿 喜雨楼合并 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砖木排架 一楼一底的后殿 1973年重建了庙前带江亭等建筑 近年来 新辟了花榭等 方便了游客观赏 离堆锁峡 风光 观后观澜亭 登临远望 都江古堰 西岭雪山 青城秀色尽收眼底 俯视脚下 江涛滚滚 直泻宝瓶 景色十分壮观 所藏文物伏龙观中文物甚多 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 右图 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 像用灰白砂岩琢成 高290厘米 肩宽96厘米 厚46厘米 底部有一方榨 长18厘米 石像冠冕长衣 手置胸前 面含微笑 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 中行为 故蜀郡李府君讳冰 左为 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 右为 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 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 二王庙 百科名片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 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 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 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 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 山门 二王庙 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 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 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 被称为治水三字经 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 徐悲鸿等人的碑刻 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 古木参天 林荫蔽日 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古迹介绍原为望帝祠 齐明帝时 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 齐明帝建武元年 494 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 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 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 更名为崇德庙 宋以后 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 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 临岷江 后依翠岭 南望青城 西连岷山 远近风光十分绮丽 故有 玉垒仙都 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 都江堰灌溉区域图 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庙内观澜亭下 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 三字经 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 1874 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 三字经 文曰 六字传 千秋鉴 挖河心 堆堤岸 分四六 平潦旱 水画符 铁桩见 笼编密 石装健 砌角嘴 安羊圈 立湃阙 留漏罐 遵旧制 复古埝 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成都府知文焕对原 三字经 作修改 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 内容是 深掏滩 低作埝 六字旨 千秋鉴 挖河沙 堆堤岸 砌鱼嘴 安羊圈 立湃阙 留漏罐 笼编密 石装健 分四六 平潦旱 水画符 铁桩见 岁勤修 预防患 遵旧制 毋擅变 后人总结的治水 八字经 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 具湾截角 逢正抽心 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 至今广为传颂 建筑历史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 初建于东汉 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 望帝祠 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 498 益州刺吏刘季连迁 望帝祠 于郫县 改祀李冰父子于此 称名 崇德庙 后亦有 江渎庙 李公庙 王庙 秦太守李公祠 真常道院 川主庙 显英王庙 二王宫 之称 清乾隆时之 灌县志 中称 二郎庙 后遂称之曰 二王庙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 1925 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 从乐楼 正山门 起 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 配殿十六重 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 配祀木雕杨二郎 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 老君殿因祀老子 故名 左右配建青龙 白虎两殿 三官殿中祀天 地 水三官大帝 灵官殿上下层 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 下祀太白金星 另有城隍殿 土地殿 玉皇殿 娘娘殿 祈子宫 丁公祠 圣母殿 魁星阁 龙神殿等 该庙占地面积10 200平方米 建筑面积6 050余平方米 规模宏大 布局严谨 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 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 叠落而筑 层层楼台 起伏有序 曲折幽深 梯回壁转 而又主次分明 负山面水 极为幽静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 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 正襟危坐 手拿着半裹的绢图 凝神沉思治水方案 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 手执铁锸 英姿勃勃 充满青春豪迈激情 二王庙内匾额 对联 诗文 石碑甚鑫 有清果亲王手书 功垂不朽 光绪帝御笔 功昭蜀道 以及 恢拓禹功名父子 创开天府古神仙 等 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 1 李冰殿后陈列商代古木 明代铁花瓶 铁蜡台 以及近代画家徐悲鸿 张大千 关山月的绘画碑刻 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二王庙在地震中损毁9成4月21日 劫后重生的二王庙首次整体对外开放 除了重补的痕迹 这里并没有留下太多地震的伤痕 栏杆上的油漆还没有干 飘散在空气中的油漆味还在提醒着游人 这里曾经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 据了解 2008年5月12日 8 0级强震使都江堰二王庙所处的山体局部向岷江一侧下滑 距离中央主断裂带1 3公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受损 戏楼 厢房 52级梯步 照壁 三官殿 观澜亭 疏江亭 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庙 在此次地震中严重损毁面积4000多平方米 部分损毁面积7000多平方米 鱼嘴 裂缝都江堰由 鱼嘴 分水堤 飞河堰溢洪道 宝瓶口构成 其中 通过 鱼嘴 把岷江一分为二 内江引水灌溉 外江泄洪 宝瓶口是起 节制闸 作用的 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 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 因与其山体相离 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 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鱼嘴 和 宝瓶口 都是都江堰的标志性景点 大地震后的都江堰 鱼嘴 出现多处裂缝 如今 鱼嘴 上被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 引得游人驻足细看 当地导游告诉记者 大地震后 鱼嘴 因为裂痕成为游人们最关心 驻足时间较长的景点 三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 让四川很多地标毁于一旦 如今 一份份地标重生的报告在向世界证明 四川依然美丽 一处处地标重生的背后 汇聚了所有重建者的心血 诉说着对全国人民的感激 安澜索桥 百科名片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 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 改称 评事桥 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古代又名 珠浦桥 许事桥 明代末被毁 清嘉庆八年 1803 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 以木板为桥面 旁设扶栏 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 故更名 安澜桥 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 又称之为 夫妻桥 它是勾通内 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简介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建立在岷江上 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 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 改称 评事桥 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 珠浦桥 许事桥 何公何母桥 等 明代末被毁 清嘉庆八年 1803 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 以木板为桥面 旁设扶栏 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 故更名 安澜桥 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 又称之为 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 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 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 经国务院批准 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 改用钢索建造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 急流险滩 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 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名声远扬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 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 横跨内外两江 长500米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 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 但据 华阳国志 蜀志 记载李冰 能笮 水经注 江水 载 涪江有笮桥 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 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 笮 意为竹索 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 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 绳桥 竹藤桥等 五大古桥之一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 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 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 这与它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 改称 评事桥 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 公元1803年 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 以木板面 旁设扶栏 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 故更名 安澜桥 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 又称之为 夫妻桥 全长约500米 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 把桥下移100多米 将竹索改为钢索 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 桥身也缩为240米 远看如飞虹挂空 又像渔人晒网 形式十分别致 漫步桥上 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 东望灌渠纵横 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 更是一目了然 但据 华阳国志 蜀志 记载李冰 能笮 水经注 江水 载 涪江有笮桥 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 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 笮 意为竹索 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 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 绳桥 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安澜索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 明末毁于战火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 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 上铺木板为桥面 两旁以竹索为栏 全长约500米 现在的桥 下移100多米 将竹改为钢 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 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 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 没有修建索桥前 民谣有 走遍天下路 难过岷江渡 之说 传说故事清嘉庆八年 1803 五月十五日 渡口翻船 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 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 他俩察看地形 翻阅建桥史料 请教当地水 木工人 报经官府 游说八方募集资金 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 桥尚未完工时 两个樵夫不所劝阻 顶风过桥 落水丧生 渡口 把头 买通官府 诬以草菅人命之罪 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 何妻强压悲愤 继承夫志 完成了索桥的修建 桥上横铺木板 竹缆为栏 行走平安 故名 安栏桥 后改安澜桥 取不畏波澜 安然过江之意 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 又称 夫妻桥 位于菱湖镇北栅 系3孔环形石桥 长58 5米 宽4 55米 高5 7米 上下踏步各33级 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 菱湖镇祗园寺僧松岩 募化动工建桥 三年后松岩去世 其徒继师志边募化边建桥 未几筑成石桥 长虹初展 湖西墩至菱湖镇行人来往 个则摆渡 百姓称便 且较安全 故取名 安澜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里人捐资改建成外形石桥 至今巍然屹立 为镇西北水陆路重要通道 安澜桥 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 是一座索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 明末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重修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 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 两旁以竹索为栏 全长约500米 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 把桥下移100多米 将竹索改为钢索 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 桥身也缩为240米 远看如飞虹挂空 又像渔人晒网 形式十分别致 漫步桥上 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 东望灌渠纵横 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 更是一目了然 首先是它的长 桥身高悬内外两江 足有一里之遥 其次是它的险 尽管也是木 竹拼就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 桥板多已泛黑 致使每踏一步 都心惊着脚下 觉得随时有可能传来 咔嚓 声响 这样长长地走上一路 汗水难免会较平日多出几颗 战战兢兢地抬眼望去 似乎这桥也分外地长了 晃晃悠悠地走在桥上 脑中却联想着几百年前那对靠教书度日的善良夫妻 想着他们怎样俭敛钱财 募捐集资 想着他们如何 招兵买马 架梁铺路 想着他们站在全新的索桥上 眼角眉梢洋溢着何等的醉心笑意 他们不图名 否则此桥该命名为 何氏桥 或 先德桥 他们不为利 不然两边桥头该设卡置岗地征收 过桥费 或 买路钱 尽管现在的安澜桥已被视为古迹而保存 视作旅游资源而收费 可在当时 它却是两岸百姓常用的过江工具 历史安澜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 据 华阳国志 蜀志 记载李冰 能笮 水经注 江水 载 涪江有笮桥 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 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 笮 意为竹索 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 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 绳桥 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 明末毁于战火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 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 上铺木板为桥面 两旁以竹索为栏 全长约500米 现在的桥 下移100多米 将竹改为钢 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 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 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 没有修建索桥前 民谣有 走遍天下路 难过岷江渡 之说 清嘉庆八年 1803 五月十五日 渡口翻船 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先生 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 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 到了岷江 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 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 过去一打听 妈呀 一人乘船10两银子 夫妻过河30两银子 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回到家里 何先生彻夜难眠 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一天 两天 三天 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 何先生一筹莫展 在第三天夜里 何先生看见何夫人在刺绣 看见了那块布 它架在框子的上面 而不会掉下来 心想 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 说干就干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 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 那些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 要报复他 桥的两旁没有扶手 再加上不稳定 很容易掉下去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 还有别的的说法 桥尚未完工时 两个樵夫不顾劝阻 顶风过桥 落水丧生 渡口 把头 买通官府 诬以草菅人命之罪 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 狗官们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 何夫人的知此事后悲痛欲绝 想投河 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 她也死了 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 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 她漫步大街 看到一个耍杂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 全身腾空 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 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 经过两天便装上了扶手 从此 人们称安澜桥为 何公何母 桥 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 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 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 他们夫妇在河中共享天伦之乐 与日月同生 天地共存 桥上横铺木板 竹缆为栏 行走平安 故名 安栏桥 后改安澜桥 取不畏波澜 安然过江之意 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 又称 夫妻桥 还称 何公何母桥 相关诗歌 我哦 没有走过夫妻桥文 诗叶子岷江浩浩汤汤 总是那样匆忙 从夫妻桥下过 可曾把爱仰望 长虹卧波 安澜桥 桥上的路人总是熙攘 琉璃瓦顶 六角亭 亭里的阳光有点古香 从昔日的竹缆到今日的铜锁 是真爱战胜了沧桑 还是沧桑成就了真爱 你我 都在想 朝朝暮暮 东来西往 是路人 是游客 是日月沧桑 素练横空 霞飞云荡 看玉垒 看桥堡 看人间匆忙 不是夫妻就不能过此桥 你若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去 用步履将它丈量 而后悄然相爱 再回去看它 对它说 谢谢 你是我们结缘的地方 明明相爱的人 却不能在一起 走在这桥上 会怎么想 夫死妻未亡 安澜桥横江 我爱他 他却浑然不知 即使知道了 也不会爱我 我们若一起走在这桥上 我会怀抱怎样的忧伤 若是我 我愿同你一起忧伤 我哦没有走过夫妻桥 却依旧不能拥有一粒云水禅心 想这青春 本是充满渴望 即使忧伤 也是饱含体香 我愿化成 冬天的阳光只要被你爱着 给你温暖 做一个哑巴又有何妨 玉女峰 都江堰玉女文化都江堰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城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历来就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 使都江堰风光更染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仅都江堰 玉女 就有很多历史记载 玉女 古称 神女 亦称 美女 是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见辞源 古籍记载一早在晋朝 华阳国志 就载有 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耻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与江神要约 水竭不至足 盛不没肩 楚辞汉贾谊惜誓 建日月以为盖兮 载玉女于后车 清乾隆刘群成咏诗赞 玉女 玉女房中镜影收 却来湍际幻花州 湘裙就去寒芳涌 缟带飘时素蕊浮 飞燕细含无着处 游鱼欲吸忽成流 琼花漫说维杨重 可似天然岷水头 千百年来多少专家 学者 只知其地其名至今尚存在白沙乡白沙后上的 玉女房 却不知 玉女 在何方 这实在是个迷 芳草年年发 灵山日日新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三日未时许 八十八岁的文史工作者姬福民老先生 原灌县文管所所长 山西屯留人 兴致勃勃地穿安澜索桥过外江 回首指着一号桥基处 给全家人讲述着七四年春 三月三日至六日 他老人家发掘 东汉李冰石像 的经过 突然天空飘起了珍珠般的花雨 当抬头仰望二王庙和伏龙观时 一尊栩栩如生的 玉女 便隐现在玉垒山上 远而望之 皎如太阳升朝霞 迫而视之 灼若鞭渠出深波 只见她冠耳环佩 环晕闪射 银色项琏 晶莹剔透 健胸高隆 鼻目清秀 口含朱丹 仰面平躺 冰清玉洁 神态安详 这仙姿神韵的降临 真使姬老全家惊叹不已 此时其子姬志诚眼明手快 取出像机摄下了这奇特的自然景观 取名为 都江堰玉女峰 古籍记载二 真与峨眉争秀色 要从灌口觅源头 有送人士立即进行探索研究 根据李冰治理岷江水患 分别在四川都江堰市和乐市各凿离堆一处 乐山的 卧佛 是男性 凿的是头部 都江堰发现的 卧佛 是女性 凿的是脚部 姊妹佛仙 一江相连 景观奇特 无独有偶 天生玉女降古堰 藏在深闺有人识 我们从发现者摄下的照片上清晰看出 李冰与玉女心连心 伏龙观乃为李冰的冠冕 文史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发现 她是把中断数十个世纪的 内在联系 接通 对后永世不会遗忘的再发现 玉女 与 玉女房 同在一地 其内在联系是自古已然 凿山为穴的 玉女房 只是标志 玉女 的地点 不是 玉女房 的全貌 东汉李冰石像 的出土 重在点明 玉女 所在 玉女 就是 玉女房 的主人 故早在晋朝 华阳国志 水经注 太平环宇记 溢州记 灌江备考 灌县志 等史书上均有记载 而晋人误记 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也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应予更正 战国后期秦楚两霸争天下 秦为实现一统天下大业 便将 得蜀则得楚 得蜀先治水 列为秦的根本国策 蜀居楚之上 水路不通 而都江堰 北旧无江 汉书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如水上运兵攻楚旦夕即至 秦出于政治目的 遂意派李冰治理岷江 所以 秦并六国 自蜀始 见蜀鉴 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变水利 首要解决交通 灌溉 便凿开离堆 将岷江分流切址 外江为正流 内江为引流 离堆以下开二江于成都平原 离堆以上科学引水拥江作棚 最后必须同时再集中于离堆之下 开展生死攸关的 水下决战 李冰不仅身先士卒 而且其女自告奋勇 替父深入 水下开水 不幸捐躯长眠 恶噩传开 震撼天地 更加激发了当时修建都江堰的健男壮女争先恐后要当李冰的儿女 投入水下代 玉女 的替身 劳动人民的化身 传说 六月二十四 玉女 便羽化成仙 神灵依附在玉垒江畔 日日夜夜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受益的川西平原劳动人民更加怀念李冰父子 恩泽百性 建造了二王庙 寄托哀思 在封建社会几千年 女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更不能上神龛 所以我们在二王庙里看到的只有李二朗和李冰夫妇的神便 列朝列代政界要员 文人墨客为悼念李冰父子均要到伏龙观 二王庙祭祀 留下了众多的诗画题记 玉雕碑铭 号召人们团结起来 为振兴中华贡献毕生精力 相关介绍玉女峰和大王峰隔岸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情人 铁板嶂横亘其间 好像故意从中作梗 也许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发了骚人墨客的丰富联想 于是就绘影绘声地编出了大王与玉女这一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玉女峰下是碧绿清澈的浴潭 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 潭中有一方正巨石 上有 印石 二字 相传这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 玉女峰右侧 是一块巨大的圆石 光洁照人 这就是玉女梳妆打扮的镜台 从水中看去 玉女峰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 在沉思 等待 不论是霜晨还是月夕 也不论是雨天还是晴日 玉女峰总是充满着迷人的神韵 翠月湖 百科名片翠月湖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 翠月湖总面积800余亩 其中湖泊面积200多亩 森林 果园 草坪约500多亩 位于青城山山麓的岷江河畔 距都江堰8公里 这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常年最低气温为4 6 最高气温为34 年平均气温15 2 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因其出众的绿色生态自然环境 享有 蜀中小西湖 的美誉 是中国AAA级旅游区 园内林木苍翠 鱼果相戏 景色如画 典雅温馨的中式建筑与豪华浪漫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院内各处 简介翠月湖英文简称 JadeLake 翠月湖位于青城山山麓的岷江河畔 距都江堰8公里 距青城山9公里 依山傍水 翠林环绕 空气清新 气候宜人 仿佛一颗碧绿的钻石嵌在成都至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 翠月湖总面积800余亩 其中湖泊面积200多亩 森林 果园 草坪约500多亩 当微风轻拂时 湖面碧波万径 绿柳 红树都投影进了这明镜般的胸怀 令人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除了美丽的景色 这里长年居栖着成群的白鹭鸟 白天在湖面觅食戏水 晚上在森林中依偎而歇 是川西地区少见的自然景观 绿色 生命与自然滋润出中华气功之源 一些气功师曾来此地采气试功效果颇佳 翠月湖又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翠月湖占地800亩 内有森林150亩 湖泊200亩 草坪近200亩 宽阔的翠月湖水波飘渺 长年栖息着成群的白鹭 传说美丽的地方总伴有美丽的故事 相传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 岷江外江下游不远的地方便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湖泊 湖边景色优美 草树丛生 居栖着成群白鹭和梅花鹿 蜀郡守李冰的后代中有一位叫翠月的姑娘经常顺江而下 来这里赏景观鸟 戏水沐浴 久而久之这片湖水便被人们称为翠月湖 两千多年过去了 或许那湖边的梅花鹿已随翠月去了天涯海角 唯有白鹭在这里代代繁衍 恪守着这一神奇的传说 主要景点 得月楼这座圆型双层建筑取名为 得月楼 它的四周水渠环绕 翠森相拥 室内布置新颖 空间利用灵活 合理划分休息与活动区 为游客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朋友相聚 品茗聊天 每到皓月当空 凭栏遥望 嫦娥 玉兔俱可手揽 形成天生地就的 翠月湖绝景 难以名状的奇幻感觉 久久难忘 近水楼台先得月 会感叹这人间仙境的无限美妙 翠月湖鹤苑绿林环抱的 鹤苑 清新典雅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瑞昌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苏省沭阳县“12345”政府热线话务员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潜江小初生考试数学试卷
- 2025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通南海市数学试卷
- 2025年江苏鑫邮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春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博士毕业论文和专业一致
- 口腔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 2025年绿色EPS生产线专用设备租赁与升级合同
- 送达地址确认书(完整版)
- 水泵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 完整版医院体检报告范本
- 速成意大利语(上)
- 彭静山针灸秘验
- Q∕SY 1535-2012 海底管道混凝土配重层技术规范
- 生育服务证办理承诺书空白模板
- 壳寡糖功能课件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查房课件(PPT 27页)
- 项目评审检查清单(质量阀)
- 篮球战术传切配合“一传一切”课时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