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类.doc_第1页
中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类.doc_第2页
中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类.doc_第3页
中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类.doc_第4页
中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必考古诗词分类阅读指导-豪情壮志诗(即事抒怀诗)总说: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必考篇目1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分析: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三句“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背景:宋仁宗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主题: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体现。2 望 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析: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首联通过一问一答,写出远望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用一个“割”字,则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是写细望。“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尾联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翻译: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主题: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3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分析:首联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颈联“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翻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背景: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主题: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4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分析: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绘制出一幅“太守出猎图”,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太守倍受鼓舞,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下阕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胸臆,“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翻译: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其他篇目:5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沧海。分析:诗的前四句: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中间四句:写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翻译: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风雪堆满了山,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背景: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入京后,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李白被迫出京,他的朋友前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行路难组诗。主题:行路难抒发自己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盼望有一天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得以施展,表达了对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6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背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主题:写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曹操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7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分析: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背景: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主题: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即事抒怀诗过关统练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南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2分)(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2分)(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2分)3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 的雄心壮志。(2分)(2)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B. 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C. 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D. 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3)(2018恩施)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2分)(4)(2018恩施)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2分) 4.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诗。(2分)(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2分)5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2)请对“四面残歌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6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2)作为一首写景诗,诗中选取的景物有何特点?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7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2)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8. (1)(3分)C【解 析】A项中,应是“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 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B项中,应是由近及远。D项中,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历史兴衰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而是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以景托志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2)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 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宏观壮美的感觉。9.(1)(2分)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2)(2分)D【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中的“会当”是“终当,终要”的意思,写诗人从望岳中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并非实际登临。D项中“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的表述有误。(3)(2分)“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 于泰山的情感。“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 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2分)山中的云气,层出 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10. (1)(2分)D【解析】“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最后两句其实是借用典来直抒胸臆。D项“委婉含蓄”的理解不恰当。(2)(2分)“千寻”正面写塔高、峰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 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3)(2分)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3. (1)(2分)天苍苍,云茫茫,晨雾蒙蒙,天与云与雾连成一片。看那苍穹中浩浩银河飘动流转起来,银河中千帆如梭正在逐浪起航。(要有45个意象的描写)(2)(2分)“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 情境。 “转”“舞”二字,将作者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了出来。(3)(2分)作者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表现了作者具有大鹏的高飞之志,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14. (1)(3分)C【解析】C项“闲来”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