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鉴赏.doc_第1页
纪录片鉴赏.doc_第2页
纪录片鉴赏.doc_第3页
纪录片鉴赏.doc_第4页
纪录片鉴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录片鉴赏考试 (论文)成绩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3.6高三学号姓名 专业班级 影片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还有高三一年可能经历的很多事情:党会、班会、家长会、早读、早操、晚自习、体检、照毕业照、早恋、泡网吧 片中的班主任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心中有梦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经历过挫折又能爬起来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懵懵懂懂地一路走过,猛然惊醒,才发现我们已经扬帆,开始了新的航程。面对着碧蓝的天空,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有些好奇、有些陌生、有些恐惧、有些信心、有些希望、有些泪水、有些欢笑种种矛盾、种种感情久驻心中,但是我想或许生活就因多姿而精彩吧。多姿吗?亦多味! 我们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依旧天真单纯,踌躇满志,面对新的学府,壮怀激烈。然而也许迷糊之中,我们掉进了自编自织的罗网之中,苦苦地挣扎、摸索,弄得浑身是伤。 高三,意味着远离电视,远离小说,远离一切嬉戏;高三,意味着书山题海,考试不断。有人说,高三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最苦的时光。他们与我们,很近也很远。我们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经历高考,享受成功与失败的滋味,也许我们会像家燕一样带着坚定接受更猛烈的暴风雨,也许我们会成为罗燕,悲伤的接受高考的失败,也许都不是,我们将会有不同的将来。 历时一年独立拍摄、剪辑、制作完成的高三,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熟悉的高三世界。纪录片中的每个人物的状态思想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相信每一个真正经历过高三的人,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不会对这部纪录片无动于衷。一、题材 毫不夸张的说,选定了一个好的题材就等于纪录片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把握。高三真实记录了武平一中应届高三学子整整一年的学习生活。全社会关注高考,家长因为孩子不得不关注高考,高三学生自然把高考当作头等大事对待。因此本片在题材上具有社会普遍性,抓住了一个人人都有几分兴趣观看的题材。 好的题材再经由导演的主观的创作和把握必将成为一部富有个性化的优秀作品。然而高三这部纪录片在这点上不尽其然。确实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每一个高三学子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之所以说平淡无奇是因为中国的大多数高三学生都是这般走过的),但难道就因平淡无奇我们就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吗?高三包含着琐碎、无聊的重复和喘不过气的压抑,但是高三本来如此。 看到影片中压在课桌上的厚厚的课本、参考资料,深埋于书堆下的花季少年的不堪重负的面庞,早读学生一遍遍背诵时的嘈杂,我们感受到了高三生活的气息。我们每个人的高三都是如此这般。但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记录,我们更渴望一个新鲜的视角、对题材深层次地挖掘,而不是停留于表层上的普遍认同感。 影片中有许多亮点值得深度挖掘。例如,其一,考上大学成为家族使命,一次考不上接着考,不管学生的兴趣、能力只是把他们作为了一个维护面子的工具;其二,在入党程序中,几乎候选的学生全部全票通过,竟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我们不禁联想到中国的民主选举。这些现象不值得深入分析吗?导演如果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探索,或许这部纪录片的分量会更重些。当然这需要导演有敏锐的眼光,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发现闪亮点,并进一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高三记录了一位严厉、有责任心又不乏幽默的好班主任王锦春,刻苦与谨慎的优等生林佳燕,逃课翻墙上网的差学生钟生明,因不堪考试重负而临场逃走的学生,以及处于尴尬境地的早恋。高三一切的一切,本片都有展现。那么,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呢,个性呢?我们不知道导演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而这一点在我看来很重要,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生活记录。二、叙事 剧情电影的叙事是在前期完成,与剧情电影不同的是纪录片的叙事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时间是本片叙事的主要线索,入党安插其中。从影片的内容上,无法看出时间的延续所造成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影片有许多横向的点:学生早读机械式的重复,深夜翻墙通宵上网,为逃避考试装病,个别学生的早恋,两次认真又严肃的家长会但这些点只是作为一个个高三现象被记录下来,它们无法串联起高三这整整一年,因此并不具有典型性。而点明时间的因素是黑板上的倒计时天数。随着它一天天的递减,反而表达出学生在那个时期不同阶段的复杂心情。另外,在距高考接近40天时,老师们坦言虽然明白这些试卷大同小异,但不发给学生做又不安心,而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做了自己没做会削弱自信心。这个场景对于高考所造成的极度敏感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表现作用。 对于穿插于影片的入党程序不知其用意所在。服务主题吗?似乎只有做这般解释,本片记录的是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党确实可算作高三生活的一部分。但入党这件事情,在表现高三学子的心理历程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我怀疑这部分内容是否有必要全程跟踪记录。 既然对于入党这件事情赋予了一定的篇幅,那么为什么不深入追踪、探讨呢?仅仅是记录下了入党的必走的程序、必开的会议、比发表的感言,意义何在?学生本人对这件事情持有何看法,入党对于学生学业、思想有何影响和作用,这些问题却从未涉及到。虽然纪录片强调真实、客观,但素材的选择一定要服务于主题,并且要具有典型性。纪录片本身就是重组的真实,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因此在素材的取舍上一定要把好关,本纪录片在这点上不尽完善。 在细节上,导演抓住了很多平时容易忽略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再现了高三学生心理和生活的写照。像忙里偷闲地照镜子臭美,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喝醉酒,熄灯后不停抽烟、聊天,心灰意冷决定远走他乡逃避高考选择复读,考完后突然放声大哭的学生这些都是每个人的高三,学习优秀者无法从容,成绩差者或不断奋斗或绝望放弃。不管是文学还是纪录片,都是靠细节去打动人。细节的抓取和把握对于纪录片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在叙事上有所突破的是主题曲那些花儿的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开始的时候,女孩的声音轻唱着歌曲,我们看到一张张年少生动的脸在拍着照片,此时他们还不了解一年以后的高考命运。第二次那些花儿的出现是用来表现伤感的祭品,但伴随而来的是“欢快”的画面,一次不同寻常的“闪回”。一般意义上的闪回都是之前出现过的画面,而在这部片子中,我们看到的闪回,都是新鲜的画面,同时在叙事上也是高三学生第一次显现出青春活力的画面。我们都能看出,这些是导演之前拍摄的素材。欢快的画面呈现出的氛围依旧是伤感的,并没有将整部片子的基调破坏反而加强了。歌声的贯穿和小小的慢速,导演对前期拍摄的素材做到了恰当的使用。三、镜头 本片从镜头上看不得不说是一部较为粗糙的纪录片。导演拍摄时几乎没有利用三角架来拍摄,因此,片中的很多镜头都是晃动的,不稳定,但是也方便了拍摄者随心所欲的长时间随着拍摄对象的动作变化进行摇拍或跟拍。牺牲纪录片的内容和真实价值来获得形式上的美感固然不可取,但是考虑到片子的整体效果,镜头上也应力求平和稳。 影片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一般意义上长镜头是为片子的真实性服务,但是本部片子运用长镜头很大程度上却是在为叙事服务。本片很少出现没有情节发展的单纯长镜头拍摄。 我个人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长镜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镜头再长,时空依然是割断的,除非镜头从头至尾记录全过程。因此镜头的长短对于片子的真实性和时空完整性并没有决定作用。鉴于目前观众对纪录片的冷淡情况,创造者应考虑到观众的兴趣,以及对于贾樟柯式长镜头的忍耐力。另外,这部片子是由周浩一人完成,采用单机位拍摄,因此限制了拍摄角度。为了及时跟随人物的活动,在画面构图上也比较一般。四、解说词 影片没有解说词,而是以自白的形式加入了林佳燕的日记穿插在整个影片中,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影片的突破在于林佳燕的画外音全是以第二人称写的。我们猜想这可能是她写的日记,或者是她给自己写的信件。这些心语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的伤心,可能是学习压力的发泄,可能是紧张竞争的担心,可能是找不到方向的迷茫它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有的烦恼和心情,经由剧中人物林佳燕的讲述使观众感受更直接和深刻。 纪录片虽是视听结合的艺术,但是画面因素理应占主导,是依靠画面来叙事的艺术。如果画面依附于解说词,单纯为解说词图解,这样的纪录片无疑是失败的。画面和解说词相得益彰是最圆满的结局。纪录片不是小说、散文等文学艺术,它更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对画面的恰当运用。本部影片只使用少量自白,既排除了解说词的强加意图干扰又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五、感受颇深的两个段落经常深夜翻墙出去上网的钟生明在接受采访时,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网游事业”,但面对高考和即将结束的高三,他留给镜头的只是一串有些苦涩有些生硬的笑声这个镜头让我感受到这个男生面对高考的无奈,面对高考和网络无法抉择的茫然。想到这里不禁黯然。两个高三的学生翻出围墙出去上网,镜头跟拍。画外音“现在是晚上十点钟,有两个学生正在翻墙去网吧上网”,然后这个学生转身对着镜头说:“这是画外音,我说的。”他知道镜头正在拍他所以他这么做了,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男生既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又是“主持人”,他一边表现事物本身,一边事不关己地描述影片。这是以前从未看到过的情节,我不禁赞叹这个男生的幽默,但同时也为他们深深悲哀。虽然逃离了学校,但是他们逃不开高考。六、结束语 影片没有作者丝毫的主观评论,给了观众更大的感受空间。影片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高度复原了高三生活的原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对于本片,又可能会有另一种思考,譬如,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的冷静思考,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走出大山,肩负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班主任老师每一年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对这样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