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1 北师大版.ppt_第1页
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1 北师大版.ppt_第2页
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1 北师大版.ppt_第3页
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1 北师大版.ppt_第4页
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1 北师大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上册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1 家乡名称的来历教学目标1 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3 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思考 你的家乡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有哪些流传的故事 调查 增城的历史 增城 名称的由来 讨论 新塘 原来叫什么 为什么这里叫作 仙村 呢 寻找家乡的故事 增城 增城的历史 增城历史悠久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就有人类活动 东汉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从番禺 博罗划出部分土地 设立第七个县 取名 增城县 增城 是真正的千年古县 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为什么叫 增城 流传的说法有三种 1 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 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 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 有九重之高 县名 增城 由此得来 2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划番禺 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 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 因增多一县 故名 增城 3 源于增江 因为有增江流过 就叫增城了 三种说法我们应接受那一种 其实也没关系 好听好记就行了 凡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和乡村 都会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美好的传说和故事 新塘 地灵人杰 历史悠久 也流传着很多启迪后人的传闻轶事 新塘 以塘为名 因塘而发展 塘是新塘文化之根 新塘古称沙贝 是沙泥贝壳沉积在古海岸边的结晶 明代中叶 沙贝人在河湾滩涂上修了一口新塘 接着在四周建铺开墟 新塘墟 形成后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很快就成了珠三角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原来的沙贝作为地名也逐步被新塘所替代 今天 新塘是广东省的名镇 广州东部重要的经济区域 增城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那一个个关于塘的故事就是新塘历史发展的见证 新塘 山不多亦不高 但充满灵气 极负盛名 了解家乡的名人名事 何仙姑 明代进士湛若水 南宋名臣崔与之 葛仙翁 何仙姑庙 何仙姑庙 何仙姑庙 何仙姑家庙 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新八景之一 名为 小楼仙源 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姓何名琼 是增城小楼人 家庙为祀奉何仙姑而建 南香山 今天的南香山 古时又名南樵山 位于新塘镇北部 坐落于增城市的宁西镇 新塘镇境内唯一的一座高山 也是 广东三樵 之一的南樵 海拔434 1米 据百花古寺修碑记 南香山融道教 佛教与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 这些先人的 神物 也成为新塘 东莞等一带当地人的崇敬之物 所谓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历经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历史文化的熏陶 刻画了一幅 三教合一 天人合一 的历史文化图腾 而其中最为醒目的莫过明初大儒湛若水 这位新塘土生土长的一代大儒宗师 在晚年回到家乡办学 给南香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铸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辉煌和传奇 挂绿荔枝 清初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 中说 挂绿荔枝 爽脆如梨 浆液不见 去壳怀之 三日不变 其奇特之处是 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 故叫 挂绿 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 故人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小解 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 此树因此感染出了 仙气 而结出 挂绿荔枝 其果实鲜美爽口 深得食家们的推崇 名声顿时远扬 而今 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 庙前有一口水井 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