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活动单.doc_第1页
晚唐诗活动单.doc_第2页
晚唐诗活动单.doc_第3页
晚唐诗活动单.doc_第4页
晚唐诗活动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日齐山登高活动单学习目标: 1.学习九日齐山登高通过描写齐山独特的风景,运用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复杂的登临感受; 2.学习寄扬州韩绰判官运用寓情于景手法,寄寓自己的思念之情。资料链接: 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经历敬宗(20年)、文宗(14年)、武宗(6年)、宣宗(13年)、懿宗(14年)、僖宗(15年)、昭宗(15年)、昭宣(4年)八帝,共83年,这是晚唐。晚唐是唐王朝的衰落期。在这末世中,诗人们身上都映照着黯淡的落日余晖,他们发出的是衰世的悲音。这时期又分为两段。 从敬宗到宣宗是前段,这里杜牧、张祜、许浑、赵嘏等人以七律见长,风格清俊豪迈,健爽悲凉,往往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着衰世的感慨。李商隐与温庭筠开艳丽诗风,以救孟郊、贾岛以来的清苦枯槁之病。这当中李商隐诗兼众体,成就很高,影响也很大,为唐季大家。 懿宗至唐亡为后段,活跃着两群诗人:一群是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一群是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他们都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而少浑朴,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圆融。又善体物,以小巧见长。唐诗至此,渐渐衰微,不得不让宋诗、宋词代兴了。 晚唐诗人可分为两个艺术类型。一部分人多绮丽浓艳之作,如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其中李商隐归缛丽于沉郁、寓深意于绮思,自成一体,成就最高。另一部分人多清迈隽永之音,如杜牧、张祜、许浑、赵嘏、马戴、刘沧等。其中杜牧俊爽悲慨、风骨豪迈,亦为诗中霸才。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为晚唐诗坛雄长。李较之杜尚高一筹,可与王维、韩愈、白居易并肩,为李白、杜甫而下的大家。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课堂活动1、 自主学习:初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大意: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2、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再读九日齐山登高,回答问题。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开始就描绘了满目秋景,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目所见。“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瀚无际。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从山上俯视长江,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副和谐明媚的图画;诗人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这两句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2、中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作者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透露出: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诗人由眼前所登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景公在牛山是因有感于自身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很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景公那样感伤落泪,表面旷达,内含抑郁不平。4、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明确: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三、 拓展迁移: 诵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比较项杜牧登高杜甫登高思想情感看破尘世的旷达浓郁深沉的悲愁景象意境美好的秋景,藏于旷达中的悲伤萧瑟、旷阔的景象,悲愁的心境无题活动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2、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情感目标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活动过程】一、课前活动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2、无题诗界定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3、无题诗基调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二、课堂活动诗歌鉴赏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2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3.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知识积累 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例如:拿莲子的“莲”代替怜爱的“怜”,拿莲藕的“藕”代替佳偶的 “偶”。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挂相思之思。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 见课后注释。2表意作用。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写完了,这场悲剧的结局如何,我们无法知晓,或许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三、小结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四、阅读拓展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概况每一联的大意。追忆昨夜相会。写今宵相思之情。描写宴会情景。叙述天亮分别。2.探究主旨:情人离愁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3.赏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前句暗示爱情受阻隔,是常语翻新。后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相通,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这种联想更带有象征色彩。诗人要表达的不单单是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喜悦,而是间隔中契合、苦闷中欣喜、寂寞中的安慰。羁旅诗活动单(教师版)长安晚秋早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2赏析诗歌,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3. 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长安晚秋 赵嘏【活动过程】一、课前活动1、作者简介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 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的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时显得格外强烈。二、课堂活动【活动一】1、请概括每一联的大意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凉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活动二】诗歌鉴赏: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愁(不得志,思归之愁)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答: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点面结合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活动三】真题演练(03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都是抒发_(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商山早行 温庭筠一、课前活动作者简介1.读注释 2.补充介绍在晚唐的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1)有才。温庭筠有一外号“温八叉”。相传他才思敏捷,下笔可谓神速。在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韵贴诗就写完了。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的曹植,而像他这样八叉手八韵成者再无第二人了。(2)不幸。虽很有才气,但奇丑,且是个不幸的诗人,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五十六岁一直考不了进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平。(3)失败原因。第一是曾卷入政治斗争之中;第二是名声不好,平时不修边幅,随随便便,时常和歌妓们厮混在一起,要不然就和纨绔子弟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酒意即兴吹拉弹唱,他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根本用不着什么好琴名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在民间,他的确是个大红人,相当于现在有“超男”;第三,他太狂傲,是个狂人,有点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权贵,他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他;第四是考试作弊,他在考试中代人答卷,帮助他人作弊,并强行索取报酬,并且还大闹过考场,这一恶劣行径引起了一些公愤,成为他考学中的巨大障碍。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写作背景: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二、课堂活动鉴赏诗歌(一)、学生朗读,读懂诗意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二)朗读,思考: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三)、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明确:悲故乡思乡。1、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他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也因思故乡而悲,所以“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四)、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1、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2、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4、学过的诗文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五)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1、这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不用一二闲字 ,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由组合,获得广阔的想象理解的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2、意象叠加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3、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对第二联高度赞赏,说它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其“难写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