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_第1页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_第2页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_第3页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_第4页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教者【徐妩媚】【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 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熟悉作者,了解背景1 作者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彰明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出生于盛唐时期 ,其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2 写作背景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作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本诗选自李太白集。3关于凤凰台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 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悅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 四 诗歌体裁及相关知识1 律诗的诗体格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v 流行朝代:唐朝、宋朝v 代表诗人:崔颢、杜甫、李商隐、李白 v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2 诗歌的平仄平仄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词格律中的名称。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不平就是仄,也就是指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四、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听读 注意字音 掌握节奏(2)单读 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3)齐读 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4)默读 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第二课时本诗首联泛写凤凰台来历,引出怀古之思;颔颈两联,就凤凰台具写台外景观;三四句寓今昔之感; 五六句状山水之阔,寄身世之慨与君国之思。层层写来,次序井然。(一)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凤去台空江自流。而今凤凰鳥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迳自东流不停。v 首句用凤凰来去引出全诗,是以怀古起兴。 古代以凤凰为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李白乃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二)吴宫花草埋幽径,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衣冠成古丘。东晋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成了古老的坟冢,长眠地下。 吴宫:三国时东吴所建的宫苑。晋代衣冠: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v 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v 王谢:六朝时代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氏族的代称。v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唐代原都长安,因为安史之乱,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同属偏安政权,便有倾覆之忧。v 概括:心情:吊古而伤今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如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吊古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伤今v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邱:凄凉景致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三)三山半落青天外,远处三山的峰峦,若隐若现地耸立在青天之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秦淮河的两道水流,中间就从白鹭洲区隔开来。v 半落:若隐若现地耸立(或半壁江山的失落)。v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因有三峰相连而得名。v 白鹭洲:在今南京市区西三里,因常有白鹭聚集而得名。 概括: 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彷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二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二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 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二水,而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四)总为浮云能蔽日,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会掩蔽了太阳,长安不见使人愁。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v 浮云能蔽日:诗词中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喻君主。v 长安:借指朝廷。v 概括:v 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林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v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v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第三课时(五)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解:v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v 2、悠悠:久远的意思。 v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v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v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v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v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v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作业:思考课本P132第二题,试将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进行赏析,比较这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v 相同点v 1、都是一首七言律诗;v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