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复习.doc_第1页
土壤地理复习.doc_第2页
土壤地理复习.doc_第3页
土壤地理复习.doc_第4页
土壤地理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土壤地理学复习08土管一班蔚辉耀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简称土层 soil horizon,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aggregate),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母质/成土母质/成土物质: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各不同固结岩上的松散土状物质。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由土壤剖面分异程度来确定,土壤的发生土层分异越明显,相对年龄越大;而剖面分异不明显,剖面构型简单土层较薄的,则相对年龄较短。 土壤绝对年龄: 从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地学测年方法测定;成土因素: 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因素土壤分类单元: 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目的,根据对客观存在的土壤实体的性质的认识,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依据分类标准,在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也可称为土壤类型、土壤类别 诊断层: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诊断特征: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为基础的。土壤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土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2. 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是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临界深度、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土壤退化:则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土链:沿坡地横断面分布的一组土壤 土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SOTER土壤层次所代表的含义:1.覆盖层 代号O 为枯枝落叶组成。2.泥炭层 代号H:泥炭化过程,如沼泽土表层 3.淋溶层 代号E ,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4.淀积层 代号B,物质淀积作用而造成的。5.母质层 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6.基岩层 代号R,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主要后缀小写字母及其含义如下:c:物质以结核状累积,常与表明结核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ck表示碳酸盐结核的淀积层,是钙积过程的结果。k:碳酸盐的聚积,如Bk。m:指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常与表明胶结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mk钙磐层;Bmk钙磐层;Bms铁磐层;Bmt粘磐层 。p:经耕翻或其他耕作措施引起的扰动,Ap,耕作表层。s:指铁、铝氧化物的累积,如Bs富铁、铝化的砖红壤性土层,Bms铁磐。t:指粘粒聚积的土层,如Bt。 土壤形成因素:(1)气候 (2)母质 (3)生物 (4)地形 (5)时(6)水文(7)人为因素 (8)内动力因素土壤有机质转化:1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形成简单的无机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硫酸盐、硝酸盐等。2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分解过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生物化学过程,合成的一种暗色的含N的、稳定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是一种自然的形成物。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一)有机残体的组成状况(二)外界条件土壤形成的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或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积累过程的对立和统一。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土壤性状特征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量化测量的土壤特征。故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依据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是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土壤本质属性: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中国主要土类(发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A由北向南顺次排列着:漂灰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B由东向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漠境土壤。中国主要土纲(系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A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灰土-雏形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B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淋溶土-均腐土-干旱土。耕种土壤的分布规律模式:一方面受自然成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人为活动的制约。分布模式一般为: a同心圆式分布 :以居民点为中心 b阶梯式分布: 丘陵地区 c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土地规格化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形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P163气候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a影响岩石的风化;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b影响着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物带,所形成的有机质的量不同,气候影响有机质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类型与速度。 c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碱度、盐分积累与淋洗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指导思想:在鉴别土壤和分类时,比较全面注重将成土条件、土壤剖面性状和成土过程相结合而进行研究,即将土壤属性和成土条件以及由前两者推论的成土过程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统一鉴别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所用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其分类级别:7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土纲:对某些有共性(发生)的土类的归纳 亚纲:在土纲内根据土壤水热条件划分 土类: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三者统一综合划分,土类之间有“质”的区别 亚类:土类的续分,代表土类中心概念的典型亚类,向其他土类过渡的过渡亚类(附加其他土类的某些性质,但对决定其归属来说是次要的) 土属:根据地方性因素,如母质、地下水文等划分,土属的划分标准不一样 土种:根据土壤剖面构型(并非发生土层)和发育程度划分,所谓“量”上的区别 变种:是土种范围内的变化,一般以表土层或耕作层的某些差异来划分,如表土层质地、砾石含量等。 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三者统一和综合。 土种:是低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根据土壤剖面构型和发育程度来划分。命名方法: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缀构成亚纲名称,亚纲段名称是连续名,如半干旱温钙层土,含土纲与亚纲名称;和亚类为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名称,如盐化草甸土,石灰性沙姜黑土,可自成一段单用,但它是连续命名法;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酸性岩坡积物草甸暗棕壤,是典型的连续命名法;土种和变种名称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质(变种)、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名称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从群众名称中提炼的,也有根据土壤特点新创造的。划分各级分类单元的依据:(1)综合发生学原则:土壤属性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 (2)统一性原则: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3)生产性原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以发生学原理为指导。 (3)充分体现我国特色。对具有我国特色的人为土、干旱土、富铁土及均腐土等重点土纲进行深入研究。 (4)便于国际交流。为了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首先是吸收国际经验,尽可能采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5)建立了检索系统。 命名连续命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性状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土系采取独立命名,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土壤肥力等地评价、土地生产适宜性评价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级别1.高级分类单元(区域规划)分类单元(七级)土纲 12亚纲 28土类 61 基本分类单元亚类 2332. 中级分类单元:土属3. 基层分类单元(地方利用改良)土种 基本分类单元亚种(变种)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级别: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土系等六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灰土土纲的诊断层:灰化淀积层 淋溶土土纲的诊断层:粘化层 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作用: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特点(1)人为影响是快速的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 (3)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两重性,可以产生正效应(土壤熟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土壤退化) 人为活动的两重性:土壤熟化与土壤退化,培肥与破坏 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我国土壤(地)资源存在问题 1.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 2.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开发利用压力大 3.生态脆弱区域范围大 4.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5.耕地面积锐减,非农业占用逐渐增加 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类): 黄棕壤 褐土 紫色土 盐土 水稻土 砂礓黑土 沼泽土 黄褐土 红黏土 石质土 碱土 潮土 棕壤 新积土 粗骨土 风沙土 火山灰土地带性土壤有哪些,非地带性土壤哪些? 地带性土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 非地带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等,分布规律:由于河南地跨两个气候带,在水平带谱上从北向南,分布规律为:褐土黄褐土黄棕壤,南北过渡带土壤比较显著。在垂直带谱上,伏南山地从下到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伏北山地从下到上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北部山地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褐土与黄褐土成土环境:二、褐土形成条件1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1015。2植被与土地利用: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3地形:低山、丘陵、山前台地,以及山前洪积平原。4母质:各种石灰性的岩石风化残积物、坡积物、黄土状物质等。二、黄褐土形成条件1气候:北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大于1。2植被与土地利用:落叶阔叶林,间有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土地利用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烟草、甘薯、棉花等,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3地形:丘陵、岗地。4母质:主要是石灰性的黄土状物质。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潮土与砂姜黑土成土环境、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2潮土形成条件:地形低平,地下水位高并有季节波动,土壤受地下水浸润影响;母质为冲积物,层理明显,性质和流域上游土壤物质(来源)有关。2. 砂姜黑土形成条件:洪积扇扇缘洼地,地下水位浅(l2m),地下水矿化度低,一般为Ca-Mg-HCO3型,盐化沙姜黑土区地下水位和矿化度都较高;母质多为河湖相静水粘质沉积物,暖温带地区赋予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3潮土形成过程: a潴育化过程 b腐殖质化过程 沙姜黑土成土过程: a古草甸潜育化过程:形成黑土层 b古碳酸盐集聚过程:形成沙姜 c脱潜育化过程:转为潴育化过程d耕种熟化过程潮土利用特点1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兴建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稳产高产田(吨粮田); 2发展商品粮生产; 3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化肥,防止地下水污染; 4调水与节水,防止地下水进一步降低; 5盐渍化防治; 6基本农田保护。B.沙姜黑土利用特点:1兴建水利设施,排不过度,灌避漫灌(喷滴灌); 2施用有机肥,改良耕性; 3盐碱化防治; 4耕作制度改革,免耕深松,种耐粘作物。 土壤剖面构造/土体构型 soil profile construction 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cmol/kg意义:土壤交换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