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当前,气候危机和经济危机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共同面对的两大挑战,而这两大挑战必将对我们的发展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带来深刻影响。 历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都表明,要引领经济真正走出危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新技术变革,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这才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增长的根本途径,而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就是目前方兴未艾的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纵观全球低碳发展大格局,不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个领域投下重注,中巴印等新兴经济体也将其视为未来新的增长点。 长期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09年11月,省政府颁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湖北省低碳经济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在刚闭幕不久的“两会”上,李鸿忠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培育低碳产业”,“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从全省发展战略上讲,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引领湖北科学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低碳崛起的新引擎,是新一轮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也是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新载体。一、深刻领会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向低碳转型,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回答好“什么是低碳经济”这个首要问题。(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低碳经济”在学术理论界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其目前尚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综合大众媒体和政府文件,有三种代表性学说:一是方法论说。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形态论说。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三是革命论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们要科学解读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就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大战略地位。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引导人类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替代了手工劳动;第二次革命是电力,电力是传输能源,使能源生产规模化,成本降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新能源革命,就是防止不可再生能源枯竭,防止气候变暖。其实,“低碳革命”不仅仅只局限于“工业革命”,而是一次人类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生活文化等全方位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并将深刻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低碳经济,从字面上讲,就是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理应不断丰富与提升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基于经济生产方式层面。这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层,主要包括基于低碳形态的生产、消费以及相关市场交换的政策与制度安排等:低碳生产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生产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消费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等。低碳交换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国际碳减排与碳交易交易体系、国家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政策体系总和,其核心是碳金融。二是基于社会发展形态层面。这是低碳经济的外延层,主要是低碳发展理念在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领域的延伸。 “低碳城市”、“低碳文化”、“低碳政治”以及“低碳社会与国家”,甚至“低碳世界”与“低碳未来”等就属于这个层面,其关键是低碳城市的创建。三是基于人类发展文明层面。这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层,主要包括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等,其重点是不同于过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低碳文明”。(三)“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低碳经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石,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清洁生产理论等,其中生态足迹论、脱钩发展论和“过山车”发展论最具代表性。生态足迹论最早由生态经济学家Res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教授提出并加以发展,其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通俗地讲,就是指吸收一个国家能源消耗产生废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除以该国总人口的数值。数值越大代表能源消耗越大。据世界自然基金(WWF)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6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47个国家中列第69位,这个数字低于2.2全球公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同时,该报告还指出了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为(I)、减少潜在废水流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脱钩发展论主要是反映经济发展与碳资源消耗的关联关系,其深刻地阐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经济实证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开始脱钩。“过山车”发展论也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14种空气污染物(1979-1990)和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这一理论描绘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形态特征,同时也表明目前已经处于了低碳经济发展时期。二、准确把握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向低碳转型,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和规律,回答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个问题。(一)低碳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发展模式与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低碳经济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未来,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在这里成为了一个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第一,近年来全球气候灾难频繁。过去关于全球气候是否在变暖的争论目前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见图1)图1.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灾难,最立竿见影的后果之一,就是冰川融化。这种气候异常变化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危害甚大。(见表2)日期事件危害情况20世纪60年代撒哈拉牧区持续六年干旱粮食牧草极度缺乏,牧畜大量宰杀,及饥饿致死超过150万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传染性疟疾死亡10万多1998年7月沙嗨玛噔峡谷的冰川湖突发洪水超过100人死亡,当地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98年米奇飓风席卷洪都拉斯贫困人口增加8%,低收入家庭失去20%的生产资本1998年孟加拉国洪灾2/3国土淹没,1000人罹难,3000万人无家可归20012001年马拉维连年旱涝1000人死亡,2万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20042005年尼日尔干旱与粮食匮乏250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援助,56个区面临粮食安全2005年8月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1500人死亡,78万人流离失所,破坏房屋20万所,基本瘫痪2005年中国发生了13次严重的沙尘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2008年初中国南方十省市冰冻雨雪灾难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第二,碳基能源开始走向终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爆炸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在2006年,全球能源生产构成中,石油占39.9%,煤炭23.8%,核电8.2%,天然气19.0%,可再生能源份额为6.8%。而在可再生能源生产中,水电为42.5%,太阳能与光伏电池为10.3%,包括木材、废物、乙醇燃料在内的生物质能占47.5%,风能为3.8%,地热5.1%。但是,从全球能源结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碳基能源将逐步退出。第三、碳排放量形势严峻。表4 全球碳排放量前10名(2005)排名国家排放量(百万公吨)占全球百分比人均排放量(公吨)1中国7,219.219.12%5.5(72)2美国6,963.818.44%23.5(7)3欧盟5,047.713.37%10.3(39)4俄罗斯1,960.05.19%13.7(18)5印度1,852.94.91%1.7(120)6日本1,342.73.56%10.5(37)7巴西1,014.12.69%5.4(74)8德国977.42.59%11.9(25)9加拿大731.61.94%22.6(8)10英国639.81.69%10.6(36)数据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网站(二)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特征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基于不同减排义务和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把低碳经济目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而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发展,或者说发展速度,在强调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自愿减排,以期减排与发展的共赢。具体地讲,下列国家和地区有一定代表性:(1)欧盟。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发展特征在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和相对完整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2008年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低碳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目前欧盟已初步建立起相当完整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含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信号导向机制;谁污染谁付费的责任延伸机制;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监测机制;排放限值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技术准入许可机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等。(2)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向与多数国家相左。由于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但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却毫不逊色:其发展重点突出体现在可持续能源发展和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并成为美国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战略选择。例如,2006年美国就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通过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资金用于开发燃煤发电的碳捕获与埋存技术,鼓励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先进的电池技术的应用),以减少对于石油的依赖,从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2009年6月,美国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政府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低碳能源领域,美国吸引的风险资本和私人投资最多,生产税收减免等联邦法规也对开发和利用可持续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日本。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地。2008年日本提出的“福田蓝图”拟将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在低碳能源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一般来讲,新能源研发利用初期都面临着较高成本,其市场化推广应用困难较大。然而,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展现出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现已开始从“耗能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特别是在太阳能领域,其是日本经济转型中的核心战略之一,2009年日本把发展太阳能首次被正式列入日本经济刺激计划,足见太阳能能源的受重视程度。长期以来,日本将城市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包括横滨、九州、带广市、富山市、熊本县水俣、北海道下川町6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以表彰和鼓励它们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4)巴西。巴西是推动生物燃料业发展的先锋,也是当前生物燃料业发展较为成功的范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种植国,巴西每年甘蔗产量的一半用来生产白糖,另一半用来生产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机动车行驶的燃料。近几年来,由于过高的汽油价格和混合燃料轿车的推广,巴西燃料乙醇工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燃料乙醇外,巴西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有关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规定在2007年前允许柴油批发商在柴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应提高到5%。此外,巴西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与措施。(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第一、中央政府。我国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受到了较大压力。国家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技术,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等;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已着手制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有可能在今年出台。第二、地方各省市最新动态。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北保定以“中国电谷?河北保定”为口号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同时,北京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相继成立等。第三、中部六省相继发力。“高碳大省”的山西,在2010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方向,出台相关措施,着力推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并以此为突破口,如山西省朔州作为一座新兴能源工业和生态畜牧城,围绕打造“清洁煤电之都”在降低污染等方面摸索了好的经验和做法,走出了一条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被低碳经济专家称为“朔州途径”;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并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安徽以及江西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其他政策来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三、清醒认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湖北站在低碳经济发展新的历史关口,发展机遇叠加、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加快解决的重要问题。(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北积极应对能源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湖北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提升经济实力,更是改善能源结构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挑战之一:能源问题突出。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湖北缺煤、少油、乏气,对外依存度大,水电资源支配权掌握与国家电网,如2007年湖北煤炭产量仅为1084万吨,但净调入量高达达8000万吨;原油产量仅为85.84万吨,而原油净调入量达805万吨;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强度较高,2008年湖北单位GDP能耗为1.31吨/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煤炭仍然是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体,比例高达70%,2008年煤炭消费量达到10012万吨,可以说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化石能源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挑战之二:环境问题严峻。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环境问题是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主要污染物存量大、增量多,一些地区环境容量小。从存量上看,二氧化硫减排只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65%左右,减排任务艰巨;从增量上看,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相当尖锐。挑战之三:结构调整紧迫。首先是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绝对主体地位,新能源比重较弱;其次是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生态农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2007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3.8%,高全国3.3个百分点。并且在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比重大,如2008年石油、化工、金属冶炼以及电热生产等6大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6%,但是能源消费比重却高达82.5%;最后是消费结构中缺乏环保低碳理念,高耗能、高浪费消费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逐步调整改善湖北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保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湖北发展超越的持续动力。(二)湖北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北的现实需要,同时,湖北也具有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优势之一:低碳经济市场广阔。低碳经济主要将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当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期,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产业等方面市场巨大,同时,湖北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压力较大,这也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优势之二:低碳产业基础良好。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能大力发展风电机组、核电设备以及环保机械等低碳产业的设备仪器等;依托大农业和大林业的产业优势,能大力发展碳汇产业;依托东风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和电动车生产;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和电子信息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照明、太阳能光电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等;同时,湖北还具备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传统优势。目前风能和生物质能以形成产业基础,作为湖北低碳技术产业的龙头,武汉凯迪电力和东湖高新,已形成了以脱硫、生物发电、生物柴油、环保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优势之三:科教人才优势明显。湖北省聚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备研发、实施低碳经济的人才基础。尤其是在风电、核能、生物质能以及光电子技术自主研发方面,传统科教优势更为明显。优势之四:国家政策优势叠加。“两型社会”与湖北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统一性,是国家给予湖北最大政策优势,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的政策权限,为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政策条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把中部定位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对于湖北加大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对于湖北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低碳产业具有推进作用;湖北东湖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步伐。四、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与对策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路径,寻找好突破口。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到22%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比重逐步增加,新能源及其低碳装备制造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单位GDP能耗降低到1吨标煤以下,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4%以上,主要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较完善的低碳发展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成若干以低碳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摘自湖北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发展路径。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要坚持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能源为动力;以低碳产业为基础;以低碳城乡和低碳社会为目标;以低碳制度为保障。(一)技术路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湖北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手段之一。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 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主要指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等三种类型。我们全省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1.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注重低碳技术吸收引进。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对我省的技术转让。2.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注重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同时,重点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自主研发基础设施的建设。3.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注重低碳技术应用推广。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指导目录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低碳服务公司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如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积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进光伏发电的规模化示范应用等。4.全力加快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低碳技术网络平台。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和高校、研究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全省低碳经济研究水平。加大低碳经济相关研究的投入,同时加快建立人才基地,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二)能源路径:促进低碳能源创新发展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起着关键作用,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动力,可以说没有低碳能源就不可能出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除了我们熟知的太阳能和风能外,低碳能源还有很多种,例如近期表现出广阔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生物质能、核能、煤层气、热电联产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湖北发展低碳能源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生物质能、核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方面优势突出。一般来讲,清洁能源产业关联度高,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用明显。因此,全省上下要坚持新能源发展战略,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力争把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湖北新的支柱产业,在下面四大方面取得突破:在核电上,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选址,有序推进,积极研发,带动核电项目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在风能上,加快全省风能资源勘测力度,重点研发磁悬浮风力发电技术等关键技术,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在生物质能上,力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与林业、森工有机结合,做好能源基地林建设;在太阳能上,积极稳妥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应用,发展太阳能热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武汉“中国光谷”,开辟光伏产业发展新路。(三)产业路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1.建设低碳农业。湖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发展低碳农业,加快当前农业低碳化,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应对一系列挑战。目前不少同志对于低碳农业存在误解,认为我们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耗能的“石油农业”路子,现在发展低碳农业,是不是要重新回到过去传统农业,或者说原始农业的老路上去呢。有这样的误解,关键在于对低碳农业本质缺乏清晰认识。低碳农业是生态、循环、低耗、高效的有机农业,同时,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的条件下,低碳农业,或者说低碳林业还能派生出“森林碳汇”这座金矿。因此,湖北实现向低碳农业转型,要突出做好几项工作:(1)以“白色农业”为目标,建设循环型低碳农业。所谓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的利用,其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2)以“九节一减”为途径,建设低耗型低碳农业。抓好“九节一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化解农业风险。(3)以“精细加工”为手段,建设高效型农业。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二是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有时其效益往往超过主产品的效益,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加快发展碳汇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中药材产业及生态旅游业。通过加快林业产业集聚,打造林业科技产业园。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出资营造碳汇林或自愿购买森林碳汇。2.发展低碳工业。当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能不能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尤其是低碳工业发展,这就决定湖北发展低碳经济成败的关键。因此,全省上下务必要把低碳工业发展摆在最为突出位置。(1)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传统重工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利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所在。在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石化、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做好“去产能化”工作,同时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2)培育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依托全省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扶持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支持风电机组、核电设备及配套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多晶硅材料、环保机械、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关键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的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以适应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建设的需要。依托武汉“中国光谷”,重点支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构件及集成系统、太阳能照明和光伏并网电站等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安装。(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之一。湖北要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关键要在推进产业化上下功夫。以东湖、襄樊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要完善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才走向市场,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4)稳步打造低碳园区,培育特色低碳产业群。当前,湖北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应坚持以东湖高新、武汉光谷、襄樊节能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要平台,大力培育五大特色低碳产业群:核电技术研发以及配套设备制造产业群、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群、电动汽车动力设备模组产业群、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群、生物质能与生物医药产业群等。3.低碳服务业。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服务业就是典型低碳产业,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少服务业由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浪费和碳排放现象严重,如传统的餐饮、酒店、运输以及物流等。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低碳服务业转型;建立起服务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减少一次性资源消费;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保险、证券以及旅游等无纸化,其中,加快餐饮行业垃圾回收管理、推进全省绿色物流发展以及生态旅游业是发展低碳服务业的着力点。(四)城乡路径:统筹低碳城乡发展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当前,在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指导下,全省应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为动力,坚持统筹好低碳城乡发展,突出做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管理等工作。1.坚持用低碳理论统筹城乡规划。在规划湖北省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城市、乡村发展有机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统一。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湖北”和森林城市。2.坚持用低碳理论统筹城乡建设。主要包括:(1)建设低碳交通系统。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城乡综合交通节能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在有条件地区实现城市、乡村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2)推进建筑节能。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在全省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环保节能改造,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等。3.坚持用低碳理论统筹城乡管理。在统筹低碳城乡发展上要加强低碳城乡管理,加快节能法规、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定期开展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定、公告;加强和完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建设。加强企业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建立健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加强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增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人员,落实节能工作资金,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节能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监察(监测)工作。(五)制度路径:建设低碳制度体系1.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所在,因此政府要加强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相关技术。当前,低碳技术获得有两大渠道:一是通过CDM项目机制引进,二是投入资金自主研发。因此,政府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取技术支持和技术转让,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平台,增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2.金融创新政策。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因此,碳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中部首个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建立,奠定了湖北在碳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一是要以CDM机制为基础,积极开展低碳国家合作,参与低碳贸易,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二是要以环境资源交易所为载体,设计开发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林业碳汇等金融产品;三是积极培育碳金融公司、碳能源公司以及其他碳服务中介机构等;四是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市场化投融资机制。3.财税扶持政策。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收支科目中设立环保、低碳科目,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市州地方政府加快低碳经济;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环保、低碳产品采购比重;四是对低碳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如信贷担保、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五是健全环保低碳税种,完善资源税、消费税,开征环保税等,推进环境稀缺资源有偿使用。4.公共参与政策。政府要全面落实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组织力量抓紧开展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把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抓好全省两大国家级低碳经济试点区的申报工作,同时,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弘扬低碳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五、应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当前,在推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中,必须应注意以下几个重大问题,正确处理好几大关系。(一)低碳经济与“两圈一带”的关系问题“两圈一带”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谋划,是省委省政府对湖北省情再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低碳经济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和必然趋势。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新载体,是用世界眼光和时代要求来谋划湖北未来的重要体现,也是统筹国内外、省内外等多个市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低碳经济与“两圈一带”战略内涵的一致性。两者内涵统一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这个红线。具体地讲,“两型社会”是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使命,发展低碳经济,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体现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化旅游”是鄂西圈发展的着力点,发展低碳经济,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实现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水资源循环”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优势,发展低碳经济,探索水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两圈一带”战略内容上的侧重点,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彰显特色。“两圈”和“一带”这三者的切入点、着力点各具特色,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各有侧重: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根本目的在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把重点放在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与突破上,同时,加强注重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改造,培育新兴低碳产业。鄂西圈的侧重点是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切入点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口是生态文化旅游,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把重点放在生态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来,力争在低碳林业和碳汇产业上取得突破。长江带侧重于流域开发,切入点是做足“水”循环的大文章,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低碳产业聚集、低碳城镇连绵等方面尽快取得成效。(二)低碳经济与“十二五”的关系问题。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是关系到湖北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的重要指南。目前,低碳经济发展、“两圈一带”战略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交织,使得“十二五”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困难突出。稍有不慎,或者说对以上几大战略性问题略有疏忽,就可能严重地制约湖北未来发展。尤其是低碳经济,当前国内外发展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在这次“十二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