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师一优李明满-用于合并.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师一优李明满-用于合并.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师一优李明满-用于合并.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师一优李明满-用于合并.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师一优李明满-用于合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 南宁市良庆区南晓初级中学 李明满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今天我看见大家很高兴哦!大家高兴吗?高兴,为什么呢?让我替大家说说吧,因为大家都是青春蓬勃、魅力四射的当代青年人,因为大家个个都是人才,能坐在这里学习,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家很高兴,对不对?可是课文里面的千里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作者是不是很高兴呢?让我们来看这篇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马说。 二、让我们先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会读下列加色的字吗? 1. 骈( )死于槽枥之间 2. 一食( )或尽粟一石 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三、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五、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1、阅读全文,让学生自主研究课文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利用课文注析、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对词语、句子的含义进行解析。 2、教师让学生把已学懂的词语、句子的含义说一说,并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提出疑问。 具体操作如下: 老师:请问哪个同学学会了哪个词语、哪个句子?站起来说说?(如下是举例) 学生:我学会了“一食”这个词,是“吃一顿”的意思。但不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是什么意思?“尽粟一石”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学会了“”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但不懂“不以其道”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不懂“不以千里称”中的“不以”是什么意思? 六、学习、归纳本课重要的词义、句义。(一)大家能解析加色字的意义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才美不外见(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4、其真无马邪?( ) (二)这些字你能理解吗?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虽有千里之能( ) 4、策之不以其道( ) (三)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 1、不以千里称( ) 策之不以其道。( )2、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能其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四)你能翻译下列 句子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评析语言表现效果(提示:表现效果指两方面:一,词语、句子表现千里马、食马者什么。二,词语、句子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老师:大家认为那一句最有表现力?说说它能表现什么?(如下是预设的学生的评析点,学生的回答与设计不一定一致,具体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随机调整,但老师要按这些方向和要点启发学生。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层层评析,一步步达到对主题的理解。) 老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能表现千里马什么情况?能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 老师:千里马有怎样的才能? 学生:日行千里的才能。 老师:但千里马能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吗?现在千里马还能日行千里吗? 学生:不能。 老师:千里马的才能被怎样了? 学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了。 老师:从哪里看出? 学生:从“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这句看出。因为它被辱没,与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棚里,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 老师:所以这一句表现千里马什么? 学生:表现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了。 老师:还有哪一句表现千里马被埋没? 学生:我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句知道,食马者没有发现它日行千里的才能。 学生:我觉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最精彩,因为千里马本来具有日行千里的优秀才能,现在竟然变得连普通马也比不上,这巨大的反差令人惋惜,我觉得这句能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之情。 学生:我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能其千里也”这句知道,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不能发挥出来,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了。因为千里马本来能日行千里的,现在竟然连普通的马都比不上。说明它不能日行千里了,它的才能被埋没了。 老师:对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这种情况,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感情?我们怎样把握这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作者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足见其才华,作者曾三次要求宰相任用,三次被距,大家想,作者对自己的这种遭遇是高兴的还是愤慨的?作者对自己的这种有才能却不被重用,才能被埋没的情况会是什么感情?同样类似的情况,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优秀才能,现在竟被埋没,连普通马都比不上,作者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是高兴的还是愤慨的? 学生:我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感受到作者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强烈愤慨,“安”字能表达强烈的反问,让我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愤愤不平之情,感受到作者对食马者的遣责。 老师:其实作者表达的不仅是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愤慨,还表达对自己不被重用,才能被埋没的愤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作者借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愤慨,表达对自己有才能却不被重用,才能被埋没的愤慨。这就是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老师:是谁造成千里马这样的?是怎样造成的? 学生:是食马者造成的,因为食马者喂不饱千里马,让它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老师:所以是谁埋没了千里马的才能? 学生:是食马者。 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有才能的人,由于不被赏识,不被重用,从而不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学生:有 老师:所以我们想,“千里马”仅仅指一匹马吗?它可能比喻怎样的人? 学生:比喻有才能的人。 老师:对,“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寄寓人才被埋没。借以表达自己有才能却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愤懑。 老师:我们再来评析另一句,好不好? 学生:我觉得“祉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这句最有表现力,它表现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已到了悲惨的地步。 老师:大家还从这句感受作者怎样的感情?假如是你,你会对千里马产生怎样的感情? 学生:同情。 老师:假如一个人每天都山珍海味,锦衣玉食,你会对他同情吗? 学生:不会。 老师:你是因为千里马怎样情况才会对它产生同情? 学生:因为它被辱没,与普通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它的遭遇很可怜、很悲惨。 老师:从千里马可怜、悲惨的遭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同情。 老师:一匹日行千里的千里马,本应在广阔的天地纵横驰骋,施展它日行千里的才能。现在竟沦落到与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棚的地步。而不能施展它的才能,你觉得怎样? 学生:觉得可惜。 老师:与“可惜”近义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惋惜。 老师:所以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对千里马的惋惜之情。 老师:哪些句子是写食马者的?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精彩?(学生回答) 学生:我觉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这句写得最精彩,它采用了排比修辞,能表现食马者的愚蠢。能表达对食马者强烈的不满和讽刺之情。 学生:我觉得“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最为精彩传神。“临之”说明千里马就在面前,明明千里马就在面前,而食马者竟然对近在咫尺的千里马浑然不觉,竟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这说明食马者根本不能辨识眼前的马是千里马。这就把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愚妄无知的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学生的回答与以上理解不一定一致,老师可通过启发学生获得以上理解。) 老师: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借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寄寓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这就是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板书) (另一版本的启发:) 老师:“临之”是什么含义? 学生:面对它。 老师:“面对它”说明千里马就站在哪里? 学生:站在面前。 老师:千里马就站在面前,为什么食马者还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学生:因为食马者不能辨识眼前的马是千里马。 老师:所以这一句表现食马者什么? 学生:表现食马者不能辨识千里马。 老师:这正是这句的精彩之处,因为千里马明明就站在面前,而食马者竟还说“天下没有千里马”,这说明食马者根本就不能辨识眼前的马是千里马,这就生动传神地把食马者不能辨识千里马,愚妄无知的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 老师:最后一句:“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大家从这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主要写千里马还是写食马者? 学生:主要写食马者。 老师:写食马者什么情况? 学生:写食马者不能辨识千里马。 老师:食马者不能辨识千里马,从而埋没了千里马的才能,作者会对食马者产生怎样的感情? 学生:愤怒,愤慨。 老师:所以你从这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我从这句感受到作者对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的愤慨。 老师:其实作者寄寓的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人才吗?其实是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没有发现人才。从而表达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的强烈愤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八,对本文托物寓意写法的理解。 这篇文章里的“千里马”仅指一匹马吗?“食马者”仅指喂马的人吗?其实,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借“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以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悲惨遭遇寄寓人才被摧残、被埋没。实际上以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寓作者不被赏识,不被重用,被埋没的遭遇。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九,作业布置 一、解析加色字的含义。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才美不外见 6、策之不以其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