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集团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总结报告.doc_第1页
绿城集团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总结报告.doc_第2页
绿城集团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总结报告.doc_第3页
绿城集团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总结报告.doc_第4页
绿城集团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总结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舟山玫瑰园景观设计与营造舟山绿城公司绿城舟山玫瑰园位于定海文化路116号原舟山市委党校地块,用地面积为4.71106英亩,其中适建面积为16272平方米。本工程共有8幢单体别墅和一幢物管楼组成,建筑风格全部为法式建筑,总建筑面积为678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428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358平方米。小区容积率为0.272,绿地率为46.2%。 玫瑰园工程的营造建立在集团第三代别墅营造理念基础之上;建筑以上海玫瑰园的户型为母版;景观设计营造管理的许多经验借鉴于湖南公司。鉴于该项目用地条件的特殊性,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景观工程营造方面均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案例。下面仅以原生植物保护、历史场景还原和挡土墙景观处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一、面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原生植物的保护(一)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尊重自然,考虑原生树木的保护和融合。舟山玫瑰园项目规划伊始,公司就在集团领导的关心和兄弟公司的帮助下,针对原党校基地中存在大量原生树木的情况,明确了充分尊重自然、尽可能保护现存原生树木的规划原则。在规划设计前安排有关工程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测量原生树木的具体坐标点,并交予设计单位以便规划时能够综合考虑建筑、庭院和路网的关系(图1-1、图1-2)。图1-1 场地中的原生树木图1-2 原生树木平面分布图(二)景观工程营造阶段:加强对古树的保护和维护,因地制宜地制定部分树木移植方案。 随着建筑位置与场地标高的确定,部分原生树木的栽植位置或栽植高度都与改造后的场地发生冲突,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每棵植物都能处于最佳的位置。譬如:原来位于6#楼西面的珊瑚根据建筑布局移植到7#楼西侧围墙,使高围墙得到较好的软化(图1-3);7#楼北面原生水杉,根据建筑局部迁移至7#楼西侧,与原水杉呼应,形成壮观的水杉林庭院(图1-4);6#楼北面香樟原地势较高,比设计后的道路高出2米,原准备设计成孤岛,但从整个景观效果看,十分不协调(图1-5)。根据道路标高及周边堆坡造型的需求,现场商量进行降标高1.5米的处理,降低标高后,得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图1-6)。图1-3 迁移至7#楼西墙的原生珊瑚图1-4 迁移至7#楼的原生水杉林图1-5 原地势较高的香樟图1-6 降低标高后的香樟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植物,是景观规划与营造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第一原则,也是景观管理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如何对待场地中原有的植物以及对原有植物的应用是否合理,都直接影响着景观工程的质量及植物功能的发挥。我们从规划方向的确定到景观工程的营造,都围绕着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原生树木展开,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和自然的尊重。施工过程中,针对每棵植物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调整方案,充分发挥了原有乔木已形成的体量、绿量、生机等原生植物特有的景观元素,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景观,通过合理运用保留植物,赋予建筑独特的历史感,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品质。二、跨越时间的空间历史场景的还原(一)保留场所记忆的景观设计本案基地即舟山党校旧址,有一处中心开放场地,位于现在的5#别墅南侧,由24棵枝叶茂盛的原生乔木围合而成,具有很好的空间围合感。在设计阶段,要求尽量保留现存的中心绿地,包括原生树木和休憩设施。中心花园设计的第一轮方案只保留原生树木,对其他元素进行重新设计;本着修旧如旧的原生态设计原则,在第二轮方案中则调整为保留原生树木并对原硬质进行修缮和复原(图2-1)。图2-1 改造前的中心花园(二)还原历史场景在中心花园的景观营造中,工程人员首先对花园周边进行改造,通过堆坡造型,形成和缓起伏的大草坪,犹如伫立的纪念碑的原生植物烘托了该空间的纪念氛围,给人强烈的空间体验。同时利用竖向变化界定了场所边界,形成半私密空间(图2-2)。图2-2 改造后的中心花园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施工中完整保留了花园里一处石质桌椅甚至是周边野生的香樟(图2-3);同时利用旧址拆除后的石材铺砌园路,选用历史斧凿的麻钉替代光洁的镜面石板表达对历史的追思,并使整个记忆空间更加自然协调(图2-4)。图2-3 完整保留的石质桌椅与野生香樟图2-4 麻钉面旧石材铺砌的园路关于再现历史场景的景观塑造方式,安藤忠雄曾指出其意义:“诠释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延续性、文化和场所精神,建筑就是一个插入基地的自律物体。”这就是说,为了得到强烈的、接近当时的空间体验,需要项目营造者完整地还原一段历史片段或场景,以求得真实而清晰的记忆,而这绝非以符号或小品的形式再现历史的手法所能达到的。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把记忆以小品的形式插入到这些法式建筑中,得到的景观体验和对历史的体悟远不及把这些建筑插入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当中。当然,这是对中心花园营造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重新梳理每种历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需要通过增加新的角色和景观媒介将这些元素巧妙且不着痕迹地组合起来,并与新的园区环境协调统一。然而,在这项工作中,最关键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求工程人员必须怀有一颗尊重历史的虔诚之心,必须具备能深刻体会历尽岁月的景观之美的专业眼光,再加上细腻、认真的工作态度。若非如此,就难以保存石缝里萌发的野生香樟,不会选用与原生罗汉松林相同树龄的铺装材料,也不会使这个充满历史感的中心花园显得弥足珍贵。三、长在墙上的画卷 挡土墙的景观处理挡土墙施工在山地别墅建设中比较常见,其处理手法及施工方案对景观工程的营造效果影响较大。玫瑰园北侧山体由于房建工程的需要形成面积较大的落差且较陡(约为15米),土质情况参差不齐。经邀请有关岩土工程师进行论证后,确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施工方案(图3-1)。图3-1 挡土墙的墙体施工在深化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符合景观工程的需要。原设计采用石材贴面,经耐久性评估效果及成本估算均不甚理想。由于墙体属于远景,协商后决定采用同建筑主色调一致的涂料饰面替代砂岩板铺贴的做法,在不降低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成本。考虑到15米高的挡土墙较为生硬,可能对业主产生压抑心理,后经现场协调,确定在+6.0m和+10.0m的标高位置按花槽做法进行设计(图3-2)。在后期的软景施工中,通过波浪形修剪的北海道黄杨配以黄馨、红枫等季相丰富的植物,以呈现自然的植栽手法进行挡土墙处理,使其与背景的山体树林相得益彰,形成类似巨形水彩画的独特景观(图3-3)。图3-2 分层花槽的施工图3-3 挡土墙的景观实景本案中的挡土墙与山体相邻,高度达到15米,属于特殊墙体,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需要特事特办。设计上应更注重工程安全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和现场指导。景观营造上,应避免体量巨大的墙体对人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整体软化墙面的做法存在困难,可以通过在墙体不同位置开种植槽,逐层软化的方法处理墙面。为了达到预期的成景效果,挡土墙的软景施工还应提前进行。只有在设计和施工的每个步骤中都谨慎小心、考虑周全,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