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1.准备好课前三分钟环节题目。2.搜集有关大自然文字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生生互相提问上节课课堂的重点内容,如:本篇课文的文体是?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教师相机指导、解答。【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六年级语文知识点多而广泛,死记硬背的识记方法效果并不好,这种活泼而又轻松的复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优生带着后进生一同进步,我们班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实施,发现效果很好,学生们越来越爱争相提问题考其他同学,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二、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峰吗?(生: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老师想让你们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山吗?(喜马拉雅山)(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图片)喜马拉雅山。据地质学家考证,700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那么,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人们发现在喜马拉雅山上有“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正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动物,所以,地质学家考证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2揭示课题是的,这些化石多像一段清晰的文字,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正是大自然这本大书上的文字。它们分别写在:天书、地书上。(板书)除了珠穆朗玛峰的这段神奇故事,你们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其他奥秘吗?3.板书课题: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大自然更多的奥秘了!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我便以小知识问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推进,导入出大自然文字的神奇而丰富,激发起学生的探知欲,学生会有主动探索课文的欲望,他们想知道更多关于大自然的奥秘。三、精读感悟1、水手、飞行员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朗读2、3小节,同座位讨论讨论)(板书“天书”上的文字)2、交流。(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谈意义: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看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指导朗读这句话。(2)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出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星座”的有关知识?)(师在黑板上画一下小熊星座示意图)(3)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4)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生交流。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设计意图】在解答“星星这一文字可以教会我们什么”这一问题时,我没有以灌输式的方式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把课堂还给学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紧扣“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思想,让学习真正发生!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体会到水手们能洞察星星这一文字的原因,所以,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大自然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与深入思考的,激发学生养成探索大自然文字的良好习惯。(5)飞行员是怎样认识“天上的文字”云的?生: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会把飞机毁掉。(哦,认识它可以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把飞机毁掉,避免空难的发生。)(板书:观察气象)(6)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简图示意:“砧状云”。)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7)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充满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的。(8)其实,勤劳的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了。老师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不妨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腰。天上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设计意图】在教学“云”这一节时,我拓展补充“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谚语再做相机补充。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大自然中“云”的奥秘,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素养。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这块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地书”上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板书:“地书”上的文字)(1)小组合作,认识“石灰石”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2)自学课文内容,填一填:看到(工地上挖出的这块灰色的石头),普通人认为( ),而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是由( )造成的,而( )是( )里的居民,据此可以推断( )。师:真是沧海桑田!解读石头文字,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齐读第五小节)【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所在,这一节学习时,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个学生为一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填空题,完成这一节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因为通过星、云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具备了合作探究,自学完成本节学习目标的能力,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3)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4)(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能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5)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吗? 生交流。(慢慢把它带来的)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懂大自然文字的人还推断出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你想明白这当中的道道了吗?(6)指导朗读第六小节。(7)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对第六小节的理解。(完成填空)读懂地书上的文字,能帮我们了解地质的变迁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搬、爬”等,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体会到花岗石告诉我们的是地质的变迁,而且这种变迁是经过漫长岁月而来的。同时,我对“冰川”的相关资料及时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这段文字,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段文字的学习与体会,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让”与有效的“引”会使课堂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四、课外拓展、情感升华1.其实,天书上的文字又何止星星和云啊,地书上的文字又何止石头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瞧一瞧。你又认识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读懂了他的什么意义了呢?(可以仿造2、3小节或5、6小节说一段话吗?)(准备一分钟)2.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设计意图】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大自然文字的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地养成了主动探索大自然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而言是极大地收获。同时,我也补充了一些我搜集到的资料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师生一起徜徉在大自然的奇妙世界里,真的是有趣极了!五、介绍作者、培养习惯1.大家俨然成了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真棒呀!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篇课文的作者:(出示:伊林的简介、小故事)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2.你从作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设计意图】作者伊林的简介,我并没有像往常学习一样,在开篇就对作者做介绍与补充,而是留有悬念,一直保留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中。因为在课前搜集本课资料时,我发现伊林的小故事里充分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乐于、善于走进大自然的人,这与课文最后一节的内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吻合的,即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大自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伊林的小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问题。学生很喜欢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所以伊林在学生心目中起到了一个榜样的模范作用,相信孩子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五、总结全文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写在小便利贴上,读一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2.书写、分享、展示。六、课后作业:就让我们学习伊林的写作手法,介绍一种你已经读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尽可能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你的文字活起来,可以借鉴花岗石的介绍方法。(提供几幅图片,请几位学生展示复述)附:板书设计星星:辨别方向 云朵:观察气象 认识大自然石灰石:了解历史 花岗石:地质变迁 探索大自然教学反思:说明文具有朴实无华的文字,清晰的条理,以及众多的科普知识,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功课,如:搜集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冰川移动的资料、大自然中的奥秘等,我希望把学生带进有趣的境界,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前一段时间对“让学引思”教学改革理念的学习,我也在我的教学中慢慢地探索与践行“让学引思”的教学思路,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又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概括承受三方合同2篇
- 商品入仓库服务合同4篇
- 新解读《GB-T 31048-2014铜冷却壁》
- 草鱼收购合同6篇
- 合同范本印章怎么盖
- 食品供应协议合同范本
- 药厂木香采购合同范本
- 卫生院尘肺病康复站差错事故预防及突发事件处理制度
- 供电监理合同范本
-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五篇
- 静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的配置方法
- 短视频制作实战课件
- 面试礼仪与求职技巧讲义
- 严重创伤的急诊管理课件
-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课件
- 文化人类学课件完整版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青铜葵花》导读课 课件(共24张PPT)
- 《Section B 1a-1e》获奖教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九年级英语教案
- 中医儿科学 手足口病
- GB/T 14842-2007铌及铌合金棒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