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 考核性质 开卷考查考核类型 小论文考核时量 120分钟考核题目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 1 标题 10分选题范围 选题新颖度 文字提炼 2 意义及研究现状 20分 意义分析透彻度 研究现状了解程度 500字 3 论述思路 结构 40分 中心突出 思路清晰 结构完整 标题提炼精准 二级标题 4 主要观点 20分 观点明确 观点正确 300字 5 参考文献 10分 格式规范 数量 5条以上 一 论题 民族文化身份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二 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艺术文化事件的介绍和评价2 研究状况介绍3 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意义 学术意义 现实文化意义 三 论述思路 前言 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一 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1 爱情至上的主题诉求 同 2 中国式的爱情变调 异 3 文化观照下的中西爱情观 文化探源 结论 二 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1 自卑自虐 的女性心理 同 2 主体意识的强调与缺位 异 3 文化观照下的中西女性意识 文化探源 结论 三 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1 紧张激越的艺术追求 中 2 清空宁静的意境营造 西 3 中西美学背景的差异 文化 结语 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 结论 四 主要观点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的被改编事件 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 2 作为当代人的 多元文化 背景 使创作者有意识向 国际话语 靠拢 但民族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很努力地进行着 中国式 的表达 由此 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 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 女性意识以及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 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 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 3 关于 来信 在原著和改编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 笔者以为 这既包含有某种文化层面的 误读 同时也不排除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策略 五 参考文献 1 三人书简 高尔基 罗曼 罗兰 茨威格书信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158 2 陈明辉 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 金羊网 羊城晚报 2005年1月9日 3 韩耀成 茨威格精选集 编选者序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年 15 4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舒昌善等译 三联书店 1991年版 86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中国当代的接受摘要 茨威格的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次 特殊 的接受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在彼此的衬托和比照下鲜明地表现出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异质文化在这里已作为一种 陌生化 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接受 异质文化 陌生化 与 赵氏孤儿 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相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当代中国所引发的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 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易让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 事件 联系在一起 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的作品通过嫁接 改编 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新作 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 当年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剧作 赵氏孤儿 被伏尔泰改编成了西方式的悲剧 中国孤儿 而如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则成就了中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蕾的同名电影 该电影最近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体 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情与关注 因此 该事件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 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 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同样意味深长 所谓当代语境 是指当代多种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比照 交相辉映的 多元文化 背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接受 被改编的 导演徐静蕾是一个典型的由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人 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解放使其得以熟稔地使用 国际话语 加之有意识地冲击国际大奖 她更是细心地向 国际 靠拢 然而 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 又使她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 中国式 的表达 她甚至将故事的背景整个地搬到了中国 而且是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三四十年代的北平 让一段激越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在弥漫着幽怨的琵琶曲调的四合院中演绎铺展 正是由于接受者这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身份 使得原本篇幅短小 主题集中 结构单纯的一个 小 作品变得不再单纯 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 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 女性意识以及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 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 当然 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 一 我爱你 与你无关 茨威格在原著中以一个极端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爱情观 女人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R温柔的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给她寂寞的生活所带来的明朗 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中 为了爱情 她舍弃了金钱 地位 声名甚至是自尊 她还为他生养了一个孩子 可这一切均不为作家R所知 在作家心中 她从来都只是一个陌生女人 然而 女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 无论男人如何漠视自己 却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 无怨无悔 即便为养活孩子不得不卖身 不得不与众多男人周旋 仍然心无旁骛 坚定执着 直到他们的孩子因病死去而女人自己也即将死去 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 这是何等纯粹 偏执的爱情 它曾令无数的读者震撼并叹为观止 用 西式爱情观 融入 国际话语 应该说 改编后的电影 来信 与原著契合度最高的就是 爱情 主题 徐静蕾也一再声称她之所以将小说 来信 搬上银幕 正是因为小说中的这一超凡脱俗的爱情观给过她很大的感动 作为当代人 她也很欣赏 我爱你 与你无关 的西式爱情观 显然 徐导是自觉地以一种当代人复杂的文化身份介入作品主题的 的确 爱情契合了全人类的感情 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 为改编提供了可能 也为其获得国际性大奖提供了可能 据说 好莱坞电影征服全球的成功秘诀 就在于掌握了 爱恨情仇 这一人类情感脉搏的共振原理 处于当今文化 一体化 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徐静蕾瞄准 爱情 这一主题大做 国际 文章 正可谓是找对了路子 然而 我爱你 真的 与你无关 吗 作为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青年徐静蕾 在作品内和作品外均倾力阐释并努力让人相信这一 西式爱情观 但作为一名中国人 文化基因又不时地 默默地起着作用从而消解着这一主题 因此 无论徐导怎样对观众和媒体说明 申辩她的主题和意图 她的作品还是 出卖 了她并告诉人们 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相信爱情 用 西式爱情观 融入 国际话语 与原著相比 电影 来信 鲜明地表现出了 情的淡化 和 爱的空洞 我们知道 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激越 最为热烈 最为特异复杂的一种 悲 与 喜 苦 与 甜 常常交汇成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 茨威格深谙 爱情之道 因此 在小说 来信 中 他以其 极端化 的处理 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首 爱 的狂欢曲 在茨威格的笔下 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激情 就像是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返顾地表达着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 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灯式的爱情挟裹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 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 以至于高尔基看完小说后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 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 对女性的超人温存 主题的独创性 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 使我深为感动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1 电影 来信 尽管极力表达着 爱情至上 的观念 为此不惜 因袭 故事的叙述方式 情节筐架以及女主人公的独白 在主体内容上简直就是原作的翻版 然而 观众却竟然感觉不到爱情 那典型 中国式 的冷静而含蓄的述说已不自觉地 过滤 或者 抽空 了所有的激情 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爱的 概念 和 事件 或者说 改编者努力保持着事件的完整和合理 却没能保全主人公心跳的频率和节奏 这使得观众在解读该 事件 时 更多的是感受到 事件 的奇异 而所谓 感动 或者 震撼 就无从说起了 甚至连对女主人公的 同情 也有些勉强 这种情况被互联网上的影评帖子一语道破 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 2 笔者实在不能责怪改编者 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 空洞的爱 是其潜在的 文化基因 造成的 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 老北平四合院中的特殊氛围 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 使改编者不得不时时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 因此 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些心虚和气短 中国人历来不善于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爱情 在传统文化中 爱 这个字眼从不指向 男女之情 倘若要表达爱情 也不过用 相思 或者 相知 这样模糊含混的词语来指代 即使是表达爱情最为直率 最为热烈的乐府诗 上邪 也不过说到 我愿与君相知 这个份上 当然 笔者在这里最想指出的是 中西文化在爱情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决不只体现在表达上 其根本差别是对 爱情 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比较而言 西方人更注重爱的过程即 恋情 中国人则更注重爱的结果即 婚姻 翻开西方文学史有关 爱情 题材的篇章 无论是 十日谈 中的爱情故事 还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 无论是斯汤达 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对爱情生活的描写 还是拜伦 雪莱 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篇 我们不难发现 西方作家写男女之事总是喜欢写 婚前情 婚外情 他们偏好在恋爱过程上做文章 且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 然而一旦言及婚嫁则嘎然而止 与此相反 中国文学家或艺术家对爱情题材的处理明显表现出重 结局 重 婚姻生活 的倾向 痴心女子负心汉 是常见的故事范型 门当户对 是典型的爱情观念 有情人终成眷属 是最高的爱情理想 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所出现的主要元素无不串联在 婚姻 这支线轴上 这样一来 二人世界的情感浪花必然被 婚姻 所带来的众多的社会元素所冲淡 主题和社会冲突必然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内容 而爱的过程则降格为表现主题思想的必要外壳 爱的复杂的心理展示也就常常被 精炼 为 辗转反侧 或 剪不断 理还乱 之类的概括性词句 即便是 西厢记 和 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样最纯粹的爱情作品 也逃不出 爱情即婚姻 的深度模式而在情感的表现力和对 读者 的情感冲击力上大打折扣 如此这般 中国版的 来信 在表现男女情感方面所显现的空洞 单调 木讷 苍白 缺乏激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说改编的 来信 中完全没有 激情 的成分那也是不够客观的 我们不难发现 电影 来信 相对而言比较灵动和有生气的地方就是女主人公与男子的两次 亲密接触 这是改编版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笔者注意到 改编的 来信 在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中顺理成章地 简化 了许多内心独白和心理刻画 甚至连原著中表达爱情最激烈 最狂热 心理展示最细腻 最真切 给读者冲击力最大 最强烈的一些段落 如 我 因母亲改嫁不得不离开男子的前一晚 我 的内心煎熬等细节也省略了 但是 改编者却相当完整地保留甚至是渲染强化了男女主人公两次 亲密接触 的事件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 笔者将中国同西方好莱坞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做过比较 结果是西方的电影对 亲密接触 的事件表现得似乎更为简省和含蓄 倒是中国版本在这方面的处理要显得大胆和开放得多 这一似乎违背常理的 倒挂 现象 其实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反映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 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对 爱情 的理解更为 世俗 更为 实际 这其中不仅包含有对政治 经济 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诉求 还包含了对 肉体 的实际利益的关注 也就是说 中国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更关注的是 性 而不是 情 所谓 有情人终成眷属 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争取 性 方面的实际保证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 即一方面中国人羞于谈情说爱 将男女之情挤压至边缘的位置 另一方面 娼妓文化 却畸形地发达 这个事实 笔者无需赘述 只是想借此对徐静蕾在电影 来信 中 重性轻情 的表现 做一种认识上的纠正 与其说徐导演的 重性轻情 是其现代身份和观念的 西化 使然 倒不如说仍然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二严格说来 茨威格的小说 来信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而是一部表现女性恋爱心理的 女性小说 小说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 以女性视角为惟一叙事视角 以女性心理或女性意识为总体抒写对象 因此 女性 一词便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的又一关键词 身为女性的徐静蕾从对原著的关注到下决心进行移植和改编 其间也无时不挂念着 女性 这个词 她还于多种场合反复声称 现代女性在恋爱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此话不管表明了怎样的 现代女性意识 它至少说明 女性意识 是改编者无法回避也不想回避的内容 说明 女性意识 是我们解读作家 作品乃至中西文化的又一焦点 对于原著中 陌生女人 那种超凡脱俗不计回报的 爱 以往读者大多从 社会学 角度对其大加赞赏 认定它是一种 高尚 的精神和情感 3 笔者却更愿意从 心理学 和 人性 的角度看待这种 牺牲精神 借弗洛依德的视角 笔者在这里看到的是 女人 深度的 自卑 与 自虐 那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战争 女人一再放弃当面表白的机会而选择了默默追随 默默奉献的方式 其深层原因是怕遭到男人的拒绝 这说明打一开始女人就并不认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爱 这除开地位悬殊之因素 其实更有女性惯有的 自卑 心理在起作用 在现实空间里 女性的 自我 是难以实现的 她们只有在虚拟和幻想的空间里使自我得到确证 而 爱情 正是她们得以将自我无限扩大的虚拟空间 于是 她们便力图以牺牲和隐忍来维护爱情的纯粹与完美 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与伟大 证明的过程充斥着辛酸和痛苦 女人却自觉地 享受 着这个痛苦过程 于是 自卑 就演化成了一种 自虐 故事里的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其他一切可以获得幸福的机会 甚至最后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种牺牲的动力就是建立在自虐基础上的精神满足 表面上 改编版中的 陌生女人 似乎更努力地维护着女性的 自尊 而不肯将原著中的 自卑 和 自虐 进行到底 这首先表现在 编导大量删减了原著中 女人 对男子的急切而露骨的表白 并且用舒缓的叙述速度降低了 女人 对男子的激情 赋予了 女人 在原著中不曾有的一种 优雅 与 矜持 其次 编导将原著中女人的 妓女 身份改换成了 情人 身份 并且一直让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而不是原著中那个富有却衰朽的老公爵伴其左右 这就大大地提升了 女人 的社会形象 补救了 女人 的 自尊心 其三 改编后的 女人 不再具有原著中那么强烈的牺牲精神 这个 女人 比在原著中更计较自己的 被认出 以至于越到后来越是爱得不纯粹 越是有了几分 幽怨 和 悲戚 的情绪 总之 原著中的 女人 爱得热烈 爱得彻底 爱得执着 爱得纯粹 爱得卑躬屈膝 奋不顾身 改编后的 女人 却爱得含蓄 爱得矜持 爱得优雅 爱得悲戚 爱得瞻前顾后 矛盾飘摇 笔者以为 改编者正是在用 陌生女人 的这点矜持和矛盾 挽救着女性的自尊心 然而 恰恰在这里 也显露出了 陌生女人 对 自我 的彻底放弃 同时也显露出了中国女性 自我意识 的淡漠与缺失 何以说 自尊 不是一种 自我意识 的觉醒 反倒是 自我意识 缺失的表现呢 这当然要看它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和成份了 改编后的 陌生女人 的确比在原著中显得矜持 幽怨和自尊 但这种自尊却是建立在对 爱 的权利的放弃 对 被爱 的心理诉求的扩大强化上的 原著中的 女人 爱得投入 爱得下贱 却也爱得坦然 这坦然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关于爱情的 平等意识 即女性也有追求的权利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 男女之间的平等是没有的 但西方女性依然看重自己在爱情关系中的主体性 看重在 爱 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翻开西方文学史 那一个个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 美狄亚 娜塔莎 埃斯梅拉达 爱玛 安娜 卡列尼娜等等等等 无论 爱 得高贵与低贱 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她们在爱情关系中的主体意识 或者说 在 爱 与 被爱 的心理角色中 她们既是后者也是前者 她们渴望 被爱 却更重视 爱 的感受和体验 而在爱情问题上 中国女性历来都是处于被动和缺乏主体性的 大多数中国女性甚至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生活 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造成了不平等的男女关系 使女性在复杂的男女关系中不得不更计较和关心自己在男人心中或家庭中的地位 在这种处境下 女性似乎只要 被宠爱 被重视 就满足了 几乎谈不上主动地去爱对方 甚至常常不在意对方是否具有让自己去爱的理由 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关系是如此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关系也是如此 女性在男女关系中的这种 争风吃醋 争宠斗强 的景况 在苏童的小说 妻妾成群 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可以说 中国女性的恋爱意识中 更多的是对 被接纳 被欣赏 被宠爱 的渴望与诉求 这其间 未必没有 自尊 自爱 的成分 甚至有时 这种所谓的 自尊 还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程度 如改编版中的 陌生女人 越来越执拗于 被认出 的问题 同时也越来越忽视自己 爱 的初衷和感受 从而将 自尊 放在了爱情心理的核心位置 然而 这种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的 自尊 最终仍然是对自身欲望的忽视与放弃 说到底 也还是对 自我 的一种放弃 徐静蕾在改编中硬 塞 进去的这份 自尊 许多人将其视之为 女权主义 的产物和女性 自我意识 的觉醒 对此 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笔者以为 改编中所呈现的这种捉襟见肘 扭扭捏捏的 自尊 恰恰是对 自我 的弱化与放弃 其主要成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 羞怯 与 被动诉求 由 多元文化 打造出来的青年艺术家徐静蕾 急于要表达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女性意识 为此 她一再声称 当代女性在爱情里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我爱你 与你无关 这分明是在强调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女性由 被爱 到主动去 爱 的角色转化意识 但是 我们在影片中却处处看见她的矛盾 她的犹疑 她的困惑和她的力不从心 看到她对西方观念和文化吃不进 吐不出的那份尴尬 对于自己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矛盾 她又解释说 我要把我第二次再看时的感受在电影里表达出来 当然它十分庞杂 那是些关于信仰 关于死亡 关于自尊 关于孤独 关于谁比谁更需要同情 以及关于那些被我们虚拟了的爱情 那些我越来越不明白的爱情 而她越是这样 我们就越是看到了她的矛盾恍惚 无所适从 越是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接受一个故事容易 接受一种观念和意识的确很难 三如果说 中国版的 来信 在主题和女性叙事视角上与原著有意识地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那么 在审美风格上 编导却有心打出了 文化陌生化 这张牌 刻意制造出了审美 距离 也就是说 编导借着古瓶装洋酒的机会 充分展示甚至是利用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极力彰现民族特色 造成中国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审美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新异感 以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 众所周知 西方艺术历来以风格的深沉浓郁为特色 就叙事艺术而言 则莫不追求紧张激越 扣人心弦 酣畅淋漓的审美效果 茨威格的小说正可谓西方艺术审美风格之典范 其小说 来信 的情节结构尽管极其单纯 但整个故事却仍被作者写得波澜壮阔 高潮迭起 极富戏剧性 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也可谓是浓墨重彩 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 对其所要表现的情感波澜 总是从各个角度 多个侧面 运用多个修饰语句组成的长句 进行细致稠密的形容和刻画 力求穷形尽相 这种紧密酣畅的叙述方式形成了小说炽热如火的情感基调和一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 关于这一点 作者在其回忆录 昨日的世界 中曾有过明白的表述 只有一页页读过去 情节始终高涨不衰 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 叫人喘不过气来的书 才会给我们充分享受 4 显然 紧张热烈 这是茨威格不懈的艺术追求 同时 它也从一个方面代表了西方千百年来延续不衰的审美倾向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纯 西版 的叙事作品 经中国艺术家们的一番演绎之后 其紧张热烈的气氛和浓墨重彩的格调已是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蕴涵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含蓄 幽雅 空灵 淡远之美 首先 台词的削减 长镜头的广泛使用 极大地改变了原著的叙述节奏 消解了原著紧张激烈的气氛 其次 化入化出的散文化笔调 有效解构了原著所特有的戏剧性 使故事显得极为舒缓 再者 那冷静低调的道白和内敛矜持的表演也有力缓解了原著所营造的一个个冲突和高潮 使作品于平淡之中更富有内在的张力 当然 编导还不只是运用种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意蕴 同时 还有意识地将故事设置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这样一个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时空之中 以便于将一些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 四合院 人力车 小巷 骆驼 寿面 媒人 旗袍马褂 火炕 窗花以及那贯穿始终的幽怨飘渺的琵琶曲直接往故事上贴 编导正是通过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 文化元素 的直接呈现 极为有效地营造出了一种清空 宁静 隽永的古典诗词般的意境 同时 也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新异感 也许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这些表层和深层的文化元素未必称得上是新异或 陌生化 的 但由于这些元素是用在一个外来的 带有西方意识和观念的故事中 如前面所说 是一种 古瓶装洋酒 的做法 因此 许多原本熟悉的东西也就多了几分新的意趣 当然 我们之所以说编导有心打出 文化陌生化 这张牌 主要是指编导潜在的 国际意识 也就是说 编导根本就是冲着西方世界去的 就是冲着所谓国际奖项去的 十几年前 张艺谋曾用 花轿 唢呐 高粱酒 打开了中国电影甚或是中国艺术的国际市场 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一艺术信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此后 这种由 文化 铺路的 曲线救艺 之道便成为中国艺人屡试不爽的成功的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 来信 的编导徐静蕾在实践前辈们的成功经验的时候 有一点却是做得比前辈们更聪慧更明智的 她不是一味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落后的 丑陋的 消极的成分当作 民族特色 四处张贴 不像许多人那样靠 抖露陋习 和 出卖家丑 来换取洋人的好奇 而是选择性地将目光锁定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且最富魅力的审美文化形态上 在 美学 上大做文章 也就是说 编导在打 文化 这张牌时 不着眼于对文化小噱头的把玩 而在意于一种 大文化 的基调的铺垫和色调的涂抹 中和圆融 之美学精神正是编导看好的中华 大文化 因此 编导将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意境的营造上 无论是艺术手法的运用 还是生活场景的设置 无不出于对 风格 和 美 的考虑 这种扬长避短的做法最终成就了创作者及其作品 事实上 影片 来信 真正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也还是它的 风格 特别是对于那些看惯了 粉红骇绿 的西方人来说 冷静含蓄的叙述风格和空灵淡远的审美意境 这才是最吸引他们眼球的地方 而影片最终获奖的原因 恐怕也要归结于这种纯 中国式 的表达 关于 来信 在原著和改编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 笔者以为 这既包含有某种文化层面的 误读 同时也不排除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策略 事实上 徐静蕾的电影 来信 所引发的一场中外观众 再接受 的浪潮 确实很有意味 对于西方观众来说 一个熟悉的爱情故事被中国改编者民歌小调地处理一番 自然倍感新异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故事本身仍然是纯西方式的 因而对其中的主题及女性心理问题仍然感到十分的陌生和好奇 可以说 文化的 陌生化 是中国艺术家 笼络 西方观众 冲刺国际大奖的重要砝码 也是用来吸引中国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使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句老话得到了双向印证 所以说 在当代语境下 误读 的可能其实正逐渐地被减弱 而文化的 陌生化 则越来越成为一种手段 来信 的 被接受 和 再接受 的事实 是否正暗合了当代异域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新的趋势 这或可成为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一 论题 从透视中西妓女形象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动态 金陵十三衩 是当今影视界一部相当有影响力的作品 其中塑造的一系列妓女形象更是引来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除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感悟式点评外 学术界也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加工设备供货质量保证措施
- 管线工程冬雨季施工环保节能措施
- 建筑工地冬季防滑措施
- 消防设施施工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 城市基础设施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 智能硬件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 传染病防控中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 木方模板买卖合同范文订立指南
- 合同审核清单涵盖主要风险控制点
- 建筑外墙涂料抗裂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小学数学课标培训课件:“数与代数”版块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 《HSK标准教程3》第1课
- 中国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解读
- 石油储量与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 《忆秦娥~ 娄山关》
-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
- 安全挂梯施工方案
-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 《项目管理飞行检查管理办法》宣贯交底
- 易制爆化学品危险物品单位治安防范情况检查评估表
- 干熄焦余热发电安全预评价送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