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活动与探究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四、开放探究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核工记清宋起凤参考答案: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附: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课文补注(1)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苏轼也确有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不肯定地说却用推测的语气呢?这可能是因为大苏泛舟赤壁虽然确有其事,但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后者只是一种传说。至于王叔远用这个传说作为雕刻的题材,则完全无损于艺术品的完美。(2)左臂挂念珠倚之“倚”是靠着的意思。“之”是代词,指“左膝”。对这句话,有的读者也许会问:它说的是“左臂靠着左膝”呢,还是“念珠靠着左膝”呢?仔细想来,应该是“挂着念珠的左臂靠着左膝”。(3)技亦灵怪矣哉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魔才能办得到”。“灵怪”二字,含有成语“鬼斧神工”的意思。“技亦灵怪矣哉!”用现代汉语来说,大致等于“技能的精湛,也真可谓鬼斧神工了啊!”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2关于“核舟”之“窗”“启”“闭”谈文中“旁有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辅导类书籍把这段话译为:“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看见右边”,把“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打开)闭(关上)吗?首先,“核舟”是件工艺雕刻品,它只是一种造型设计,雕刻家借此表现一定的内容和主题,完全能够凭直观的立体感来完成,达到艺术的真实美,而没有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在一件工艺品上设计可以打开、关上的活动窗的必要。其次,“核舟”体积有限,长“约八分有奇”,不及盈寸,高“可二黍(黄米粒)许”,且“桃核有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故“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王叔远能以“蚊足之细,钩画了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确实“技亦灵怪矣哉”!令人叹为观止,又焉能将窗子刻得开关自如、类似户室之“真”窗呢?且八扇之中能开启者共有几窗呢?即使有一窗如此,也是匪夷所思了。其三,该如何理解“核舟”之“窗”呢?我以为,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将八扇窗刻得情态各异,有开着的,有关着的,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布局,富于层次变化,这样,通过“启窗”(打开的窗子)可从纵深处“雕栏相望”,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以展示其画面的艺术空间,而通过“闭窗”(关着的窗子)可见到窗棂上东坡居士赤壁赋中脍炙人口的名言,既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又可增加工艺品的装饰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所以,我认为“启窗”“闭之”并非动宾式,而是偏正式:“打开的窗子”“关着的窗子”,可译为“通过打开的窗子”“通过闭着的窗子”。这样解释,就合情合理了。 (参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3核舟记课文删节部分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也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繇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注指庄子与列子。须麋:同“须眉”。繇:同“由”。“棘刺”句:战国时有人在燕王面前夸说能在棘刺的尖端雕刻母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课文助读宁波发现稀世珍宝专家解开核舟四谜 郑建军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收藏界的一大新闻,引起各方强烈反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文博专家专程赴宁波,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为明代精湛的手工艺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最近,专家们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解开了此核舟的四个谜团。谜之一:此枚桃核舟的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名,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专家们发现,此枚明代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同时,此枚明桃核舟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谜之二: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专家认为,桃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时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设计,突破了王叔远早期作品中通过在画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赤壁赋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谜之三:此核舟长宽之比属“黄金分割”比例。“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在明代的艺术品中得到应用,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入。谜之四:桃核舟何以一枝独秀、价值连城?明代果核微雕品类繁富,有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等果核雕刻,为何惟有桃核舟倍受珍视,这一直是个谜。专家们经过对实物研究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桃核有不规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雕刻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因而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在清代亦为数寥寥,只有几位大师能雕刻。其次,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压邪扶正、避凶趋吉的物品,如桃符、桃梗等,因而古玩指南一书将桃核舟列为宫廷秘藏,达宫显贵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长期以来,海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发现过明清两代美仑美奂的桃核舟实物或图片,大陆出版的国宝大观一书只能将一枚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雕刻的长达34厘米的橄榄核舟奉为国宝。专家们认为宁波发现的明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这一国宝的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清桃核舟的空白。(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二、课文赏析1品“奇巧”和其他雕塑一样,微雕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所塑造的形象明显而确定;但它没有时间性,它的形象是凝固的,也不能说话,甚至很难现出各种连续不断的表情。而这些难题往往是高明的雕刻家独展匠心的地方。“奇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在逼真的细节中,让观赏者从细微处见其高超的技艺。既开小窗,那一定能“启窗而观”;既挂念珠,那一定是“珠可历历数也”。(2)善用暗示的手法,引导观赏者去联想,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上。雕刻家把东坡泛赤壁时所写的名句巧妙地镌刻在窗户上,透过对联,让人们想像东坡此刻正在明月之夜,游览赤壁,抒发情怀。“舟尾横卧一辑”暗示此船正随波漂浮,点出“大苏泛赤壁”中的“泛”字。(3)表现在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鲁直的专注,佛印的闲散,如在目前。两舟子的视线也能做到俯仰生姿,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种舟静而神不止的化静为动的雕刻技艺。(4)表现在色彩的搭配上。对联用“石青糁之”,是蓝色的;题名,“其色墨”,是黑色的;而篆章,“其色丹”,又是红色的。一枚小小的核舟用了三种颜料,也能看出雕刻家的“奇巧”。2说“灵怪”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无数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长城、故宫等等,无一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理,核舟的雕刻者能在方寸之间显示大千世界,说明雕刻者“技亦灵怪”。雕刻者能在径寸之核上为宫室、器皿、人物等,且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不盈寸”的桃核上表现“大苏泛赤壁”这一典故,且人、物形态逼真,文字是“细若蚊足”,表现的内容又多,这简直是鬼斧神工,用“灵怪”形容,当之无愧。王叔远创作的这件艺术珍品,充分说明了他雕刻艺术的高超,更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3核舟究竟有多大?课文中是这样表述核舟的长度和高度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多长?古代的“分”和现代的“分”相同吗?“二黍许”又究竟有多高?这是每个读者都会产生的疑问。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的做法,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于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粒黍的长度约为一分,一百粒黍累加起来的长度即为一尺。黍,又称黍子,多为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有白色、黄色和褐色三种。古代,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现在种植很少。作者用“二黍许”来表述核舟的高度,在当时是通俗易懂的。古代的一尺到底有多长?清代的侓吕正义中有这样的记述:“且验之今尺,纵黍百粒得十寸之全,而横累百粒适当八寸一分之限。”由此可见,清代以前是横向累黍百粒为一尺,而清代则是纵向累黍百粒为一尺。有人曾做过实验,黍子横排一百粒约合23厘米,纵排一百粒则为32厘米。也就是,清代以前一尺长约23厘米,清代一尺长约32厘米。一九七五年,我国天文史学家伊世同先生,从元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了当时量天尺的刻度,通过考定,一尺长245厘米(文物1978年2期量天尺考)。核舟记一文的作者魏学洢及核舟的雕刻者王叔远均为明代人。明代的度量衡基本延用了元代的标准。我们姑且以元代的一尺长245厘米即一分等于0245厘米来推算核舟的长度和高度,那大约是196厘米长,049厘米高。搞清楚核舟究竟有多大,这篇课文的思想底蕴会尽显庐山真面目,不言自明。4核舟记赏析我国古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同艺术语言的移译,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改换。它们的成功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被描写的艺术品本身必须是精美的,二是作家的描摹必须是出色的,两者缺一不可。这篇核舟记是描写微雕工艺的,它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来自这两个方面。作者所见的这只核舟无疑是精美绝伦的:一是构思的匠心独运,二是刀法的精细娴熟。它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这是实有其事的。东坡泛舟赤壁共两次,均在元丰五年(1082),一次在七月,一次在十月,有苏轼自己写的前后赤壁赋可稽。雕刻家就在核舟上刻着这两篇赋中的名句,一是后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是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用意就在于借二赋中的写景名句,标示泛舟时的景色特点。仅从这一点就可显示其构思上的创造性。更为别出心裁的是在同游人的安排上。大苏的两次泛赤壁,同游人均为不知姓名的一般士人,而核舟的船头上与东坡同坐的居然是黄庭坚与佛印二人。这自然与事实不符,黄庭坚此时远在江西泰和任知县,佛印也远在杭州的寺庙,或扬州自己的庄园,不可能同一时间跑到苏轼的贬地黄州来凑热闹。雕刻家之所以要把他们拉在一起,是因为泛赤壁的船及船上的人物器件再细微也可雕刻,唯独其题蕴,其境界,不好直接表现,像苏轼泛舟时那种不以贬谪为事的豁达胸怀,及其对宇宙、自然、人生、自我所作的哲理性思考,则不是用刀子刻得出来的,只能从同游人的身份与关系上作某种暗示。苏轼与黄庭坚是半师半友,志同道合,仕途上有着共同的命运;而佛印又是苏轼的最为的知己的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水设备防腐更新技术方案
- 毕业论文致谢7篇
-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2课《演唱 跳绳》教学设计
- 毕业致谢合集7篇
- 2025年骨科创伤处理演练答案及解析
- 2025租赁工程机械合同范本
- 2025年康复理学专业技能评价答案及解析
- 供热管线更新改造进度管控方案
- 供热管线改造资金使用监管方案
- 2025年心理学心理测试方法应用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公证处聘用制书记员招聘考试要点及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2026学年广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手电筒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设备使用与保养培训课件
- 酒店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培训课件
- GB/T 9258.2-2025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粗磨粒P12~P220
- 2025山西太原西山生态文旅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及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数控铣床实训安全教育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GB/T 28749-2012企业能量平衡网络图绘制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