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国际技术贸易1ppt课件_第1页
上海交大国际技术贸易1ppt课件_第2页
上海交大国际技术贸易1ppt课件_第3页
上海交大国际技术贸易1ppt课件_第4页
上海交大国际技术贸易1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 国际技术贸易适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主讲 陆蓓办公电话 021 52301261电子邮件 blu 国际贸易 技术 恩里克 达伽马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 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 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 巴西以及环大西洋 印度洋航线的岛屿 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 到16世纪末 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 被西班牙占有 统治着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 它征服了亚洲的菲律宾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 哥伦布 麦哲伦 作为中间人 代理人 加工者和推销商 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 丝绸和黄金 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 返航时 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 瑞典的铁器 芬兰的木材 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东亚 台湾 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 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 巴达维亚城 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 非洲 好望角 大洋洲 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新西兰 南美洲 巴西 北美大陆 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 纽约 英国 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 首先出现在纺织业 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 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 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 工业革命 的起跑线 数学家 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 自然哲学家和神学爱好者创建了微积分和经典力学 发明家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 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经济学 现代自由市场 劳动分工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科学的大门 亚当 斯密挥舞着一双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秩序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 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 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 秘鲁送来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我们的咖啡 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 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 1850年 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 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火车和汽船开始代替马车和帆船 1814年 世界上第一个蒸汽火车头在英国诞生 1830年 蒸汽机车开始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上奔跑 到1851年 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 铁路总长度约13000公里 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美国 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电报 留声机 电影等一千多种成果 被誉为 发明大王 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他创立的 门罗公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量生产发明物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仍在硅谷发光 爱迪生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新工厂 每一天 都有大量的煤 铁 砂子和橡胶从流水线的一头运进去 有2500辆T型车从另一头运出来 在这座大工厂里 有多达八万人在这里工作 福特 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同时 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美国工业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80 以大型电子计算机 飞机及零部件等航空产品 原子能工业设备和技术 机械和运输设备 化学制品为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国 农产品以玉米 小麦 稻米 棉花 大豆 烟草等为主 也是专利技术 劳务和军火的最大出口国 人类四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革命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法国 德国 美国与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四强 第二次革命以电工技术为主 美国 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 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也迅速发展 第三次革命以美国为策源地的信息技术革命 1960年发展最快的行业是工业 电气 电子工业等尖端技术行业 美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目前 已进入了以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标志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阶段 借助国际经济联系和世界市场 依靠产业和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国民经济 是一批世界经济强国得以振兴的共同经验 如果你是一位自家产苹果的农户 你将如何进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技术 贸易内容贸易方式贸易基础贸易政策 技术对贸易内容的影响知识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贸易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信息产品与服务贸易 技术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实现了 四流一体 即以物流为主 资金流为形式 信息流为核心 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 技术对国际贸易基础的影响全球化条件下 资源 要素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 产品要素密集型随着生产技术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发达国家拥有的知识技术要素相对充裕 开始注重对高科技产品的保护 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课程大纲 Part1国际技术贸易导论Part2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Part3国际技术贸易的形式Part4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 Part5技术进 出 口程序Part6技术交易价格和技术转让税费Part7技术市场与技术交易Part8知识产权壁垒Part9国际技术贸易政策与管理 Classattendance15 Quizs25 Final60 课程考评标准 国际技术贸易导论 第一节技术及其种类 一技术的含义技术 Technology 出自希腊文Techne 工艺 技能 与Logos 词 讲话 的组合 意思是对造形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 所谓熟能生巧 巧就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技术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1 产品的制造方法 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 2 技术情报 又称信息技术 3 设计 安装 开办 维修或管理工厂或工商企业的专门知识或服务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 2 技术的特征 1 技术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知识 经验和技能 2 技术是一种无形的知识 它具有商品的属性 3 技术是系统的知识 3科学和技术 1 形态不一样 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 理论形态 而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 2 任务不一样 科学要解决 是什么 为什么 的问题 技术回答的是 做什么 怎么做 3 目的不一样 科学的目的以认识课题为己任 技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 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 4 管理方法不一样 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 技术则注重如何工作 4技术的分类 1 显性技术与隐性技术知道是什么 know what 基于事实的知识 知道为什么 know why 有关自然法则与科学原理 知道怎样做 know how 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知道谁会做 know who 涉及人力资源方面 前两类基于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 通过书籍 报刊 光盘 数据库等载体 能够用语言陈述 数学公式 论文 专著 说明书 文档 便览等等清楚地表达 它可以通过符号系统正式而方便地在个体和组织之间转移 扩散 属显性知识 后两类知识通常基于复杂的经验 信息 判断力和情景知识而形成 无法进行编码化表达 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个人经验 诀窍 灵感的那部分知识 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 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张维迎 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 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 买不来 拆不开 带不走的 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 80 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的SECI模型 1 群化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 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 模仿和实践 而不是语言 2 外化 externalization 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 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隐性知识的巨大能力只有在显性化以后 才能为更多的人使用和共享 3 融合 综合化 combination 不同知识主体通过各种传递 表达和交流等显性化手段 对已获得的各类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 综合 分析 使之成为更容易进行共享的显性知识 综合化过程可以产生新的 更加系统化的知识 4 内化 internalization 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通过 融合 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 消化 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 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个体或组织有价值的资产 形成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2 公开技术 半公开技术和秘密技术 3 核心技术与非核心技术 4 工业化技术和实验室技术 5 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包括电子信息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新材料技术 高技术服务业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资源与环境技术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领域 二技术商品 1 技术商品的实体与载体 2 使用价值的衍生性 3 使用价值的共享性 4 交易的多次性 5 经济上的高效益性 6 转让的长期性 7 技术定价的复杂性 第二节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 InternationalTechnologyTrade 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 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 按照一般商业条件 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简而言之 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 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 技术转移与技术转让技术转移包括技术地点的转移和权利的转移双重含义 通常包含一切导致技术和知识迁移的过程和活动 包括有偿和无偿的 也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转移活动 技术转让只是技术权利的转让 是指一方将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过程 通常是指有目的 有意识的技术转移活动 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 常被称之为技术贸易 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从技术供方的角度看 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出 从技术受方的角度看 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入 即技术引进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发明 技术开发和技术扩散的技术进步过程 是技术转移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源泉 资料 日本 战后崛起的科技强国 1868年明治维新1869纺织技术引进于意大利 二战后纺织技术已超过欧洲 海军技术源于英国 二战后20年时间 花了60亿美元从40多个国家引入3万多项先进技术 这是这些国家在50年内用2000亿美元研发成本获得的 1空前的引进日本从1950年 1981年年间 共引进38000件项先进技术和设备 支付费用约133亿美元 引进方式多种多样 最主要的是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 大约占全部技术引进的80 进口成套设备不超过10 日本在70年代中期就赶上 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但日本并没有停止引进活动 日本在1985年度引进技术2436项 是5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230项技术的10倍多 仅这一年支付的专利提成费就达23 61亿美元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日本在1950年 1975年间 一共引进了25777项技术 花费的代价仅为57 3亿美元 而国外在开发研制推广这些先进科技成果时 大约花费了1800 2000亿美元 是日本引进费用的31 35倍 缩短了日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日本通过技术引进 消化吸收到成批生产只需要自己从头搞起的1 2 1 5的时间 日本只用10 15年时间 就走完了欧美各国技术发展大约半个世纪的历程 如果说50年代初日本在科技上 落后于美国20 30年 那么到60年代初就缩短为10 15年 70年代初基本上消除了这个差距 甚至在钢铁 汽车 家电等工业部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促进了经济增长1961 1970年 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 1 而同期美国仅为3 1 英国3 2 联邦德国6 从1950 1970年 日本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9 7 其中60 是来自技术的引进 2成功的吸收性发展战略在消化吸收上下大投资从50 70年代 日本技术引进费用增加了14倍 而用于消化 吸收 创新上的科研费用却增加了73倍 强调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内在联系日本一般只允许引进后5年内能使国产化率达到90 以上的企业引进技术 结合自己的条件引进技术 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引进中不一定最新的技术就最适合于引进 这往往要看技术引进国的具体条件 技术 资金 资源 环境 社会等 分步引进 连续消化吸收 资料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史 经济恢复的1945 1955年 发展重点是装备技术 目标是实现外国车型的 日本化 为此分别从英国的奥斯汀和劳斯莱斯 法国的雷诺 美国的威利斯汽车公司引进零部件 在日本国内组装生产 日产汽车公司于1952年9月与奥斯汀公司合作 购买了制造奥斯汀轿车的专利 合作的内容是日产公司CKD每年组装2000辆A40型轿车 在日本市场上销售 为了实现组装和国产化 奥斯汀公司对日产公司提供技术援助 A40的零部件可以用于日产公司生产的其他轿车上 日产公司引进奥斯汀轿车的目的在于将其技术应用到自己生产的轿车上 因此 在建设奥斯汀装配线时 就考虑了日产公司尼桑轿车的平行生产 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半期1956 1965年 发展重点为小汽车的制造和设计技术 目的是大批量生产国产汽车 挤向国际市场 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半期1966 1973年 发展重点是小汽车的车身设计 自动化 节能 消除污染等先进技术 为此 日本从意大利引进车身设计 从美国引进控制汽车燃料蒸发装置的制造技术 制造出日本的小型化节能汽车 丰田 日产等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新近技术的同时 极其重视工艺技术的革新 大量采用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机械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 并首创了 全面质量管理 看板管理 及时生产方式 等管理方法 最终形成了小批量 多品种 高质量 高效率的生产体制 3大量的输出 以技术引进带动技术输出50年代中期 日本在 贸易立国 出口导向 的前提引导下 边引进 边创新 边出口 做到 以出养进 良性循环 50年代日本技术出口值不足引进额的1 60年代两者比例为1 10 1970年为1 7 5 到1985年达到1 3 3 为了更好地扩大技术出口 在技术引进项目的选择上 1952 1960年主要考虑对日本的使用性 但到1960 1965年 则趋向于引进与可供出口的商品有关的技术上 而到1966 1972年 技术的引进则比较集中在消化吸收后有利于扩大产品出口的技术上 在技术出口部门中 50 60年代出口主要是轻工业产品 食品和纺织品 70年代最集中的部门是化学部门和钢铁部门 其中钢铁出口值1970年为30亿美元 1975年增到100亿美元 进入80年代技术输出则扩展到家电 电子计算机 汽车等行业 其中汽车出口值1975年为50亿美元 1985年则为340亿美元 而且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领域 在技术输出方式上 更多的是技术输出与商品输出相结合 或用直接投资方式把资本输出通技术输出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占领国际市场也可提高技术出口的附加值 在技术输出对象方面 开始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 日本1975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价值达1 23亿美元 1983年增加到5 92亿美元 但随着日本科技水平不断的高 凭借其在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 开始向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输出 启示 外资政策方面 外国企业在日本国内的投资 股份不得超过50 而且要有益于提高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和增进就业及改善日本的国际收支 外资进入和技术引进的前提条件是 国内企业及产品要初步具有与外国进行竞争的能力 国产化 方针方面 一直贯彻 一号机进口 二号机国产 三号机出口 的不成文方针 科技管理体制方面 日本设有国立大学和国立科技机构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也设立各种中介机关积极促进对企业的技术转让 从整体上来说 不存在政企不分 官商一家等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