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xx医院建设工程 第一部分 设计总说明 第一节 概 述一、概述1、项目概况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医院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愈来愈细,产生了种类繁多的部门和科室,致使各系统结构离散而趋向独立,甚至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它给原有的医院管理体制带来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综合性医院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而无序发展,严重影响了医疗效率的发挥。因此,在防止交叉感染的前提下,以整合为目标寻求并加强医院不同功能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流线和设备合理组织成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有机体内,成为当前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建筑目前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的三大变革,医院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同时,大大拓展了服务内容和业务范围。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满足病人生理的、心理的和各种社会需求正在成为医院设计和管理的核心主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再造”速度将在未来五年内超过其他行业。我国医药行业在WTO协议中承诺,五个开放领域中的第五个即是在2003年开放医疗服务业。如果国内医疗机构不能尽快整合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由此可见,医疗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基本的技术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处理医院的基地条件、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水平、医疗品质、技术设备和环境感受等多种矛盾的集成。医疗设施建设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同时也为医疗建筑创作带来新的思索。在xxxxx项目设计中,我们试图敏锐地把握这些变化,并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深圳xxxxx建设规模为普通床位1700张,VIP特需诊疗中心床位300张,日门急诊量6000人次,停车位2007个。医院建成后,将能够满足深圳、港澳及周边地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具有医、教、研和远程医疗功能的现代化、数字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做到“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起点”,成为与国际现代化医院相接轨的现代医疗中心。2、基地概况占地面积192001.76平方米。二、设计依据(1)国家计委、建设部、卫生部1996年12月颁发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xxxxx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文件答疑;(3)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深规许字 01-2006-0329);(4)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提供的xxxxx基地宗地附图;(5)深圳市卫生局xxxxx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文件(2006年12月);(6)xxxxx文件中标通知书2007年4月6日 ; (7)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xxxxx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深发改20051295号);(8)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xxxxx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深发改2006294号);(9)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意见书(深规设方字HQ20070566号);(10)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批复(深环批200411104号) ;(11)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关于xxxxx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深环批函2005166号);(12)深圳市民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确认市xxxxx项目民防建设的复函(深民防办函200722号);(13)深圳市民防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人防地下室建设意见征询单(编号:2007-075);(14)xxxxx方案深化设计修改会议纪要(一十七轮讨论会);(15)xxxxx建设工程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论证评价表2007年7月19日;(16)xxxxx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美国TRO建筑工程设计公司联合体签订的xxxxx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编号:3080711号);(17)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8)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与TRO建筑工程设计公司编制的xxxxx建筑方案设计报审图(2007年6月28日完成) ;(19)深圳市南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 (2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3)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24)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50333-2002;第二节建设场地与自然条件一 、城市环境1城市环境情况2建设场地情况占地面积约192000平方米。xxxxx为分散式布局的大型综合医院,基地内主体建筑共八栋,呈“分散”形分布,设有二层地下室。 二、气象、水文特征根据资料显示,深圳市地处南海之滨,属南副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气候宜人。深圳市年平均气温22.3,四季鲜花盛开。若以气候寒暖为具体指标来划分深圳的四季,春季有76天,夏季有185天,秋季有80天,冬季只有24天。深圳市太阳辐射量丰富,年太阳辐射量为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百分率达47%。年平均降水量为1925毫米,全年雨量有85%出现在49月(汛期)。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三、场地地基条件综合评价1、场地地形与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深圳湾填海区16号地块,位于滨海大道和侨东路交汇处,基本实现“三通一平”,交通条件较便利。地貌单元属珠江口三角洲的海滨滩涂地带,项目用地为已填土平整的砂石地,目前现状场地部分作为停车场和练车场使用,部分地段杂草丛生间夹少量低矮灌木,地面较平整。拟建场地及邻区除松散状的人工填土、软塑状的淤泥质土、松散状的淤泥质砂和中粗砂混粘性土外,未发现活动断裂、滑坡、泥石流和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孔口标高为4.405.72m,高差1.32m。2、地表水拟建场地内除雨后有稍许积水外,无明显地表水,滨海大道南为海水,在勘察施工时在场地内发现有4口水井。3、地下水位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世纪海陆交互相淤泥质土、淤泥质砂中的上层滞水,第四纪冲洪积中粗砂混粘性土和第四纪残积粘性土中的孔隙潜水,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和海水的侧向补给,地下水量、水位随季节和潮汐变化明显,水量丰富。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稳定水位埋深2.003.20m,抗浮设计水位宜按场地现状埋深1m考虑。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4、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及邻区除松散状的人工填土、软塑状的淤泥质土、松散状的淤泥质砂和中粗砂混粘性土外,未发现活动断裂、滑坡、泥石流和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拟建场地上覆土层厚度不均,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土,场地类别属类,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软塑状的淤泥质土存在震陷的可能性;拟建场地位于基本稳定较稳定区,建筑工程处于非地质构造断裂区域,宜于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2)根据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本地施工队伍情况及拟建建筑物性质和规模,本着安全、经济、可行的原则,初步建议采用预制桩基础,且以打入式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宜;当强风化粗粒花岗岩顶板埋藏较深时,以全风化粗粒花岗岩下段作为桩端持力层;当强风化粗粒花岗岩顶板埋藏较浅时,以强风化粗粒花岗岩中下段作为桩端持力层;由于场地内基岩顶面埋深变化大,具体桩长应结合地质剖面图通过试桩时的贯入度或试桩压力校核确定,局部填土中回填有碎石、建筑垃圾预制桩难以穿越者,可考虑引孔措施。(3)拟建建筑物多为多层建筑,按其重要性宜定为二级工程;拟建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属于中等复杂场地(二级场地);拟建场地地基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大,属中等复杂地基(二级地基);为此其勘察等级定为乙级。(4)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5)为了未来建筑物基础施工的顺利,建议建筑物布局宜避开人工填土中回填碎块石、建筑垃圾多的地段。(6)拟建场地内松散的人工填土、软塑状的淤泥质土、松散状的淤泥质砂和中粗砂混粘性土的厚度较大,稳定性差,水量丰富,拟建建筑物设地下室处,应安排专门的基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抽水试验),以确定基坑挖掘、支护、降水方案。按2层地下室考虑,初步建议基坑支护安全等级按一级考虑,用钻孔灌注桩加多层锚杆(或内支撑),用高压喷射注浆截水后,基坑内降水。(7)详勘阶段应安排剪切波速测量。 (8)拟建建筑物为医院,详勘阶段控制性勘探孔应加多,加深,因拟建场地夹于几个断裂带的中间,场地深部是否存在断裂宜查明,谨防氡浓度超标而未采取防护措施。第三节 工程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一、设计等级1、建筑等级 根据建筑部(1999)09号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分类表规定,xxxxx的建筑等级为一级。2、防火等级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规定,xxxxx为多栋分散式布局,多层、高层建筑,高度为5.031.95米,其中门诊医技楼、VIP特需诊疗中心建筑高度小于24米属多层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级,住院楼A、B、C,以及行政信息楼、后勤服务楼建筑高度超过24米属高层建筑,其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级。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制氧站、大门、球场换衣淋浴房等辅助用房为二级。3、抗震等级根据国家“抗震烈度区划图”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深圳市的抗震烈度为七度,故门诊医技楼,住院楼A、B、C,VIP特许诊疗中心地震作用按7度考虑,抗震措施按8度设计,其余部分建筑物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类场地。4、人防等级根据深圳市人民防空办公室要求,本大楼地下二层设置1个5级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平时作为汽车库,战时为中心医院。二、工程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本工程总建筑面积: 346812.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20869.2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不计容积率): 125943.65平方米三、设计范围xxxxx建设工程根据双方签订的设计合同规定,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与美国TRO建筑工程设计公司联合体共同承担该项目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智能化、空调、通风、排风等专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建设期间的施工配合服务工作。 其中美国TRO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完成至方案设计阶段,并配合完成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顾问咨询等项工作。第四节 设计基本原则一、“规划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的人为环境与周边的原有环境有机的融合,将会大大的提升环境品质。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景观,结合自身的建筑群体造型,合理的配置绿化,净化空气和水源,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使环境素质得以提高,成为城市中心的新景观,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这个规划环境中的“人”。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及医院建筑单体设计应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也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特别是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成为可能。“以人为本”成为当代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突出主题和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建筑师更注重关于人的生理、心理等需求,注重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开放性、私密性等过去曾经忽略的“关于人的本性需求”等方面的内容,考虑上述人之所求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三、总体规划设计原则1、 医疗建筑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功能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病前预防、健康保健和美容护肤等已成为医院门诊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人们对医院的就医环境的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设计紧密结合现代医院的建筑发展动态,贯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原则,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厉行节约、节能、生态、以人为本。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医疗用房设计成平面布局合理,功能流线便捷,环境空间优美的新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她同时也是构思新颖、布局巧妙、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智能化、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医院”。2、 以“生态、绿色、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合理组织医疗空间,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尽可能缩短患者就医流线,为患者创造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就医环境,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便捷、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3、 结合任务书及规范标准等要求,正确、合理的安排各部门面积与功能布局,尽可能使各部门分区域设置,既便于相互联系,又减少相互干扰,使各类用房均能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创造清晰的方向感,避免不必要的交通迂回, 同时保证对外服务、住院和货运交通互不交叉和干扰。这种合理的车流、人流组织可以大大地减少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时间消耗,同时也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和不必要的精神压力。4、 以“绿色、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设计主题,着力营造“医院城”的概念,精心为使用者规划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医院街”、“共享中庭”、“内院”、“屋顶花园”、“阳光庭院”等空间环境。追求舒适、高雅的就医环境,体现对人类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四、方案设计特点1、 根据地块的环境的特点,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入手,通过完整、统一、均衡的建筑布局设计及城市景观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生态型、智能化、现代化的“医院城”。通过集中式的布局,尤其是“医院街”的引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缩短交通流线,为人们创造一个全新理念、高度社会化、公共化和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医院。所营造出的空间环境要体现对患者、医护人员及来访者的同等关怀,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过去传统医院那种冷漠、严肃、拘谨的形象。在这个全新空间环境中,患者甚至可以忘却自己正置身于医院之中,而以一种放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整个就医过程。2、 医院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人群,需要设置层次丰富的空间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在本工程设计中,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有层次的,立体的公共空间体系。医院街(室内与室外)通高四层、横贯东西;大片下沉庭院和架空花园烘托着这座“医疗城”;整个裙楼屋顶上覆盖着一个钢结构格架,格架上爬满生态的绿色植物,既遮阳又通风,且改善与净化空气。通过主入口雨蓬、裙楼、架空通廊、各栋主楼韵律与虚实对比、台阶、阳台、环廊、屋顶绿化、休闲空间及灰空间的设置,构成立体化的建筑环境景观,它以洗练的大手笔与深圳湾红树林自然环境、城区规划、空间序列及城市环境、绿化体系和建筑小品取得默契与呼应,从而营造出与优质建筑环境相匹配的全新环境景观。3、 结合气候特点,引入医院街、四季厅中庭、室外阳光庭院、建筑灰空间等生态概念,营造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从而极大地改善医院形象,提升建筑的品位和档次。4、 多部智能电梯、自动扶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垂直交通;大型中央冷暖空调及新风排风系统,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消防安全系统和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化设计,是当代建筑技术发展水平的完美体现。5、 建筑造型设计遵循现代、简约、流畅、可塑性的原则,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建筑体型从病人护理和明晰的流线为出发点,外立面设计反映出医院的高科技特征,与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空间相呼应。“经济、实用、美观”是建筑材料选型的重要因素,医院建筑群落玻璃、金属、石材和其它建筑材料与色彩的综合运用,在诠释医院整体形象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玻璃幕墙和隔热玻璃与彩色压花玻璃及透明玻璃灵活组合,使玻璃成为贯穿整个院区的设计主题。而压花玻璃有效减少建筑表面的吸热。雨篷、立柱和建筑表面全部采用金属铝板。轻快的色调和肌理,配以轻薄金属铝板、琢石和压花玻璃成为建筑外立面。努力创造出富有滨海特色的现代化医院形象,从而为城市空间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第五节 设计指导思想及有关问题一、设计指导思想1、 深入把握现代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着力体现功能的合理性、设施的先进性和设计理念的超前性,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2、 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注重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注重医院建筑的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和污物转运与管理,更要考虑日后运行使用的经济性。3、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追求自然、生态的空间意境,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改变传统医院建筑的阴暗、不通风状况,创造令人愉悦的健康就医环境。4、 努力塑造适应深圳城市气候特点,符合当代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艺术形象与建筑环境品格,反映深圳市民精神面貌和时代意志的优秀建筑精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5、 结合城市设计,对基地周围的环境做综合细致的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基地南侧的深圳湾红树林原生态景观保护区和美丽的深圳湾海景,在保持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的现有资源,既丰富了建筑本身的环境景观,同时也为红树林保护区的景观增添了一道新的亮点。二、关于技术措施1、建筑方面1) 结合自然的总体布局本次规划的出发点是充分尊重城市规划,尊重城市肌理,严格按照规划部门提出的规划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医院设计的立足点。根据对项目用地的现状分析,针对超大型国际医院的特点,按照医患活动区域相对区分,内外有别,模块化灵活可变,减少交叉感染的思路,提出了“整体规划,灵活合理”的设计理念,医疗中心区、后勤生活区、高级医疗服务中心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我们将xxxxx划分为北侧的行政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医疗中心区、西南角的高级医疗服务中心、西侧三栋L型住院楼和东侧的未来发展区,几个功能区块合理布局,相互独立且交通便利。医院的主入口布置在西侧道路,考虑到最大程度的减小超大型医院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后退建筑红线较多。同时也形成了较大建筑展开面。同时医疗中心区、后勤生活区、高级医疗服务中心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在基地的北侧设置了行政入口、后勤生活入口。基地东侧设置了污物出口。在主体医疗区的布局上,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医疗街,避免了超大型医院迷宫式的布局。开敞明亮的中庭,具有生态景观的医疗街巧妙的将医疗区划分为门诊区,医技区及住院区。这样的布局方式明晰地串联起各个医疗中心。门诊区位于医疗中心区的北侧,各个科室诊疗空间与医疗街连接。就诊环节简单明了。作为医院最核心的医技区位于住院部和门诊区中间,方便门诊病人和住院患者检查使用,保证医技高效率的运行。同时通过空中连廊便捷的联系后勤区各个部门。住院区布置在用地的南侧。三栋“L”型的住院部形成独特的韵律。病房绝大部分南向布置,并设计绿色观海阳台。通过精心的设计,保证所有的病房均有良好的观海景观。从而使患者在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心理治疗。以上医疗部门按着“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科学合理”的原则形成医院的中心区域。考虑到深圳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特性,尤其是规划限高等因素,我们将主入口门急诊、医技、住院部周围的场地局部下沉形成采光通风庭院,为患者提供相对安静的休息空间。独立成区的VIP特需诊疗中心布置在场地的西南角,并有独立的出入口与花园。行政信息楼(含预防保健)、后勤服务楼(含体检中心)布置在用地的西北侧,并在用地的东北侧与医疗发展用地相对应预留一栋科研教学楼(近期为绿地),使这三栋建筑形成一个独立的后勤综合服务区。为了适应医院的未来发展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预留发展用地,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2) 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个性是创造的灵魂,而创造则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建筑师在努力尝试创造新时代医院建筑功能组织和医疗技术完美统一的同时,对建筑空间造型的设计尤为重视,它是时代精神、文化素质、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xxxxx建筑造型正是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设计理念之下,努力追求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其立面设计简洁、庄重、大方、得体,通过韵律感极强的板式建筑、生态型建筑屋顶(绿化屋顶)、飘板、柱廊、阳光庭院、玻璃与膜结构组成的拱形通廊(医院街)、大面积的“下沉庭院”以及建筑“灰空间”等造型构成统一完整的建筑空间环境,并与舒展包容的圆弧形门诊医技大楼形成因果与拓扑关系,给人以强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通过空间的交错、渗透以及立面肌理、材料的对比与变化,创造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色,反映新时期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个性的“绿色医院”形象。、环境空间造型是我们的设计重点之一。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一种生态的、节能的、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的全新“绿色医院”是我们环境设计的出发点。a)建筑造型与室外环境空间的有机融合本建筑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综合建筑群,其功能布局紧凑、适当、疏密有节,建筑中庭(有玻璃顶),阳光庭院(无玻璃顶)极富规律性,尤其是与环境的结合非常自然,相辅相成。医院街(室内与室外)通高四层、横贯东西;大片下沉庭院和架空花园烘托着这座“医疗城”;整个裙楼屋顶上覆盖着一个钢结构格架,格架上爬满生态的绿色植物,既遮阳又通风,且改善与净化空气。通过主入口雨蓬、裙楼、架空通廊、各栋主楼韵律与虚实对比、台阶、阳台、环廊、屋顶绿化、休闲空间及灰空间的设置,构成立体化的建筑环境景观,它以洗练的大手笔与深圳湾红树林自然环境、城区规划、空间序列及城市环境、绿化体系和建筑小品取得默契与呼应,从而营造出与优质建筑环境相匹配的全新环境景观。b)、建筑空间序列与使用功能的有机融合建筑群体及空间序列变化丰富,医院街、各功能空间入口大堂、中庭、过厅、走廊、公共活动空间及大小使用空间有机组合。注重个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注重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研究病人对环境的感觉、经验和评价,通过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思考与研究,努力使建筑功能、室内装饰、建筑造型、建筑环境浑然一体,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精品。人类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相辅相成的过程,就是人类在防范不利因素、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回归自然的过程,而这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认知改变过程,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才是建筑环境设计的真意所在。c)、建筑外墙、柱廊、飘板均采用浅灰色金属铝板、玻璃采用浅灰色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及氟碳喷漆铝合金框料,主入口大堂、地面、台阶、踏步、平台、廊道均采用天然石材镶贴,并配以花池、金属栏杆等。整个建筑以玻璃、金属、石材、金属漆涂料等建筑材料构成,既有细部又有质感,且庄重、大方、现代。它是当代建筑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d)、建筑造型设计遵循现代、简约、流畅、可塑性的原则,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建筑体型从病人护理和明晰的流线为出发点,外立面设计反映出医院的高科技特征,与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空间相呼应。“经济、实用、美观”是建筑材料选型的重要因素,医院建筑群落玻璃、金属、石材和其它建筑材料与色彩的综合运用,在诠释医院整体形象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玻璃幕墙和隔热玻璃与彩色压花玻璃及透明玻璃灵活组合,使玻璃成为贯穿整个院区的设计主题。而压花玻璃有效减少建筑表面的吸热。雨篷、立柱和建筑表面全部采用金属铝板。轻快的色调和肌理,配以轻薄金属铝板、琢石和压花玻璃成为建筑外立面。努力创造出富有滨海特色的现代化医院形象,从而为城市空间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生态设计概念的灵活引用尊重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结合深圳市的气候特点,在室内、室外以及灰空间处合理引入“生态概念”和“四季厅空间”,引种栽植适合深圳生长的植物让阳光与绿色无处不在,从而大大改善医院环境,提高建筑的品位和档次。、 绿色医院的目标贯彻始终全球性绿色和平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热切愿望。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绿色医院已逐渐为世界瞩目和向往。绿色医院除应采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外,还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追求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更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材料的利用。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珍贵资源。这种绿色理念我们在设计中贯穿始终,成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2、技术手段 1)先进实用的结构设计本工程按建筑要求分为门诊医技、A住院部、B住院部、C住院部、VIP住院部、行政楼信息楼、后勤服务楼等七部分。建筑主体高度约31.50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体系,其中门诊医技楼中庭采用钢结构加张拉膜结构。2)安全有效的空气调节系统根据使用功能、洁净等级、病区划分等要求对医院内部冷暖型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并认真处理手术室、医技部、护理单元等重点用房的洁净控制、新风质量,避免交叉感染。除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外,还辅之以灵活方便的分体式空调系统,为单独使用的灵活性和日后管理的经济性创造条件。3)现代化的智能设计现代建筑的显著标志不但具有现代化的功能组织、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和水、电、空调等先进设备,更应该是具有“智能性”的智能建筑系统。本建筑除设置正常的消防控制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等设备系统外,还引入综合布线、安保、节能、医用管理、监护、信息传输、远程会诊与治疗、办公自动化和会议系统等现代智能化系统,使建筑更具智能化特征,成为名符其实的智能化医院建筑。第六节 总指标一、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总用地面积: 192001.76平方米2、工程建筑占地面积: 50690.34平方米其中:1)门诊,医技大楼: 21315.80平方米 2)住院部: 9533.91平方米 3)VIP贵宾诊疗: 8879.44平方米 4)行政信息楼: 2687.10平方米 5)后勤服务楼: 2442.26平方米 6)地面连廊: 4081.65平万米 7)大门: 403.42平方米 8)锅炉房、垃圾站: 284.80平方米 9)制氧站: 176.00平方米 10)高压氧舱: 688.00平方米10)球场换衣、淋浴房: 198.00平方米3、道路广场总面积: 84449.06平方米其中:场区道路及广场: 75889.74平方米 生态停车场(30%计入绿化): 8559.32平方米4、绿化总面积: 59174.94平方米其中:场区绿化: 55506.66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0%计入绿化): 3668.28平方米5、总建筑面积: 346812.8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125943.65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 220869.20平方米其中:1) 门诊,医技大楼(地上): 78262.00平方米 2) 住院部(地上): 71823.69平方米 3) VIP贵宾诊疗(地上): 34994.49平方米 4) 行政信息楼(地上): 14042.58平方米 5)后勤服务楼: 13611.45平方米 6)地面连廊: 3395.21平万米 7)大门: 403.42平方米 8)锅炉房、垃圾站: 284.80平方米 9)制氧站: 176.00平方米 10)污水处理站(地下): 700.00平方米11)球场换衣、淋浴房: 198.00平方米12)高压氧舱: 688.00平方米13)灰空间面积: 2989.56平方米6、覆盖率(建筑密度): 26.40%7、绿化率(含生态停车场30%面积): 30.82%8、容积率: 1.209、总泊车位: 2007辆 其中:地面停车: 338辆 地下停车: 1669辆10、总床位数: 2000床1)住院楼A: 556床 2)住院楼B: 540床 3)住院楼C: 556床 4)VIP住院 (其中200床为双人间) : 300床(其中16床为ICU、CCU) 5)门诊ICU+急诊ICU: 42床+6床=48床11、主要建筑主体高度: 门诊医技楼: 4层 主体高:20.50米 飘板高:24.00米 住 院 楼A: 7层 主体高:30.00米 飘板高:34.20米 住 院 楼B: 7层 主体高:30.00米 飘板高:34.20米 住 院 楼C: 7层 主体高:30.00米 飘板高:34.20米VIP特需诊疗中心: 5层 主体高:22.10米 飘板高:25.90米 行政信息楼: 7层 主体高:29.50米 飘板高:36.00米 后勤服务楼: 7层 主体高:29.50米 飘板高:36.00米12、手术室数量: 58间第二部分 总平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一、设计依据 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3、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0-87);4、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5、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6、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88);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1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 1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6、汽车、修车场、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内部发行GB50038-94); 1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19、国家及省市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二、建筑控制红线根据深圳市规划局提供的xxxxx工程现状地形图及红线图显示,该建筑基地地块红线呈“梯形”。 东临侨城东路,北临白石路,南临滨海大道,西临规划路深圳湾七路。总用地面积为192001.76平方米。其退红线均大于:15.0米。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一、基地自然条件场地现状在设计总说明中基本作了较详尽的叙述。本次设计不包括院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另出设计图。二、总平面布置1、总平面设计根据基地地块的实际条件以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交通组织、日照、通风、卫生、防火、环保等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针对超大型国际医院的特点,按照医患活动区域相对区分,内外有别,模块化灵活可变,减少交叉感染的思路,提出了“整体规划,灵活合理”的设计理念,医疗中心区、后勤生活区、高级医疗服务中心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我们将xxxxx划分为北侧的行政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医疗中心区、西南角的高级医疗服务中心、南侧三栋L型住院楼和东侧的未来发展区,几个功能区块合理布局,相互独立且交通便利。医院的主入口布置在西侧道路,考虑到最大程度的减小超大型医院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后退建筑红线较多。同时也形成了较大建筑展开面。同时医疗中心区、后勤生活区、高级医疗服务中心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在基地的北侧设置了行政入口、后勤生活入口。基地东侧设置了污物出口。在主体医疗区的布局上,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医疗街,避免了超大型医院迷宫式的布局。开敞明亮的中庭,具有生态景观的医疗街巧妙的将医疗区划分为门诊区,医技区及住院区。这样的布局方式明晰地串联起各个医疗中心。门诊区位于医疗中心区的北侧,各个科室诊疗空间与医疗街连接。就诊环节简单明了。作为医院最核心的医技区位于住院部和门诊区中间,方便门诊病人和住院患者检查使用,保证医技高效率的运行。同时通过空中连廊便捷的联系后勤区各个部门。住院区布置在用地的南侧。三栋“L”型的住院部形成独特的韵律。病房绝大部分南向布置,并设计绿色观海阳台。通过精心的设计,保证所有的病房均有良好的观海景观。从而使患者在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心理治疗。以上医疗部门按着“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科学合理”的原则形成医院的中心区域。考虑到深圳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特性,尤其是规划限高等因素,我们将主入口门急诊、医技的场地下沉一层,并局部架空,形成底层连续贯通的架空花园。独立成区的VIP特需诊疗中心布置在场地的西南角,并有独立的出入口与花园。行政信息楼(含预防保健)、后勤服务楼(含体检中心)布置在用地的西北侧,并在用地的东北侧与医疗发展用地相对应预留一栋科研教学楼(近期为绿地),使这三栋建筑形成一个独立的后勤综合服务区。为了适应医院的未来发展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预留发展用地,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功能块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营造出现代化的“医院城”,并通过高效、便捷、宽敞、明亮的“医院街”联系各功能空间,有效缩短病人就诊路线和流程,通过“医院街”和形式丰富的下沉庭院、灰空间以及生态型的屋面设计,创造全新的、风格优美的、舒适的、现代化的“绿色医院”。院区道路采用城市型双坡立道牙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消防车道相结合。路面宽度为7.0m。根据院区周围地形标高计算,主楼室内0.00地坪标高暂定为6.60m,该标高高出周围地形标高约1.5-2m。2、主要出入口安排1)总图边界出入口在拟建场地用地内共设置七个功能性出入口,即:第一个出入口:门急诊、医技及住院出入口,为该医院主要出入口,设在城市规划路深圳湾七路,其位置明显,是该医院最繁忙的出入口。第二个出入口:VIP诊疗中心出入口,位于西南侧VIP诊疗中心,出入口相对独立,保证了VIP就诊时的相对私密。第三、四个出入口:后勤供应、办公、科研出入口,设在白石路一侧。供食物、药物、燃料及行政办公人员使用的货运后勤使用。同时缓解了部分西侧主入口门急诊人流的压力,起到一定分流的作用。第五个出入口:污物出口,设在基地东北角临侨城东路,人流相对较少,远离医疗区和生活区。第六、七个出入口:紧急疏散口,临滨海大道。这七个出入口满足基地内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洁污分流合理,也满足医疗卫生条件及场地疏散的要求。2)建筑功能出入口门诊、医技主出入口均设置在西侧主入口,满足不同人流的需求,通过门诊大厅、共享中庭、医院街组织人流集散;急诊、急救入口设在地下一层,通过急诊、急救入口进入急诊、急救大厅和与之配套的功能性用房,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区域,同时又可通过垂直交通与门诊、医技相联系;住院楼的主要出入口设在门急诊与住院部之间的辅助“医院街”一侧,有利于人流的组织。住院楼在二、三、四层与门诊医技楼通过医廊连通,这样既可以保证住院病人的安静休息环境,又与门诊、医技具有便捷的交通体系。整个建筑功能布局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3、室外空间组织与环境、景观、绿地设计本项目通过集中布置且建筑与环境高度溶合的总体布局,很好地解决了建筑空间组织和室外环境、景观、绿化的关系。并结合总体规划要求在住院部形成大片绿地,并与南侧海景相呼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环境。大面积绿地、生态停车场、自然景观及环境景观空间相互交融,映衬医疗综合大楼和附属建筑,完美诠释“亲切、自然、舒适”的医疗环境。并结合建筑空间布置绿化、建筑小品等环境设施,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态氛围。第三节 交通组织与流线一、总图功能流线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院内复杂的流线分开,使其互不干扰。本着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人车分流的原则我们布置了以下流线:1)机动车流线、步行流线:原则上机动车走外环和下沉庭院机动车道路,人行走内环,这两种流线分离,互不交叉,但消防通道除外。2)门诊流线:门诊的医疗功能块自西向东水平展开,各个科室的候诊空间面向医疗街(室外灰空间)水平展开,通过明晰的标识系统,使就诊流线最简洁。考虑到患者的动线较长,通过多组自动扶梯、架空穿梭通廊及辅助高效环保的电瓶车系统满足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的要求。3)急诊流线:急诊病人和急救车辆设置在门诊、医技的下方负一层区,即正对主出入口的下沉广场。急救车辆通过专用急救通道直达门口,极为便捷。4)感染病患流线:考虑到将病人交叉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并且使患者最方便的进入,以及感染科医生和急诊医生的资源整合,将感染门诊布置在地下一层急诊体块的最北端,做到既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5)住院流线:住院人流和门诊人流在一层即有效分层分流。经过门诊检查过的患者通过医技体块和住院体块之间的通廊方便的到达各个住院区。6)探视流线:探视人员可以乘汽车方便地到达地下一层停车场和在首层步行到达各个住院楼的负一层大厅和首层大厅,前往各个楼层探视住院患者。7)VIP流线:VIP特需诊疗中心,就是要为VIP患者提供与众不同的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VIP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和就诊空间以及星级化的住院服务。8)行政办公流线:超大型医院的功能分区是尤为重要的,医疗区和后勤区在200米分界处明确分开。行政办公区域相对独立,流线独立。9)供给洁物流线:洁物供应的车辆从一层洁物入口、洁物通道和卸货平台供应,再由专用洁梯直达至各医疗区。10)污物流线:污物流线设在地下二层,污物经专用污梯送达地面的污物收集站。洁污流线分离,同层错位、不同标高,互不交叉。二、汽车停车场及自行车棚的设置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及设计任务书要求,本项目需要在院区场地内提供大量汽车停放空间,即就医车辆、住院车辆、探视车辆、行政办公车辆及后勤服务车辆。结合场地绿化恰当地布置生态型停车场,共安排地面停车位338辆,自行车停车位270辆左右(具体位置详总平面布置图)。三、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面 1、消防车道本工程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南北、东西建筑的总长度均大于150.0米,我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