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一测(45分钟 50分)姓名 分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橘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势,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1下列关于“中国茶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B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C“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D“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B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在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伤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D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法”,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发展为“五行调和”,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D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不拘一格,重视获得生活、精神享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选自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2014年,有删节)4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 )(5分)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6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 )(4分)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加以分析概括。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 )(4分)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小题1和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大凡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妙肖人生和自然,而使观者回到实际人生,从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B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的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与自然有一种距离的艺术作品。C人生和自然总有一定的缺陷,艺术的最高目的正是妙肖人生和自然并弥补这些缺陷。D一般人虽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E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9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B树的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而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倒影比正身总让人感到美。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是失节,是秽行丑迹,但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再受现实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D人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周鼎汉瓶,是因为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10划线句子中 “缘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4分) 11概述作者认为的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4分) 【答案】(1)有了距离,才能使观者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2)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3)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答对1点1分,3点答满4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是学说之一,中国人的色彩观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中国汉民族的“无色”审美观就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色彩与方位相对应,四方加天地构成六色,合并成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合并后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即黑白加三原色。“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五行”与“五色”有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邹衍将五行与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认为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颜色象征:黄帝的虞代为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周代为火德,色尚赤;秦代为水德,色尚黑。秦之所以灭周是“水德胜火德”的结果。夏朝崇尚青色,祭祀就用青色的祭牲;商代崇尚白色,祭祀就用白色的祭牲;周代崇尚赤色,祭祀就选用赤色的祭牲。黑、白、赤三色成了夏、商、周三代选择纯毛色祭牲最显著的符号形态。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代表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说明五色审美的色彩规范已经上升到“礼”的范畴,可见五色在先秦已经形成其初步含义。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最早源于秦汉时期的五行色彩学说。五行色彩学认为,衍生出大自然的五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象征。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了土。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天之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金木水火虽各有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的根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也因为土的关系,而成为了中央皇权的代表。所以土的代表色黄色,自然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黄色被视为皇权,在三国时期已现端倪。曹丕用“黄初”做他的年号,孙权把自己的年号称为“黄龙”。黄色与帝王真正联系在一起还是从唐朝开始,那时黄色成为了皇帝工作服黄袍的颜色。礼记月令中记载,黄色是祭祀先祖时祭服的颜色,不过唐朝时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天天穿黄色,便禁止民间百姓穿着黄色衣服。王维给皇帝舞狮子的时候唯独选择了黄狮子,因严重侵犯了皇权而被贬官。中国历代对红色也都比较重视。刘邦取代秦朝,就说自己是赤帝之子,得火德。所以后来的汉朝为火德,崇拜火鸟凤凰,尊凤凰鸟,尚赤色,汉朝的礼服旌旗等都用赤色。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比如说白居易,当时的官位是刺史,还不到五品,达不到用红色的地位,皇帝赐他叫“赐绯”,赐一个红颜色。平时我们所说的“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际沟通技能自测题及答案集一
- 2025年海南申论直播真题及答案
- 2025关于药品采购协议合同范本
- 征地工劳务合同(标准版)
- 抵押贷款催收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值班民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压车钥匙合同(标准版)
- 环保材料孵化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商美工设计外包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观点类哲理类试题及答案
- 《酒类鉴赏威士忌》课件
- 各种奶茶配方资料
-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8-语言表达与运用-(中考真题演练)(原卷版)
- 《围绕用好“两个途径”发挥“三个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课件
-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留置针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隧道工程技术标完成版
- 2024版合伙人退出合伙协议书书
- (高清版)DZT 0301-2017 海洋地质图图例图式及用色标准
- 优化方案数学必修一
- 读书分享会冰心《去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