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位艺术大师为何不相能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成为文艺界重要领导人之一。鲁迅则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在历次的鲁迅纪念会上,梅兰芳先生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勉强来了,也往往是迟到与早退。梅大师为何对鲁大师如此失敬得很呢?翻翻“五四”以来的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便会知道,原来鲁迅生前曾经对京剧、对梅兰芳有十分尖锐的批评和讽刺。 先说对京剧。在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至1922年二十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口皇口皇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总之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太“不适于生存”了。 假如说这是小说,不宜太过当真,那末,在杂文中他也有过对京剧公然的不满。比如对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花边文学谁在没落?)至于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鲁迅更是认为根本不可能了。据鲁迅知友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予倩、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来作宣传的话,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且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宣传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回忆鲁迅)如果鲁迅仅仅是这样对京剧不喜欢,持怀疑态度,也未必引起梅兰芳太大的反感。严重的是,鲁迅对梅兰芳本人的批评、讽刺和挖苦,远远超过了对京剧的褒贬本身。正好在社戏发表两年之后,鲁迅写了一篇重要的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章,题为论照相之类(收入坟),其第三节“无题之类”,可以说是专门调侃京剧和梅兰芳的。鲁迅写道:“至于近十年北京的事,可是略有所知了。无非其人阔,则其像放大,其人“下野”,则其像不见倘若白昼明烛,要在北京城内寻求一张不象那些阔人似的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照相,则据鄙陋所知,实在只有一位梅兰芳君。而该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即此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其一面又放大挺脑凸肚的照相者,盖出于不得已。“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象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象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唯有这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在中国是永久的“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一言以蔽之,梅兰芳扮演的“天女”、“黛玉”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后者甚至破坏了他对红楼梦中黛玉的原有印象。而鲁迅最挖苦、最反感的则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男旦”和“男旦艺术”。鲁迅显然是把“男旦”和落后、畸型之类的不正常现象连在了一起。鲁迅晚年,又接连写了两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收入花边文学),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了理论探讨。两篇文章探讨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鲁迅认为梅兰芳是一位由俗变雅的典型,开始,他“不是皇家的供奉”,而“是俗人的宠儿”,他当时“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刺,有生气”,他的艺术是属于民间的,属于人民大众的。但是,后来,他遭到了士大夫的“篡改”:“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平心而论,鲁迅这里的观点,完全是人民本位:用人民大众的艺术趣味、欣赏习惯、欣赏水平,来衡量梅兰芳艺术事业的成败得失。从总体上说,鲁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深刻、无可指责的。这种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戏剧改革工作中,曾经被一再引证和广泛运用,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梅兰芳先生被鲁迅批评为过于高雅的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也正是因此而修改或停演的。鲁迅的这种“人民本位”的艺术观,不仅立足于他对京剧艺术的考察,也建筑在他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考察上。他认为“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而他心目中的梅兰芳,正是这样的“民间物”,正是这样的“小家碧玉”。“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因此,他断言人民大众是不会喜欢梅兰芳这样的演出的:“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然而,梅兰芳却执迷不悟,他竟然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不必讳言,在鲁迅上述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论断中,也夹杂着不少的片面性。对此,当年的梅兰芳未能(也无法)接受,即使在鲁迅身后得到崇高评价时,梅兰芳也照样无法首肯。鲁迅纪念会他是很难积极参加的,发表谈话更是难上加难的。现在,当两位生前、身后都不相能的艺术大师都已经作古多年之后,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倒可以说长道短、随意评点一番了。首先,“雅”、“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野,自然是它们不同艺术层次的反映,但也取决于“接受者”(读者、观众、听众)不同的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 旧中国的劳苦大众为什么只能欣赏通俗、易懂和易于接受“下里巴人”?就因为他们本身是“下里巴人”。但是,时至今日,当广大劳动人民(不是全部!)已经不再是“下里巴人”而成为“高雅之士”之后,“阳春白雪”对他们就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成为他们不难欣赏、易于接受的艺术了。以红楼梦为例,旧社会啼饥号寒的劳苦大众有几个人看得懂它?但今天,欣赏红楼梦的工农兵群众不是已经千千万万了吗?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他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黛玉葬花、洛神等一系列堪称“阳春白雪”的艺术精品,不是早已通过舞台、银幕、荧屏等各种“传媒”而进入千家万户了吗?可见,限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他们在一定阶段可能“看不懂,不要看”的文艺作品,当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提高之后,这些作品就变成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甚至为他们爱不释手、耳熟能详的“通俗读物”了。这就是雅、俗对立统一而又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所谓“雅俗共赏”,就因为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一条辩证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了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强调通俗易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能不说,这只是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说,解决雅、俗矛盾还必须从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入手。其次,就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本身而言,情况也远比鲁迅先生谈到的要复杂得多。“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在鲁迅先生看来是属于太“雅”的剧目;但事实上,这类剧目的缺点并不在“雅”,而在思想内容比较单薄。从剧情、表演上说,“缓缓的”、“扭扭的”也并非什么缺点,因为它们是符合人物性格、为剧情所决定的。假如不让天女“缓缓”散花,不让黛玉病恹恹、扭捏捏,那么,如何设计他们的动作和舞步呢?难道能让黛玉和木兰一样英姿飒爽、能让天女和村姑一般刚健活泼吗?“死板”、“矜持”当然都不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舞台上,是否“死板”和“矜持”,还必须从剧情出发,而不能一概而论。至于梅兰芳由俗而雅的过程,也必须具体分析。他早年演出中的“泼剌,有生气”,自然弥足珍贵,但那些“猥下,肮脏”的杂质则并无保留价值。梅兰芳戏剧艺术的由俗而雅,与其说是艺术退坡,毋宁说是艺术前进。梅兰芳之所以被尊为京剧艺术大师,梅派艺术所以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种由俗而雅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即使在由俗而雅的过程中伤害了某些生动活泼的成分,也不宜以偏概全,否定过分。还应该指出的是,为梅兰芳先生修改、编写剧目的,并非都是“士大夫”,或者说只有少数人带有一定的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和趣味。以鲁迅提及的齐如山先生为例,他诚然为梅兰芳先生编剧较多,但他并非什么“士大夫”,倒反而是一位京剧和多种民间艺术的挚爱者。他虽出身宦门,但却和北京的下层人民(特别是艺人)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京剧剧作家。他的国剧艺术汇考一书(台北出版),也是一本研究京剧艺术的佳作。对于这样杰出的京剧作家和京剧理论家,是绝不可以以封建士大夫目之的。鲁迅先生强调了封建士大夫“夺取”、“篡改”“民间物”的一面,这是正确、有益的;但他却忽略了并非封建士大夫的文人、作家加工、提高民间艺术的一面。事实上,这两种现象在历史上往往是交互为用、同时并存的。在做出上述分析评价后,我们还不能不指出:鲁迅对梅兰芳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某些偏激情绪,并非鲁迅所独有,而是“五四”一代人的“时代的片面”。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曾把京剧简单目之为宣扬封建迷信的“国粹”,置之彻底扫荡之列。在大呼猛进、摧枯拉朽地扫荡封建旧文化的伟大运动中,有一点片面是难以避免也不足为病的。等到这种文化运动取得根本上的胜利之后,这种片面性也不难纠正。“五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过头否定不是已经从总体上得到纠正了吗?对京剧的偏激不过是这种过头否定的一个侧面而已。还必须正视的是,鲁迅等“五四”先驱对京剧的偏激情绪,也有当时京剧本身的原因。从内容上说,一些剧目充斥着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如愚忠、愚孝、节烈等)和迷信、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基础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条款不清晰时的履行准则
- 城市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后续约及社区安全防范措施协议
- 智慧康养中心综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端离婚协议范本:财产分配与子女抚养
- 湛雪个人财产保护与离婚协议执行监督合同
- 双方离婚协议英文版及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责任分担及财产分配合同
- 专业化市场租赁合同范本及品牌入驻管理细则
- 风力发电项目审批流程及要点梳理
- 跨境电商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的三方保密协议及责任划分
- 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解读
-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 快递安全收寄培训课件
- 安全及节能驾驶培训内容课件
- 转基因玉米培训课件
- 3.2《学习成就梦想》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 2025年GCP制度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 冷库维保合同(2025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