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甲图为1月、7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乙图为30。n、30。s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据甲、乙两图可知a. 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越大b. 赤道附近1月、7月的太阳辐射量相等c. 39月,30n的太阳辐射量大于30sd. 9月一次年3月,30n太阳辐射量锐减2. 北京市民正午人影最短肘,e、f、g三地的昼长大小依次是a. f、e、gb. g、f、ec. e、f、gd. d.e、g、f3. 同一地点在m、n、p三个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依次是a. n、m、pb. m、p、nc. m、n、pd. p、m、n【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据甲、乙两图分析可知,曲线辐射量在北极附近最大,南极附近最小,可以判断为7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曲线,为1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曲线,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越大,故a正确;赤道附近7月太阳辐射量大于1月,故b错误;曲线5、6月份太阳辐射量较大,说明为30n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为30s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4-9月份,30n的太阳辐射量大于30s,9月次年3月,30n太阳辐射量先减后增,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a。【2题详解】北京市民正午人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e、f、g三地的昼长大小依次为efg,故该题选c。【3题详解】同一地点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m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n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因此,同一地点在m、n、p三个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依次是mpn,故该题选b。【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判断的月份,7月份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1月份相反;所以对应北极地区7月份太阳辐射要大于1月份,南极地区1月份太阳辐射要大于7月份,故代表7月,代表1月;同理30n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30s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强,可以判断为30n纬线太阳辐射变化线,为30s太阳辐射变化线。下图示意冬至前后北京时间16: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孔”景观。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4. 该桥的走向为( )a. 东西走向b. 南北走向c. 东北西南走向d. 西北东南走向5. 出现“金光穿孔”景观的当地时间是( )a. 3:59左右b. 3:31左右c. 15:59左右d. 16:31左右【答案】4. d 5. c【解析】【4题详解】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西南。出现“金光穿孔”现象也就是桥孔洞的方向与日落的方向一致,即桥的走向与日落的方向垂直,据此分析推知该桥应为西北东南走向,选d。【5题详解】北京的地方时也就是116e的时间,比北京时间(120e)晚16分钟,则依据出现“金光穿孔”景观的北京时间16:15分左右可以推知此时北京的地方时是15:59左右,选c。【点睛】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读某区域2019年1月28日8时近地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6. 若实线表示等温面,虚线表示等压面,下图中与地近地面等温面与等压面较吻合的是a. b. c. d. 7. 两地a. 地地转偏向力较小b. 均为辐合气流c. 地昼夜温差大d. 均风力较弱8. 若图中a天气系统以每小时20 km左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24小时后地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 阴雨天气b. 气压变低c. 天气转晴d. 风力变大【答案】6. c 7. d 8. c【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等压线图判读以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6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该季节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为冷高压,故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弯曲;近地面气温相较于同海拔其他地区温度较低,故等温线向下弯曲,c正确。【7题详解】地纬度比地高,其地转偏向力较大,a错;地位于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地位于低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b错;地位于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小,c错;两地均位于气压中心,气流均为垂直运动,风力均较弱,d正确。【8题详解】a为冷锋,24小时后该锋面向东南方移动约480km,将从地过境,并24小时后地处于冷锋过境之后,冷锋过境后,地的气温将降低,气压将升高,天气转晴,由于过境后地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气压梯度较小,风力较小,c正确,abd错误。点睛】等压线图(如上图)中判断气压大小方法:(1) 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原因在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papc,pbpd。(2) 水平方向上: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读某月沿0度经线南北纬30度之间的海平面风速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9. 影响甲地附近风速的最主要因素是a. 摩擦力b. 洋流c. 地转偏向力d. 地形10. 乙地所在地a.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b. 河流年径流量稳定c. 动物有季节性迁徙特点d. 全年干燥少雨【答案】9. a 10. c【解析】【9题详解】读图甲地风速大,根据其经纬度位置,该地位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受到的摩擦力小,风力作用强;洋流对风力大小没有影响,故b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大小,故c错误;该地为海洋,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10题详解】读图乙地约位于12n左右的陆地,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有干湿两季之分,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北半球热带草原为雨季,所以动物向北迁徙,冬季南半球热带草原为雨季,动物向南迁徙,所以该题选c。下图为地球某区域主要气压带、盛行风带及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据图可以推测a. 该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b. 盛行风带位于不同半球c. 该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天气d. 盛行风带风向基本相同12. 若该气压带与m-侧盛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则a. m-侧盛行风带更容易形成降水b. n-侧盛行风带影响范围更广c. n-侧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d. 我国受该气压带控制地区范围广【答案】11. c 12. a【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11题详解】图中显示,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弯曲,故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c正确;该气压带为高气压带,可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或者极地高气压带,盛行风带应位于同一半球,b错;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则两侧分别为西风带和信风带,盛行风带风向不同,d错误。【12题详解】地中海气候位于大陆西侧,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说明图中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m为盛行西风带,n为信风带。西风带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a正确;西风带和信风带影响范围均较广,不能说信风的影响范围更广,b错误;由于不确定南北半球,故图中的信风带可能为东北风,也可能为东南风,c错;我国为季风区,受图示气压带控制的地区范围较小,d错。【点睛】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性质示意图如下下图为某地一周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 一周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一天是a. 1日b. 3日c. 5日d. 7日14. 引起图中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一般是a. 由高纬向低纬b. 由海洋向内陆c. 由偏北向偏南d. 由内陆向海洋15. 若图示天气过程发生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a. 青藏高原12月份b. 华北地区3月份c. 东北地区6月份d. 华南地区1月份【答案】13. b 14. a 15. b【解析】【分析】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及天气。【13题详解】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从图中看出,3日最高温是10,最低温是4,则该地的气温日较差是,10-4=6,相比较其他几日,气温日较差为最小的,故答案选b项。【14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从3到4日前后气温下降,说明该地经历冷锋天气系统,冷锋主要是冷空气势力较强,自高纬移向低纬度,使得所经地区产生降温,a正确。故答案选a。【15题详解】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a错误;3月份,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频繁南下,华北地区多冷锋天气,b正确;东北地区6月份为夏季,冷空气活动较弱,c错误;华南地区纬度较低,1月份不易受南下冷空气影响,d错误,故答案选b项。【点睛】气温的日较差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下图为2018年11月12日,伴随着贵州的初雪,在雷公山拍到的整片雾凇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 最有利于雾凇形成的条件是a. 大量持续降水b. 最低气温大于0c. 持续暴雪天气d. 天晴、低温、静风17. 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可能是a. 日出前后b. 傍晚前后c. 正午前后d. 全天均可18. 雾凇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净化空气 改良土壤 减弱噪声 防风固沙a. b. c. d. 【答案】16. d 17. a 18. c【解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雾凇是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大量持续降水,温差小,气温不利于雾凇形成,故a错误;持续暴雪天气,温差小,且空气中水汽减少,不利于雾凇的形成,故c错误;雾凇的形成需要低于o的气温条件,且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静风或微风,才能使水汽凝结,b错误,该题选d。【17题详解】雾凇需要在静风或者微风的环境下才能凝结形成,随着气温升高,雾凇会逐渐融化,因此,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应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一天中气温最低在日出前后,故该题选a。【18题详解】雾凇形成过程中,需要空气中的尘埃做凝结核,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雾凇是相对蓬松的水晶体,可以减弱噪音,对;雾凇的形成需要静风或微风的环境,不能防风固沙,对土壤没有影响,错误,故该题选c。【点睛】获取材料中雾凇形成条件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根据题干可得知雾凇形成的条件为:1、气温足够低,至少零度以下;2、空气中水汽足够大,但是不能降雨或降雪。在气温持续较低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气温足够低的树枝或者其他低温物体,冷凝并在该物体上,并逐渐积累,就形成了雾凇。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约83. 7%的面积被冰雪覆盖。下图示意格陵兰岛冰川上广泛出现的因深色尘埃而形成的圆形孔洞。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 近年来格陵兰岛南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等农产品产量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a. 格陵兰岛降水增多b. 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c. 南部地区土壤肥力提升d. 农业技术条件不断提升20. 图中圆形孔洞的出现反映出冰川上的深色尘埃会a. 增强地面辐射,加速全球变暖b. 减弱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全球变暖c. 减弱地面辐射,减缓全球变暖d. 增强太阳辐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答案】19. b 20. d【解析】【19题详解】格陵兰岛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有所改善,该岛南部纬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热量条件逐渐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b正确;降水条件、土壤条件不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故a、c错误;农业技术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单产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对播种面积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该题选b。【20题详解】相比于冰雪,黑色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故冰面上出现孔洞,所以该题选d。读某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1. 图示水循环属于a. 地下水循环b. 海陆间循环c. 海上内循环d. 陆地内循环22. 该水循环系统a. 不能更新各种水体b. 破坏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c. 可以不断塑造地表形态d. 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答案】21. b 22. c【解析】【2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等,最终流入海洋,发生在海陆之间,所以为海陆间循环,故该题选b。【22题详解】图示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不同地区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故a错误;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故b错误;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起吸收、转化、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故d错误;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所以该题选c。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为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3. 按照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a. 79 13b. 79 8c. 21 13d. 21 824. 甲、乙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甲环节参与地表形态塑造甲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乙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乙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 b. c. d. 【答案】23. d 24. b【解析】【23题详解】根据水循环原理,甲环节为水汽输送,乙环节为入海径流,图中21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降水,图中13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陆地降水量减去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等于入海径流量,故入海径流量为8单位,所以该题选d。【24题详解】根据水循环原理,甲环节为水汽输送,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其动力来自于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故太阳辐射是根本的能量来源,错误,正确;乙环节为入海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向海洋输送泥沙,错,对,所以该题选b。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25. 该河流主要分布在a. 东南沿海地区b. 江淮地区c. 华北地区d. 东北地区26. 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 季节性积雪融水b. 雨水c. 冰川融水d. 地下水【答案】25. c 26. a【解析】【25题详解】从河流月均流量的变化看,该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的含沙量较小;江淮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几乎不会降雪,故一般不会出现春讯,所以该题选c。【26题详解】由上题可知,该地为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故b错误;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较大,集中在夏季,故c错误;地下水补给量较少,且稳定,不会出现春汛,故d错误;该地春汛为冬季降雪融化形成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故该题选a。哈拉诺尔湖是党河与疏勒河交汇处的一处大型洼地曾是敦煌最大的淡水湖。自清代以来,该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哈拉诺尔湖逐渐干涸。时隔60年,该湖泊于2017年3月重现碧波,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7. 疏勒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a. b. c. d. 28. 哈拉诺尔湖清代之后逐渐干涸的最主要原因是a. 全球变暖b. 引水灌溉c. 河流改道d. 风沙掩埋【答案】27. a 28. b【解析】【27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疏勒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河水就多,同时河流一般都受到地下水补给。流域内湖泊稀少,不是其疏勒河水源补给方式,排除。正确,故本题选择a。【28题详解】读图可知,哈拉诺尔湖主要的补给水源来自疏勒河,清代之后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水利灌溉(图中的双塔堡水库),疏勒河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故处于下游的哈拉诺尔湖清代之后逐渐干涸,b对。全球变暖短期应该增加河流径流量,哈拉诺尔湖应该有更多的水源补给,a错;从图中观察,河流并没有改道,c错;风沙掩埋不是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减少,d错。故本题选择b。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对全球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在刚刚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至少有18万亿吨地下水被抽取到地面而没有得到补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9. 下列水循环环节受地下水超采影响最明显的是a. 蒸发b. 大气降水c. 地下径流d. 地表径流30. 地下水超采可能会引起的变化是a. 气候变暖b. 水资源增多c. 水质下降d. 海平面上升【答案】29. c 30. c【解析】【29题详解】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对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影响不如对地下径流大,故该题选c。【30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破坏植被有关,与地下水的使用无关,故a错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表沉降、海水倒灌,导致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等,故c对,b错误;过度抽取地下水对海平面影响很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读冬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l)推测此时该区域a、b、c、d四条虚线中,可能形成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的性质及形成的原因。(2)预测f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3)说明冬季控制蒙古的主要天气系统的成因。【答案】(1)2个。性质:虚线c为冷锋、虚线d为暖锋。原因: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流逆时针旋转,虚线c为南下的冷空气主动移向北上的暖空气,形成冷锋;虚线d为北上的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2)暖锋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易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较高。(3)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受冷)下沉,(热力原因)形成冷高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难度较小。【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锋面应在低压槽附近形成,读图a、b位于高压脊上,不会形成锋面,c、d位于低压槽附近,可能会形成锋面。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辐合,所以锋面c移动方向为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应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而锋面d移动方向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暖锋。(2)由上题d处形成暖锋,f位于暖锋前面,过境前f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天气转晴,气压降低。(3)冬季控制蒙古的天气系统是高压系统(反气旋)。冬季同纬度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流冷却下沉,形成冷高压,其成因为热力因素。【点睛】锋面气旋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图所示: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时,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原因是左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的运动,图中m为冷锋;右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的运动,图中n为暖锋。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处为偏北风、处为偏南风、处为偏南风。(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由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2.读世界部分区域气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l)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2)比较甲地冬、夏季风力大小,并分析原因。(3)简述风带的移动对丙地降水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是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和。不同点: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2)冬季风力大于夏季。原因:甲地冬季由于高低纬度间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夏季由于高低纬度间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3)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从热带海洋上带来充沛的水汽,给丙地带来大量降水。【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以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详解】(1)气候特征的比较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分析。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因此两地气候的相同点为:均为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和;两地气候的不同点为: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