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骚的经典化。事实上,诗的经典化从诗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诗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时人观念中,诗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观志、引诗足志活动,使诗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诗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加之孔子以诗为教,以诗兴、观、群、怨,诗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这标志着诗已被经典化了,正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与诗不同,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因此,在屈原之后,诗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统。(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b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c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d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由原文第一段“到汉代以后诗骚传统”可知,该传统不是诗骚本身形成的,而是文人解读和接受形成的;也不是形成于“先秦”,而是“汉代以后”。c.由原文第三段“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可知,经典化开始于诗结集的过程中,而非完成时。d.由原文最后一段“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可知,这只是骚经典化的原因,不是骚经典化的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b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的特点。c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d文章梳理了诗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没有梳理骚经典化的过程,也就没有比较二者经典化过程的异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b诗与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没有骚中的浪漫表达。c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歌诗、引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文化意义。d诗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强加因果,文化类型完全不同,不是“诗没有骚中浪漫表达”的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qin)翮(h)思远翥(zh)。”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宦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4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同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b项,“与官场决裂前”错,应为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他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c项,“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错,由最后一段可知,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人文环境也很好,“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是让人向往的大美的所在。“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错,原文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d项,“同情”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5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陶渊明四次出仕、四次辞隐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傲骨和正统思想,又追求自由生活的传主形象。b“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文章第二段“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可见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c.“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d.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之意,文中说“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6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答:答案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中“陶渊明辞官归隐”这几个字到文中圈定范围,公元393年、公元400年、公元402年虽也是辞官,但并未归隐;真正辞官归隐是在公元405年他做彭泽县令的时候,文中说“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由此可以知道此时才是他真正辞官归隐的时候,原因自然在其前后。“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可见不受重用是导致他辞官的直接原因;其他原因还有“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等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另一种呼唤黄晓萍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那日走江,行至秭(z)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x),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淳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答案c解析c项,对古城的描写,是为了说明屈原也是一个人,具有人性的一面。8文中画横线句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有什么含意?(6分)答:答案屈原矢志报国,却惨遭流放,愤而投江,但他因为对亲人和故国的思念而魂归故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句话在最后一段,结合屈原的遭遇及前后语境可知,“愤怒”是因为屈原矢志报国却惨遭流放;“留恋”是因为思念亲人和故国;“去”是指他投江而死,“归”是指他魂归故土。理解了这些,答题就很容易了。9在屈原沱的传说中,屈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6分)答:答案没有因为自己做大官而照顾姐姐,正直无私;屈原在姐姐的呼唤下,魂归故里,表明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在屈原沱的传说中”,题目仅是要求分析这个传说中屈原的形象,分析时不要越界。在这个传说中,屈原做了大官,却没有照顾姐姐,表现了他的正直无私;因为姐姐的呼唤,屈原于是魂归故里,表明他对亲人、故国的思念,说明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ju)、郭汜(s)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xin)、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l)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通读文段,以便对文段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以点断的句子,并运用一些断句的方法,如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等。据语境分析,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羽”“徐晃”“太祖”,从“陈述主语怎么样”或“主语做了什么”的角度看,第一句的大意是关羽看到的情况,可知“羽见四冢欲坏”,句意完整,“自”是下句的主语,“自”前应断开,故可排除a、b两项;“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都尉。b“太祖”,即魏武帝曹操。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c“斥候”,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器械兵”错,应是“侦察兵”,“斥候”有侦察、候望的意思。可结合语境来理解,即可判断其正误,同时也可联系已学知识来理解。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负责侦察的骑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晃善于作战。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b徐晃擅长劝说人。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c徐晃深受恩宠。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d徐晃节俭谨慎。他病重时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徐晃常感叹遇上贤明的君主应当用立功效劳,不追求个人名誉。他也不多和别人结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错,从文中“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可知,杨奉没有自愿归顺太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5分)译文:(2)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5分)译文:答案(1)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在观望,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得分点:下,攻下;倾耳而听,观望;河北,黄河以北;定时,安定的日子。每词1分,句意1分)(2)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得分点:案行,巡视;咸,都;陈,同“阵”,阵列;驻,停留。每字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徐晃,字公明,是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他做过郡里的小吏,因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授任骑都尉。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天子返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计谋。等到天子到了洛阳,韩暹、董承天天争斗,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归附太祖;杨奉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又反悔了。太祖在梁讨伐杨奉,徐晃于是就归附了太祖。他跟随太祖打败了刘备,又跟随太祖打败颜良,攻取了白马,进军到延津,打败了文丑,授任偏将军。太祖包围邺城以后,攻克了邯郸,易阳令韩范假装率城投降却据险坚守,太祖派遣徐晃攻打他。徐晃来到后,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韩范有所悔悟,徐晃就招降了他。不久他对太祖说:“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在观望,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希望您招降易阳,向各城示意,那么就没有不屈于形势而归顺投降的了。”太祖认为他说得对。太祖返回邺城,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太祖于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又派遣徐晃帮助曹仁讨伐关羽,驻扎在宛。关羽在樊城包围曹仁,又在襄阳包围将军吕常。徐晃带领的大多是新兵,认为很难和关羽交锋争胜,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陂驻扎。贼人在围头驻扎有军队,又另外在四冢驻扎军队。徐晃扬言应当攻打围头的营垒,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占,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出来交战,徐晃反击他们,关羽败退逃走,徐晃于是就追击突破敌阵,和他们一起冲入蜀军包围内,打败了蜀军,有的蜀军被逼得跳入沔水淹死。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太祖到七里以外迎接徐晃,设置酒宴聚会。太祖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劳他说:“保全了樊城、襄阳,这是将军的功劳啊!”当时各军都在这里会合,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太祖感叹地说:“徐将军可称得上有周亚夫的风度。”文帝登上魏王位,任命徐晃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等到文帝即皇帝位,又晋封他为杨侯。明帝即位,增加徐晃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三千一百户。徐晃病重,遗嘱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徐晃生性节俭戒惕谨慎,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先使自己处在不可被打败的有利条件下,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士兵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徐晃常感叹说:“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他始终不多和别人结交。太和元年去世,谥号称壮侯。(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当“繁”解释,繁盛。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b第五句紧承三、四句,虽没有明写人物的神情,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c诗中对树花的珍奇美丽极力称扬,但写到最后却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抑”的一笔,正是为扬“但感别经时”,一抑一扬,增强了诗歌情感。d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d.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整首诗围绕的主题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妻离别的时间过长,因而有感而发。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6分)答:答案“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句子“绿叶发华滋”“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来分析其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以及情感的美好浓烈。白话诗歌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人生苦短的句子是:“,。”(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分析提示句,结合提示句回忆诗句。默写时要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匪、愆、譬、嫉、蛾、谣诼、淫。名句的生僻字在平时记忆时就要多注意其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很快我就不满足于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枝加叶,投一些朋友所好,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b多年来,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夙兴夜寐,尽心尽力照顾着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我们。而今他已风烛残年,但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高大的父亲。c在国足上下信誓旦旦希望用一场漂亮的复仇大战来为中国足球收官的同时,中伊之战组委会也在想尽一切办法为国足复仇成功造势。d朝鲜对明朝的忠诚通过两种途径抬高了自身的地位。首先,朝鲜的“小中华”性质凌驾于大清的“蛮夷”性质之上;其次,朝鲜士大夫的孤忠耿耿羞辱了二三其德的江南士大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c.信誓旦旦:誓言恳切诚挚。不合语境。a.添枝加叶:比喻为了夸张渲染而夸大事实,或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编造、增添细节。使用正确。b.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使用正确。d.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没有操守。使用正确。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曹操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b在对刘兰芝的刻画中,那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提升了全诗的感情色彩,增添了悲剧气氛。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强化”。c.偷换主语,最后一句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语序不当,应改为“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离“贤”更近一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低下,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a不仅也只要就无论/b不但还只要/如果也c不仅而且只有才能/都d/也如果就能如果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根据全段文意,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因此与应是递进关系,“不仅也”不能搭配,排除a项;另外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可排除b项;“无论都”可搭配,“无论就”不能搭配,故排除d项。选c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拿来做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答:答案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就作诗献歌给他们(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诗经,主要是阐述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经”的特点,第处,前面说“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句子发生转折,可见后面所说的封建社会与今天应是不同的,今天的诗经是诗,那在封建社会应是“经”;第处,后面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可见此处应是说“诗经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第处,前面说“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可见此处应填做法,如“就作诗献歌给他们”。21请参照示例形式,为曹操或陶渊明写一则人物短评。(5分)示例:屈原世人皆醉,唯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唯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正气弥漫了千年。答:答案(示例一)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上独领风骚。(示例二)陶渊明你捧着一簇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你选择了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意境。你绽放了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人物短评的写作,关键是要能从所给人物中找出恰当的、深刻鲜明的“评点”,并且从中找到支撑这一“评点”的论据,然后根据示例的语言风格,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1)我相信,每个雨滴飘落/就有一朵花儿生长/我相信,即使最漆黑的夜晚/也会有蜡烛发出明亮的光/我相信,即使暴风雨在狂怒咆哮/最微弱的祈祷也会被听到/我相信,有人在某个伟大的地方/听到了每一个字。(2)我不相信假花有诱人的芬芳/我不相信泥窑里有耀眼的金矿/我不相信石头可以开花/我不相信荒漠里有绿色的戎装。根据自己对上面这两则材料的感悟,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两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