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_第1页
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_第2页
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_第3页
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_第4页
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读要相信孩子的四点心得暑假里属于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较宽裕,正是我们读书“充电”的最佳时机。今年暑期我主要阅读了两本教育书著,一本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要相信孩子,另一本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著的我的教育视界,读书之后自我感觉收获很大。现就要相信孩子谈谈我的读书心得。爱因斯坦曾就教育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套用这样的方式给读书心得下一个定义:什么是读书心得呢?读书心得这是一个人把从书中读到的所有内容都忘掉,剩下的便是心得。我不禁自问:在读完要相信孩子之后,把书中的全部内容都忘记,我的头脑里还剩下些什么呢?经过多次思想过滤,有四点认识和体会渐渐地沉淀下来,归纳起来是四句话,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坚定了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相信孩子”。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相信孩子的品性,相信孩子的觉悟,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心灵是阳光的、敞亮的,相信他们有向善、向美、向前的意愿,有主动吸纳、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需要,相信他们的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再差的学生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联系工作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上很多问题是源于教育者不相信孩子造成的。比如:课堂上学生明明已经会的内容教师就是不放心还要教;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思考、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却要“满堂灌”或“越俎代庖”;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有些教师没有仔细调查情况就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糊涂僧乱判糊涂案”;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出了差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偏听偏信,不重事实便凭主观印象给孩子“贴标签”、“下单子”,有的甚至滥用惩罚的方法而伤害了儿童稚嫩的心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现象究其根源都是由教者不尊重、不爱护、不了解、不信任孩子造成的,令人痛心。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理解苏霍姆林斯“要相信孩子”这句话,我认为要相信孩子,尊重、爱护孩子是前提,研究、了解孩子是关键。“要相信孩子”不等于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不等于全盘接受孩子的一切,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相信孩子”不等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成人特别是教师的启发、诱导、熏陶、感染、必要约束和合理控制,不等于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总之,要相信孩子不应成为教师“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美妙”借口。二、明确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应当把育人目标从培养“考试机器”转向培养“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丰富生活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上来。前苏联教育的政治立场非常鲜明,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提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教育过程带在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比如书中第28页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少先队中队的队员们将和全体苏联人民一起,为在我国建成共产主义而奋斗。”第71页“我们认为,培养孩子爱人,培养他们积极关心他人,是苏维埃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第94页“我们一贯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是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就培养起他们成熟的公民义务感,也就是把为社会服务看成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前苏联的教育不仅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提出了培养生活力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在他看来,所谓生活力就是指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等。无独有偶,前苏联的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学生生活力的培养,这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很多地方能找到注脚。比如书中一个四年级中队的七年计划里就有饲养家兔、采集种子、打扫街道、义务植树、学开拖拉机等项目,哪个项目不指向“培养孩子的生活力”?可以想象,经过这种生活力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会多么能干、多么自信,千千万万的具有丰富生活力的公民在社会上将发挥多么巨大的“正能量”!再看看当下我们的教育:学生都学了些什么?教师都教了些什么?我们的学校都培养了些什么人?好像我们的学生生来就是“应付考试”的,学校、社会、家庭培养的就是一部部“考试的机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除了有一些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其他什么本领也没有。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人们深思: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而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却冲破重重阻挠,拼了命地踏上归国行程来建设祖国,现如今,中国又有多少留学生、科技精英流失海外?中国这些年又出了多少贪官污吏?两相比较,难道我们能够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在其中我们的教育就没有问题吗?三、认识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就是劳动与实践。劳动可以改造人、锻炼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实践出真知。劳动与实践是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强大工具。前苏联的学生是在劳动中成长、锻炼起来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广阔天地里被锻造成一个个“生活力丰富、润泽、强健的鲜活的生命和富有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好公民”,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当中多的是“说教”与“灌输”,少的恰恰是“劳动”与“实践”。希望所有教育者充分认识并发挥“劳动与实践“的这一工具强大的育人功能,转变教育的理念,改进育人的路径,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骨强精壮”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四、感悟到一种艺术“有一种课本叫生活,有一种关爱叫放手,有一种艺术叫放养(或散养)”这是读完要相信孩子之后我的头脑里自然而然蹦出来的一段文字。我们都喜欢吃散养的动植物,因为散养的动植物口味好,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系数高。人的成长也是同理。前苏联学生的成长足迹遍布校园内外,同学家庭、集体农庄、团队组织等都是他们自由成长的快乐天地。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成长的圈子太狭窄,生活太单调,学业负担太重,学校对学生基本上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这跟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不理想、体制僵化、学校办学顾虑多、自主权不够以及人们的惯性思维都有很大关系,我们应当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育人,要打开学校与生活的通道,消除学生健康成长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