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7560134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2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2-29
上传人:工业****销售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李**(实名认证)
浙江
IP属地:浙江
20
积分
- 关 键 词:
-
红庆河镇
村镇
发展规划
方案
- 资源描述:
-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红庆河镇村镇发展
规划方案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
精品文档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二章 基本概况……………………………………………… 2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7
第四章 村镇布局规划…………………………………………10
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12
第六章 规划建设实施时间……………………………………15
第七章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以及资金概算……………………17
第八章 规划建设总资金构成情况……………………………25
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6
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
第一章 总论
一、规划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农村牧区人口的大量转移外出务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需要对当前村镇产业布局、发展布局和人口布局重新进行规划调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村社现状,本着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和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制定如下规划。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到2020年,与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与全市三区规划相结合,与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相对接。
三、规划范围
红庆河镇辖区内的28个行政村1个移民区,规划面积1000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2006年2月21号)
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3、《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意见》
4、《鄂尔多斯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5、《鄂尔多斯市新农村新牧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
6、《鄂尔多斯市“三区划分”方案》
7、《伊金霍洛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红庆河镇各村基本情况
第二章 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红庆河镇位于伊旗西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大镇,全镇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西北分别于乌审旗、杭锦旗接壤,东、南分别于本旗苏布尔嘎镇、伊金霍洛镇、札萨克镇毗邻。
地理位置在北纬39度13分至39度36分,东经109度00分——109度35分之间。
地形地貌特征为起伏较大,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植被为沙柳、 杨树、柳树、柠条和沙蒿。土壤以粘性沙壤土、钙栗土为主,土层较厚且肥沃。
气象: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严寒而长,夏季炎热而短,寒暑变化剧烈,降雨量小而集中,蒸发旺盛,光能源丰富。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6.2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7.9摄氏度,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1摄氏度,温差较大。无霜期127天----14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2.01米,平均冻土深度为1.67米。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354.2毫米,但年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60%----70%左右,且多以暴雨或雷雨形式出现,强度大,历时短。境内有五条季节性河流分布,有大小湖泊5处。
风:主风方向为西北风,春冬季风大,夏季较小,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大风多出现在春季。
干旱、冰雹、霜冻、低温、大风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但干旱较为严重,俗有“十年九旱”之称。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全镇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473人7162户,其中常住4108户14365人,外出3054户10108人。
全镇总耕地面积 100367亩,其中水地6.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共有深机井184眼,浅机井837眼,动力电入社率达到85%,民用电入户率100%。境内有等级砂石路120公里,黑色路面98公里,18个村社通黑色路面。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健全,通讯基本无盲区。种植水地牧草3.45万亩,旱地种草3.5万亩,饲料玉米3.6万亩。
根据伊金霍洛旗“两区”规划方案, 红庆河镇阿刀亥、巴音布拉、宝林、布连图、冯家渠、通格朗、呼家壕、阿日勒图、 红庆河、其劳图、白格针、哈希拉嘎、台盖希里、纳林希里、乌兰淖、哈达图淖、其和淖、木乎敖包、特宾苏莫、兰家圪卜、其根沟、巴本岱、林家圪堵,柴达木24个村属于限制开发区;珠兰敖包、独贵梁 、昌井渠、乌兰敖包4个村属于禁止开发区。
全镇有林面积93万亩,林草覆盖率55%,植被覆盖率90%。
红庆河镇目前的产业是肉羊、肉猪、林沙三大产业, 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全镇2008年牲畜总头数为20万头(只),其中白绒山羊143050只,肉羊39961只,肉猪14018口,畜牧业在一产中比重达到60%。组建了肉羊、肉猪、蔬菜生产者协会组织7个,组建了农牧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果蔬专业合作社1个,已经注册4个。有农牧民经纪人280人,科技示范户300户,产业化带头人300人。2008年全镇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其中来自工资性收入3774元,占农业人均收入的47.2%,经营性收入3203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40%,转移性收入843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0.5%,财产性收入178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3%。
全镇农牧民住房主要为砖木结构建筑,户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居住大部分较为分散,生产建设战线过长,急需进行整合资源,集中发展。
全镇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严重滞后,现有卫生户厕379户,有1216户农户饮用自来水,其余农户无集中供水设施,人畜饮水靠自打人工井或拉水解决。
牲畜棚圈设施建设大多不规范,没有达到人畜分离标准要求,距离“十有六化 ”建设规范有较大差距。
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现有中学一所,小学三所,在校生539人,教师总数83人;幼儿园1所,幼师2人。有卫生院2所;信用社2所;客运车站1所;敬老院1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技术人员3人。各村均设有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集镇区从事餐饮、住宿、商业门点256家565人,建有屠宰场1处。但这些服务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亟待改善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农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发展机遇与优势潜力
㈠整体形势为规划建设提供的机遇
第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大量资金将对农村牧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资。
第二、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目标,二十字方针”为各级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指明了方向。
第三、广大农牧民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高,准备充分。
第四、各级干部、社会各界对建设新农村思想统一,目标一致。
第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农村综合改革,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有力政策、措施支持。
㈡地方发展带来的机遇
伊旗煤炭资源丰富,煤电、煤化工、旅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加快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一市三区,三个组团”的建设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之我市我旗立体交通枢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红庆河镇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规划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土地占补平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设施农业建设等一大批农业项目的实施,将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适宜规划建设村社的基础设施集中打造、集中发展,为生态恢复区和其他地区农牧民的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㈠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特别是水、电制约瓶颈较为突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㈡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水平较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需要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规模开发市场,增加收入。
㈢农牧民居住分散,常住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个别村社条件恶劣,生存发展困难。农牧业发展战线过长过大,使得建设资金发挥效益不明显,急需要调整人口布局。
㈣产业发展不均衡,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产业定位难,定位不准,经济发展方向不明,急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㈤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要素没有较好集中,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全部投入建设时,资金量过大,且居住分散,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发挥受到制约。需要加快布局规划,集中力量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㈥禁止开发区(4个村)除其余个别社外,大部分生产环境较差,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民生存困难,需要进行转移。
㈦人口转移空间越来越小,常住人口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田间劳作困难,需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组织化、合作化程度。
㈧个别农牧民盲目投资建设,使得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得不到合理科学利用,特别是在禁止开发区投资建设,使得农牧民的资金形成浪费。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加速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聚集,调整农村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走集中集约发展道路。根据旗委政府“东退西缩”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集中力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红庆河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㈠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村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调整,核心是发展生产力。要以建设现代农牧业为主攻方向,适当集中收缩,进一步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培植状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居民点和谐发展。
㈡政府扶持引导,农牧民自愿主导。四大布局调整要在政府扶持引导下进行,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农牧民主导作用,共建美好家园。
㈢总体规划,稳步推进。要把各村社现状、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和各项举措紧密结合起来,以集镇区周边、重点项目区、公路沿线和其他有条件的村社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试点、基点、居民点。抓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线连片,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不同情况,探索各自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定位、人口转移、集中规划、房舍改造建设、异地搬迁等各方面,不搞一个模式,多形式建设,多渠道开发。
㈤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承受力,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积极稳妥的推开。
三、目标任务
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㈠总体目标
总体建设标准概括为实现六化。即“生态实现良性化,生产实现机械化,经营实现产业化,管理实现科学化,生活实现现代化,民风实现文明化”。
㈡具体目标任务
1、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主导产业明确,至2015年主要农畜产品和种植业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2020年产业化经营全面实现。牲畜良种改良率逐年提高,至2010年,改良率达到70%,至2015年达到85%,2020年达到100%,实现良种化,使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2010年重点规划建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初步完善,2015年所有规划建设点基本完善,2020年全部配套。使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农牧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至2010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2020年达到2万元。农牧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3、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
通过实施“转移收缩,集中发展”战略,至2010年先期重点规划建设区主要通村道路实现晴雨通车目标。2015年客运车辆通村率达到85%以上,2020年达到100%。基本实现社社通动力电。农牧民住房人均达到35平方米,95%以上居民实现住房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排水设施和洗浴设施,居住更加舒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对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逐步推广户用沼气,太阳灶。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5年,45周岁及以下农牧民每人至少掌握一项非农技能,劳动力培训达到90%以上,2020年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有85%变为产业工人、管理人才或农场主、牧场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5、民主建设深入推进
2020年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自治组织更加完善,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规范、透明,规划建设区和谐稳定。
6、社会秩序良好
2020年规划建设区农牧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调解组织健全,无群体性事件,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
7、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20年依托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封山育林、转移人口、执行禁牧政策等多种有效措施,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70%,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8、人口转移有序推进
立足实际,重点引导生态脆弱区和现代农业建设区的人口转移,积极推进生态恢复区建设。将常住人口集中在居民点、镇区和产业密集区,实现“减人、增效、留空间”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全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降至7000人左右,2020年降至4000人左右,人均水地达到30亩,户均达到100亩。
第四章 村镇布局规划
根据红庆河镇两区规划方案、各村社自然地理条件、建设用地条件、农牧业基础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农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民俗习惯等各方面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配套完善、注重质量、体现特色、促动产业、大聚居,小分散”的原则,对全镇村镇布局进行如下划分:
收缩转移现有28个行政村,1个移民区,185个村民小组,逐步形成红庆河新区、移民新区、宝林新区、巴音布拉新区、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共五个区的村镇布局格局。
1、红庆河新区:整合容纳红庆河村(6个社301户825人,其中常住252户697人)、白格针村(6个社207户769人,其中常住122户483人)、其劳图村(6个社207户754人,其中常住131户508人)、台盖希里村(6个社209户695人,其中常住95户313人)、林家圪堵村(5个社300户955人,其中常住115户365人)、兰家圪卜村(4个社104户330人,其中常住56户180人)、呼家壕村(5个社192户584人,其中常住86户295人)、柴达木村(6个社165户539人,其中常住144户366人)八个村共1685户5451人(其中常住1001户3207人)的农村人口,形成集居住、餐饮住宿、农副产品流通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小集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8公里。计划入住697户2200人。
2、移民新区:整合容纳特宾苏莫村(9个社214户718人,其中常住139户482人)、珠兰敖包村(11个社251户858人,其中常住142户498人)、独贵梁村(6个社209户707人,其中常住91户307人)、其根沟村(4个社183户538人,其中常住112户324人)四个村857户2821人(其中常住484户1611人)的农业人口,形成集居住、种植和绒山羊养殖为一体的居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6公里。计划入住247户800人。
3、宝林新区:整合容纳宝林村(6个社217户627人,其中常住97户289人)、其和淖村(9个社313户1042人,其中常住175户615人)、布连图村(380户1283人,其中常住219户805人)三个村910户2474人(其中常住491户1709人)的农村人口,形成以种植、肉猪、肉羊养殖为主的居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9公里。计划入住178户600人。
4、巴音布拉新区。整合容纳阿刀亥、布拉、巴本岱部分共三个村,总户数664户2344人,其中常住441户1613人。总面积42.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该村目前已实现全村通自来水,有深机井5眼,浅机井65眼,水地1998亩,常住人口人均3.2亩。牲畜总头数6233头(只),其中肉羊4249只,主要以种植业和发展肉羊、肉牛产业为主。新区服务半径8公里。计划入住279户1000人。
5、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 总户数252户1032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常住203户835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该村地下水位浅,水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有浅机井15眼,水地面积4900亩,常住人口人均6亩。牲畜总头数12086头(只),其中肉猪9000余口,主要以种植业和肉猪养殖、运输业为主。试点新区服务半径4公里。
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
红庆河镇属于伊旗的农牧业大镇,主要以农牧业产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争取建设,农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特别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的建设、发展,使得产业集聚效应逐步体现,农牧业成为常住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产业总体定位是: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核心,以发展林沙产业为补充,以加快旅游业发展为重点,以规模养殖和种植为增长极,努力构筑围绕我市核心区,以提供蔬菜、肉食为主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打造伊旗高效农牧业板块。
一、现代高效农业
现代高效农业区2块,一块(平梁地带)主要集中纳林希里村、乌兰淖村、哈达图淖村、其和淖村、木乎敖包村五个村,规划面积75.18平方公里。主要作物为马铃薯、瓜果蔬菜。另一块(沿河地带)主要集中宝林、冯家渠、阿日勒图村部分、布连图部分,规划面积32.22平方公里。主要作物为马铃薯、瓜果蔬菜、高产玉米。
上述区域主要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主,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合作化农业,推进节约农业建设。规划建设50000亩高效节水灌溉良田,总规划面积107.4平方公里。规划区人口采取到集镇区集中居住、吸收为企业工人或安置到其它地区的办法,到2020年计划转移人口4000人左右,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降为2000人左右。
现代农业产业区主要建设、规划内容为:
㈠大型喷灌区建设
在现有5186亩基础上,经整合土地资源到2015年再建成9814亩大型喷灌节水区,面积达到15000亩,2020年达到2万亩。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经营,带动农牧民走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逐步形成现代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流通集散地。
㈡设施农业建设
按照“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农牧民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的方式,以“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建设经营办法,建设日光温室大棚。通过现代农业设施,2010年全日光能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马铃薯面积各达到0.5万亩,2012年达各到1万亩,并建成设施农业观光农庄2处,到2015年种植面积各达到2万亩,2020年形成规模经营,创出品牌效益。以规模占领市场,以品牌闯出销路,成为我市现代城市核心区果蔬供应基地。
二、林沙产业
主要划分三大林沙产业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主,恢复生态植被,减少居住人口,以林沙产业发展,带动绿化积极性,形成环绕全镇的绿色屏障:
㈠昌井渠、乌兰敖包、木乎敖包部分、特宾苏莫、珠兰敖包、独贵梁、其根沟、巴本岱、阿刀亥、巴音布拉共10个村林沙产业区。总面积366.9平方公里。总户数2310户8102人,其中常住1319户5482人。实施异地搬迁安置2203人,逐步整体退出2339人,本区条件较好地居住生产940人。建成现代农庄2处,现代牧庄6处。
㈡通格朗、布连图林沙产业区。总面积75.1平方公里。总户数637户2082人,其中常住334户1187人。实施异地搬迁安置200人,举家搬迁转移400人,本区条件较好地居住生产587人。建成现代牧庄2处。
㈢哈希拉嘎、柴达木、冯家渠部分、呼家壕、白格针、台盖希里、红庆河、其劳图、林家圪堵、阿日勒图部分、兰家圪卜共11个村林沙产业区。总面积247.1平方公里。总户数2203户7758人,其中常住1287户4190人。举家搬迁转移653人,异地搬迁安置2200人,本区条件较好地居住生产1317人。建成现代农庄3处,现代牧庄5处。
上述林沙产业区总面积689.1平方公里。共引导举家搬迁转移1053人,实施异地搬迁安置4603人,逐步整体退出2339人,本区条件较好地从事农牧业生产2844人。2010年建成现代农庄、牧庄各1处,2012年建成现代农庄、牧庄各2处,2015年各建成6处,2020年达到20处。培育规模生产大户或农场主、牧场主300户,户均收入达到30万元左右。
三、旅游业
依托境内丰富的林草资源,湖淖资源和人文地理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更多的农牧民从农牧业生产中分解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旅游业带到2010年从事农家大院开发旅游的农户达到40户,建成其和淖水上娱乐、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1处。以其和淖旅游区为龙头,连接哈达图淖、乌兰淖,接通乌审旗巴嘎淖,至2015年形成四淖一体的北连苏布尔嘎镇旅游区的旅游带。到2020年建成月芽树水库、岱独海(成吉思汗书画碑林旅游区)到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旅游带。两条旅游带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该旅游线路建成后,可与镇区现代观光农业相连接,使境内黑炭淖、纳林希里、乌兰淖、其和淖、宝林新区、阿日勒图、红庆河办事处、柴达木九个区域紧密连接为一体。沿途可进行水上娱乐、农家大院实践、观赏现代高效农业和绿化风景带、集镇区购物、了解古代、近代人文、历史等综合性旅游。同时吸纳沿途300户农牧民从事旅游业,吸纳养殖区500多户居民从事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红庆河镇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第六章 规划建设实施计划
村镇布局与产业布局建设,遵循先易后难,先条件好后基础差,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主要分四期建设,具体建设划分如下:
第一期(到2010年):
1、宝林新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培育年出栏肉猪300口以上规模养殖户60户。前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投入,其它生产、生活设施采取市场化运作和入住户自筹资金的办法解决,到2010年基本建成,并形成规模生产经营。同时,建成布连图肉羊现代牧庄1处。
2、设施农业区建设。采取引进企业返租承包经营农牧民土地,农牧民进入园区务工,成为产业工人的办法,建设现代日光温室。2010年达到700座规模,并配套部分加工、储藏生产设施。
3、高效农业区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办法,整合整理土地资源,建成滴灌或大型节水灌溉区1万亩,规模种植马铃薯0.5万亩,高产玉米0.5万亩。
4、其和淖旅游开发区建成基地1处。
第二期(到2012年):
1、红庆河新区。采取政府投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办法,完善办事处集镇区基础设施,扩展办事处集镇区域,逐步建成人口较为集中,产业支撑强的小集镇。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吸纳人口2000多人。建成现代农庄、牧庄各2处(台盖农庄1处,其劳图农庄1处,呼家壕牧庄1处,柴达木牧庄1处)。
2、哈达图淖村新农村试点区。整合项目、新农村建设资金,按照哈达图淖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棚圈等生产设施,建成新农村试点村。
3、设施农业发展到1万亩5000座规模,建成加工、储藏、运销等相对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建成设施观光农庄2处(纳林希里1处,其和淖1处)。
4、高效农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
第三期(到2015年):
1、巴音布拉新区。建成居住较为集中的1000人左右的新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产业基础强。建成现代农庄、牧庄各2处(阿刀亥农庄2处,布拉牧庄2处)。
2、移民新区。建成居住集中的800人左右的居住区。建成其根沟牧庄2处,特宾苏莫牧庄2处。
3、设施农业区。设施农业发展到2万亩10000座规模,建成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民全部转化为产业工人,各项生产设施配套完善,规模生产形成气候。建成设施观光农庄1处(阿日勒图),建成现代牧庄1处(冯家渠)。
4、高效农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万亩。
5、建成哈达图淖、乌兰淖、其和淖连通乌审旗巴嘎淖四淖一体的旅游带。
6、林沙产业区建成现代牧庄3处(白格针、通格朗、哈希拉嘎)。
第四期(到2020年):
1、对林沙产业区内列入禁止发展区的昌井渠、乌兰敖包、独贵梁、珠兰敖包四个村进行整体搬迁退出,异地安置到其它地方或区域。
2、建成其和淖、月芽树水库、岱独海到成吉思汗陵园的环形旅游带。
3、经过5年时间,对五个新区和高效农业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巩固和提高,壮大产业,提高质量。
4、全面加快林沙产业区的生态建设,恢复生态植被。
第七章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以及资金概算
按照红庆河镇“两区”规划方案和村镇布局规划方案,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如下:
一、红庆河新区
计划入住2200多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为:
1、街道
(1)硬化街道40684平方米,单价120元,计488.2万元
(2)铺装道沿石10000米,单价140元,计140万元
(3)新修街道10000米(宽16米),共16万平方米,单价120元,计1920万元
(4)征占用地1000亩,每亩补偿费用15000元,计1500万元
街道工程共需要资金2144.2万元。
2、环卫
(1)铺设排污管道5200米,单价1000元,计520万元
(2)安装路灯200盏,单价5000元,计100万元
(3)修筑公共厕所15座,单价5万元,计75万元
(4)修筑垃圾池12处,单价600元,计0.72万元
(5)污水集中处理池1处,单价30万元,计30万元
(6)放置垃圾箱75个,单价1500元,计11.25万元
环卫设备共需要资金736.9万元。
3、建设用地
(1)近期规划建设用地300亩(商业、三产、住宅、农贸市场、汽车维修中心),单价15000元,计450万元
(2)远期规划建设用地3000亩(主要用于发展购物、餐饮、住宿和其他工业用地),单价15000元,计4500万元
规划建设用地需要资金4950万元。
4、农贸市场
到2012年建设农贸市场1处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并全部配套,每平方米1560元,计312万元。
5、图书阅览、文化活动中心
到2012年建成集图书阅览、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一处,共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1800元,计540万元。
6、宽带入网30套,每套3万元,计90万元。
7、建自来水塔2处,计100万元
8、自来水管网10000米,每米20元,计20万元
9、农机服务队1个,每个80万元,计80万元
10、修筑通区道路8.55公里,每公里20万元,计171万元
该区资金需要9144.1万元。
二、移民新区
集中居住600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公共设施为:
1、基本农田建设
在现有1116亩水地配套基础上,再发展5000亩水地,人均水地达到10亩,平均每亩300元(包括地埋管道等),计183.48万元,至2015年全部建成。
2、道路建设
通过逐年建设,形成一纵(南北相通,连接珠兰敖包砂石路),三横(居民区与田间横贯)的交通网络。共修筑南北主道路三级砂石路8000米,东西联通等级砂石路(3条)6000米,每公里造价6万元,计84万元,至2012年建成。
3、供电
(1)主要增设50KVA变压器10台,每台3万元,计30万元
(2)架设高压线路10公里,每公里6万元,计60万元
(3)架设低压线路10公里,每公里3.5万元,计35万元
供电建设共需资金125万元。
4、人畜饮水(2010年建成)
(1)维修改造现有人畜饮水供水站1处,需要资金50万元
(2)铺设自来水管网8公里,每公里2万元,需要资金16万元
人畜饮水工程共需资金66万元。
5、其他设施
⑴新建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室1处4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32万元
⑵新建卫生服务室1处2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16万元
⑶新建动物防疫、检疫室1处1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8万元
图书室、卫生室等共需资金56万元。
6、移民转移人口500人(限制发展区),每人给予建房及生活补助20000元,计1000万元。
7、宽带接入8套,每套3万元,计24万元。
该移民新区公共设施需要投入1538.48万元。
三、宝林新区
培育入住规模养殖户100户,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公共设施为:
1、基本农田建设(2015年建成)
新开发水地8000亩,平均每亩1300元(包括打井、平地、地埋管道),计1040万元。
2、养殖园区(2010年建成)
近期规划入园60户,远期规划入园40户,其中近期规划面积1500亩,远期规划面积1269亩。入园户每户年出栏育肥猪500口左右,园区年出栏3万口,到2015年达到5万口。
(1)入园户、生活设施、生产设施由入园户自行解决
(2)配套设施包括吸粪车,饲料加工厂,饲料,冷藏室,人工配种站等采用入园户市场化运作办法解决
(3)公共设施(2010年)
①通村砂石路13条9.38公里,平均每公里3万元,计28.14万元
②修筑水塔一处(包括打井),计24万元
③架设高压线路0.5公里,每公里6万元,计3万元;架设动力线0.8公里,每公里3万元,计2.4万元;照明线3.9公里,每公里1.5万元,共计5.85万元;增设100kva变压器1台。供电设施共计17.25万元
④绿化:共栽种杨树13556株,每株10元,计13.56万元
⑤铺设自来水管网4663米,每米28元,计1318万元
⑥建交易市场1处2100平方米,网围栏242米,每米5元,计0.12万元
⑦防疫兽医室50平方米,每平方米350元,计1.75万元
⑧兽医室配套设施共计0.79万元
⑨建公共厕所7座350平方米,每平方米350元,计12.25万元
上述公共设施建设共需要资金111.04万元。
(4)其他公共设施
①新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1处4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32万元
②新建卫生服务室1处2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16万元
③宽带接入10套,每套3万元,计30万元
文化、卫生设施共计78万元。
该新区公共设施需要投入1229.04万元。
四、巴音布拉新区(2015年)
建成1000人左右的小区,该居民点建设公共设施为:
1、村内主干道8公里,单价6万元,计48万元
2、村内支干道12公里,单价4万元,计48万元
3、道路两侧绿化28000株,每株10元,计28万元
4、农机服务队1个,每个50万元,计50万元
5、便民超市4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32万元
6、宽带入网10套,每套3万元,计30万元
7、卫生室、文化活动室4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32万元
8、公共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100元,计20万元
9、基本农田建设:2015年开发建设6000亩,用于异地搬迁安置87户373人和本居民点基本口粮田,平均每亩2600元(包括打井、架电、平地、地埋管道),计1560万元。
10、新征占用地183亩,用于搬迁安置的87户居民,每户1400平方米,每亩需补偿费用8000元,计146.4万元
11、自来水管网8000米,每米20元,计16万元
12、建供水塔1处,每处50万元,计50万元
13、修筑通区道路31公里,每公里20万元,计620万元
该新区公共设施共计需要资金2680.4万元。
五、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
常住203户835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该区建设公共设施为:
1、村内主干道10公里,单价6万元,60万元
2、村内支干道10公里,单价4万元,计40万元
3、农机服务队1个,每个50万元,计50万元
4、便民超市2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16万元
5、宽带入网10套,每套3万元,计30万元
6、文化活动室4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计32万元
7、公共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100元,计20万元(2010年)
8、建自来水塔1处,计50万元
9、自来水管网10000米,每米20元,计20万元
10、基本农田建设:2012年开发建设2000亩,用于解决养猪饲料问题,平均每亩2600元(包括打井、架电、平地、地埋管道),计520万元
11、新征地210亩,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留工业用地,每亩补偿费用8000元,计168万元
12、修筑同村道路15公里,每公里20万元,计300万元。
该试点区公共设施共计需要资金1360万元。
六、林沙产业区
㈠昌井渠、乌兰敖包、木乎敖包、特宾苏莫、珠兰敖包、独贵梁、其根沟、巴本岱、阿刀亥、巴音布拉林沙产业区
常住户数1319户5482人
1、红庆河镇区异地搬迁安置294户1112人(限制发展区),每人给予建房及生活补助20000元,计2224万元
2、引导举家搬迁转移297户1091人(指外出本镇),有关搬迁补助及待遇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不列入此预算。
3、巴音布拉居民点异地搬迁安置363人(阿刀亥、巴本岱),每人给予建房及生活补助20000元,共计726万元。
4、禁止发展区的522户2339人按照上级政策、规定执行,逐步退出,所有费用不在此列入。
5、建设现代农庄、牧庄8处,每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万元,共计4000万元。
该区人口转移等共需资金6950万元。
㈡哈希拉嘎、柴达木、冯家渠部分、呼家壕、白格针、台格希里、红庆河、其劳图、林家圪堵、阿日勒图、兰家圪卜林沙产业区
常住人口1287户4190人
1、红庆河新区异地搬迁安置2200人,每人给予建房及生活补助20000元,计4400万元
2、引导举家搬迁转移653人,(指外出本镇),有关搬迁补助及待遇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不列入此预算。
3、建设现代农庄、牧庄8处,每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万元,共计4000万元。
该区人口转移等共需资金8400万元。
㈢布连图、通格朗林沙产业区
常住人口234户1187人
1、在宝林新区异地搬迁安置200人,每人给予建房及生活补助20000元,计400万元
2、引导举家搬迁转移400人,(指外出本镇),有关搬迁补助及待遇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不列入此预算。
3、建设现代农庄、牧庄2处,每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万元,共计1000万元。
该区人口转移等共需资金1400万元。
上述三个林沙区域人口转移等共需资金16750万元。
第八章 规划建设总资金构成情况
一、总资金划区构成
整个规划建设需要总资金32648.02万元,其中五个新区规划建设资金1698.02万元;三个林沙产业区(昌井渠、乌兰敖包、哈希拉嘎、柴达木,通格朗、冯家渠、呼家壕、独贵梁、巴本岱、珠兰敖包、都贵梁、特宾苏莫)规划搬迁,安置帮助、奖励金16750万元。
二、总资金用途构成
规划建设总资金32648.02万元,其中,用于市政建设3708.7万元;用于征占用地资金5264.4万元(其中市政征占用地4950万元,居民点安置移民征占用地314.4万元);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喷灌节水区)3303.48万元;用于居民点公共设施建设3621.44万元;用于林沙产业区异地安置补助、举家搬迁奖励16750万元。
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
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红庆河镇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抽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精干工作人员组成农牧林水工作组、土地管理工作组、综合协调工作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等相关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划分责任。形成层层有组织,事事有落实,责任人人担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协调一致,执行流畅,落实有力的强有力的专门工作机制,推进村镇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开。
二、调查摸底,稳步实施
全面深入调查摸底,根据各规划区的劳动力构成、产业状况、农牧民收入、农牧民意愿及道路、住房、卫生等公共设施现状,对照规划要求,认真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简报、各类培训活动等宣传教育工具、手段,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培训农牧民发展生产,积极配合,使农牧民生产、生活能够尽快和实现规划有效对接。
三、提高认识、优化服务
要加强教育,特别是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党员的教育,以干部职工和党员的带头作用,模范引领农牧民。各工作小组要在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从解决农牧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把群众想办的事情办好,以优质服务鼓励、引导农牧民尽快行动起来。
四、典型引路,抓好示范
㈠在两镇建设上,选择红庆河镇区进行优先规划建设,以集镇区发展吸引和带动农牧民搬迁转移,让农牧民群众看到异地搬迁转移、整体规划建设的效益等,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教育农牧民,带动农牧民。
㈡在居民点建设和林沙产业区发展上,先选择布连图居民点进行规划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效益明显、坏境优美、收入增加来带动和吸引农牧民积极支持规划建设,踊跃参与规划建设,从而有效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开展。
五、积极争取,加大投入
村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牧民自筹,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要以项目捆绑、金融支持、财政支持、社会参与、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殖规划建设区的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借力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确保规划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六、政策保障、消除疑虑
㈠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保证其原先承包经营的土地、草牧场所有权不变,受益归原承包者的基础上,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以禁止开发区(林沙产业区)农牧民的土地经营权换取城镇居民养老保障金和新型合作医疗待遇的办法,引导农牧民退出,此办法全体退出者人人皆享受;二是以退出户的宅基地、房屋、棚圈等附着在土地上的建筑物,换取成本价经济适用住房和给予奖励金的办法,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举家搬迁转移;三是以签订协议,政府给予基本农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补助的办法,引导、鼓励禁止开发区(林沙产业区)农牧民异地搬迁安置。
㈡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相互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格局。
㈢强化对专业合作社、协会的组织引导,规范其运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繁荣经济和社会事业,促进农牧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七、加强服务,确保入驻
㈠加强对规划建设区的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服务,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养殖规模效益,提高防疫检疫水平。扩大良种良方推广应用,使整体效益得到全面提高,规划建设区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收入不断增加。
㈡加强技能培训服务。按照先培训农牧民,先培育产业的原则,结合规划建设区的不同产业模式,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组织的对农牧民进行培训,提高农牧民技能和素质,培养新型农牧民,以技能培训和自身素质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㈢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服务。不断搜集和发布市场信息和发展动态,以此来指导帮助农牧民不断调整结构、调整产业、调整思路,有效化解市场风险,紧跟市场步伐。
㈣积极开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重点,下大力气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销售范围,以规模占领市场,以清洁、安全、绿色品牌巩固市场,以信誉稳定市场,确保农牧民收入增加。
附件一 红庆河镇区划情况表(至2008年12月)
村名
面积
社数
总户数
总人口
其中
常住户
常住人口
合计
1000
185
7162
24473
4108
14774
纳林希里村
26.7
7
312
1019
216
770
乌兰淖村
32.4
4
205
816
175
670
其和淖村
38.5
9
313
1035
175
615
哈达图淖村
26.3
5
252
1032
203
835
木乎敖包村
43.8
8
323
929
133
426
乌兰敖包村
55.9
8
301
1076
184
786
昌井渠村
41.4
11
348
1283
205
748
特宾苏莫村
45.8
9
214
850
139
482
珠兰敖包村
66.6
11
251
986
142
498
独贵梁村
31
6
209
583
91
307
其根沟村
26.2
4
183
543
112
324
巴本岱村
64.4
7
323
1094
174
625
阿刀亥村
39.7
9
399
1456
267
986
巴音布拉村
42.7
9
265
1140
174
627
宝林村
21.3
6
217
687
97
289
布连图村
73.9
7
380
1334
219
805
冯家渠村
24.9
7
252
920
123
427
通格朗村
21.2
4
257
823
115
382
呼家壕村
15.7
5
192
584
86
295
阿日勒图村
22
6
188
654
96
353
林家圪堵村
21.7
5
300
901
115
365
兰家圪卜村
42.9
4
104
364
56
180
柴达木村
29.9
6
285
678
146
366
红庆河村
23.8
6
301
782
252
697
其劳图村
24.9
6
207
782
131
508
白格针村
24.9
6
207
719
122
483
哈希拉嘎村
33.4
4
165
539
65
203
台盖希里村
38.1
6
209
864
95
313
附件二 红庆河镇产业发展定位一览表
规划区名称
范围
产业定位
备注
红庆河新区
红庆河、白格针、台盖希里、其劳图、林家圪堵、兰家圪卜、
呼家壕、柴达木
居住、餐饮住宿、农副产品流通、旅游购物
小集镇
移民新区
特宾苏莫村、珠兰敖包村、独贵梁村、其根沟
种植、绒山羊养殖、居住为一体
宝林新区
冯家渠部分、宝林、其和淖、布连图
种植业、肉猪、肉羊养殖
巴音布拉
新区
巴音布拉、吸纳其根沟、巴本岱、独贵梁、珠兰敖包、阿刀亥林沙产业区的部分农牧民
种植业、肉羊、肉牛养殖
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
本村
种植业、肉猪养殖、运输业
高效设施农业区
纳林希里、木乎敖包、其和淖部分、乌兰淖、黑炭淖、阿日勒图、布连图部分、冯家渠部分、宝林部分
设施农业、马铃薯规模种植、高产玉米、观光农业
农庄2处
旅游产业区
其和淖、乌兰淖、黑炭淖、岱独海、巴嘎淖、月芽树水库、成吉思汗旅游区环形人文、生态旅游带
水上娱乐、生态观光、人文考察、现代农家大院、土特产销售
林沙
产业区
昌井渠、乌兰敖包、木乎敖包部分、特宾苏莫、独贵梁、珠兰敖包、巴本岱部分、其根沟、巴音布拉、阿刀亥
林沙产业,建成现代农庄2处,牧庄6处。
本区条件较好地方建设
哈希拉嘎、柴达木、冯家渠部分、呼家壕、白格针、台盖希里、红庆河、其劳图、林家圪堵、阿日勒图部分、兰家圪卜
林沙产业,建成现代农庄3处,牧庄5处。
本区条件较好地方建设
通格朗、布连图部分
林沙产业,建成现代农庄1处,牧庄1处。
本区条件较好地方建设
附件三 红庆河镇农牧民收入规划表(至2020年)
规划区
名称
人均收入(元)
人均收入构成
种植业
养殖业
林沙业
旅游业
其它收入
农作物
草产业
财产性
补贴
其它
全镇
20000
红庆河
新区
20000
3500
8000
3800
1500
800
2400
移民新区
20000
14400
1000
1500
800
2400
宝林新区
20000
3000
13500
1500
800
1200
巴音布拉新区
21000
2200
800
13400
500
1500
800
1800
哈达图淖试点区
24000
2400
600
17500
700
1500
800
2500
现代农业区
30000
16000
400
8000
1500
800
3300
生态旅游区
20000
2000
8700
6000
1500
800
1000
林沙产
业区
22000
1000
2000
11000
2000
1500
1500
800
1200
附件四 红庆河镇村镇规划建设表 (表一)
红庆河新区 单位:株、亩、元、万元、平方米、座、个、套、盏、户、人、平方公里
规划
范围
规划面积
户数
人口
建设内容
单价
投资额
建设期
备注
元
万元
年
红庆河、白格针、其劳图、台盖希里、林家圪堵、兰家圪卜柴达木、呼家壕等
2.5
1001
3207
一、街道
计划入住697户2200人
1、硬化40684平方米
120
488.2
2012
2、铺装道沿石10000米
140
140
3、新修街道10000米,16万平方米
120
1920
4、征占用地1000亩
15000
1500
小计
2144.2
二、环卫
1、铺设排污管道5200米
1000
520
2、安装路灯200盏
5000
100
3、新建公共厕所15处
5
75
4、建垃圾池12处
600
0.72
5、污水集中处理池1处
300000
30
6、放置垃圾箱75个
1500
11.25
小计
736.97
三、建设用地
1、近期用地
- 内容简介:
-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