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音韵》PPT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PPT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PPT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PPT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漢語 音韻學常識 音韻學常識 1 王力 音韻學初步 商務印書館 1980年 2 汪壽明 潘文國 漢語音韻學引論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 3 林燾 耿振生 音韻學概要 商務印書館 2004年 4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第3版 5 林燾 王理嘉 語音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 6 周殿福 國際音標自學手冊 商務印書館 1985年 音韻學常識 學習方法 1 掌握一些現代語音學的常識 這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2 學習中要注意比較 多動手 在多種材料間作比較 3 對前人的研究必須要熟悉 從中去粗取精 4 循序漸進 先學語音學常識 再弄清音韻學中的種種概念和術語 再學習 廣韻 依照 廣韻 的體係遠探上古音韻 下求近代 現代音韻 5 不同專業的人學習音韻學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確立自己的目標 音韻學常識 一 三十六聲母1 受佛經翻譯的影響 唐代時從語音系統中歸納出聲母系統 先有三十聲母 後逐漸增益為三十六聲母 相傳三十六聲母是唐朝和尚守溫創制 而從敦煌千佛洞發現的 伯二 一二 守溫韻學殘卷看 三十六聲母應是逐漸形成 並非一人創造 音韻學常識 2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這是中國唐宋時代用來標注發音方法的四種說法 全清大體包含塞音 次清包含塞擦音 全濁包含擦音 次濁包含鼻音 邊音 半元音 全清 次清的區別在於送氣與不送氣 全濁 次濁的區別則並不在於送氣與否 在語音學中 聲帶振動的音叫濁音 聲帶不振動的則叫清音 音韻學常識 3 發音方法1 塞音 又叫閉塞音 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緊緊靠近 完全堵塞氣流通道 除阻時阻礙突然放開 氣流驟然沖出 就產生塞音 如 p t k p t k b d g 這些音都是塞音 2 擦音 又叫摩擦音 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靠近而不完全閉塞 留出一個狹窄的縫隙 讓氣流從中摩擦而出 就產生擦音 如 f s sh r x h 這些音都是擦音 音韻學常識 3 塞擦音 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先閉塞 然後放鬆阻礙 形成縫隙 讓氣流摩擦而出 就產生塞擦音 塞擦音中閉塞過程和摩擦過程結合很緊 一般把它們看成一個發音過程 國際音標就用一個塞音符號和一個擦音符號來表示塞擦音 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 c zh ch j q都是塞擦音 塞擦音其實是閉塞音與摩擦音的結合 在成阻階段是閉塞音 在除阻階段是同部位的摩擦音 音韻學常識 4 邊音 發音時舌頭的中間部分翹起 讓氣流從兩邊的孔道出來 如 l 5 顫音 發音時舌尖或小舌顫抖 使口腔孔道多次開閉 如 r 顫音也有不顫抖的 只是發音器官有彈性部分輕輕一閃 如英語的r 有人把不顫抖的r叫做閃音 音韻學常識 6 半元音 半元音是處在元音和輔音的交界線上的 可以認為是高元音的轉化 發音時舌頭翹起超過了元音的高度 使舌面跟上齶有輕微的接觸 發生一種輕微的摩擦音 原則上 一切最高元音都可以轉化為半元音 但常見的半元音只有三個 跟 i 相當的是 j 跟 u 相當的是 w 跟 y 相當的是 漢語以 i u y 起頭的字 實際上都是半元音起頭 由於這種語音常常很快地滑過去 自己不能構成音節 所以現代語音學家一般把它們歸入輔音一類 應該算是一種緊縮音 音韻學常識 7 輔音發音時 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 阻礙就是一種構音作用 但是 發生阻礙以後 必須除去阻礙 然後輔音才完成它的過程 語音學家把這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 即成阻 持阻 除阻 原則上 一切輔音的形成都有這三個階段 但是在閉塞音的構音過程中 這三個階段特別明顯 有一種閉塞音 只有成阻 持阻 而沒有除阻 並不是始終不除去阻礙 而是說它不是突然放開 所以令人感覺不到它的除阻階段 這種閉塞音有一個專名叫做唯閉音 廣州話的 鴨 ap 壓 at 軛 ak 尾音 p t k 的就是唯閉音 細分的話 古入聲字有兩類韻尾 一是無聲除阻塞音尾 另一是喉塞音尾 音韻學常識 8 從除阻時呼氣的強度看 輔音又可以分為不送氣和送氣兩類 由於閉塞音的除阻階段特別明顯 所以不送氣和送氣的分別一般只限於閉塞音和塞擦音 音韻學常識 音韻學常識 4 現代漢語的聲母 22個 太平歌子夜久難明 喜報東方亮 此日笙歌頌太平 眾口齊歡唱 這22個字所代表的聲母是 唇音 報 p 平 p 明 m 方 f 齒音 塞 東 t 太 t 難 n 亮 l 舌根音 歌 k 口 k 歡 x 舌面音 久t 齊 t 喜 捲舌音 眾 t 唱 t 笙 日 齒音 塞擦 擦 子 此 頌 s 母音 夜 零聲母 音韻學常識 3 發音部位古代按發音部位不同 將聲母分為唇 羽 舌 徵 齒 商 牙 角 喉 宮 半舌 半徵 半齒 半商 共稱 七音 如果不算後兩小類的話 則叫 五音 其中唇音分重唇音和輕唇音 舌音分舌頭音和舌上音 齒音分齒頭音和正齒音 總共是十類 在韻圖上又往往把半舌音和半齒音合併為一類 於是就有 九音 之稱 音韻學常識 二 206韻1 漢語的韻母由韻頭 韻腹和韻尾形成 韻頭和韻尾是可以不出現的 也就是說可以有 零形式 韻腹則是每個音節必不可少的成分 必須由元音來充當 因此又稱為 主要元音 韻頭又叫 介音 充當韻頭的通常都是元音 如北京話裡的韻頭就是 i u y 根據韻頭的不同性質可以把韻母分為四類 叫做 開 齊 合 撮 四呼 沒有韻頭 韻腹也不是 i u y 的韻母叫 開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 i 的韻母叫 齊齒呼 韻頭或韻腹是 u 的韻母叫 合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 y 的韻母叫 撮口呼 音韻學常識 2 韻母分類的單位1 韻母 把韻母完全相同 即韻頭 韻腹 韻尾都相同 聲調也完全相同的漢字歸納為一個類 這樣的單位叫做韻類 例如在現代漢語裡 安干刊單灘簪參三 等的韻母都是 n 屬於一個韻類 音韻學常識 2 韻 韻是最常用的一個概念 韻基 即韻腹加韻尾 相同 並且聲調也相同的漢字屬於同一個部類 每一個部類就叫做一個韻 一個韻裏邊可以包括好幾個韻類 也可以只有一個韻類 每個韻用一個漢字命名 稱為 韻目 如 東 冬 鍾 江 等 元明以後 有的韻書採用兩個字作一個韻的韻目 如 東鍾 江陽 支思 齊微 等 韻目用字 本來是任意的 但是 早期韻書的韻目對後代有很大影響 晚出的韻書往往沿用已有的韻目 隋代的 切韻 韻目 不僅被唐 宋的韻書繼承下來 還被元明時代的韻書沿用 音韻學常識 附注 同用 獨用 在韻書中 有些韻目下的字較少 有些較多 在詩律韻文的寫作中 將字較少的韻目與鄰近的合併 可以互相押韻 此稱為 同用 反之 不與其它韻目相押的 則是 獨用 音韻學常識 3 韻部和韻攝 韻基相同而聲調不同的漢字 歸納為一個單位 這樣的單位叫做韻部 研究先秦兩漢語音系統的時候 一般是分到韻部為止 不再根據聲調區別韻 所以韻部的概念在上古音研究中最常用 韻攝是等韻學所創立的一個概念 攝就是 統攝 的意思 因為一個攝往往統攝或者說包含若干個韻 歸併韻攝的條件是各韻的韻腹相同或接近 韻尾相同 即一攝之內的各韻或者都沒有韻尾 或者都收相同的韻尾 相配的鼻音 塞音韻尾歸在同一攝內 例如收鼻音韻尾 和塞音韻尾 k 的 通攝 包含 切韻 裏的東 冬 鍾等十一個韻 它們是 音韻學常識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東董送屋冬 宋沃鍾腫用燭宋代的等韻圖把 廣韻 的206韻歸納為16攝 攝的名稱和韻目一樣 用一個漢字來代表 十六攝分別是 通 江 止 遇 蟹 臻 山 效 果 假 宕 梗 曾 流 深 咸 各攝所包含的韻數目不等 最多的咸攝有三十二個韻 最少的假攝只有三個韻 音韻學常識 4 開合 四等 這是傳統音韻學分析韻頭和韻腹時使用的概念 所謂開合 即開口 合口 元明時期漢語語音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明代開始 才有了開 齊 合 撮四呼的說法 音韻學常識 四等是兼用於韻頭和韻腹的概念 等韻圖把所有的韻類都分屬於一 二 三 四等 但對四等的分別並沒有明確的解釋 現代音韻學家對四等分別的一些細節也還沒有獲得一致的意見 一般的看法是四等的區別既在於韻腹 也在於韻頭 凡是以 i 為介音的韻類都屬於三等 沒有 i 介音的韻類分別屬於一 二 四等 後元音 u o 作韻腹的韻母 屬於一等韻類 低元音 a 次低元音 作韻腹的韻母 屬於二等韻類 前 半高元音 e 作韻腹的韻母 屬於四等韻類 一等韻和二等韻屬於 洪音 三等韻和四等韻屬於 細音 音韻學常識 音韻學常識 三 聲調的分類和命名1 四聲四聲指平 上 去 入四個調類 這套名稱產生于南朝齊梁之間 那時候 詩歌正在向格律化的近體詩轉變 南史 陸厥傳 時盛為文章 吳興沈約 汝南周顒 善識聲韻 約等為文皆用宮商 將平上去入四聲 以此制韻 又 梁書 庚肩吾傳 齊永明中 文士王融 謝朓 沈約 文章始用四聲 以為新變 在這些文士中 影響最大的是沈約 他在當時政壇和文壇上的地位都很高 於是後來就有人認為是沈約創造的四聲 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聲調系統不可能由某個個人創造出來 魏晉之前 在詩歌創作中就已經有人自覺地運用聲調 讓同聲調的字押韻 只是還沒有能夠從理論上歸納和解釋這種現象 到了沈約等人 才明確地把四聲的分別揭示出來 音韻學常識 四聲的命名 也和字母 韻目相似 是從本調類裏挑出來一個字作為名稱 平 代表平聲調 上 代表上聲調 去 代表去聲調 入 代表入聲調 古人對四聲的調值也曾作過一些描寫 如唐代釋處忠 元和韻譜 平聲哀而安 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 入聲直而促 明代釋真空 直指玉鑰匙門法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入聲的短促特點是明顯的 今天一些漢語方言仍舊是如此讀 其他三聲則很難從這些解釋中推斷出實際調值來 實際上四聲的調值是隨著時代變化的 更何況古代各個方言也會有差異 不可能具備相同的調值 音韻學常識 2 平仄和陰陽 平仄 是詩韻中的重要概念 平 即平聲 仄 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 詩韻裏把平聲跟仄聲相對看待 詩的格律主要由平仄來決定 四聲的分別到近代漢語階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原來的一個調類可以分化為兩個調類 這種分化大多數是以原來聲母的清濁為條件 清聲母字 全清 次清 為一類 濁聲母字 全濁 次濁 為一類 清聲母字的調類叫做陰調類 即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濁聲母字的調類叫做陽調類 即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現代漢語各方言的調類分化情況相當複雜 音韻學常識 音韻學常識 3 怎樣辨別入聲字1 b d g j zh z六個聲母陽平字是入聲 例如 b拔跋白帛雹薄荸別蹩脖柏舶伯泊百勃渤博駁醭d答遝達笪得德笛敵嫡覿翟跌疊碟蝶牒獨讀牘瀆毒奪鐸掇g各格閣蛤骼革隔膈葛骨國虢j及極極吉急擊棘即脊疾集籍夾莢裌嚼潔劫傑竭節捷截局菊掬鞠橘決訣掘角厥橛蹶腳覺爵絕zh紮劄紥鍘閘 字本作牐 炸 字本作煠 宅擇翟著折轍摺哲蜇軸妯竹竺燭築逐酌濁鐲 字本作鋜 琢啄濯拙直值殖質執侄職指趾z雜鑿則擇澤責賊足卒族昨 音韻學常識 2 fa fo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例如 fa法發伐閥乏罰fo佛3 d t n l z c s七聲母拼e 韻母 不論陰陽上去 實際上只有陽平 去聲 都是入聲 例如 de得德te忒特ne訥le勒肋泐樂埒垃ze則擇澤責嘖賾笮迮窄舴賊仄昃ce側廁測惻策冊se塞嗇色澀 音韻學常識 4 zh ch sh r四聲母拼uo韻母 不論陰陽上去 實際上沒有上聲 都是古入聲 例如 zhuo卓桌捉拙酌濁鐲 鋜 琢啄濯chuo戳綽齪綽輟shuo說朔碩ruo若弱5 b p m d t n l七聲母拼ie韻 除了 爹 di 字是古平聲外 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例如 bie別憋鱉癟pie瞥撇mie滅蔑篾乜die疊碟牒蝶諜蹀迭瓞tie鐵貼帖餮nie捏聶鑷孽臬lie列烈裂獵劣 音韻學常識 6 e韻除了 嗟 ju 瘸 qu 靴 xu 之外 都是古入聲 例如 n e虐瘧l e略掠jue決絕爵倔腳钁蹶孓 孑孓 que缺闕確卻xue薛雪學血穴yue曰約噦悅閱月越粵岳樂藥7 g k h z s五聲母拼ei韻母 c不拼ei 不論陰陽上去 實際上沒有去聲 都是古入聲 例如 給 g i 剋 k i 黑 h i 賊 z i 塞 s i 音韻學常識 8 有些字文言白話讀音不同 文言讀開尾韻 白話讀 i 尾韻或 u 尾韻 這些字是入聲 例如 文言 e 白話 ei 黑勒賊文言 e 白話 ai 色冊摘窄擇文言 o 白話 ei 白帛柏伯麥陌脈文言 o 白話 ei 北文言 uo 白話 ao 鑿落文言 u 白話 iou 六文言 u 白話 ou 軸妯熟肉文言 u 白話 iao 腳角虐藥 音韻學常識 9 以下列字都不是入聲字A 凡是有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