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1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2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3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4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金融风险管理案例朱明儒2011年8月案例1: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造中行、建行改革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银监会对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10项改革要求。这10项改革要求包括: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中的“三驾马车”也格外引人注目。董事长肖钢、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监事长刘自强在银行业务和监督检查方面都很有经验。董事会除了肖钢董事长外,还有中央汇金公司派出的6名非执行董事、从中行行领导中选出的3名执行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即梁定邦;监事会中有股东监事、独立监事和员工监事。这些人分别代表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形成监督和制衡,朝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迈出有力的第一步。中行股份只有一个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汇金公司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目前代表国家持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央汇金公司曾于2003年底向中国银行注资1863.9亿元,折1863.9亿股。中行股份制改造,员工转换身份继对海南、甘肃、俄罗斯三地分行行长进行公开招聘后,中国银行总行将总行人力资源部一副总职位面向社会进行招聘。这标志着中国银行将实施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行此举意在通过吸纳更优秀的社会资源,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此次招聘由中行委托的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翰威特咨询公司”负责。整体改制后中国银行员工都要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转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取消干部行政级别,废除官本位制度。目前中行有18万名正式员工,加上5万名代办员,全行总人数约为23万人左右。国外的银行重组通常伴有大规模的裁员,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既没有大规模裁员,也没有把员工推向社会,也不会采取“买断工龄”等方式。建行改革薪酬制度,建立全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行改革彻底突破平均分配作为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银行已推行两年的薪酬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一个打破“大锅饭”, 建立全新的绩效考核机制的过程。延续多年的固化的单一工资分配形式被相对科学的“基本工资总额加绩效工资总额”所取代,“员工收入能增能减”的薪酬制度得以确立。建行的薪酬制度改革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改革工资总额管理办法,使各级机构的薪酬总量水平与其经营效益密切挂钩;2、改革员工工资分配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岗位责任和贡献密切挂钩;3、实行一级分行行级领导年薪制,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中,以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4、改革福利保障制度,建立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障制度,使福利分配纳入薪酬体系之中;5、设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决策机制,提高薪酬管理的宏观调控水平。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建行的薪酬改革已经顺利实现了从原有薪酬分配制度到新型的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薪酬改革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合理地拉开了收入分配的差距,核心人才的收入与贡献联系更紧密,并逐步向市场价格靠拢,建行在逐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注重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改革工资总额构成,加大绩效考核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要加大激励与约束的力度,充分调动可用于激励的资源,通过与绩效挂钩,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建行的此次工资总额分配办法的改革,就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总额在工资总额中的构成比例。新的工资总额分配办法,改变了旧有的建行各分行之间平均主义“大锅饭”状况,也树立了建行总行和各一级分行,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各二级分行和各县级支行之间的工资考核新关系。 2、工资主要的职能是保障职能和激励职能,相应的,工资总额的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体现保障职能,定义为基本工资总额,只与核定人数、社会平均工资等与保障相关的因素挂钩;一部分体现激励职能,定义为绩效工资总额,只与各行经营绩效挂钩。3、建行在基本工资总额的分配中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各一级分行的核定人数,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分配,体现保障功能。基本工资总额保持相对稳定,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体现了建行总行控制员工总量、调整员工结构的政策导向。 在基本工资总额分配中,总行对各分行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就是分行增加人员的边际收益必须大于零,即分行增加人员,必须能够创造相应的经营成果,而且因此增加的收益扣除各项成本因素后大于零。这种规定对建行各分行严格控制员工总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约束作用。 4、目前全行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占比超过60%。从2003年的运行效果看,改革的推行,将激励约束机制融入到了业务运营和管理流程中,有力地促进了一级分行合理投入资本和有效利用资产、节约成本、裁减冗员,促进了建设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员工工资能增能减工资分配中,基本工资依据单位可分配额度,按照员工工资级别对应的工资薪点进行分配。绩效工资与员工的岗位责任和贡献挂钩分配,岗位责任以岗位系数来划定,岗位绩效以考核分数来确定。建行将员工的工作绩效分为常规绩效、项目绩效、杰出绩效和预期绩效四大类,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挂钩方式也分为四种,即常规绩效常规挂钩、项目绩效专项挂钩、杰出贡献特殊挂钩、预期绩效延期挂钩。 新的工资分配制度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工资分配向岗位责任大、对建设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贡献大的员工倾斜,促使员工在实现建设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普通员工的收入可能超过一些部门的负责人。38个一级分行行领导实行年薪制1、从2003年开始,年薪制成为激励和约束建行38个一级分行负责人的新制度。年薪制,使其收入与责任、贡献相对称,改变了过去各一级分行负责人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年薪制的实行解决了这些一级分行行级领导的收入分配标准问题。建行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引入人力资本理论来确定分配标准的(年薪制)。2、具体做法是,各一级分行行级领导的年薪分为基础年薪和浮动年薪两部分。基础年薪与领导人员所在机构等级和领导人员岗位责任等因素挂钩,适度考虑任职资历。浮动年薪根据各一级分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结果和分行级领导个人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建行薪酬委员会根据各一级分行行长年度考核结果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结果,核定各一级分行行长的年度分配浮动比例和除行长外其他分行级领导的年度分配浮动比例平均数。各一级分行根据总行核定的除行长外其他分行级领导的年度分配浮动比例平均数和其他分行级领导的工作绩效,提出其他分行级领导的年度分配浮动比例建议,经总行审定后执行。 除了年薪外,38个一级分行行级领导是不能参与所在分行任何形式的收入分配的。各一级分行可对所辖二级分行行级领导指定相应的考核分配办法,办法中对二级分行行级领导的年薪制收入水平与所辖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控制。3、建行总行还统一为一级分行行级领导设立了风险保障金,实行有条件延期支付,实施长期激励,鼓励长期稳健经营,并对分行领导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住房补贴与绩效挂钩建设银行按照“统一零点、分别起步;终点找平、补偿服务”的原则,建立了与绩效挂钩的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将各类人员的个人年度住房补贴与其岗位责任和贡献挂钩,变福利保障型分配为薪酬激励型分配,翻过了福利性分房这历史的一页,实现了由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分房的转变。考虑到原福利性分房情况的复杂性和各分支机构可分配资源的差异性,建行总行对此改革下达了原则性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各一级分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具体办法的制定一般都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行厦门市分行法律事务部副经理林炜斌是2001年7月进入建行厦门市分行的年轻员工。目前,他每个月能拿到200多元的住房补贴,再加上每个月的公积金,未来贷款买房完全可以承受。)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科学、合理的福利分配制度,使员工不仅尝到了改革的蛋糕(如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而且看到了改革的蛋糕(如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也想到了改革的蛋糕(如企业年金制度),充分发挥了福利分配制度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的作用。为鼓励员工长期为本银行服务,建行系统建立了有建行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将员工在职期间的贡献与其退休后的保障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在依法履行基本养老保险义务的前提下,根据单位经济承受能力,由单位和员工双方共同缴费。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制,依据员工在职岗位差异和贡献大小等因素分配,记入个人账户。对员工个人账户支付和转移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实行有条件的支付。个人账户基金由总行集中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建行还按照适度积累、量入为出的原则,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员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待遇的基础上,对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贴,保障员工合理的医疗待遇水平。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位集中使用和管理,体现了互助共济精神。讨论思考题: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原因有哪些?2、中行和建行的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3、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你有哪些看法?4、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不良资产处理的方法有哪些?案例2:揭开刘明骗贷74亿元的内幕背景资料:广东佛山民营企业主刘明(化名)累计从中国工商银行H支行(下称H工行)骗取贷款74.21亿元,至今尚有余额19.29亿元。经初步核查,银行贷款损失已超过10亿元。一、光环下的黑洞“审计模型”揪出“狐狸尾巴” 广东省佛山市H区(原H市)的大型板材企业昌盛装饰板材有限公司(下称H昌盛)曾被誉为“民企航母”,其董事长和大股东刘明头顶“镇、市两级人大代表”“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光环。假如没有2003年审计署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全面审计,也许H昌盛这艘欲坠的“航母”至今仍在摇曳而行。 2003年3、4月间,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在通过运用“商业银行风险审计评价模型”对工行广东分行所有电子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时,发现H昌盛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且资金流异常。8月,全面审计展开,“狐狸尾巴”就这样被发现了。H昌盛位于H区大华镇,号称占地1700亩,厂房面积77.4万平方米,年产各类板材120多万立方米,年贸易额达1.4亿美元,总资产46亿元,员工过万,被称作“亚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 真实与虚假间的差距令人瞠目事实比猜想来得更直接。H昌盛以原H市大华镇昌盛装饰板材厂(1990注册资本230万起家),主要生产胶合板、中纤板、贴面板等。从1996年12月起,H昌盛与H工行建立信贷关系。 H昌盛真正发家是在1998年至1999年间。1999年4月,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同它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承诺给予5亿元授信额度,并将其列为该行重点支持企业。 此后H昌盛在H工行贷款余额急剧增加,2001年为16.5亿元,2002年达到17.99亿元。截至2003年8月,H昌盛共欠境内外家金融机构贷款28.8亿元,其中H工行贷款19.29亿元,占该行总贷款余额的15.26%。 H昌盛留存在银行的资料显示,2002年末,H昌盛总资产46.2亿元,净资产19.8亿元,当年销售收入67.6亿元,当年利润7.2亿元,当年已缴纳增值税1.59亿元。 工商、税务部门的资料表明,同期H昌盛的财务状况远没有这么“辉煌”。真实与虚假间的差距之大令人瞠目:总资产虚增36.43亿元,净资产虚增18.63亿元,当年销售收入虚增64.38亿元,利润虚增7.31亿元,已缴纳增值税虚增1.55亿元。 H昌盛从注册资本230万元发展为净资产近2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0,可是似乎从没有人对这些增长表示过怀疑。骗贷手法让人“大长见识”H昌盛的骗贷手法,让资深审计、信贷人员都颇长见识。手法之一:提供虚假购销合同,虚构进出口贸易额。2002年H昌盛以从香港华森公司购进原材料为由,向H工行申请新增贷款4.09亿元。但根据原H市外汇管理局提供的进口付汇数据,H昌盛2002年进口付汇27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只有2.24亿元,H昌盛从中虚构1.85亿元的贸易额。 手法之二:当地国土部门与企业联手造假向银行提供虚假抵押物。H昌盛在H工行的1723.3亩土地抵押物,只有76亩具有真实合法手续。其余1647.3亩土地中,1574.3亩是在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下,由当地国土局出具国土证明文件,并由当地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办理了房地产他项权证;另有73亩虽有土地使用证,但土地地址与房屋坐落地址不符,而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却张冠李戴办理了房地产他项权证,并擅自将土地面积虚增至145.7亩。H昌盛在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表面上看都有抵押,但绝大部分是虚假的,一座房产,经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合法批准”,可以出具多个房地产他项权证。 手法之三:抵押物严重高估。H昌盛在H工行的土地抵押物普遍高估8倍左右。例如2000年H昌盛向原H市土地资源开发总公司沙头分公司购入位于大华镇中线公路的土地387.48亩,转让单价每亩12.65万元,总价4901.62万元。而原H市正平房地产评估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土地评估单价高达每亩109万元,是购入价的8.66倍。 还有,H昌盛财务管理相当混乱:账证不全,部分关联企业甚至未设任何账簿。巨额贷款流向何方 H昌盛从银行获取的大量资金到底用到了哪里?从银行获取的资料显示,H昌盛贷款大部分用于项目投资,如国内的中密度纤维板厂、胶合板厂、汽轮发电厂、自用码头、原木和装饰板材交易市场等五个项目,投资总额9.8亿元;收购某上市公司股份3.5亿元;海外投资1亿多美元。 这些只是H昌盛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收购某上市公司名义获取的贷款3.5亿元,就有3亿元被挪作他用。所谓1.02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如“马来西亚2500平方公里和新西兰1.5亿立方米原始森林采伐权”“运输船艘,每只吨位8000吨”等,存在非常大的虚假成分:新西兰投资未见任何合同和付款资料,马来西亚价值380万美元的森林采伐权已到期失效,价值595万美元的飞机和设备并非属于H昌盛所有。 提到H昌盛贷款资金的真正去向,必须提及这家公司的组织架构。“H昌盛”其实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它是对刘明成立的一系列关联企业的统称。对于银行,“H昌盛”指的是其中三个贷款主体:H昌盛装饰板材有限公司、H加华装饰板材厂、H市固华有限公司。 H昌盛成立多家关联企业,主要目的实际是为了贷款和洗钱。一方面,通过虚假关联交易任意虚构现金流、虚构销售收入,达到随意编造财务报表以骗取贷款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多家关联企业在各家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大量提现和公款私存,为将贷款资金非法转移境外提供便利。抽查2001年以来H昌盛从H工行取得的10.27亿元人民币、2500万美元新增贷款资金,发现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提取现金的资金达8.23亿元,其中直接转入刘明个人名下的有1449万元。部分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向境外。二、谁是幕后主谋? 一般来讲,多数骗贷大案都是骗子与“受骗者”相互勾结的结果。刘明能够骗到亿元的贷款,也绝非这个“优秀民营企业家”一人之能。刘明与原H市财政局关系扑朔迷离 拥有“民营企业”之名的H昌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企,它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密切相关。1990年成立的H大华镇昌盛装饰板材厂,其实是一家集体企业,由大华镇政府组建。1993年新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H昌盛装饰板材有限公司,刘明出任总经理,而法人代表、董事长却是大华镇干部关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大华镇政府有关部门为H昌盛提供包括出具虚假国土证明、出具虚假房地产他项权证等“便利”,却无法解释刘明为何与原H市政府及所属财政局投资公司往来如此密切: 其一,双方资金往来频繁。2001年至2003年,H昌盛与原H市财政局下属投资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往来总额高达11.31亿元。如2002年4月到6月,市财政局直接将财政预算外资金6300万元通过原H市投资管理公司转入H昌盛,H昌盛将其中的3000万元全部转入个人储蓄账户,另外3300万元用于归还银行贷款。 其二,双方股权债务关系异常。H昌盛法人代表刘明的配偶张某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振兴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王某代表的原H市财政局),其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不明。“中国振兴”2002年在香港发行的10亿股价值2.7亿元的“可转换债券”,却作为H昌盛的质押品,用于冲抵H昌盛欠H市财政局境外公司的2.3亿元债务。 其三,双方人员关系复杂。原H市财政局的前任局长孙某既是“中国振兴”董事会执行主席,又是H昌盛所属两家关联企业的总经理;原H市财政局干部李某担任H昌盛财务顾问。市财政局的如意算盘落空之后 刘明与原H市政府攀上关系,取得一大堆令人眩目的头衔,源于其与原H市政府及所属大海镇政府关系密切,而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振兴”的前任股东恰好为原H市的大海镇政府。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海镇政府,向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大量集资,并投入到香港房地产等项目,通过“买壳”还涉足香港的上市公司也即今天的“中国振兴”。由于投资项目失败、经营亏损,大海镇欠下了一大堆债。为了偿还欠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债务,大海镇打算拿“中国振兴”的股权抵债。于是,由原H市财政局出面,替大海镇偿还了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债务,从此,原H市财政局成为“中国振兴”的第一大股东。 但原H市财政局入主“中国振兴”并非长久之计。不巧的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出现低迷,原H市财政局打算做高股价然后在高位脱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此后,原H市财政局四处寻觅能够接替其成为“中国振兴”股东的合适人选,目标最后锁定为H昌盛的刘明。正是在政企合作下,H昌盛成了“明星企业”。当地金融机构纷纷向其“抛绣球”,而H工行在胜出的同时,也注定了它所付出的代价。H工行的最后招术是发放虚假贷款 早在2000年9月,工商银行广东分行信贷管理处在对H昌盛的统一授信审批报告中就指出:1.、该公司为家族式管理,财务运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我行对掌握该公司真实财务状况有一定困难;2.该公司贷款真实用途难于监管,贷款回笼存在银行体外循环情况;3.该公司目前在我行系统融资总额高达近10亿元,风险较为集中,而且贷款抵押率为50%,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落实不足。 在这样的警告之下,H工行仍继续采取种种违规行为:逆程序审批、超权限审批;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项目投资;短贷长用,未落实有效抵押;贷后管理严重失职,未按贷款用途监督贷款的使用。 不仅如此,该行还严重违反储蓄管理条例和现金管理规定,对H昌盛一路“开绿灯”,大量资金被公款私存和提现,致使大量贷款资金非法转移境外。 或许,H工行也曾想过要退出。当H昌盛在交通银行佛山分行、中国农业银行H支行的贷款已被列入呆滞(四级分类)或可疑(五级分类),在深圳发展银行佛山分行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在H工行的贷款已无法按期偿还,需要多次展期、利息被拖欠,而H昌盛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H工行无论怎样“力挽狂澜”都已无济于事了。 H工行被“套牢”,万般无奈下,使出的最后招术是发放虚假贷款。2002年9月,这家银行以H市兴华纸业有限公司、H市大华镇聚业宾馆、H市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名义,向H昌盛发放虚假贷款1.95亿元。据查,上述企业中有4家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次日即取得了贷款,而贷款审批手续在企业成立前就已办好。 当然,面对银行的“厚爱”,刘明是“知恩图报”的,他把一部分贷款资金返还给银行作“小金库”,其中一部分流入个人腰包。10亿元去向不明,是谁捞到了好处 在这起政府、企业、银行相互勾结的恶性案件中,受害的当然是国家,可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呢? 资料显示,H昌盛在境内家金融机构取得的28亿元贷款,约6亿元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约6.6亿元被挪用作固定资产、土地及股权投资,约5亿元资金通过关联企业互转后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现并最终转移境外,剩下10亿元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据初步推算,H昌盛在境内的资产不足10亿元,逾20亿元资金不知其踪。 在调查过程中,原H市财政局一再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理由是:H昌盛与原H市政府境外企业存在贸易和借贷关系,H昌盛欠原H市财政局亿元至亿元的债务。据原H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2001年末,刘明欠原H市政府境外自办公司代开证款约2200万美元,欠原H市政府约4.2亿元。 上述说法存在很大疑点。其一,从抽查的份信用证复印件看,开证人为香港国瑞发展有限公司和香港添雅投资有限公司,受益人为在刚果、独联体、法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公司,开证用途是购买木材。而据审计人员从外汇局原H市支局取得的数据,H昌盛自成立以来进口付汇亿美元,绝大部分是以货到付款方式结算。即使原H市政府境外自办公司确实代刘开信用证以购买木材,但刘进口木材已向境外付汇,为何刘仍欠市政府信用证款?其二,所谓刘欠原H市政府的4.2亿元债务,依据是刘与香港金怡国际有限公司签订的借贷合同,根据合同,除6000万港币是在境外划款外,其余的均在境内由原H市财政局所属公司H投资管理公司划入H昌盛。而据审计人员调查,H投资管理公司的资金基本上是一进一出的,首先由刘将资金打入H投资管理公司,然后再由H投资管理公司将该笔资金打入刘所属公司。从资金往来看,刘在境内实际上并没有欠原H市政府款项。讨论思考题:1.刘明能够在工行骗贷74亿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从本案例你发现了哪些具体的银行内部控制的漏洞?3.在银行向黄金客户频抛绣球的同时,如何提高识别客户真实价值的本领?4.银行在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案例3:贷款五级分类案例一、借款人基本情况1、借款人:A生产资料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52年,位于解放大路699号,注册资金5394万元,属于集体所有制,上级管理部门为省供销社。该公司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是省内农资市场最大经销商。公司法人代表B,为原供销社法律处处长,再物总监为原供销社财务处处长,都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且文化素质较高。2、分类截止日期:2002年1月3、分类截止日余额:三笔,1亿元二、贷款风险分析(一)财务分析1、现金流量分析年份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2000-1821-1302347-86620011062-26827443000分析:2001年净流量为1062万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2682,主要原因是:1、应收账款比2000年增加679万元;2、为解决与中农公司官司付2600万元,投资现金流量为744万元,筹资现金流量为3000万元。经营现金流量为负,说明经营活动状态不理想,对外付债也影响到企业的近期经营效果。2、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分析(1)公司资产变动表199920002001比上年货币资金3255248739091062应收账款净值124431283513518683预付货款2611146745523085应收补贴4068406840680其他应收款8100782089001080存货83041642213-1951待处理损失265926722811139流动资产合计3630835940403694329长期投资840155945561-33固定资产320529982817-181资产总计4791444532486474115分析:A.应收账款净值2001年为13518万元,其中90%为个农资公司的长期欠款,应收账款账龄较长,收回可能性不大。B.应收账款净值2001年比上年增加了683万元,新增风险较小。其他应收款89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80万元,主要是与省内供销系统的往来款项,账龄较长,回收可能性不大。C.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占全部流动资产的46%,影响了正常经营。D.预付货款3085万元,为冬季储备货款。2001年化肥销售较好,故存货减少1951万元。(2)公司负债变动表199920002001比上年短期借款1420014000170003000应付票据150013201675355应付账款1503628332934101预收账款42231263812774136其他应付款172025433286743流动负债合计3801334446386374191长期负债456542344-198负债合计3846934988389813993分析:A.2001年短期借款170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16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00万元、355万元。2000由于解决纠纷,所以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两科目间变动较大。B.其他变动不大(3)公司损益变动表199920002001比上年销售收入801293077931079300销售成本7761428278300851807经营费用1190598370-228销售利1279管理费用145618181132-686财务费用60786689125投资收益252448590142补贴收入-388343-45利润总额-525-99122221分析:A.公司改革背景下,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受重视。B.截止2001年12月,主要损益指标有较大改善。销售收入增加300万元,费用支出减少889万元,管理费用也减少。2001年扭亏为盈。3、财务指标分析(1)杠杆比率 单位:%项目19992000200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407366403负债与有形净资产407366403利息保障倍数0.131.111.14资产负债率807880分析:财务状况好转,杠杆比率仍然较高,风险较大。(2)流动比率 单位:%项目199920002001流动比率95104104速动比率868491分析:公认较好比率为200%和100%,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3)效率比率 单位:%项目199920002001总资产周转率1426667应收账款周转率532241234存货周转率1605566974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降低,是销售收入逐年下降导致的结果。(4)盈利比率 单位:%项目199920002001销售利润率10662净资产利润率-5.511.26净利润率-0.60.30.39分析:采用了控制成本费用的办法,使公司赢利能力提高,扭亏为盈。4、其他财务问题(1)公司应收账款较大。(2)应收补贴款是1997年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包销化肥所形成的补贴款。(3)每年财政拨款贴息,今年批准否未知。(二)非财务因素分析1、该公司每年有11-12万吨的进口化肥配额,此项业务99、2001两年分别赢利1200万元、400万元,占赢利比重较大。2004年取消配额后,该公司丧失该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