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把握作者的深刻寓意。2知识与技能:朗读文章,熟记字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待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去,等待着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在站台上,在等待着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亲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泊异乡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板书“等待吴冠中”)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1、作者介绍吴冠中:1919年出生,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吴冠中先生有一段惊世骇俗的名言:“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吴先生指的是鲁迅那样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敢讲真话、说实话、“硬骨头”、有脊梁、具有殉道精神的文学家。虽然吴冠中的画作拍出了天价,然而他在生活方面却俭朴简单,堪称苛刻。鲁迅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吴冠中先生用他的绘画实践做出了回答:“是苦难中养出来的。”“有了痛苦才有好艺术。”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吴先生像鲁迅一样,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最痛苦的灵魂”。宋代学者张载在西铭中说过:“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孟子也在告子下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成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钢铁是在苦难的熔炉中炼成的。画坛所称的“吴冠中精神”,其实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今的表现。虽然吴冠中的画作拍出了天价,然而他在生活方面却俭朴简单,堪称苛刻。他像鲁迅那样说道: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也像鲁迅那样永远长在祖国大地的野草丛中,永远属于祖国和人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惆怅()希冀()魅力()依偎()携走()寄寓()链子()嘲笑()窃走()3、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的感受)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情,我们读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3、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中滋味呢?“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1、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积累,慢慢体会人生的个中滋味,许多大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解读着人生,今天作者就从“等待”二字中解读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文字都好似是一种人生况味,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作者都诠释了哪些人生况味?况味:情形和情味。学生:(1)“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生应该等待,因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了成就高远的理想,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空想主义者,“希冀在等待中获兔”,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蹉跎了岁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待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4)“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过梦想,有等待才会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于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积极的等待未尝不是一种进取。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串起了我们人生的旅程,(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心情不同,总会看到结果,为什么不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经历的生活。2、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分别在课文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必须懂得积极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四、拓展、体悟教师: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道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很多等待,比如:等待上课、等待下课、等待上学、等待放学、等待假期、等待考试、等待成绩的发表、等待长大等等。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忧愁,五味杂陈。那么谁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待游戏、等待。五、结束语等待明天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等待成长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等待,更要争取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等待爱情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的漫长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的路。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度一生,我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的去努力、去奋斗,相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六、作业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等待”为话题些一篇短文。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切入“点”上下功夫,来深入理解“等待”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以“读”带析,流畅自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两千年的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直接感受作者的“旨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笔者认为,本文是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只是一味地把“读”“程式化”、“繁杂化”,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用。所以我选择了多种“读”法中的“以读带析”,通过“教师范读,以情激趣;接力朗读,初步感知;学生选读,加深理解;静声默读,领悟情感”来解析文本内容,这比老师一味地讲授好得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动其全身,投入文本。朗读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只有在朗读中调动身心,对文本内容的出色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二、以“点”识文,深入准确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重在切入点。因为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就一篇课文而言,不同的老师也许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最佳教学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门”,让教学变得通畅无阻。1.首先,找准“切入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上一堂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这一课设计之初,曾想到设置一个“情境”:上课铃声响过,师门外伫立一分钟,学生定是翘首以盼,师进入课堂问:“你们在做什么?”学生七嘴八舌都会说等老师上课这样的开头会自然地引入新课学习,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能让孩子们进入学习情境。但因第一节上课前的“变故”,让我失去了五分钟,同时也失去了创设情境的好时机,所以我临时变动引言(见实录),同时下面的结构设置也发生大大小小的变化。虽是临时变通的导课,也没有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也能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等待无处不在,等待多滋多彩”,能够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2.然后,挖掘“着力点”。本课的“着力点”就是指课堂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解读文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文思。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朗读和默想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确地领悟文中词、句、段的妙意。捕捉教学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对文本做好细致入微地品味、理解,必须拥有自主地思考与认识,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挖掘出文本解读的迁移点,找到充实文本的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