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_第1页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_第2页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_第3页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_第4页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国公司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摘要: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ra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一般是指大型企业或集团以来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者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类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下表为2010年全球跨国公司排名前十位的公司(表1)排名公司名称所在国、主营业务年销售收入(亿美元)1沃尔玛Wal-Mart美国、零售3511.392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美国、炼油3472.543皇家壳牌石油英国/荷兰、炼油3188.454英国石油英国、炼油2743.165通用汽车美国、汽车2073.496丰田汽车日本、汽车2047.467雪佛龙美国、炼油2005.678戴姆勒克莱斯勒德国、汽车1901.919康菲美国、炼油1724.5110道达尔法国、炼油1683.56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跨国公司的历史可以至少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西欧和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从事制造业跨国经营活动,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大规模对外扩张和生产的进一步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加,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跨国公司的形成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过剩资本”的大量形成直接成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力和源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向海外投资,资本输出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垄断组织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到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使得传统的垂直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及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这时的资本输出主要是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向海外进行以证券投资为主的间接对外投资,至于对外直接投资,其数额和比重都很小,并且主要是投资到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源开发项目(如采煤、采油、开矿)以及农业种植园等,只有极少数企业在海外从事制造业生产性投资。后来,欧美不少大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厂从事跨国经营,如美国的国际收割机公司、国际收银机公司、西方联合电机公司以及英国的尤尼来弗公司和瑞士的雀巢公司等都先后到海外投资设厂,它们成为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的先驱。据估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海外拥有的制造业子公司已达122家,欧洲大陆国家为167家,英国有60家。(二)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也急剧增长。但是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并购市场的日益疲软,是造成2009年FDI流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跨国并购的金额比2008年下降了近65%。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比不上跨国并购。总部设在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比发达国家的公司更为乐观,前者预期它们在国外的投资将恢复得比较快。总体而言,近年来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点:1.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成为投资亮点,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国2008年以来,全球FDI流量的格局出现重大变化。2009年全球FDI有一半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这表明,新兴的跨国公司作为FDI的来源会继续扩展。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根据跨国公司高管提供的对全球投资前景的问卷调查结果,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有9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位居第一,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另外,“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都位居前五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开始成为FDI重要的来源地。2009年,其对外投资流量约占全球FDI流出量的四分之一,较前几年明显增加。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这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呈强劲增长态势。这一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地投资促进机构的关注,投资促进机构的反馈表明,今后几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对外投资者之一,2009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全球投资者对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且,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将不仅会投入到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部分,而且会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活动中。图1为2008-2009年全球直接外资流量居前的20位经济体。以上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开始复苏,其中2012年复苏势头将较为强劲。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2010年将回升至1.2万亿美元,2011年达到1.3-1.5万亿美元,2012年进一步增至1.6-2.0万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强劲复苏的跨国并购将成为这一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如下图所示:图2图3继连续5 年呈上升趋势之后,流出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直接外资2009 年收缩了21%。但是,随着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崛起,直接外资的收缩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较为缓和,而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出量则锐减了48%(表2)。在发展中世界,直接外资的反弹也更迅速。其外向投资的份额目前仍然小得多,但速度在加快,正达到全球外流量的四分之一。表22.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投资输出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在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首发式上表示,2010年中国吸收外资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目前不存在某些舆论认为的吸收外资环境恶化的问题。虽然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原因,中国的引资政策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从整体上来说是有利于吸收外资的。只是就具体企业而言,对那些劳动密集型或“两高一资”的外资企业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对那些拥有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詹晓宁认为,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投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国入榜企业数量再次刷新。54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超过了2009年43家的纪录。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三家央企进入前十名。三者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此外,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流出的直接外资从1991-2000 年间的年均150 亿美元跃至2003-2009 年间的年均480 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拉美公司(主要为巴西和墨西哥公司)一直在向本区域以外扩张,主要进入发达经济体。除了该区域2003年以来有利的经济条件之外,政府政策也推动了国内公司在母国的巩固发展及其进一步的对外扩张。今天,该区域的主要外国投资者通常是进口替代年代兴起的最大和最老的工商集团。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的私有化政策促成了国家龙头企业的出现。最近,巴西政府的激励措施,包括有针对性的信贷额度,支持了公司的对外扩张。但是,有限的国内融资途径,加上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紧,可能会妨碍进一步扩张。这些跨国公司将继续受益于其较低的债务收入比率、对受危机打击最大产业的暴露有限以及该区域经济的相对适应能力。在外向投资方面,中国香港、中国、俄罗斯联邦依此顺序跻身全球投资经济体前20 名。如图4. 3.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产业当今以发达国家为领头羊的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产业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于服务业能在生产,就业,贸易和消费等各方面发生良性效应,使其在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使得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的主导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自由化的推行以及金融和证券市场的成熟,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服务业对外投资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值得一提的是,跨国银行在服务业跨国经营中发展的最快,此外,保险业,贸易和广告业也占较大的比重。2009年制造部门的直接外资受挫最大:该部门的跨界并购比2008 年下降了77%。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跨界并购交易的收缩幅度稍低一些,分别为47%和57%,这使它们在全球跨界并购中的相对比重继续扩大,而制造部门所占比重则大幅收缩。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总的来说,早在全球危机发生之前,全球直接外资的格局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势头在中短期很可能加强。首先,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直接外资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预计将不断上升。2009 年,这些经济体吸收了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的近一半,目前,它们正引领着直接外资的回升。其次,与服务业和初级部门相比,制造业直接外资近期进一步减少,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发生逆转。第三,尽管这场危机严重影响到直接外资,但它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顿。跨国公司的特点跨国公司是从事国际化生产的企业组织,它要对产品的生产、运销、资金筹集及资金投放等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国际化的安排。因而它与一般国内企业以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 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这是跨国公司经营方式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或地区新建或收买现有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就地进行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从而使再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二) 实行全球性战略跨国公司以全球作为其活动的舞台,以世界市场作为其角逐的目标。他们通过对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和公司本身条件的分析,进行多种可能的论证和抉择,制定全球性经营战略,确定产品方向和子公司的发展规模,以及向新地区、新领域扩张的步骤等。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在于使整个公司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和长远利益。因此,跨国公司在制定决策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子公司所在国的市场、资源等情况和某一子公司的局部得失,而是从多国或全球角度考虑整个公司的发展。(三) 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性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公司内部一体化。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要求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即以母公司为中心,把遍布世界各地的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在总公司的统一指挥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合理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实现全球经营活动。(四) si 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复杂的经营环境在给跨国公司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的同时,也使它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除了正常的商业风险外,跨国公司还面临着国际经营所特有的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前者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由于政治因素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包括东道国对外国资产没收、征用和国有化的风险,以及东道国革命、政变等风险;后者指东道国汇率变化和通货膨胀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等。跨国公司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划分标准,对跨国公司可以有不同的分类。1、按经营项目分类按照跨国公司经营项目的性质,可以将跨国公司分为三种类型。(1)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这类公司是跨国公司早期积累时经常采用的形式。目前,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集中于采矿业和石油开采业,如著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2)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这类公司以生产加工为主,进口大量投入品生产各种消费品供应东道国或附近市场或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随着当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公司经营逐步进入到资本货物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3)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当今最大的产业部门,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也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重要形式。2、按经营结构分类按照跨国公司的产品种类和经营结构,可以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横向型跨国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从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在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生产制造工艺、过程和产品基本相同。这类跨国公司的特点是母子公司之间在公司内部相互转移生产技术、营销诀窍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与公司的整体优势、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横向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地理分布区域广泛,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就地生产与销售,以克服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巩固和拓展市场。(2)垂直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公司。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又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指母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相互关联产品,如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提炼、加工制造与市场销售等;二是指母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行业不同加工程序和工艺阶段的产品,如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汽车行业与电子行业等的关联产品。垂直型跨国公司把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社会生产活动国际化,母子公司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全球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相扣,便于公司按照全球战略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而且由于专业化分工,每个子公司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3)混合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生产和经营互不关联产品的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多样化经营的结果,它将没有联系的各种产品及其相关行业组合起来,加强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明显;同时,跨行业非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经营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但是由于经营多种业务,业务的复杂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向不同行业盲目扩展业务,而是倾向于围绕加强核心业务或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展国际多样化经营活动。3、按决策行为分类美国经济学家巴尔马特从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出发,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民族中心型公司(Ethnocentric Corporations)。民族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以本民族为中心,其决策行为主要体现母国与母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采取集权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强调公司整体目标的一致性,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中心调整功能,更优化地使用资源,但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子公司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且东道国往往不太欢迎此模式。跨国公司发展初期,一般采用这种传统的管理体制。(2)多元中心型公司(Polycentric Corporations)。多元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多元与多中心,其决策行为倾向于体现众多东道国与海外子公司的利益,母公司允许子公司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具体情况独立地确定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公司的管理权力较为分散,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分权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强调的是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且受到东道国的欢迎。但这种管理体制的不足在于母公司难以统一调配资源,而且各子公司除了自谋发展外,完全失去了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发展的机会,局限性很大。在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东道国在接受外来投资的同时逐渐培养起民族意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从集权和本民族为中心转变为多元中心型。(3)全球中心型公司(Geocentric Corporations)。全球中心型公司既不以母公司也不以分公司为中心,其决策哲学是公司的全球利益最大化。相应地,公司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吸取了集权与分权两种管理体制的优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在母公司的管理机构,但海外子公司可以在母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范围内自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调配和使用资源,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在维护公司全球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各子公司在限定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跨国公司的大量产生促进了国际市场规则的统一,促进了国际市场的深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同时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因为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内投资促进了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区内投资深化了区内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扩张的影响,也逐步加入到这个统一体当中。于是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2.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市场来消化其产品,国内市场的有限容量已不再是什么障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因在于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和有限的国内市场容量。3. 加速了生产国际化二十一世纪初,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一体化迅速发展,这种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安排。其特点是: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采购与销售的全球优化配置。即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分布,以全球市场为操作平台,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其目的是从各国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好处,以改变成本构成,降低总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国际生产体系亦被称之为“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因此把跨国公司称为全球公司似乎更能反映其国际生产体系的典型特征。4.促进科技的开发利用日趋国际化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重在抓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于是技术不断进步使当代国际生产体系派生出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新产业集群。这种新产业集群,比如芬兰以诺基亚为核心的电信设备产业集群、美国以英特尔和微软等为核心的电脑产业集群、加拿大的林业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集中在高科技产业,所以就互相的竞争加快研发速度,和更新速度,在同类产业中技术相互渗透,最终促进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在其众多不利影响中,我认为其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这一点十分严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轻易地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资源和广大的市场,资本积累迅速膨胀。而发展中国家则被迫地廉价出卖资源和劳动力,导致更加贫穷。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在投资、技术转让、资金信贷上附加很多苛刻条件,造成这些国家债务包袱沉重,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面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国际贸易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和提高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