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doc_第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doc_第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doc_第3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doc_第4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一、选择题1、史学家钱穆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自东汉到三国魏晋时代却又为一大变。”其中“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指的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A、从战争走向和平 B、从封建走向帝国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民主走向专制2、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3、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4、秦国能够达成“六王毕,四海一”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5、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记载应该出自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汉书武帝纪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 D、元史地理志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世卿世禄确立7、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8、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9、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为民,与民共享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0、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1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1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亡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1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的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 D、监察体系的完备1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15、选举是近代民主制中官员产生的重要方式,而在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中央任命1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1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的职责,应当首先找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18、观察右图,“圆形方孔钱”为统一标准,秦统一货币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是A、中央集权B、统一经济C、统一市场D、统一制度19、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B、皇权至高无上 C、实行郡县制D、确立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20、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1、有网友发帖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对内巩固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非常准确 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间有错误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22、秦朝倾尽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军事民主制的作用 C、村社组织的健全 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3、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他所指的周秦之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井田制和郡国制C、奴隶制和封建制 D、井田制和私田制24、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被怀疑有谋反之心,全家被抓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25、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比较正确的观点是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唐汪遵长城)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26、以下论述,哪项最接近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叛离。”C、“秦之所以灭亡者,六王(战国时其他六国)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2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引自杜牧阿房宫赋),文中的“楚人”是指A、刘邦 B、陈胜 C、项羽 D、王莽28、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他意在A、肯定陈胜起义的首创精神 B、对其失败充满了无限惋惜C、指出秦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D、说明陈胜对灭秦功劳最大2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战争 D、焚书坑儒,刘项无知3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上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的一副自勉联,对联中的典故发生在 A、周秦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二、非选择题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在秦统一后得以确立,历代不断完善、加强,沿用至清,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问题: 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推动这次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次体制转型是如何完成的?2、古代的诏书(1)左图为中国古代某朝的刀刻诏书版文,这种汉字字体叫 ,它开始通行于 (朝代名)。(1分)(2)版文内容为:“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版文内容,你可获得该朝的哪些历史信息?请至少列举三条。(3分)(3)你认为此资料是研究该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手材料?(1分)3、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2011年12月20日,文汇报以“1700年后重见先秦编年体史书”为题公布“清华简”第二期整理报告系年正式公布。竹简共138支,从性质上看这部2300多年以前的史书,是一部断代史,讲述范围自武王伐纣一直到作者所在的战国前期。概述了自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历史的系年史书一分段式列有23章,讲述的年代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讲述了周王室的衰落,晋、郑、秦、卫等诸侯国兴起的过程。昔年作者没有过多褒贬评论之语,却清晰梳理了列国的形势和当下的形势由来以及更深远的历史渊源。有些文句甚至与左传和国语的记载相当一致,更可与包括史记在内的文献参照印证,补充并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对学术界的疑难问题作出证明” 问题:(11分)(1)写出“清华简”反映的历史时期所创建的政治制度:(_) 和(_)。(2分)(2)对材料中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评论。(5分)(3)“清华简”的发现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4分)4、千古一帝秦始皇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问题:(1)文中“寡人”是谁?新的称号是什么?“丞相”又有何职权?(2)秦灭六国,是“赖宗庙之灵”,你赞成此说法吗?(3)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秦朝对地方统治有何创新?5、谁烧了阿房宫(6分)阿房宫考古发掘现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大军进入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咏叹。但是据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勘测表明,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专家称:在所勘探的20万平方米,发掘的1000平方米范围内,只有少量的几块红烧土遗迹。回答:(1)阿房宫的修建,反映了秦朝暴政的哪一方面情况?(1分)(2)项羽在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行为对楚汉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3)依据史学研究的特点,上述材料中,哪一些不能作为史学研究材料?为什么?(2分)(4)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有人说:历史“误解了司马迁,冤枉了楚霸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分)6、里耶秦简(13分)据新华社长沙7月14日(2002年)电:“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最近出土的2万枚秦简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有通邮、军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等。大部分简牍记载的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后的秦代。有关专家认为里耶秦简的出土,将改写和极大地填补史记、汉书中的空白。”这些2200年前的简牍仍保持竹木质地,墨迹清晰。问题:(1)图片中秦简上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这种字体在秦代推广的原因是什么?(2分)(2)“有关专家认为里耶秦简的出土,将改写和极大地填补史记中的空白”的历史依据有哪些?(8分)(3)材料中专家的观点是否有错误之处?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4)利用新华社这一报道和所学历史知识,请你自定一个有关秦代历史的研究课题。(1分,注:只要写出研究课题的题目)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秦朝)在法家思想有效运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请对此观点作简要评述。8、“史评陈胜”材料一: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胜)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史记太史公自序陈胜虽已死,其所置侯王将相竞之秦,由涉首事也。 史记陈涉世家材料二:按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断?至自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 史通世家问题:(1)据材料一,文中对陈胜起义做了怎样的评价?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对陈胜起义的评价有何不同?(2)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通常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世家”是记载诸侯王之事的“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结合所学知识和你对世家的理解,你认为应该将陈胜列入世家吗?说明理由。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BCBBAAACDB11121314151617181920ACCADBDABA21222324252627282930BDACDDCACA二、非选择题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转型过程:春秋开始,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到战国达到高峰。改革范围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以秦商鞅变法最为典型。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为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建立皇帝制度,总揽最高统治权,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下设诸卿,分工负责政务。地方政府分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2、(1)小篆;秦朝。(1分)(2)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建立了丞相制度;针对“度量不壹”的情况,统一了度量衡。(3分)(3)第一手材料。(1分)3、(1)_分封制_ ;(1分) _礼乐制度_;(1分)(2)材料中武王伐纣、周王室及晋、秦等邦国信息,反映了分封制度下周朝的政治情况,(2分)可以看出分封制度维系了周朝几百年的统治(2分)但到战国初期随着诸侯兴起,周王室衰微,而导致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局面的出现。(2分)(3)出土的竹简文字信息丰富,是反映当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1分)印证了史记等史书的真实性 (1分),同时出土竹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了周朝时期的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分)4、(1)嬴政。皇帝。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2)这种说法将秦统一归因为宗庙之灵,是一种唯心思想,是错误的。秦朝兼并六国,完成统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秦灭六国是顺应历史潮流,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局面形成,完成了区域性统一;各国的改革变法,在政治、经济制度等建设上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加密切;此时,各方面已经具备统一的趋势。而秦国借助商鞅变法,迅速发展壮大;凭借其地理形势以及正确的外交策略,最终兼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3)封邦建国体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取消分封制,广泛实行郡县制。5、(1)秦朝农民劳役(或徭役)繁多。(2)这种行为激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使其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其在战争中失败。(3)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因为这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包含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4)思路: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的情况看,尚不能证明阿房宫就是毁于焚烧,也不能证明就是项羽所烧;其次,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距离楚汉战争时间较近的史学家,其记载的“火烧秦宫”未必就是阿房宫;再次,杜牧为唐朝诗人,距离楚汉战争时间久远,所说情况或许是对司马迁记载的曲解,当然就有冤枉项羽的可能性。其真实情况还有待于对于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和考古材料的进一步深入。6、(1)小篆(或答隶书也可给分,秦简中既有小篆,又有隶书。)(1分)原因:为巩固国家统一,秦朝实行了统一文字的措施,以小篆和隶书为统一的文字。(1分)(2)历史依据:秦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严重破坏了古代文化。(2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叙述的史实包括秦朝的历史,“焚书坑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