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ppt课件_第1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ppt课件_第2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ppt课件_第3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ppt课件_第4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1,PPT学习交流,后角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前角,灰质连合中央管,外侧部,脊髓的内部结构,后角:从后向前: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含联络神经元中间带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中间带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前角运动神经元位置内侧群:支配躯干肌外侧群;支配四肢肌功能-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躯干、四肢肌)-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中间带(前后角之间),灰质(“H”形灰质柱),2,PPT学习交流,白质位置围绕灰质周围长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短的脊髓固有束,前索,侧索,后索,分部,解剖学复习,3,PPT学习交流,脊髓不同节段灰白质构成形态模式图,C1,C4,C7.8,T2,T12,L5,S3,S4,4,PPT学习交流,灰质Rexed分层模式图,腰骶膨大部,中胸部,5,PPT学习交流,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自延髓),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6,PPT学习交流,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7,PPT学习交流,薄束和楔束:为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支进入脊髓后上升而成(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薄束、楔束传导来自躯干、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和皮肤感受器的冲动。,薄束,楔束,8,PPT学习交流,薄束和楔束:薄束传导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冲动,经过延髓薄束核与楔束核转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最后传至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之间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薄束,楔束,9,PPT学习交流,薄束和楔束:脊髓后索病变或损伤时,伤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薄束,楔束,10,PPT学习交流,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脊髓灰质I层和IV-VIII层细胞,以颈、腰骶膨大处最为集中,经白质联合越至对侧,在上1-2节对侧白质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束,11,PPT学习交流,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半躯干和肢体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有明确定位关系,由内向外一次为颈、胸、腰、骶节的纤维。一侧损伤则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下区域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束,12,PPT学习交流,感觉传导径路示意图,痛温觉:后根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深感觉、精细触觉:脊髓后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13,PPT学习交流,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同侧L2以上背核,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反馈其活动信息到小脑,参与调解下肢肌张力和肌肉间的共济协调等过程。,脊髓小脑后束,14,PPT学习交流,脊髓小脑前束:此束起于双侧(以对侧为主)腰髓以下节段V-IX层(中间内侧核),经小脑上角终于小脑皮质,也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到小脑。,脊髓小脑前束,15,PPT学习交流,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16,PPT学习交流,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体,大部分越到对侧于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侧称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17,PPT学习交流,皮质脊髓侧束,纵贯脊髓全长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躯体定位自内向外排列为颈、胸、腰、骶,18,PPT学习交流,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19,PPT学习交流,皮质脊髓束,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20,PPT学习交流,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终于各脊髓节段的、层,经中继后再到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调节肌肉的紧张和运动的协调,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同时和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红核脊髓束,21,PPT学习交流,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损伤所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的冲动,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等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22,PPT学习交流,锥体束:起自大脑半球额、顶叶皮质,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23,PPT学习交流,前庭脊髓束:起自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同侧前索外侧,止于板层VIII和部分板层VII。主要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庭脊髓束,24,PPT学习交流,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VIII层。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网状脊髓束,25,PPT学习交流,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26,PPT学习交流,脊髓后角-,层边界不清,内含有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层相当于胶状质,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对分析加工传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疼痛起重要作用。层与、层平行,所含的细胞比层的略大。层较厚,细胞大小不一,板层内含后角固有核。此两层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IIV层的头端与脑干的三叉神经脊束核(见后)的尾端相延续。,27,PPT学习交流,V层主要位于后角颈部,分为内外二部分。外侧部细胞较大,并因与纤维交错排列而导致此层外侧与白质的边界不甚明显,形成所谓网状结构(网状核)。V层灰质除接受一定后根传入纤维外,大量来自脑部特别是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止于此部。此部许多细胞发出纤维越边至对侧白质上行,是组成脊髓丘脑束的主要成分。VI层占据后角的基底部,一般仅见于颈、腰膨大部。此部接受与深部感觉有关的后索内传入纤维。与皮肤、肌肉及一些较深结构的感觉有关。,28,PPT学习交流,脊髓后角,组成-VI后角细胞为痛、温及部分触觉(粗略触觉)第II级神经元,接受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传递感觉冲动。损伤表现:支配的相应皮节出现同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精细触觉)的分离性感觉障碍。,29,PPT学习交流,脊髓前角,组成:、层层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大量来自脑部的下行纤维,并发出纤维至第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层位于前角最腹端,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组成。,层,层,30,PPT学习交流,31,PPT学习交流,脊髓前角,传导:接受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下行信息,运动传导通路的最后公路。损伤表现: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32,PPT学习交流,脊髓侧角,组成:层损伤表现:1、C8-L2侧角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张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如C8-T1病变可出现horner征(瞳孔小、眼球内陷、眼裂小、面部汗少)。2、S2-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病变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层,33,PPT学习交流,脊髓灰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