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课件4_第1页
《人类与环境》课件4_第2页
《人类与环境》课件4_第3页
《人类与环境》课件4_第4页
《人类与环境》课件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与环境课件,第三节,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第一章,知识点三,1.知道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3能够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课前预习,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于人类。(3)环境具有、能量和的能力,但其能力是的。,自然环境,反作用,供给物质,消纳废弃物,有限,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改造自然,善待自然,全球性环境,全球,改造自然,可持续发展,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从现实的意义上说,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2)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创造有利的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动态平衡,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1)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会对周围乃至造成影响。(2)需要个体和的努力;之间、之间的合作和协调。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的重视。,整个人类,群体,区域,国家,同等,一、教材P14图111探究1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什么?提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提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3图中揭示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提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热点探究4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做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提示:从19世纪末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名师课堂,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可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具体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3)箭头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4)箭头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5)箭头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例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四幅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图。(2)在描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中,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图。(3)四幅图中只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图。(4)四幅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_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了解程度。人类社会与环境总系统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吸取物质和能量(两个进入的箭头),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把废弃物输出到环境中去(两个出来的箭头),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上下两个进入的箭头)。答案(1)D(2)A(3)B(4)C,1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_和_功能。(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ABCD,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的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体现不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围垦”指围湖造田。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垦荒无关。答案:(1)提供生存空间提供物质和能量(2)A(3)D,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变化。,高效记忆人地态度历史演变过程,例2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完成(1)(2)题。(1)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2)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C工业社会开始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解析第(1)题,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会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第(2)题,从工业社会开始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全球性问题。答案(1)C(2)C,2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BCD,(2)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2)题,这个时期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答案:(1)A(2)D,要想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应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传统环境观和新环境观的比较,例3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八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B栽种苹果C种植水稻D养鱼,发展旅游业E建苹果加工厂F营造防护林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B种花生C种植水稻D养鱼,发展旅游业E办花生加工厂F种油菜、小麦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B栽培柑橘、茶叶C种植水稻D养鱼,发展旅游业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F营造防护林,(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解析这是一道模拟现实的实际应用题。从题干提供的文字信息分析,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根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推知,该地纬度是30,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为30N,30N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八区的经度范围是从112.5E到127.5E,110E经过巫山、雪峰山以东,可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南丘陵。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低山丘陵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可分析题中的设问,对照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答案(1)第三种方案。(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G处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3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B渤海伏季休渔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D赤潮发生解析: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不合理地排放过多的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答案:B,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