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简介1. 黄莉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1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茉莉丝苗/黄华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籼89早熟12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穗长中等,着粒较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弱。株高99.5103.9厘米,穗长20.421.4厘米,亩有效穗18.619.1万,每穗总粒数135.3140.0粒,结实率81.2%84.1%,千粒重21.722.1克。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0.7%,垩白粒率8%,垩白度1%,直链淀粉16.5%,胶稠度76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9.0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25%,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7.37公斤,增产6.25%,增产显著。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8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03%。日产量4.004.0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秧龄:插秧早造2830天,翻秋1620天,抛秧早造2025天,翻秋1012天;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露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至成熟期田土保持湿润。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莉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12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中。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2. 丰粤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2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丰丝占/粤农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穗长中等,后期熟色中。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株高93.899.2厘米,穗长20.021.5厘米,亩有效穗19.019.5万,每穗总粒数136.7137.3粒,结实率79.4%81.4%,千粒重20.521.0克。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6%,垩白粒率12%,垩白度1.7%,直链淀粉16.6%,胶稠度72毫米,食味品质分83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5%、81.8%、64.7%,病圃鉴定穗瘟3.67级,叶瘟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8.60公斤、436.19公斤,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2.11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56%。日产量3.733.91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粤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3. 黄丝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3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黄华占/茉莉丝苗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中,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弱。株高93.397.6厘米,穗长2121.4厘米,亩有效穗21.321.4万,每穗总粒数135.1138.3粒,结实率78.6%80.1%,千粒重19.819.9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整精米率61.2%,垩白粒率10%,垩白度0.9%,直链淀粉17.1%,胶稠度80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46.4%57.89%、66.67%72.2%、63%63.77%,病圃鉴定穗瘟33.67级,叶瘟24.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高州试点重感纹枯病。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05.23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17%,增产不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35.6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2.27%,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0.4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05%。日产量3.143.39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丝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4. 黄粳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4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茉莉新占/绿黄占/台粳6/粤航1/黄华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短,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弱。株高94.096.4厘米,穗长18.820.3厘米,亩有效穗22.923.5万,每穗总粒数116.6119.0粒,结实率79.9%83.2%,千粒重20.921.4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8.2%,垩白粒率17%,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1%,胶稠度79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89%、70.83%、65.22%,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6.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2007年阳江试点感穗颈瘟,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16.78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8.17%,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7.3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0.12%,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1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05%。日产量3.233.34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粳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当。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5. 粤广丝苗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5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粤丰占/中二软占/五丰占/粤泰占/长丝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穗中等大,成穗率、结实率较高,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弱。株高95.898.7厘米,穗长19.520.8厘米,亩有效穗20.721.6万,每穗总粒数130.9135.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0.120.6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21%,垩白度4.9%,直链淀粉15.3%,胶稠度78毫米,食味品质分86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2%、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5.33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37%,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6.16公斤,增产5.97%,增产显著。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5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99%。日产量3.923.99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略。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广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6. 合美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6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丰美占/合丝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抽穗整齐,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弱。株高97.799.9厘米,穗长20.721.5厘米,亩有效穗22.623.2万,每穗总粒数117.2117.8粒,结实率85.0%86.1%,千粒重18.819.6克。早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1.3%,垩白粒率24%,垩白度6.1%,直链淀粉16.8%,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1%、72.2%、68.5%,病圃鉴定穗瘟5.7级,叶瘟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20.3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9.11%,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4.5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41%,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18%。日产量3.233.30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合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天。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7. 广银软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7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小银软占辐射诱变后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5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叶姿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株高97.3101.4厘米,穗长19.620.9厘米,亩有效穗19.119.4万,每穗总粒数139.4147.4粒,结实率80.3%81.4%,千粒重19.920.7克。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1%,垩白粒率16%,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3%,胶稠度74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8.6%、95.2%、83.8%,病圃鉴定穗瘟5.7级,叶瘟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表现高感穗颈瘟,龙川试点中感穗颈瘟和叶瘟,2006年罗定试点表现高感穗颈瘟。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11.8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27%,减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4.3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23%,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1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32%。日产量3.703.87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银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8. 粤杂583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9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GD-5S/W1283(广恢456/广恢4480/广恢456/七桂早/02428)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与培杂双七和粤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叶片较宽长,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98.3103.1厘米,穗长19.5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37粒,结实率80.3%80.8%,千粒重22.423.5克。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4.3%58.6%,垩白粒率52%64%,垩白度20.0%23.7%,直链淀粉28.0%28.3%,胶稠度5472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174,有微芋香味。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0.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3.5%和30.6%,田间表现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产量表现:2006、200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6.5公斤和433.9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粤香占分别增产9.58%和5.14%,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5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1.27%。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防倒伏。制种技术要点:GD-5S早造花期安排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晚造花期安排在9月中旬。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杂583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和粤香占相近。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9. 天优312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0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312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与优优128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弱,谷粒有较长的芒,后期熟色好。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5.6100.8厘米,穗长21.1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27139粒,结实率78.1%78.3%,千粒重25.025.5克。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5.8%56.5%,垩白粒率30%41%,垩白度14.6%26.2%,直链淀粉24.0%25.5%,胶稠度4851毫米,长宽比3.13.3,食味品质分727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7.3%,田间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抗。产量表现:2006、200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9.6公斤和436.9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1.46%和减产0.57%,增、减产均不显著;200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4.6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减产4.16%。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制种技术要点: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617天;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830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31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近。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中。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0. 粤杂763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1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品种来源:GD-7S/W763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1天,比丰优128早熟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抗倒力中弱。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弱。科高94.699.0厘米,穗长20.7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37粒,结实率80.6%82.8%,千粒重22.222.8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7%,垩白粒率18%27%,垩白度3.9%7.9%,直链淀粉23.6%24.0%,胶稠度5774毫米,长宽比3.03.2,食味品质分7476。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9%和100%,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田间发病轻。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6.8公斤和435.8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丰优128增产10.90%和3.44%,2005年增产显著,2006年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7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由于该组合有两段灌浆现象,要适时重施中期肥,后期巧施穗粒肥,重施磷钾肥;注意防倒伏。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三亚秋冬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同时播种。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杂763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丰优128早熟2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1. 天优688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2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68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3天,与丰优128相近。株型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等,穗大粒多,着粒较密。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6.7100.2厘米,穗长19.821.0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44粒,结实率80.1%84.8%,千粒重25.226.3克。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7%69.1%,垩白粒率20%,垩白度3.8%4.6%,直链淀粉22.0%22.3%,胶稠度4256毫米,长宽比2.93.1,食味品质分727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和92.3%,田间监测未发现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田间发病轻。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4.2公斤和477.8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丰优128增产12.17%和9.86%,增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略。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8天;母本见穗约5%至10%时亩施“九二”1015克。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68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丰优128相近。丰产性好,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2. 金两优油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3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金粤S1/N1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剑叶较小,抗倒力弱,后期耐寒力中强。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8.9106.3厘米,穗长20.2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80.3%82.5%,千粒重21.822.2克。晚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4.5%69.4%,垩白粒率10%42%,垩白度3.0%11.8%,直链淀粉25.0%25.7%,胶稠度5059毫米,长宽比3.53.6,食味品质分79。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58.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2.5%和38.24%,田间多数点稻瘟病发生轻,个别点穗瘟发生中等偏轻;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田间监测结果白叶枯病发生中等,个别点大发生。产量表现:2003、2004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4.0公斤和444.0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2.41%和4.27%,增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3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制种技术要点:金粤S和N1播始期相仿,父本可分两期播种,第一期比母本早一天,两期父本间隔以45天为宜;金粤S对“九二”反应较敏感,可在母本抽穗10%左右时亩施10克左右。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两优油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3. 天优128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4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12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5天,比丰优128早熟12天。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抗倒力弱,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102.7105.5厘米,穗长20.6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54粒,结实率80.6%81.8%,千粒重24.925.3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4.0%67.6%,垩白粒率18%27%,垩白度5.4%7.1%,直链淀粉27.2%27.9%,胶稠度3846毫米,长宽比2.93.1,食味品质分73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9%,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和100%,田间发病轻;高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高感和感。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7.6公斤和486.6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丰优128增产7.99%和11.88%,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8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7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0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12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丰优128早熟12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4. 天优578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5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57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比优优128早熟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抗倒力中强,谷粒有芒。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弱。科高100.0103.0厘米,穗长21.2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24141粒,结实率76.3%76.7%,千粒重27.7克。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0.4%56.5%,垩白粒率41%46%,垩白度26.2%28.8%,直链淀粉25.5%28.3%,胶稠度52毫米,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697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7.3%,田间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产量表现:2006、200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3公斤和437.5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6.41%和减产0.44%,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6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2.3%。栽培技术要点:略。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8天;父母本行比按2:12或2:14;母本见穗约5%10%时亩喷“九二”1015克。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57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8早熟12天。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5. 金稻优122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6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122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5118天,比博优122迟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抗倒力弱,穗大粒多,着粒密,结实率较高。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107.8109.9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59粒,结实率83.0%85.8%,千粒重23.224.3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3.1%70.5%,垩白粒率25%36%,垩白度7.1%10.8%,直链淀粉22.5%23.4%,胶稠度4657毫米,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378,有微香。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5.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9.2%和76.9%,田间稻瘟病发生较重;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7.1公斤和485.5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分别增产8.59%和5.95%,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稻瘟病历史病区和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8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稻优122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23天。丰产性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稻瘟病历史病区和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6. 玉两优16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17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玉S/N16(广超6号/七秀占)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优优128相同。分蘖力中等,株型集,剑叶短直,抗倒力中强。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2.8109.2厘米,穗长21.4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43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3.1克。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5.0%,垩白粒率20%,垩白度5%,直链淀粉22.2%,胶稠度76毫米,长宽比3.0。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2.0%,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16%和55.58%,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509.0公斤和389.4公斤,2004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2.59%,2005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减产5.31%,增减产均不显著;2005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4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抽穗期必须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初,在广东夏制或早秋制,抽穗期安排在8月下旬或9月上中旬抽穗较为安全;玉S和N16播始期相仿,父本可分两期播种,第一期比母本早一天,两期父本间隔以45天为宜;玉S对“九二”反应较敏感,可在母本抽穗约10%时亩喷10克左右。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玉两优16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同。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7. 天优697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21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697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比优优122迟熟23天。分蘖力中强,株型集,剑叶短、窄,抗倒力中等。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0.1105.3厘米,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36149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5.225.7克。晚造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1.9%66.3%,垩白粒率22%26%,垩白度6.4%7.9%,直链淀粉23.4%24.7%,胶稠度4252毫米,长宽比3.13.4,食味品质分7274。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4%和100%,田间发病轻;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1.3公斤和508.1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0.14%和4.62%,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3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制种技术要点:在潮汕地区秋制时,抽穗扬花期可安排在9月下旬,采用二期父本,期父本比母本早4天播种,期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69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3天。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8. 天丰优518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22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51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与培杂双七、粤香占相同。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叶长、微卷,剑叶直,谷粒有芒,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1.3102.8厘米,穗长20.6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35137粒,结实率76.8%79.2%,千粒重24.224.8克。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3.3%55.4%,垩白粒率40%44%,垩白度17.5%18.0%,直链淀粉22.9%23.7%,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3.3,食味品质分768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1%和97.3%,田间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感。产量表现:2006、200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2.5公斤和430.8公斤,2006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16.58%,增产达显著水平,2007年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5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1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4.2%。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制种技术要点:在潮汕地区秋制时,抽穗扬花期可安排在9月下旬,提倡采用二期父本,父本期比母本早4天播种,父本期与母本同时播种。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丰优5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粤香占相同。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9. 深两优58油占审定编号:粤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上外高中2025-2026学年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 导游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禁毒宣传知识课件
- 高三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诗歌知识的题目及答案
- 苏州珠宝鉴定师培训课件
- 2025年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招聘2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云阳县消防救援局招聘专职消防员5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二手房买卖合同样书
- 卫生院医德医风会议记录内容范文
- 2025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一卷)(真题解读)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起点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
- (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火化证管理办法河北
- 手术室时间管理课件
- 2025版线上直播场推广服务合同模板
- 小学生法律知识课件
- 高一上学期数学学法指导课件2024.9.14
- 2025至2030ABF(Ajinomoto积膜)基质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智能建造技术课件
- DB37∕T 4726-2024 轻烃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