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文化的“创新”.doc_第1页
反文化的“创新”.doc_第2页
反文化的“创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文化的“创新”观央视报道浙江工业大学“道德银行”有感我平常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阿丘说新闻的“社会记录”。昨夜(11月15日),阿丘说的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有家“道德银行”的事。这“道德”跟“银行”挂在一起,怎么咂摸也不是个味。据阿丘说,这样的银行并非浙江首创,国内许多其他地方如湖南某地都有,不过大多并不红火,都是“惨淡经营”,独独浙江工业大学这一家,经营不坏,已届周年,所以上了央视。这家“道德银行”是由几位学生发起建立,其宗旨是表彰鼓励好人好事。做了好事,如义务献血、拾金不昧、帮助困难家庭做事、到小学帮助学生等,可以获得“道德币”,存入银行,还有一本正经的存折呢!“道德币”有各种换算方法。大致是,做这样的好事一小时计价一万元,拾到一只手机也可折算不止一万的“道德币”。一年下来,银行选出“十大富翁”,首富“存款”22万元!如果“道德银行”仅仅是象征性地“储蓄道德”,可能也就没什么可以惊动阿丘了。问题是,这“道德银行”还给“利息”,还有所谓的“回报”:“道德银行”的储户可以获得“文曲星”一件,优先推荐家教,还有免费看学校组织的电影(?),甚至据说毕业找工作时“道德存款”也可作为参考正是这种“利益回报”引起了阿丘的某种程度的困惑,还引起许多其他人士的责难:“道德银行不道德”,“道德银行使道德带上铜臭味,反带来道德堕落”云云。节目中阿丘还提到,由于这“道德银行”有“利”可图,自然还会出现“假钞”。一位学生说,人们可以作伪,做假好事:如两人串通故意丢手机,让一人捡到去换“道德币”,这样作伪的事中学里就有。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赞同“道德银行”,感觉这种做法有些类似小学里做好事换一朵小红花,大学里搞这样的事太幼稚。也许上面有的责难太过严厉,但我以为阿丘的困惑,其他人的批评和同学的直觉,都是对的。这“道德银行”有悖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常识”,如果不说是有违于我们的文化“良知”的话。谁都不会怀疑最初创办“道德银行”的同学的良好初衷:节目中“道德银行”的“前副行长”和“现副行长”都说,办“道德银行”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做好事,认为加一点“利益驱动”,更能鼓励大家增加“道德”。校方也认为这是“新生事物”,目的是好的,应予以支持。阿丘也显得无奈对这样的“新生事物”无可多说,建议大家“沉默”。这年头,有太多事情打着“创新”或“新生事物”的名义,明明违悖了人们的“常识”或“良知”,但却都获得“政治上的正当性”,得到有关方面和媒体的正面支持。人们只觉得其不对劲,却有没有理直气壮的论据来批驳之,甚至反觉得自己不在理。究其根源,是因为今日中国,是“现代主义”的“新之崇拜”(崇拜“新”)一统天下。新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有价值。各种“新生事物”,都享有“有利的偏见”(参阅拙著现代,太现代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我以为,这种“新之崇拜”已给中国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新之崇拜”先验地否定“旧”,否定传统,否定自己的文化价值。在这种“拜新主义”的贬压下,中国自己的文化价值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人们竟不能用中国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评判事物!尤其,目前中国社会的许多“创新”,实际上是悄悄搬来了英美“新教伦理”重商重利的文化价值观,以致压倒了中国传统重义轻利、义利并重的文化价值观。“新教伦理”正在以各种“创新”的名义,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伦理。这里不可能像德国人韦伯那样学究地说明“新教伦理”如何直接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也不可能展开说明“新教伦理”是如何崇拜财富、把个人发财致富作为一种“天职”、并以自己致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我只想指出这种重商重利的“新教伦理”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在“金钱是大地的主人”教条下,新教伦理信奉“人生的惟一目的就是致富把一切都用钱来估价,给他所遇到的一切物和一切人都算出货币等值量。”(法国哲人路易?鲁吉埃语)这是一种把一切都“金钱货币化”的文化心态。在这种心态下,“物质利益高于人类任何其他目的一切都可以用钱来估价和买卖,哪怕是精神财产。”(同上)第二个特征是,把一切都“商业化”和“契约化”。新教伦理把一切都罩上商业和功利的色彩。今天国人的英文想必都不错:英文里的society既是“社会”的意思,也是“公司”的意思。社会就是一个大“公司”,社会的法律也被称为“社会契约”!“新教伦理”最大的传教士、美国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两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这两句箴言,尤其是后一句,已在中国几乎用政府宣传的形式深入人心。其实,前面说到的“道德银行”一点“创新”都没有。它只不过是照搬了英美“新教伦理”把一切“金钱货币化”的文化观念,甚至照搬了富兰科林本人“道德帐本”的做法:他记有一本每日道德明细帐,把资本主义福音十三美德画成统计表格,以检核自己在一周七天时间里的行为,做得好的打勾,做得有歉疚感就打叉,最终核出“总存款”多少。这简直就是中国今日作为“新生事物”的“道德银行”的原型。(鲁吉埃还指出,与“新教伦理”源流一致的犹太教义也有这种“道德银行”观念:“每个信徒在上帝的眼光下都开立有一本帐,上面记有善行收入多少,恶行支出多少,以致他的得救或进地狱,是数学地取决于其盈亏结帐!”)所以,我本人对“道德银行”所质疑的,不仅仅只是质疑“道德银行”给人以“物利回报”,而是质疑“道德银行”这个概念本身。因为“道德银行”这个显然基于英美“新教伦理”重商重利文化观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义利”观和“仁义”精神正好相反。“仁”者二人也:两个人互相尊重敬爱,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己欲达达人己欲立立人。“义”者“宜”也,指一个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做人要讲“情义”、“义气”,不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等等。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观之,“道德银行”是一种没有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创新”, 违反了中国文化重“仁义”教化、反对直言财利的精神。“道德银行”赤裸裸地标示“多少万元”、“富翁”、“存款”等商利字眼,直接违悖了中国人的普通文化常识,让人困惑,让人别扭。尤其,用这样一种没有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方式来增加“道德”,显然是不会真正奏效,甚至引人走向事事“金钱货币化”的不正之路。抬眼望,当今中国反文化的“创新”何其多!今天杭州都市快报又转载一则“老子儿子孙子签订家庭协议”的新闻,报道郑州某家庭大家签订“家庭契约”:要尊老爱幼。这也是被作为“新生事物”见诸媒体。但一个家庭的“尊老爱幼”问题,竟要靠“契约”来解决,读者朋友你不觉得别扭么?家庭亲情都要靠“契约”,还有什么“情义”可言?只能是让人浩叹国将不国了。这样将伦理问题“商业化”、“契约化”,真能解决问题吗?而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又是一个英美“新教伦理”的舶来货!其实,“道德银行”也好,“家庭契约”也好,都违反了中国文化精神,皆不足取,更不宜于当作“新生事物”来宣传。要增加社会道德,根本地应该重新肯定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仁义”精神。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也不是靠推广“契约”,根本也在重新肯定中国文化的“信”。增强家庭亲情,更只能是重新肯定中国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