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全纳教育与特教学校变革的文献综述 全纳教育作为一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最初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时至今日,全纳教育已经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要求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目的、政策、功能和文化进行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全纳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学校变革,这里的学校既指普通教育学校也指特殊教育学校。如果说,由全纳教育引发的普通学校变革还具有一定的渐进性,那么特教学校则面临着一种转型性变革。本文将以全纳教育与特教学校变革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主线,整理并归纳相关文献,以期能对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教学校变革研究有所启示。一、 全纳教育的内涵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亦可称为融合教育)笃信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学习(all children can learn)。“全纳”这一概念重点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全纳绝不仅仅是一种接纳,在接纳中和解的过程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学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需要发生转变,应该变得更具弹性、合作性与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要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平等地接受有效教育服务的机会,并使学生能够在就近学校的年龄相适的班级中获得必要且充分的辅助与支持。英国的全纳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认为:全纳教育指的是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全纳意味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英国全纳教育学者托尼布思(Tony Booth)则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发展一个公平民主的社区教育体系,将学校与社区联系起来,不排斥其中任何一个人,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纳社会。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香港教育统筹局在融合教育实施指引中将融合教育界定为“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教育、就业、消费、娱乐、社区及家庭活动”。其思想符合今日国际社会的三大理念:有完整的人生;学会共同生存;以世界为我们的教室。 我国特教领域著名学者方俊明教授认为:融合教育是一种用于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主张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和正常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综上所述,全纳教育的主旨是从“人人权利平等”的信条出发,强调学生的参与,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的被排斥。全纳教育不仅仅是指,要将所有的学生纳入统一的学校和教室中一起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能够真正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在今天的学校中,全纳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理解、接受和评价学生之间差异的过程,学校必须认识和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资源利用和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全纳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全纳社会的手段。也就是说,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纳且优质(inclusive and full quality)的教育,并且要改变社会上的歧视与排斥现象,创建全纳社会。正如学者克比(Emil E. Kobi)认为,全纳教育的“全纳”可以体现在六个层面:物质层面(physical)、术语层面(terminological)、管理层面(administrative)、社会层面(social)、课程层面(curricular)和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这说明全纳教育是可以视具体情况和条件分步逐层实践的。另外,从上述概念中还可以看出,美国的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和英国教育专家布思均强调全纳教育是将所有的儿童安置在就近的学校,而不是普通学校,即全纳性学校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学校,而且应包括特殊意义上的特教学校。可见,全纳教育的实施机构全纳性学校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在我国,人们对全纳教育的界说有多种版本。一般认为,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甚至有人据此认为,全纳教育就是一体化教育,就是把特殊教育体系中的儿童放到普通教育体系中,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其实,全纳教育并非如此简单。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二、 全纳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全纳教育中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走向作为一种崭新的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创设了未来发展的愿景,并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进程中,各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如何?未来的走向又如何?下文将选取一些国家的例子予以说明。英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对于未来特殊教育学校的角色与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目前,英国特殊教育学校大规模减少,这被不少学者用来作为英国实施全纳教育的重要标志。如伦敦市的纽汉姆区,由于大踏步地开展全纳教育,该区仅保留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于是,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特殊学校有可能成为地方资源中心以支持主流学校(即普通学校)的发展。然而,这个观点也受到一些质疑,因为在特殊学校中已经开发出很多教学方法,如:一对一教学、日常进步督导等,主流学校却往往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也很难将这些方法从特殊学校移植到主流学校中。另外,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室几乎没有在主流学校教学的经验或作为课程咨询者的经验。特殊学校所开发的某些专业领域是与其他专业领域(如医学)人员合作的结果。在这方面,主流学校可能有很多地方要向特殊学校学习。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主流学校所用得很多标准并不适合于特殊学校。基于此,英国特殊学校在今后仍将继续存在下去。 美国全纳教育的基本政策是为障碍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加强教育的适当性,尽可能使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减少对残疾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限制,创造合其回归主流的环境,残疾儿童只有在普通班级中无法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或是感到不满意时,才被安置在特殊班级或特殊学校中。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20多年来,普通班级的安置人数从20%提升到近50%,但主要表现在言语障碍、肢体障碍、特定学习能力缺陷等学生群体中。而对于智力障碍和重度感官障碍的学生群体而言,安置在普通班级的比例只有11%左右,近年来并有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普通班级对于轻度学习能力缺陷的学生是有益的,不仅能促进他们的社会学习,也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并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智力障碍和重度感官障碍的学生来说,有关研究并没有一致支持普通班级的安置方式。因此,特殊班级或特殊学校的安置方式在美国仍然具有极大的存在价值,通过逐步转变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使之成为全纳教育实施的资源中心,并加强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在澳大利亚,实施全纳教育时,首先要确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对象。为此,澳大利亚设置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持单位的教育服务中心,为日益增加的从特殊学校转入普通学校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其次,在教育安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在南澳大利亚州,所有的学生最初都附近的地区学校就读;在维多利亚州,早在1993年,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学生的比例已经至少降低了50%,半数以上的残疾学生已进入了普通学校。韩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处处体现着对残疾儿童的周到考虑和关怀。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了学校设施一流,使其与社区普通学校相比往往更胜一筹,教育资源的开放,成为吸引社区和普通学校支持特殊教育的有利条件,为实现残健融合、学校与社区融合创造了条件。(二)如何看待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关系各国在全纳进程中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残疾儿童将在多大范围上与正常儿童一起就读于全纳性学校,是不是所有类型的残疾儿童将都被全纳?对此,有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殊学校,将残疾儿童全部安排在普通学校就读;有人主张保留特殊学校,将残疾儿童安排在特殊学校就读;多数人则主张:让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儿童隔离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将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但不完全取消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仍将发挥接受教育残疾程度重、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学生,向普通教育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等作用。在隔离教育中,特殊教育成为远离“主流”的“支流”,难以汇合。全纳教育呼唤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共同对学校进行再建构,改变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二元体系,探索普特合作教学的途径,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接纳学生的差异。但在普特二元对立的教育体制内,目前仍然存在一种很普遍的倾向,认为一旦推行融合教育后,“支流”干脆就会被“主流”淹没,普通学校的获得却是特教学校的损失。这样一来,过去为特殊教育默默耕耘的特教学校,突然转变为“隔离教育的工具”和“教育改革的绊脚石”,这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特教学校促进特殊学生发展的正面功能。全纳教育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全纳教育对障碍学生是唯一的教育安置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教育安置,如果是唯一的,那就意味着全纳教育应该取代现有的特殊教育体系。但已有的改革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虽然对轻度障碍学生实行全纳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这并不能说明全纳教育模式可以取代已有的特殊教育服务模式。研究表明,全纳教育和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在满足障碍学生教育需要方面的效能是相似的。事实上,全纳教育的介入程度与学生的发展并不一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提示人们,全纳教育并非一定要取代特殊教育,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可能比单独运用一种教育模式更有效。因此,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必须遵循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和一切为了学生最大利益这个根本原则。三、 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性变革(一) 学校变革与转型性变革的涵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变革(school transformation)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机制。从总体趋向看,学校变革反映出了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微观,由表层转向深入的新景象。台北教育大学教授林新发认为学校变革是学校为适应内外在环境变化,改变学校组成元素,提升成员因应能力,以维持学校均衡,进而达到学校永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十一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可见,“学校变革”与“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相一致,是一个深刻、渐进、持续的创新过程。叶澜教授则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强调,学校变革之势,已经不只是一种讨论,而是几乎弥漫全球的一种事实,是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必然走向。叶澜教授还指出,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改良性的,而属于一种整体转型性变革。她认为,转型性变革是指涉及到价值取向、结构整体框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关涉体统整体性变化的方面都发生变化,并导致形态性转换的变革。它不仅要对原有的形态做深入地分析与批判,发现其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要按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系统,做出新的体统策划和再在实践中进行重建。她还在研究中从整体上勾勒出新型学校的形态,具体涉及学校教育的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五个方面的转型。正如她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指出“调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导向,把重心放到深化学校转型的综合性变革上。”这些已有研究的主要启示是,特教学校变革既是国家基础教育变革下的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应对特殊教育大背景变化的转型性变革,学校变革必须从内部开始,是自主发展的创新行动。(二) 随班就读特教学校的转型性变革的背景“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全纳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做法,结合我国的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创新,它不仅没有违背全纳教育思想,相反丰富了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对过去特殊儿童单一地安置于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是根据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自身的愿望所采取的适合他们身心发展需要的普通教育形式。自1989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发表和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工作。十多年来,它在为残疾儿童争取与普通学生平等的入学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促进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融合,使普通学校领导对教育的功能、教育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和理解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使正常学生通过和残疾孩子的共处,培养形成了关心、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采取随班就读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既节约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也减轻了残疾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在随班就读的积极探索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如今已达25万多人,占这个学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面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有人开始疑惑:在随班就读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建设和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吗?在全纳教育的国际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从现实状况来看也不容乐观,由于绝大部分家长愿意让孩子和健全孩子在一起学习,而不愿意把孩子送进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学习,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孩子越来越多。直接结果是目前特教学校学生人数萎缩,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始面临生源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特教学校的转型性变革势在必行。特教学校的转型性变革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2006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全国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李天顺副司长在会议的主报告中指出,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学校内的残疾学生进行教育,也不仅仅是呈现给社会的一个特殊教育发展窗口,而且对推动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规模和质量提高,对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推进随班就读的今天,特教学校不仅是一所对校内残疾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实体,而且已成为一个担负着推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使命的教育机构。一所好的特教学校就是一部强大的特殊教育发动机和推进器。建好特教学校也是要坚定不移的把各地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好,进一步推动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起着中心辐射作用,对社区残疾人教育提供咨询、培训、指导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还集中了特殊教育师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教学具等特殊教育资源,有力推动着特殊教育深层次的创新、探索与研究。根据上海市教委2006年颁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附件)中特教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职责中的规定,特教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设备、师资、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业务指导,充当区域内特殊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五大功能:l 教研科研:规划特殊教育教研、科研课题,组织、设计、指导课堂教学策略,组建教研网络,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区中心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专题研讨。l 咨询服务:为持殊儿童、家长、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指导对特殊儿童进行鉴定、评估,为安置特殊儿童提供运动、语言、行为、心理等矫治服务。l 资源资讯:收集、整理特殊教育文字、音像、多媒体信息,提供特殊教育教材教具、训练器材、专门工具等,发布特教信息,筹建特教网站。l 培训交流:为开设特殊教育在职培训提供持教知识、技能,交流考察,提供实践基地。l 协调指导:健全机构,规范制度,提供指导,协调中、小、幼各级随班就读关系,开办家长学校,选派巡回教师。特教学校应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筛查、检测、提供个别教育建议,定期对随班就读学校进行巡回指导,跟踪监控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必要时予以一定的康复指导等工作。同时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的培训,并定期组织随班就读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等。(三) 特教学校的转型性变革的可能走向1、随班就读的服务指导中心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的减少和大量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的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也接踵而来。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一些大脑反应迟钝的智障儿童由于思维能力、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纪律约束能力、记忆能力、运用能力都和正常儿童存在巨大差别,上学学不会,学过的知识记不住,考试跟不上,从而成为了班级和学校的累赘;而一些进入普校上学的聋孩子,由于听力障碍,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老师也听不懂他所说的话,也会严重影响孩子随班就读的学习效果。但是,学校又不得不收这些学生,因此绝大部分具有听力和智力障碍的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就成了“随班混读”。针对这种情况,特殊教育学校要主动调整方向,由过去的“学校”向“中心”转型,不失时机地担负起所在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职责。将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作用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加强,“权利”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大。所在区域的所有普通小学,每年都要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学生“随班就读”辅导方法的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才有资格担任随班就读儿童的教学工作,而每个班级,如果有随班就读学生存在,任课老师的工资待遇都要比其他没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高出一定的比例。目前,这种转型实验已经由中央教科所负责在北京昌平等地实施。2、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心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渐减弱,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研究功能却在逐步的加强。许多聋人学校都在积极的进行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如何提高聋人的综合素质的研究,聋人语言康复教育研究,聋人听力重建问题研究。而几乎所有的智障儿童培智学校,又都在从事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孤独症康复研究和校本教材改革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都会对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转型为特殊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之后,为了能够向所有的普校提供更加权威的“随班就读”方法的培训与指导,这种研究工作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会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向本地区的“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转型。3、“反向融合”的特殊教育学校最近几年,有的国家出现了一种逆向回归主流现象(reverse mainstreaming),这一属于用来描述那种将一些正常发展儿童安置到特殊教育班级的做法,在这种班级里,大约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数是正常发展的学生,大部分孩子是被鉴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任教老师都接受过专业的特教训练。比如在德国就出现了这种“反向融合”的思想,并在盲校和低视学校应该招收一些视力正常的学生。其思路就是想以这种方式即保存一体化就读的基本思想,又可适应视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国内朝这个方向进行尝试的特殊教育学校还不多见,但在江苏省铜山聋校却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将普通儿童招收进入特殊学校,让聋儿与普通儿童在同样的环境中接受合适的教育,让“支流”与“主流”融会一体,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走上了融合教育的道路。综上所述,在目前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在全纳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以前作为较为隔离的特殊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要主动去适应这种变革,只有充分认清面临的困境与压力,积极探寻改革策略,适应社会变化的新要求,才会最终找到一条服务社会并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生存之路和发展之路。主要参考文献:1、 杜晓平. 全纳教育及其在中国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盘查的题库及答案
- 货运代理行业2025市场竞争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报告
-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巴西市场拓展案例分析报告
- 铆工技术选拔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南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一级注册计量师计量专业案例分析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有色金属行业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创新趋势报告
- 2025-2030环保设备政策驱动效应及技术突破方向与绿色债券融资可行性研究
- 2025-2030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与实施效果预测
- 哈尔滨市团结小学校招聘教师笔试真题2024
- GB/T 27043-2025合格评定能力验证提供者能力的通用要求
- 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厂内专用垃圾转运方案(3篇)
- 2025年地质勘探与资源矿产管理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儿科急救大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试卷附答案(专业版)
- 蔬菜大棚种植技术课件
- 驾考题库及答案大全
- 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培训
- 保安证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0-2025年中国胡椒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