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1页
第15课 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2页
第15课 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3页
第15课 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训练案(80分)1“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与材料表达思想相符的时代是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 从材料“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厥惟教育”可以总结出主旨是教育救国,与此思想相符的时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为D;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期都是民族危机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学习制度,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ABC错误。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袁的美籍宪法顾问,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古德诺博士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美国人一直怀疑中国是否适合采用共和政体,如果没有人反对的话,独裁的传统已使君主立宪更为适宜。袁的日本顾问也强调,君主立宪制,正如在英国与日本所示的那样,是民族力量的源泉。”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最恰当的是结论是袁世凯A.复辟帝制得到在华外国势力支持 B.借外国人之口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C.否定民主共和制赞同君主立宪制 D.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答案】B 从题干“美国人一直怀疑中国是否适合采用共和政体”“独裁的传统已使君主立宪更为适宜”“君主立宪制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可以看出无论是“袁的美籍宪法顾问”还是“日本顾问”都赞成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可知,在这些专家的认可下,袁世凯的帝制复辟运动从隐蔽走向公开,袁世凯达到了借外国人之口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实现的,“一战”期间日本试图独霸中国,美国对之极为不满,但美军还没有能力跨过太平洋同日本较量,“在华外国势力”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只是“侵华势力”而非“在华势力”,排除;C项,否定民主共和制赞同君主立宪制只是表象,袁世凯的真正目的是实现独裁专制,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袁世凯出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的信息,排除。3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近代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互影响 B思想文化成为日本控制中国的工具C日本新词催生当代中国生活新观念 D近代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较大影响【答案】D 从材料中“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可以看出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比较大,选项D正确;材料中只提到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没提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选项A排除;材料中体现了日本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呈现中国通过思想文化控制中国的信息,选项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而非生活观念,选项C偷换概念,排除。4“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提倡民主科学 B坚持“中体西用” C主张维新变法 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 根据材料“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可知,材料中的“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改造国民,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选项A正确;选项B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选项C强调更改制度,与材料中“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不符,排除;材料中的“他们”依然主张建立西洋式的社会,可见其属于资产阶级,并非主张宣扬马克思主义,排除D。5“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1911年宁调元作。这段材料说明A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 B北洋政府官员统治腐败,教育落后C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D清朝政府统治腐败,科举考试扼杀人才【答案】A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官、民、顽固派的三畏说明政治革命的必要,学生的三畏说明文学革命的必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尚未建立,北洋政府更未出现;C选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科举考试在1905年已经被废除。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D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民主与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可知陈独秀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故选D。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 试题分析:材料中“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反映出,说古文没有必要,说白话文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交流,所以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材料明显反映了学者提倡使用白话文,所以D错。919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梅光迪说了这样一段话:“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与文之文字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已分道而驰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欲加用新字,须先用美术以锻炼之,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也(俗语白话固亦有可用者,唯必须经美术家之锻炼耳)。如足下言,乃以暴易暴耳,岂可谓之改良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是梅光迪针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而发出的 B梅光迪对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改革持反对态度C梅光迪认为白话文没有美学价值,没有用处 D梅光迪对于文字改革的态度严谨认真,有可取之处【答案】C 材料中是论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显然材料是梅光迪针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而发出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也”说明作者反对白话文运动,B正确,不符合题意;“俗语白话固亦有可用者,唯必须经美术家之锻炼耳”说明梅光迪认为白话文应该加入美学,方可有用,并不是说白话文没有美学价值,C错误,符合题意;“如足下言,乃以暴易暴耳,岂可谓之改良乎”说明梅光迪对于文字改革的态度严谨认真,有可取之处,D正确,不符合题意。10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A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C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D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答案】B 根据材料“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可知陈独秀主张破坏偶像,确立以真实合理为标准的信仰。该言论在当时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故答案为B项;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入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排除C项;五四运动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排除D项。11“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C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答案】B 依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这种过激行为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所以选B项;材料反映更多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不是述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新作用,排除A;依据材料,主要论述的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排除C;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D错误。1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C 材料“女学生抵制“列女传”“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体现的是她们追求“民主”“科学”,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泛”,故A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深入人心”。13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答案】C 根据“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表明梁漱溟所要复兴的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C正确;材料“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表明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不妥,不能表明他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排除A;材料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梁漱溟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没有涉及“西用”,排除D。1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 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D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15美国学者列文森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中写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思考原有观点的环境时,他被自己深藏的思想带入时代谬误中。而他们(“新青年”),作为梁启超的后来者,有可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的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了既能解答梁启超所要解答的问题又能解答更新的问题的”。省略号部分的内容最准确的应该是A“民主科学” B“进化论” C“共产主义” D“毛泽东思想”【答案】C 根据“新青年”“作为梁启超的后来者,有可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的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了既能解答梁启超所要解答的问题又能解答更新的问题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反思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也存在弊病,梁启超的后继者指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故C正确;材料反映梁启超反思西方文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存在弊病,其后来者即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民主科学”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排除A;严复宣传“进化论”,严复和梁启超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梁启超的后来者”,排除B;“毛泽东思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形成,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在近代汉语词汇中,“人民”常和“国民”混用。1919年李大钊在宰猪场式的政治一文中说:“我们的政治,是宰猪场式的政治,把我们人民当作猪宰,拿我们的血肉骨头,喂饱了那些文武豺狼。”此处“人民”的概念A.强调民众的权利义务 B.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 C.具有阶级对立的意蕴 D.推动中共的发展壮大【答案】C 依据材料“把我们人民当作猪宰”“喂饱了那些文武豺狼”可以看出,“猪”和“豺狼”的隐喻构成了对立,李大钊将“人民”看成是与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说明此处“人民”的概念具有阶级对立的意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权利义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1919年中共尚未成立,谈不上发展壮大,排除。17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之前,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将马克思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一行过正面的介绍:19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賞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现象说明A.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三民主义借鉴马克思学说并指导辛亥革命C.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近代中国又一次出现思想的大融合大发展【答案】C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张继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介绍马克思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自身影响力,C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梁启超、张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普遍接受马克思的学说太绝对,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材料没有体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融合发展,D选项排除。18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尚浅 B文学革命影响译者表达方式C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各种理论 D译者尝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A 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共产党宣言并未被完整地翻译,而且是夹杂在其他社会思潮中,说明马克思主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尚浅,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与这一现象无关;C选项错误,此时期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9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竞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C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答案】C 对普通劳工阶层的重视,劳工阶层的崛起推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选项C正确;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本身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导致中国五四运动兴起,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排除D。20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答案】D 解读材料可知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情况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十月革命以及一战后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综合来看造成这种变化主要因素是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故D选项正确。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国内外局势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这不是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DAADBB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CDCCCACD21.(3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倡议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动员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吏材料三 “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虽有过激之嫌,但不可肆意丑化和歪曲。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历史又证明封建体制内无法开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在这样的形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应该说时代赋予的动力,是当时中华民族时代任务的召唤。因此,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颇为激烈批判态度,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意义。(10分)原因:(6分)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镇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4分)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