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精品]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_第1页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_第2页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_第3页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_第4页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稻谷是人类粮食的重要作物,是世界上三十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是世界上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稻米及稻米制品需求的多样化,全球对稻米的需求量增加,世界稻米贸易量也将不断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的生产牵涉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也曾是世界三大稻米出口国之一,稻米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但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很多大宗作物产品已经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稻米已成为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产品中具有一定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针对近些年来中国稻米国际竞争优势减弱的趋势,本文立足国际稻米市场,旨在通过对稻米的供求和贸易等情况的分析,通过对稻米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净贸易条件的定量分析,剖析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现状,得出中国稻米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这一结论。文中综合运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搜集大量数据,并运用统计工具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内容为1中国稻米贸易的基本情况,并用指标分析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2在理论基础上,讨论影响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因素。3综合评价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并对如何提升其竞争力提出建议。关键词稻米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ABSTRACTRICEISONEOFTHESTAPLEFOODSOFTHEHUMANKINDABOUT3BILLIONPEOPLEINTHEWORLDAREFEDONRICEITSOMPMOFTHEWORLDANDOUTPUTPERHECTAREARETHEHIGHESTAMONGVARIOUSKMDSOFGRAINCROPSWITHTHECONTINUOUSINCREASEOFTHEWORLDPOPULATIONANDDEMANDDIVERSITYFORRICE,THEDEMANDFORRICEISBECOMINGEAGERANDEAGERANDTHERICETRADEISCONTINUINGCHINAISTHEWORLDSLARGESTRICEPRODUCERANDCONSUMERABOUT65OFCHINESEPEOPLECONSIDERITASSTAPLEFOODTHEREFORE,THERICEPLAYSABIGROLEINCHINASGRAINSAFETYBESIDESTHERICEISONEOFCHINASTRADITIONALEXPORTSANDCHINAHADBEENONEOFTHELARGESTTHREERICEEXPORTERSOFTHEWORLDWITHCHINASWTOENTRYAND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SOMEAGRICULTURALPRODUCTSHASBEENWEAKENEDITSESTIMATEDTHATTHERICEHASBEENTHEONLYAGRICULTURALPRODUCTWITHCERTAIN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MONGCEREALSINTHEINTEMATIONALMARKETTHEPAPERAIMSTO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CURRENT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ESERICETHROUGHANALYZINGITSPRODUCTION,DEMAND,TRADEANDSOMEINDICATESSUCHASMARKETSHARE,NORMALIZEDTRADEBALANCE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ANDSOONITSCONCLUDEDTHATCHINESERICEHASCERTAINCOMPETITIVEADVANTAGEININTERNATIONALMARKET,BUTITSCOMPETITIVEADVANTAGEISSLIGHTANDONDECLINETHEPAPER,THEREFORECOMPREHENSIVELYEMPLOYSTHEMETHODTHATCOMBINE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ANDBASEDONTHEORETICALSTUDY,ITCOLLECTSLARGEAMOUNTOFDATAASWELLASUSESSTATISTICALTOOLSTOCONDUCTRESEARCHITMAINLYINCLUDES1CHRARACTERISTICSOFCHINESERICETRADEANDRESEARCHON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THERICE2BASEDONTH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TOANALYSETHEINFLUENCEFACTOROFTHECOMPETITIVENESS3TOAPPRAISINGMETHODSTOADVANC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ESERICEKEYWORDSRIC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ADVANTAGE;SUGGESTION;MARKETSHAR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锄痂签字日期卅年期,妇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佩聊签名新夏哲竹签字日期卅年F月,妇签字日期蛐7年R月FR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妇E邮编第1章导论11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意义111问题的提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两方面息息相关。当今的全球化是自由市场开放推动的,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中贸易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谁就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主动权。正是因为这一点,各国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多的份额。而农产品贸易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额高速增长,而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农产品出口在农产品贸易的比例都呈相对下降趋势。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出口小幅平稳增长,进口迅猛增长的明显不平衡。“从2001年到2004年三年间,进口平均增幅为354,高于出口平均增幅246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出口达135亿美元,进口10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3亿美元,而到入世第二年出现了49亿美元的逆差,到第三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到849亿美元。农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达2718亿美元,进口286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464亿美元。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达3103亿美元,进口3199亿美元,贸易逆差为962亿美元。由此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给中国农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研究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长远来讲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稻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产品,在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等五种主要粮食产品中,稻米的产量一般占40左右,2001年稻米产量达到178亿吨。稻米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5,因此,稻米生产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粮价也随之快速上升,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失去了竞争优势。而稻米是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中唯能够保持净出口的农产品,且具有较大的竞争潜力。但是,从2005年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取消出口补贴。依据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稻米进口进一步开放,执行占我国稻米产量2一5的关税配额,虽然,外国优质稻米的进口量不会很大,但会加剧稻米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稻米出口补贴的取消,也直接削弱了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自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升值2,相应地也使稻米出口成本上升2,价格竞争力相应下降。如何保持和增强我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稻米生产贸易大国地位,已迫切地摆在我国的面前。112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概况陈武1997在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一书中,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经济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结构中,农业资源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下降,并由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个别农产品,如豆类、食糖、菜籽油、蓖麻油、鱼和渔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上升,天然蜂蜜、肉及肉制品、脱脂羊毛、鲜肉冷冻肉等畜牧产品也具有比较优势。孙立新、秦富、白人朴2002,2003研究了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认为中国的大豆生产相对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许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等则正在丧失比较优势相对来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依然具有比较优势,是中国较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黄季琨、马恒运1999,2000,2003主要从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角度对中国大宗农产品、畜牧产品、水果蔬菜这三类农产品的竞争力情况作出TN断。他们以农产品价格作为价格竞争的体现物,并认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是竞争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后者反映体制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其研究认为,中国在猪肉、鸡肉、水果、蔬菜等产品上具有价格竞争力,而在大宗农产品上不具备价格竞争力。乔娟2002以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框架。乔娟认为,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主要产品范围和国家范围,然后再从国际竞争力的2实现结果和决定及影响国际竞争力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可直接表现为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获利越多,则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越强。从决定及影响因素分析,切有助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因素,都可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包括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品种资源和技术、出口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程度、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政府的作用和机遇等方面,具体设计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框架。孟丽、乔娟2004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中美小麦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制约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乔娟、康敏2002通过与世界其他大豆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的国际比较分析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变动趋势,分析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直接间接因素对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赵慧娥2005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描述了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比价优势,但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粳稻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小麦、玉米生产则都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2国外研究概况布鲁诺MBRUNO,1967,1972在其论文适当贸易和发展模式和国内资源成本DRC和有效保护EPR中论述了比较优势的评价方法。认为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国内要素机会成本与这种产品所获得净收入的比率小于汇率,那么这种产品的生成与贸易有比较优势。布鲁诺的观点为后来PEARSON在建立比较优势DRC评价方法时所采用。皮尔森SCOTTRPEARSON和梅耶RONALDKMEYER,1974运用国内资源成本DRC分析法分析了非洲四国埃塞俄比亚、象牙海岸、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咖啡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认为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咖啡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象牙海岸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皮尔森PEARSON,阿克拉萨尼AKRASANEC,纳尔逊NELSON,1976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很多国家,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内保护。莫菲ELTHNEMURPHY,1987运用DRC方法,对欧共体的爱尔兰、丹麦、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和意大利的乳品业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是八国中比利时、荷兰以及爱尔兰乳品业的比较利益较高。另外,在分析过程中,MURPHY指出了DRC方法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第一,DRC分析法是静态的,他没有考察时间变化的因素;第二,典型的比较利益指的是贸易前的比较成本。在缺乏这种资料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用非自由贸易条件下最近期的资料替代;第三,当市场不完善时,市场价格并不总是与DRC法中的影子价格想接近。因此,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估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安德森KYMANDERSON,1992在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对19651987年的农产品、其他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分析。史密德胡贝尔SCHIMIDHUBER,2001与洛马尔LOHMARETA1,2002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可能产生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中国队大多数农产品实行关税减让,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制,放宽农产品贸易和流通的市场准入条件,在农产品进口的动植物检疫方面减少技术贸易壁垒的承诺会影响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玉米、小麦、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如果进口配额完全使用,到2004年,中国进口玉米和小麦的总和将接近1700万吨,相当于中国年产量或消费量的35左右;到2005年,小麦和玉米的进口总量可能达到2500万吨,大约相当于年产量或消费量的5,而食用油和油料的进口数量将分别为1300万吨和900万吨。他们认为,油料和棉花的进口将对中国国内生产造成严重冲击。减少国家对粮食流通的干预可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进口数量也可能超出关税配额的数量限制。皮尔西PIERCY,1982曾将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产品自身相关的品质因素,包括产品的设计、质量、外观、包装以及其他物理特征;另一类是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服务,包括帮助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并提供建议、培训及售后服务等。其观点较为先进,为农产品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思路。43研究综述评价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国外研究主要是针对本国的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某方面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没有对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更没有对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国内对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比较优势分析和影响竞争力的某一因素分析。目前针对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仅局限于指标描述,并未形成深入的分析结果,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稻米竞争力的现状、影响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一次系统的研究。113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分析影响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与其他稻米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来评价和判断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变动趋势,最终探寻提高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研究稻米这种粮食作物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对正果中国农业和国计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研究稻米的竞争力,首先是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证粮食生产较高的自给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稻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以上,因此稻米生产在中国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国已加入WTO,这就意味着要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稻米若是缺乏竞争力而任由国外优质稻米占领一部分国内市场的话,将激化国内结构性矛盾,造成农民卖粮难,进而种粮积极性下降。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的需要,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来保证农民继续种粮。虽然国际市场不可能提供整个中国国内消费的稻米,也不可能在中国国内市场占到很大的份额,但如果稻米这种粮食作物长期缺乏竞争力,其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2稻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具有较强的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据相关资料对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预测结果表面中国粮食进口将不断增加,而进口的粮食将主要是玉米、小麦和大豆,稻米是所有粮食中唯一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收益的产品,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3研究稻米的竞争力,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降低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稻米又是我国粮棉油大宗农产品贸易中唯一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并保持净出口的农产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把我国稻米生产的产量优势、科技优势等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优势。1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L21传统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开山鼻祖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个国家会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因而可获得绝对利益,一个国家的绝对利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察赋的优势,指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二是指人们特殊的技艺和工艺上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单位时间内生产某些产品的数量会增加,生产成本就会下降,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应该按照绝对成本的高低来进行国际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国应该选择绝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行生产,然后用来交换别国擅长生产的绝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即本国绝对成本较高的产品。这就是说,一个国家拥有某种优势,生产某些产品,绝对成本就较低,也就拥有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卫啐嘉图DVADIRICARDO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也称“比较优势说“,认为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绝对成本即便比另一个国家高,但两国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则双方都能获得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由绝对成本较低获得比较优势,到相对成本较低获得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接受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并把自由贸易视为有根据的。尽管对李嘉图的理论深信不疑,经济学家们还是不断地用放宽李嘉图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来对李嘉图模式进行发展。对李嘉图模式的最重要的发展6要算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俄林BGOHLIN。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又被称为“要素禀赋论”。这理论以两个先决条件为基础一是产品依据其所需要的劳动和资本的多少而区别,即产品具有可区别的要素密集程度;二是国家依据其对劳动力和资本供给的不同而区别,即国家具有可区别的要素充裕程度。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假设所有国家都拥有同样的技术,所以劳动生产率被认为是等同的。这一理论排除了由于市场规模所引起的规模经济并且不考虑各国对产品偏好的差异。生产某种给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被假定在各国间完全一样,并且这些生产要素被认为在各国间的质量是相同的。因为劳动力和资本被假定具有递减的边际生产率,因而把所有的生产资源都投入一种产品的生产缺乏经济意义。其它产品完全停止生产也是不可能的。最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一国应出口那些最适合生产的产品。资本供应的充裕表不一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利益。所以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相对来说劳动密集型的产品。122国际贸易新理论新贸易理论起源于80年代初,由迪克西特、诺曼、克鲁格曼等人相继发表的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文组成,其形成的标志是克鲁格曼1985年在其专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建立起了垄断竞争和产品种类内生化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新贸易理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也是国家之间贸易发生的依据之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格局是不确定的要素流向也是不确定的,要素价格并不趋向于相等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一国还会因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他们假定,所有人都天生一样,生产中存在着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从消费方面考虑,产品的种类越多越好;但是从生产的角度讲,产品的种类却是越少越好,因为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就意味着成本越低。但是,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资源的稀缺性,当消费品种类增加时,每种消费品的生产规模就会缩小。它与规模经济相结合,就意味着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升,消费者的效用下降。市场竞争就会去折衷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所以,一个规模扩大的统一市场,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由于国际贸易能增加整个世界市场的规模,就使得折衷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加大。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而比较利益较多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反而大大小于条件互相类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阐述了传统类型国家贸易的发生机制和地理分布,然而将其用于解释当今国际贸易活动的特点、各国间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力演变的趋向时却遇到了严重的局限。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4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证检验,即试图用美国出口品中资本含量高于进口品中的资本含量而劳动的含量正好相反这个例证来证明H一0的生产要素享赋论。该项检验的结果与他的预期正好相反似乎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不仅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相冲突,也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积累最多的国家的常识相悖,该贸易理论的基石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多少年来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莫衷一是,但是在此过程中引进的种种假说和概念却对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里昂惕夫本人引用了人力资本这一重要概念。目前,人力资本己演化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察赋,成为整个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样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国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经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后,高素质劳动力对产量和质量提高的贡献是在长时期内持续发挥出来的,其特点类似于折旧完结前实物资本的性质,所以称其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引入丰富了要素察赋论。国际贸易中的基本要素资源由劳动和资本扩展到非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有形资本。原来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也被扩展了。人力资本概念的引入与产业竞争力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演变有关。相对于自然资源、非熟练的简单劳动力和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作用有明显的特点。人力资本等同于熟练劳动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人力资本逐步取代实物资本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由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高素质的人才是致胜的关键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利用,正成为独立的国际绝对和相对优势的源泉。当然,人力资本不可能取代其他的生产要素而独立发挥作用,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生产要素资8源的相对比例仍然是竞争力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将退出劳动和有形资本密集的产业,从而给人力资本稀缺的国家留出更大的国际分工的空间。新古典贸易理论偏重于从供给方面阐述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国间生产要素比例的悬殊越大,比较优势发挥潜力的余地就越大。依此推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具备资本和劳动力的优势,国际贸易应该发生在这两类国家之间。但是事实是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有34以上的国际贸易额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生产要素比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也就是说,要素察赋论只能解释14的国际贸易。在这种情况下,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LINDER,1961年提出了需求相似说,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他认为需求因素在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中起着主要作用。一般情形是某一发达国家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后,向有着相似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的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这些产品更有可能在发达国家间找到消费市场,并进行国际分工。这样由相似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形成的市场需求就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受需求相似说的影响,产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被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维农VEMON,1966年等将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间的演化作为国际贸易发生和流向的主要动因。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竞争优势在国际间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产品由出口再到进口的国际贸易发生的全过程。领先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产品创新和开发的角色。由于其他国家能够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间发生转移。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比较优势动态化,并与产业竞争力的跨国转移相结合。另一重要贡献是将国际间产品流动与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结合起来,突破了俄林有关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直接流动的限定,并假设了对生产技术的垄断而非自由竞争是国际贸易的开端。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接近了贸易的实践。123波特的竞争理论20世纪后期,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从管理学角度综合考察企业或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养,而被认为是研究竟争优势理论内涵的理论框架基础。竞9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为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建立了理论框架。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选择和推行的三种基本战略以及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创建了价值链理论。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又把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的全过程扩展到全方位,创建了钻石理论模型,通过六要素的动态变化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它是由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活力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这四个基本因素和政府行为、机遇这两个辅助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图11完整的“国家钻石”模式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陈卫平,200510第2章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21中国稻米贸易基本情况分析211中国稻米需求状况及进出口量额分析稻米是世界粮食中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农产品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主食品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种粮收入所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外出打工导致的“双改单“、“抛荒“等现象非常普遍,也影响了我国稻谷播种面积。2006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为28938千公顷,2007年播种面积为28919千公顷,呈小幅下降趋势。但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单产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使得国内稻谷总产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中,2008年由于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和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农民种植积极性得以提高,据预测,2008国内稻谷播种面积为29400千公顷,稻谷产量将达到19300万吨。然而由于稻谷用途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为食用消费和少量加工及饲用消费,需求的增长也更多的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的刚性增加,增速相对较为缓慢。而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消费品需求量的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稻米的消费,近几年国内稻米消费量有小幅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2008年国内稻谷的年度消费量为17968万吨,其中食用消费15300万吨,饲料及工业消费为2550万吨,种用量118万吨。中国稻米常年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相对于国内稻米总产量来说,进出口量所占份额较小。中国稻米的进口主要是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品质优良的泰国香米,常年进口量基本维持在25万吨左右,进口金额一般不超过1亿美元,年变动相对较小。但是,从2003年下半年起,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粳米的批发价格由20022003年度的209美元吨上涨到338美元吨,比泰国和越南出口稻米的FOB价格高出20,受此影响,中国稻米2004年的进口急剧增加,进口量突破75万吨,进口金额也达到25亿美元,创1996年以来的最高记录。近10年来,进口数量呈小幅上升,但2008年世界稻米价格疯狂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方面的需求量,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稻米进口量为3296万吨,较上年减少3718。中国曾是世界稻米的第3大出口国,1998年的出口量曾达到374万吨,21世纪前几年的出口量基本维持在200万吨左右,但是,2004年的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出口量91万吨,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39,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跌出前5位,而2008年我国稻米出口量为971万吨,较上年减少2743。出口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稻米含碎率较高、整体品质相对较差,而国内市场的价格又显著高于国际市场,所以与泰国、越南、美国等主要出口国相比,中国稻米的整体竞争力不强。表21中国稻米进出口总量表单位万吨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进口量10511647633241724出口量1441525279437427L295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进口量2724267752735333出口量187199262916912413497资料来源中国农业部网站数据资料表22中国稻米进出口年度总额表单位亿美元比上年增减年度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顺差进出口出口进口20006856411644881313873603200144333107226353540997912002465385O830558L156124782003599502097405287230332L2004494239255一O15175152281620420054322321990331261297216820067114172941246466796472520077164882282607169222352008692483208275339094886资料来源中国农业部网站数据资料12212中国稻米进出口国别分析历年来,中国稻米进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稻米进口主要来自泰国,2008年泰国向中国出口稻米3205万吨,占中国稻米当年进口量的9846。稻米出口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如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朝鲜、古巴以及伊拉克、东欧、非洲些贫困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稻米对科特迪瓦、古巴、朝鲜等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多属援助性质,出口稻米以低价位的籼米为主;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则以口感较好的东北粳米为主。稻米出口依赖少数国家的进口影响中国稻米出口数量的稳定性,是其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原因在于中国稻米品质较低,出口以中低质量的籼米为主,对经济发达国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而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即使如此,也遭到东南亚国家稻米的围追堵截。粗针大麻线式的传统包装和出口稻米口感欠佳是中国稻米在非洲市场上不敌东南亚稻米的主要原因。从未来的发展看,品质优良、消费者美誉度较高的东北粳米对日本、韩国的出口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表232008年中国稻米进口来源国总值前10位排位表单位吨,万美元名次来源国地区进口数量进口额占总进口额总值329697620840681泰国320513820520398462老挝43169290760443日本1435284520414缅甸2888567L0275巴基斯坦461654570226越南13161739280197台湾省8871870018朝鲜4008809印度713O37010意大利O630150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网站数据资料表242008年中国稻米出口来源国总值前10位排位表单位吨,万美元名次消费国地区出口数量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总值9716257948326441科特迪瓦202064883009417182韩国16172180785416723利比里亚1467096555285611444巴布亚新几内亚104520174197028685尼日利亚53480330416846日本3295832553355287香港42194152522155228孟加拉国8621191579123279俄罗斯284229611761224310南非1937425114273236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网站数据资料22指标分析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现状221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当代,在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是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WEF界经济论坛,IGORLDECONOMICFORUM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ANDDEVELOPMENT。这两个著名的国际组织都要提交报告,对世界工业化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WEF和IMD都有各自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并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其研究成果、评价方评价指标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本文将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国际贸易市场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各国存在着股利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造成各种竞争力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有实际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这几种指数可以考察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部分所得结果只是作为初步的描述性分析。本文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汇总出近年来稻米进出口数据作为这部分研究的数据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种指标。222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1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指标。该指标描述了一国特定的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比,比例提高说明出口竞争力增强。虽然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或者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时候某一产业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下降。因为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由劳动力密集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时,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会下降,但不表示该国的国家竞争力下降了。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YM二土幸10021。义。式中MI代表本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代表本国I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量额,X代表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量额。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就是本国某一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这种产品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越大,就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表25主要稻米生产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中国781096133411942973756531411印度4984344614962073132211251693泰国33013394297L29172902303729572438越南337435419571483618642495日本014O11010O05O13O43031256韩国183161142171120145129129美国17351377169316581385135511211132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中国11211317825779958359342659印度70462692618101242146614561441泰国276428D5285027543149359229173027越南1186775650581543678811789日本092O78361057O48051O29047韩国120133128189202122O44131美国1102117396911431314101614111329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计算所得从表中可以看出横向比较,中国稻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年际间的波幅很大。中国虽是世界主要稻谷生产国,总产量占世界30左右,但稻谷出口量很小,1991年以来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仅为84,并且波动很大。1990年我国稻米出口量为33万吨,1998年达到最大值为374万吨,2007年回落至131万吨。其他主要稻米出13国情况是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波动中上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从纵向比较,泰国稻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而且,基本上在25一30的水平上波动,但是,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印度虽然是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但是,却不是最大的稻米贸易国,其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仅为10,且波动很大,2001年之后,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越南稻米国际市场占有率于1999年达到最高1186,之后维持在7寿右。16尽管我国稻米出口呈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优势正在慢慢减弱。我国稻米出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并不存在。究其原因首先,国际市场稻米贸易量有限,大量出口从价格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来看都难以实现。其次,我国稻米产需盈余极为有限,不具备大量出口的条件。第三,我国稻米质量难以满足些进口国的技术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数量的增加。2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表明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对该商品的供给来说,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及其程度。贸易竞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陀沪墨坐22XM4式中TC,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与M。,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量额与进口量额。一般认为,通常,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1,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RCA。,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如果RCA。,25,则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如果125RCA。J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08RCAT,125,该行业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如果RCA。,08,则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果ORCA。,1,则表示该国的该种产品具有比较劣势,其数值越是偏离1,越是接近于0,比较劣势越明显2。从表26可以看出,越南的RCA指数平均达到了401;泰国RCA指数平均为246,而且一直有增长的趋势;印度RCA指数平均为181,也大于25。从这一指标来看,这几个国家在稻米的出口上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在20012003年期间,稻米的RAC指数都介于08到125之间,只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2004年,RCA指数为04,比2003年下降了08,中国稻米实际上变成了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表27稻米ROA指数单位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中国2。2210911712L042印度15341439239616662003泰国255321452332242128。36越南4576367422737938资料来源;部分数据引自胡应中,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研究,载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8月,第8期,第639页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一RCA图21近年来中国稻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数据的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张文兵,中国奶业国际竞争力基于RCA和“钻石”模型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LL362金培,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4551935251502LD从表27可以看出,印度和泰国的稻米竞争优势总体比较稳定,年际间变化不是很大,每年基本上维持着一个比较高的竞争优势水平,尤其是泰国的比较优势指数有上升的趋势,这也与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不但提高相一致;越南的比较优势指数虽有所波动,但近几年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比较之下,中国稻米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存在着波动性较强的特点,且从1998年开始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稻米出口的相对优势较弱。综上所述,中国稻米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稻米的出口竞争优势也有减弱的趋势。但是,稻米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从长期来看还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竞争潜力。随着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开放及美国、欧盟削减对稻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也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第3章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稻米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描述稻米国际竞争力的结果,而是要找出决定或影响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以对导致稻米国际竞争力实际结果的原因做出解释,以及对稻米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从而为国家稻米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那么,影响或决定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如果仅从稻米的市场竞争力角度来考察,直接影响稻米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稻米的价格因素;二是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稻米的品质、品种、花色、品牌、服务等。但是,在现实经济中,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又是由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链一直往前推溯,几乎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如何确定其中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或决定稻米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31生产能力年生产总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是反映生产能力的指标,生产能力是竞争力的基础。把中国稻米的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主要生产国进行比较,明确农产品生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生产能力的潜力。311稻米的产量中日韩和东盟国家是世界上主要水稻产区,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同世界稻谷总产量相比,日本、韩国的稻谷总产量很少,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左右,但是日、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